妙悟
- 南宋詩悟觀的三個維度
迷向悟的轉(zhuǎn)變二、妙悟:以“第一義”為不落之諦三、圓境:自性引導下“詩悟”的超越追求姜氏之論類同嚴羽,開篇都強調(diào)“識”的重要性,詩人無識則如寠人鼠璞,不辨瑚璉周鼎,不同之處在于姜氏受蘇軾影響標舉隨形一說,認為詩歌悟入非人力所能至,圓轉(zhuǎn)之妙在于雖變化萬端而又不出一致之外,萬端即一致,一致即萬端,因而詩之對立兩端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說華在枯中,巧藏于拙,險可以不密,平而能有貴,超常定之矩,越俗泛之識,而后開闊組織,波瀾經(jīng)緯,既可得古人之意,又能現(xiàn)自我之情,前后一
長江學術(shù) 2022年2期2022-05-23
- 唐代詩歌語言的“無跡可求”與“唯在妙悟”
跡可求”與“唯在妙悟”的創(chuàng)作風格,通過列舉具體詩例,結(jié)合唐代社會與不同詩人的風格展開具體論述,以期為唐代詩歌語言的進一步探討提供參考。一、唐代詩歌語言風格概述唐代詩歌更加氣韻綿長,其字里行間蘊藉的空靈與俊逸能給讀者帶來極佳的美學體驗;與后世詩歌相比,唐代詩歌更加豐腴秀麗,其篇章結(jié)構(gòu)中流露的雄健與典雅在宋、明詩歌中再難覓蹤影。正如清人程志淳在為其《唐詩摘抄》作序時所說:“詩至三唐,高奇、平淡、險怪、綺麗,包涵萬象,無所不有。若大海汪洋,茫無畔岸,非得登岸而知
青年文學家 2022年12期2022-05-18
- 論“妙悟”的審美內(nèi)涵與當代價值
221116)“妙悟”是中國美學中一個具有豐富意義的思想符號,最早見于東晉佛教學者僧肇的作品中。隨其發(fā)展,后又廣泛運用于中國佛家哲學范疇。到了唐代,“妙悟”擴展到藝術(shù)理論領(lǐng)域,《續(xù)畫品錄》中曾提及“顧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會。”①[1]由此看來,“妙悟”是一個具有內(nèi)在意義多元化的符號,這一符號“所指”的多樣性因詮釋者的不斷闡發(fā)而充分地體現(xiàn)。而對“妙悟”這一中國古典美學符號的闡釋,不僅要立足范疇的字面意思,還需依靠更深層的訓詁探索其概念闡釋外延,進而更深刻地
大眾文藝 2022年23期2022-02-23
- 詩歌之美的三個維度
想 別材 天才 妙悟 鑒賞嚴羽和康德分別在中西美學思想發(fā)展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嚴羽的《滄浪詩話》在總結(jié)唐詩和宋詩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對詩歌藝術(shù)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jié),給后代詩學帶來深遠影響,“嚴羽,就成了在理論上對傳統(tǒng)詩學進行總結(jié)并深化的重要人物”[1]??档率墙缹W的奠基人,他的《判斷力批判》是作為聯(lián)系《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的橋梁出現(xiàn)的,系統(tǒng)論述了“美的藝術(shù)”的相關(guān)問題,認為“美的藝術(shù)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鑒賞力”[2]168??档碌拿缹W
文學教育 2021年11期2021-12-06
- 詩道亦在妙悟
”——頓悟,或曰妙悟。頓悟與妙悟,本是禪宗的法寶。這是人體驗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需要個體自己親身的感受和直觀領(lǐng)會。這種感受和領(lǐng)會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經(jīng)由普通的行為實踐,通過個體具有獨特性的直覺方式來加以獲得。但是由于它們都比較強調(diào)個體感性經(jīng)驗在某個瞬間的即時性迸發(fā),所以這種方式在任何場合、任何情境、任何條件下都有可能發(fā)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隨意性。不過也正應(yīng)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生成的機理,很多詩人的詩歌都有可能是靈光一閃的沖動。宋人嚴羽論詩即主張“妙悟”,所
文學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詩意的“微光”
——試論香菱何以夢中得詩
0)一、嚴羽與“妙悟”說據(jù)《廣韻》文,妙者,神妙也。《說文》解“悟”,覺也,從心吾聲?!?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原指的是對佛法的一種心解和覺悟,是佛學用語,南宋詩論家嚴羽借用這個禪學概念提出了“妙悟”說的詩論思想?!?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即是一種奇妙而變化莫測的、從內(nèi)心深處獲得的感悟,依靠審美直覺去體悟和玩味,進而去領(lǐng)悟詩道中的奧妙。1“妙悟”從心而生,乃是內(nèi)心深處的覺醒和生發(fā),微光乍明,變幻難測,是突發(fā)的閃現(xiàn)和直覺性的把握,也是潛意識的蘇醒和對其的捕捉。論詩即如論禪,敏慧善悟,于無形窺得
大眾文藝 2020年4期2020-07-12
- 論書法藝術(shù)中的禪境
法;禪境;空靜;妙悟自佛教傳入中國后,大規(guī)模的佛經(jīng)抄寫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書法作為經(jīng)文的重要載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因受到佛教思想的浸染,而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內(nèi)涵。本文擬從“妙悟”“空靜”及禪境等方面,談?wù)劮鸾潭U宗思想對書法藝術(shù)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一、妙悟:書法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契機“‘妙悟一詞最早見于東漢僧肇的《長阿含經(jīng)序》:‘司徒校尉晉公姚爽質(zhì)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盵1]從此以后,“妙悟”為佛教普遍使用,亦逐漸滲入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當時
學語文 2020年1期2020-05-30
- 論嚴羽的“妙悟”說
曾萍摘要:“妙悟”是嚴羽《滄浪詩話》中的一個重要詩學概念和美學概念,具有豐富的理論內(nèi)涵和詩學價值。嚴羽將其與“吟詠情性”、“興趣”、“識”、“熟參”、“入神”等詩學概念相聯(lián)系,形成了極具系統(tǒng)性的妙悟理論,對后世影響深遠。關(guān)鍵詞:嚴羽;《滄浪詩話》;“妙悟”嚴羽是南宋時期著名的詩論家,其《滄浪詩話》是宋代諸多詩話中最為著名的一部,也是中國詩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對后世影響深遠。全書分為《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五個部分,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
北方文學 2020年3期2020-05-25
- 論《滄浪詩話》中“興趣”與“妙悟”的美學內(nèi)涵
強調(diào)“興趣”和“妙悟”。通過詩辨,嚴羽全面闡釋新的詩歌理論和自己的美學觀點。詩體、詩法、詩評、考證部分“從多角度、多側(cè)面進行具體的闡述和補充”[1];詩體以時間為序, 描述不同時代詩歌的不同面貌和流派;詩法總結(jié)詩歌的寫作方法;詩評對各時代詩人的詩歌進行評論; 考證則對各時代流傳下來的詩歌中有錯誤或爭議之處進行考辨。嚴羽批評“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不良文風[2],認為寫詩“用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的方法是“對詩歌本質(zhì)的背離”[3],造成詩
閩西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19年4期2019-12-30
- 嚴羽的詩歌審美理論“興趣”說
審美內(nèi)涵、興趣與妙悟等多方面展開思考。寫詩作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情感的流露并不是毫無章法的,而是要講究興趣,興趣也是詩之法的其中之一。另外,在《詩辨》和《詩評》中,有“興致”“意興”“別趣”等說法,它們的含義均與“興趣”相似。以“興”和以“趣”論詩的在我國傳統(tǒng)詩論中有很多,但將“興”和“趣”二字連用,嚴羽可謂第一人?!芭d”與“趣”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歷史悠久,其演變過程相對繁雜。一、興和趣的演化軌跡“興”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興,起也”,孔子也說“詩
文化學刊 2019年12期2019-12-26
- 《滄浪詩話》“不假悟”義辨*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然悟有淺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漢魏尚矣,不假悟也。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1]27在這段話中,“不假悟”是什么意思?嚴羽說“詩道在妙悟”,又說“漢魏不假悟”,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這些問題從明代就開始討論,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明人胡應(yīng)麟《詩藪外編》卷二:嚴氏云:“漢魏尚矣,不假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年6期2019-12-03
- 真情妙悟鑄文章
涵,可以促進學生妙悟的形成。學生若能在自主閱讀、合作互動、深度探究過程中,順利激活學習思維,不僅能夠自然形成學習體驗和感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還能夠形成完善的人格。[關(guān)鍵詞]《囚綠記》;文本解讀;妙悟[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8-0014-02妙悟,本是禪宗的專用術(shù)語,其意思是說,人通過參禪來獲得體悟。在語文文本教學中引入妙悟是指向語文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9年10期2019-11-20
- 淺析“妙悟”與“意境”說的關(guān)系
10041說到“妙悟”,人們大多從嚴羽的《滄浪詩話》和“以詩喻禪”談起。宋代的嚴羽建立了以“妙悟”為核心的系統(tǒng)的美學思想,但禪宗的“妙悟”和作為一種美學范疇的“妙悟”本來屬于不同的領(lǐng)域,其中它們之間有內(nèi)在的基本區(qū)別。尤其是前者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最終對中國美學的整個歷史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就“意境”而言,中國文化孕育的“意境”理論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感性、直觀的審美體驗。正是在這種思想基礎(chǔ)上,禪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調(diào)相吻合。它在佛教中國
新生代 2019年19期2019-11-13
- 中國傳統(tǒng)繪畫審美思想中的禪宗意味
——從“以禪喻詩”到“以禪喻畫”
文獻記錄中看,“妙悟”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僧肇的《肇論》之中:“然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齊觀則彼已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雹芏缭谀纤螄烙鹛岢觥?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說之前,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已經(jīng)提出了“妙悟”這個美學命題。在此書中,張彥遠評論顧愷之畫作時說:“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雹葸@是“妙悟
文藝評論 2019年4期2019-09-28
- 妙筆妙悟出自慧根
同之認為,妙筆與妙悟,固然來于勃勃興致,但從器具上考察,還要看詩人有沒有慧根。有了慧根,就能『超出象外』,妙筆與妙悟才有可能產(chǎn)生。沒有慧根,即使處處有來歷,還是會失之穿鑿。這里把天分作為先決條件,『彼鈍根人,烏足語此?!徽f得大家灰溜溜的,但事實就是如此。禪宗五祖弘忍將終,欲傳衣缽,令弟子各作一個偈子,以觀其悟性。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說:『尚未見道?!换痤^僧惠能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岷峨詩稿 2019年3期2019-09-12
- 舞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妙悟”的獲得與運用
藍忠恒摘要:“妙悟”對于舞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一個絕對重要的概念,舞臺藝術(shù)工作通過對于藝術(shù)對象的“妙悟”過程可以使得藝術(shù)工作者表現(xiàn)出更加超脫的領(lǐng)悟以及高端的表現(xiàn),對于舞臺藝術(shù)工作者來說,如何獲得對一項藝術(shù)目標的“妙悟”以及對其進行正確的運用,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本文基于此淺析舞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妙悟”的獲得與運用。關(guān)鍵詞:舞臺藝術(shù);藝術(shù)創(chuàng)作;妙悟中圖分婁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091-01一、引言妙悟是指舞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4期2019-08-09
- 試說嚴羽的妙悟
中提出了如興趣、妙悟、以禪喻詩、以識為主等著名的詩學觀點,這些觀點在古代詩壇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更常常成為學術(shù)界關(guān)注的熱點,其中最受眾人關(guān)注的應(yīng)該是“妙悟說”。一、禪悟與妙悟的比較如果說對妙悟理論進行追根溯源的話,就不難發(fā)現(xiàn)嚴羽并不是最早提出妙悟理論的人。在他之前,妙悟說被多次運用于書論、畫論。妙悟本是佛家的禪學用語,嚴羽以禪喻詩,借用佛家“妙悟”論詩,妙悟說是滄浪以禪喻詩的主旨。后世學者一般認為“滄浪以禪喻詩,其思想接近禪宗”,實際上,
文教資料 2019年9期2019-05-15
- 人生有大美
,“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沒有詩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創(chuàng)作;只有詩人的妙悟而沒有匠人的手腕,即創(chuàng)作亦難盡善盡美?!蔽覀兺蟮玫健?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而常常輕忽了奠基立本的匠人功夫;我們往往以為匠人“比詩人身份低”,卻不知此“亦絕不可少”。匠人的手腕乃是厚重的基礎(chǔ),而妙悟則堪稱玲瓏精美、炫人耳目的七寶樓臺。我們無法造出凌空直上的空中樓閣。我們惟有做到“詩書藝事百煉功,揮寫推敲不辭工”,才能求得“冥思忽而靈犀至,茅塞啟現(xiàn)頓悟來”,如此,也方有人
閱讀與作文(高中版) 2019年4期2019-04-20
- 淺析嚴羽“妙悟”說與王夫之“現(xiàn)量”說的異同
,嚴羽所提出的“妙悟”說與王夫之所提出的“現(xiàn)量”說都是將佛學思想納入美學理論的典型例子。在本文中筆者將二者相對比研究,深入探討他們在將佛學思想納入美學理論手法運用上的異同。關(guān)鍵詞:嚴羽;妙悟;王夫之;現(xiàn)量一、引言將佛學思想納入美學理論,意為將佛學語言、趣味、意境等納入詩歌鑒賞領(lǐng)域之中。中國古代文論家在詩歌鑒賞與研究的過程中廣泛的使用了將佛學思想納入美學理論的方法,以嚴羽和王夫之為例,嚴羽所提出的“妙悟”說與王夫之所提出的“現(xiàn)量”說都是將佛學思想納入美學理論
北方文學 2019年9期2019-04-17
- 藝術(shù)感言
滄浪論詩特拈出“妙悟”二字,及其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詮”,又“水中之月,鏡中之象”“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等,皆為發(fā)前人之未發(fā),明眼人自當識之,即云“妙悟與靈動”之理也。蓋文藝作家皆須有靈性,亦當有先天之妙悟天分,再加之后天苦修,或可得“沖淡”之上乘境界。如司空表圣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神出古異,淡不可收”之上品境也。性之靈言其體,悟之妙謂其用,二者本異名而同體。悟妙必源于性靈,而性靈所致,不必盡為妙悟;妙悟者,靈性所發(fā)而中節(jié),窮
書畫世界 2018年11期2018-12-22
- 回歸“吟詠情性”
識”(前提)、“妙悟”(方法)、“興趣”(理想)三者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詩方略,嚴羽希望以此來扭轉(zhuǎn)江西詩派的不良詩風。關(guān)鍵詞:識;妙悟;興趣;滄浪詩話;詩辯;嚴羽作者簡介:張晟源(1994-),女,甘肅蘭州人,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中國文化與文論。[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02《滄浪詩話·詩辯》中提出的學詩“以識為主”、“詩道亦在妙悟”和“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的說法,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7期2018-12-17
- 中日古典美范疇比較
李 麗“妙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范疇,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大抵禪道唯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甚遠,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盵1]嚴羽在詩學理論層面對“妙悟”說極致推崇,“妙悟”也就是“審美主體關(guān)照外物從內(nèi)體驗到某種審美興味的心理過程,或者說是領(lǐng)悟?qū)徝酪馕兜男睦砘顒印盵2]。“妙悟”作為一種評詩論道,領(lǐng)悟作詩之道的方法,非常強調(diào)超功利性、直覺感悟、內(nèi)在無意識的理性心理狀態(tài)的審美心理,追求情理
文學教育 2018年29期2018-11-28
- 中日古典美范疇比較
通之處。嚴羽的“妙悟說”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概念,而“幽玄”既是日本傳統(tǒng)文學的最高審美范疇,又是日本古典文化的關(guān)鍵詞之一。妙悟與幽玄有著共同的理論淵源與精神源頭——禪宗,并都愛選取和描繪朦朧、幽靜的景色,借景抒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是它們在審美趣味上又是有差異的,“妙悟”追求的是情理交融、意象圓滿、渾融無跡的境界。而“幽玄”則重視“心”的表現(xiàn),追求“無”的境界,表現(xiàn)出空寂恬淡的審美風格。關(guān)鍵詞:妙悟 幽玄 審美范疇 比較“妙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范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2018-11-27
- 論嚴羽“妙悟說”的審美佳境
摘 要:“妙悟”是中國古典詩學的藝術(shù)思維論,與佛禪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其藝術(shù)思維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本文試圖從兩個方面來講解“妙悟”是如何達到最佳審美境界的,即“興趣”。一是根據(jù)“妙悟說”的哲學基礎(chǔ)“虛靜”來分析其藝術(shù)思維的內(nèi)涵,二是在吸收運用“活法說”的過程中所要有的“變”與創(chuàng)新。關(guān)鍵詞:嚴羽;妙悟;興趣“妙悟”在魏晉南北朝的佛學中盛行,也稱“禪悟”?!秹?jīng)》曰:“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經(jīng)過參禪達到靜謐的境界?!岸U悟”也成為了一種美學理論,被文人墨
讀書文摘(下半月) 2018年6期2018-10-21
- 詩的妙悟
曹勝高摘要:妙悟源于佛教認知,強調(diào)的是個人內(nèi)心對自然萬物的體悟。妙悟作為觀照自然的方式,在被引入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品評后,就成為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shù)法則。唐人、宋人皆以妙悟為體物入詩的法門,創(chuàng)作時講究心與物合,鑒賞時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關(guān)鍵詞:妙悟 禪悟 悟?qū)ι裢?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是中國古典詩歌進行創(chuàng)作和品評時用的一個術(shù)語,它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欣賞過程中獨特的心理作用方式,既可以看出中國詩歌的藝術(shù)追求,也可以理解為中國藝術(shù)的審美要求。禪悟“妙悟”也稱“禪悟”,最初見于東漢僧
名作欣賞 2018年8期2018-09-10
- 詩的妙悟
陜西 | 曹勝高妙悟是中國古典詩歌進行創(chuàng)作和品評時用的一個術(shù)語,它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欣賞過程中獨特的心理作用方式,既可以看出中國詩歌的藝術(shù)追求,也可以理解為中國藝術(shù)的審美要求。禪悟“妙悟”也稱“禪悟”,最初見于東漢僧肇的《長阿含經(jīng)·序》:“晉公姚爽,質(zhì)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雹佟百|(zhì)直清柔”是形容姚爽的性格;“玄心超詣”是形容能夠體悟自然之道。而“妙悟自然”的“悟”是能感悟到,“妙”則是描述其能體會到常人不能理解的獨特意味。佛教追求的是去除
名作欣賞 2018年22期2018-07-14
- 悟妙與性靈
靈所致,不必盡為妙悟;妙悟者,靈性所發(fā)而中節(jié),窮以見機,所異于浮光掠影之流。正所謂“味在酸成之外,遠而不盡,韻外之致”是也,此亦即嚴滄浪之“神韻”耳?!蹲阽R錄》卷九有檀越問安國:“和尚是南宗北宗7”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為宗。”又問:“和尚曾看教否?”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識心,一切教看竟。”此禪宗不立階梯,直指心源之說,亦正堪當此理。觀顧炫之畫作,亦是“心為宗”也。其作品中無論是殘荷水禽,還是奇石游魚,抑或國色紅艷、野逸冷凝,皆可見其慘淡經(jīng)營用心處?;?/div>
書畫世界 2018年2期2018-05-14
- 論《滄浪詩話·詩辨》之“妙悟”
的悟、禪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對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闡釋,接著對興趣說做分析,從而揭示出“妙悟”“詩而入神”的審美境界,以及其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審美價值和意義。關(guān)鍵詞:“悟”;“妙悟”;“興趣”;“詩而入神”;審美意義一、關(guān)于“妙悟”的概念(一)一般之“悟”“悟”的一般含義是指理解、明白、覺醒,相關(guān)詞語有醒悟、領(lǐng)悟、參悟、覺悟、大徹大悟等?!拔颉笔且粋€動詞,其主體是人,概括來說,悟是思維瞬間整合反映的過程,是主體在既有經(jīng)驗知識積累下,受到某種偶然因素的刺激,突然大大觀 2018年12期2018-02-24
- 論“妙悟”視域下《滄浪詩話》的運思邏輯
4000)雖然“妙悟”說不是由嚴羽第一次提出,對于“妙悟”的重視也不始于嚴羽,但是在美學和藝術(shù)理論史上,卻是由他第一次系統(tǒng)地闡釋了“妙悟”,并使“妙悟”成為中國古典美學和藝術(shù)理論的一個重要主題。那么,對于嚴羽而言,何謂“妙悟”?他又妙悟了什么?妙悟又如何成為可能?妙悟又是如何在藝術(shù)中實現(xiàn)的?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形成了《滄浪詩話》的內(nèi)在邏輯,并使它成為宋元詩話著作中最具有系統(tǒng)性的著作。王運熙、顧易生認為,《滄浪詩話》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不多見”的“具有系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2018-01-23
- 嚴羽“妙悟”說的雙重意蘊
○王海龍嚴羽“妙悟”說的雙重意蘊○王海龍嚴羽《滄浪詩話》針對當時詩歌批評的各種偏頗,創(chuàng)造性地以禪喻詩,引起了極大影響,戴復古在《祝二嚴》中稱贊其“長歌激古風,自立一門戶?!眹烙鹪娬摰膬r值意義已為學界所共知,相關(guān)研究車載斗量,成果頗豐。但對于以禪喻詩的核心——“妙悟”說的解讀,因為其復雜的禪學背景和具體詩歌情境的運用,疑義相與析,相對來說缺乏共識。一般認為,嚴羽對“妙悟”的禪學資源并無準確的把握,更多的是靈活變通地運用“妙悟”說,來闡發(fā)“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文藝評論 2017年2期2017-09-28
- 探析禪宗“頓悟”與審美“妙悟”之異同
重要地位。審美“妙悟”類屬中國藝術(shù)鑒賞中審美方式的一種,極具特色。因兩者都屬于思維形式,所以在發(fā)生上或是形成上不可否認都有認識與實踐的相通性,但同時也存在不同視角下兩者的混淆。該題將試從審美對象和審美方式兩個維度著力對兩者的異同進行論述。關(guān)鍵詞:頓悟 妙悟 異同一、禪宗之“頓悟”禪悟,是禪宗用語。從詞義來講,禪的本義是靜慮、冥想,悟是指醒覺、憬悟,含有解脫的意義。兩者在發(fā)生上和形式上的不同在于:禪是修持方式而悟則是修持結(jié)果,相同點在于都是為尋求到從了解到開魅力中國 2016年48期2017-07-29
- 涵泳得新知 巧點出妙悟
教學設(shè)計;涵泳;妙悟[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3-0075-01小學閱讀教學中引入涵泳的閱讀形式,是閱讀教學的新嘗試。教師發(fā)動學生靜下心來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思考、分析、比對、歸結(jié),能夠使學生形成獨到的閱讀認知,實現(xiàn)閱讀品質(zhì)的自然升級。一、發(fā)動自主閱讀,構(gòu)建學生的主動認知閱讀是個體的學習行為。在閱讀教學設(shè)計時,教師要以多種教學手段為基礎(chǔ),對學生自主閱讀的主動性進行激發(fā),充分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熱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7年5期2017-05-31
- “興趣說”、 “妙悟說”探析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體系
鑒賞論的核心,“妙悟說”則是詩歌創(chuàng)作論的基礎(chǔ)。嚴羽以“興趣”為本體、以“妙悟”為方法所構(gòu)建的詩學體系,對中國古典詩學批判理論產(chǎn)生深遠影響。關(guān)鍵詞:嚴羽;滄浪詩話;興趣;妙悟;詩學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體論:“興趣說”嚴羽從盛唐的詩壇氣象總結(jié)出作詩的審美旨趣——興趣。所謂興,是指感情的興發(fā)。鐘嶸指出“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雹俚搅颂拼鷦t進一步將其發(fā)展為“興寄”說。葉嘉瑩將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2017-04-13
- 神理與妙悟
思維方式,即是“妙悟”。王夫之論詩以“神理”作爲最爲重要的標準,這在他的《薑齋詩話》及《古詩評選》等詩學著作中是頗爲值得關(guān)注的。如其評論謝靈運《登上戍石鼓山詩》時説:謝詩有極易入目者,而引之益無盡;有極不易尋取者,而徑遂正自顯然;顧非其人,弗與察爾。言情則於往來動止、縹渺有無之中,得靈蠁而執(zhí)之有象;取景則於擊目經(jīng)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於兩間,天地供其一目,大無外而細無垠。*王夫之《古詩評選》卷嶺南學報 2017年2期2017-03-12
- 從嚴羽《滄浪詩話》“妙悟”說論詩人主體性
羽《滄浪詩話》“妙悟”說論詩人主體性孟凡蕭,殷學明(聊城大學 文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妙悟”說是嚴羽《滄浪詩話》的主旨,是其“以禪喻詩”的關(guān)鍵,歷來被研究者所重視,但在對《滄浪詩話》的研究中,研究者對“妙悟”說所體現(xiàn)的詩人主體性著墨較少。文章主要從“妙悟”說所包含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兩個維度來論證詩人的主體性,通過鑒賞方面詩人“參而入識”,“識而悟入”的動態(tài)過程和在創(chuàng)作方面詩人“悟而入神”的動態(tài)過程來論證詩人的主體性。妙悟;詩人;主體性;《滄浪詩話》;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7年7期2017-03-11
- 《滄浪詩話》的審美思想研究
浪詩話》提出了“妙悟”“、興趣”、“入神”等一系列美學范疇。嚴羽將禪宗的頓悟與中國傳統(tǒng)意境說相結(jié)合,創(chuàng)立“妙悟”說,并將其引入詩歌理論之中,創(chuàng)造出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境界。嚴羽將禪宗的“見性成佛”心體論與中國傳統(tǒng)的比興說相結(jié)合,創(chuàng)立“興趣”說,并將其引入詩歌理論之中,推動中國古典美學在對韻、味、神、趣的追求中走向成熟。嚴羽將禪宗的“真如佛性”精神本體說與中國傳統(tǒng)的老莊易三玄之神妙說相結(jié)合,創(chuàng)立“入神”說,以“妙悟”為徑,以“興趣”為法,蘭臺世界 2017年6期2017-03-11
- 150年前泉州兩種中西閩南方言文獻音系比較研究
9世紀中文《匯音妙悟》(1800)和西文《廈英大辭典》(1873)中的泉州音系。全文4部分:一、19世紀泉州中西閩南方言文獻簡介;二、中西兩種方言文獻聲母系統(tǒng)比較研究;三、中西兩種方言文獻韻母系統(tǒng)比較研究;四、中西兩種方言文獻聲調(diào)系統(tǒng)比較研究。通過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泉州兩種中西閩南方言文獻的音系比較對古泉州方言音系的構(gòu)擬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兩百年來;泉州閩南文獻;中西比較;歷史比較一、19世紀泉州中西閩南方言文獻簡介反映閩南泉州方言的韻書有兩種:泉州黃謙著《匯閩臺文化研究 2016年2期2016-08-03
- 唯本色而為真,入空靈而有悟——運用“妙悟”說鑒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
而有悟——運用“妙悟”說鑒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李迎春[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大連116000]摘要:“妙悟”說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詩論家嚴羽在其理論批評著作《滄浪詩話·詩辨》中所提出的詩歌理論。一般認為,嚴羽的“妙悟”說只是一種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妙悟”也可以成為鑒賞詩歌的理論,本文運用嚴羽的“妙悟”說,鑒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王維的詩歌藝術(shù),鑒賞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意蘊。關(guān)鍵詞:妙悟王維山水田園詩空靈“妙悟”說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詩名作欣賞 2016年6期2016-07-12
- “妙悟”與“迷狂”:中西靈感說比較
韻聰【摘要】:“妙悟說”是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提出的一個著名范疇,具有豐富的美學內(nèi)涵,同時提出“興趣”,“興”是形象,“趣”是精神趣味,“興趣”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看以看做一種直覺思維,一種欣賞、鑒賞的能力。柏拉圖的“迷狂說”是指詩人創(chuàng)作是靠神靈憑附,是神附體,不是代表自己在說話而是代表神在說話,認為是一種靈感。同樣是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中西兩種觀點有精神的相似也有些許的不同,此篇文章將嘗試從宗教淵源、創(chuàng)作機制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關(guān)鍵詞】:妙悟;迷狂;宗西江文藝 2016年9期2016-05-30
- 嚴羽《滄浪詩話》興趣說和妙悟說的話語權(quán)
“興趣”和 “妙悟”說來闡述自己獨特的詩歌理論,還將興趣說和妙悟說引入宋元詩歌美學中,宋元詩歌美學比較注意審美意象本身的分析?!霸捳Z權(quán)”簡單說就是影響力。在文壇里話語權(quán)影響著文學的走向。話語權(quán)不僅是文學的專屬,也是文化與傳媒研究中的常用詞。有葛蘭西的 “領(lǐng)導權(quán)”、??碌摹皺?quán)力話語”、哈貝馬斯的“合法化”、羅蘭·巴特的 “泛符號化”等話語極大地豐富了美學理論,為研究者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隨著文學的發(fā)展,滲透力越來越強。話語權(quán)也指其他的話語,本文主要討論的是詩歌劍南文學 2015年2期2015-11-22
- 淺析“直覺”與“妙悟”的理性面貌
淺析“直覺”與“妙悟”的理性面貌徐夢琳 廣西大學文學院摘要:“intuition”與“妙悟”分別是中西文論中的兩個為人所熟知的審美范疇,“intuition”因其概念上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妙悟”一詞具有極強的可比性而引起眾多學者們的強烈興趣。本文將從妙悟與直覺兩個范疇形成的理論特征和內(nèi)在規(guī)定性入手,重新論述比較妙悟與直覺之中的理性成分。關(guān)鍵詞:直覺妙悟克羅齊嚴羽理性一“intuition”即“直覺”,從柏拉圖到普羅提諾,再從康德到克羅齊,直覺的概念經(jīng)歷了緩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5年3期2015-10-27
- 論唐宋時期中國文論元范疇“象”的發(fā)展演進與文學創(chuàng)作
“象外之象”、“妙悟”、“興趣”說的提出,極大地促進“象”范疇的深入發(fā)展,而唐宋文學實踐活動亦為“象”的拓展與彌漫、滲透與跨越提供了創(chuàng)作基礎(chǔ)。關(guān)鍵詞: 唐宋;境象;象外之象;興趣;妙悟;創(chuàng)作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4-0080-07“象”和“氣”、“味”等構(gòu)成中國古代文論史上重要的元范疇,具有極其廣泛的涵蓋性和生命力。它從萌芽、產(chǎn)生到發(fā)展、演進,歷時千年之久,并最終從哲學轉(zhuǎn)入美學、文學領(lǐng)域,成為核心母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5年4期2015-07-12
- 《滄浪詩話》“分限之悟”辨
“分限之悟”、“妙悟”、“不假悟”、“一知半解之悟”、“透徹之悟”等幾個概念。對于后四者之悟,學術(shù)界或者已有明確的解釋,或者已經(jīng)默認為確定無疑的意義,幾乎不存在爭論,而在“分限之悟”這個概念的闡釋上,學界則出現(xiàn)了諸多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分限之悟”是天分受限的悟,有的學者認為分限之悟是天才之悟。由于學者們對分限之悟作出不同的解讀,繼而對嚴羽詩話的創(chuàng)作理論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對《滄浪詩話》審美旨趣的認識也發(fā)生相應(yīng)的改變,因此很有必要對分限之悟的含義做一個考定。要厘湖北社會科學 2015年7期2015-03-22
- 寂寞是一種清福
須強求,一霎間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悵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時,我要好好地享受它。我在小小的書齋里,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里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fā)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樹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咝咝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后是撞擊著枝干的磕碰聲,最后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jié),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文苑 2015年20期2015-01-03
- 論詩中的理致
于理解之外加上“妙悟”。何以故?看詩和看文不同,作詩和作文不同,文可以專憑理解(當然也有例外),詩卻非兼重妙悟不成。呂居仁云:“作文必要悟人。”(《童蒙訓》,這文兼詩而言)韓駒贈趙伯魚詩云:“……學詩當如夜參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參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陸陽集》)嚴羽承呂、韓之說并加發(fā)揮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處韓退之之上,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滄浪詩話》)專以妙悟為詩道中國韻文學刊 2014年3期2014-11-14
- “因聲求氣”:桐城派對聲韻美的不懈追求
讀、精誦、涵詠、妙悟的推動下,異常重視文字聲音帶給讀者的聽覺沖擊,這在中國散文諸多流派中別樹一幟。它極大地提升了桐城派散文的文體品格,盡顯其漢語之美。關(guān)鍵詞:桐城派;因聲求氣;聲韻;音節(jié);精誦;涵詠;妙悟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3-0092-07“因聲求氣”自梅曾亮總結(jié)提出后,代表了桐城派對聲韻美的藝術(shù)追求。桐城派古文創(chuàng)作在劉大櫆神氣、音節(jié)、字句理論和姚鼐及其弟子對熟讀、朗誦的推動下,異常重視文字聲音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14年3期2014-06-28
- 美·羅啻(Elihu Doty)《翻譯英華廈腔語匯》(1853)音系研究
,并與黃謙《匯音妙悟》(1800,泉州音)、謝秀嵐《匯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州音)和葉開溫《八音定訣》(1894,兼漳泉二腔)比較如下:1.元音韻母(16個,單元音6個,復元音10個)上表可見,《翻譯英華廈腔語匯》與《八音定訣》、《匯音妙悟》、《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共有的韻母:[a]、[o]、[e]、[i]、[u]、[ia]、[ua]、[io]、[ue]、[ui]、[iu]、[ai]、[au]、[iau]、[uai]。 不同之處:(1)《翻譯英華廈腔閩臺文化研究 2014年4期2014-04-17
- 淺析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中的“妙悟”
話·詩辨》中的“妙悟”朱俐俐(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妙悟”是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中最重要的審美范疇。其本身在詩歌理論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為一項審美范疇與禪宗概念的關(guān)系為人津津樂道,且褒貶不一。嚴羽為獲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門徑、研習作品、并進行“悟”等路徑,也提出了妙悟的審美標準等。本文擬就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中的“妙悟”范疇作一簡要述評。滄浪詩話 嚴羽 妙悟 以禪喻詩一、內(nèi)涵之辨《滄浪詩話》是一部極為重要的詩歌理論著作,提出了諸文教資料 2014年30期2014-02-05
- 《暢所欲言》與晚清時期的泉州音
山黃氏所輯《匯音妙悟》[2]葉韻而求之,閱者但取諧聲不取會意也?!币驗槿菰挵鬃x音來源復雜,存在許多“有音無字”難以用確切的漢字來記錄的詞語,而《匯音妙悟》是泉州方言的代表韻書,因此他借用《匯音妙悟》中的字來記錄這些詞語,并建議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只取匯音中所記錄的音,而不取這個字的意思。借同音字記錄方言詞匯,這實際上就是“假借”。參照《匯音妙悟》,將這些同音字進行歸類,就可以了解當時泉州音的一些情況。參照楊氏的話,筆者對賦文和五言古體詩的韻腳、散文中的韻文閩臺文化研究 2013年4期2013-08-25
- 與生活相連的藝術(shù)方式——“妙悟”的解讀
學問上也往往講求妙悟,在繪畫上也是這樣的。所謂“妙悟”就是說通過某一事情得到啟發(fā)的恰當?shù)睦斫?,其實也就是遷想妙得的意思。其實藝術(shù)的學習的過程,經(jīng)常是一個竹節(jié)式的。我們解決了一個階段的問題,從而就進了一步;遇到新的問題再進行解決,就這樣一步步深入下去,到了一個不能理解的階段時,學問就停頓了。其實有堅強毅力的人,就會經(jīng)常考慮這個阻礙其進步的問題,有甚至廢寢忘食地加以求突破。在《紅樓夢》描寫香菱學詩中,專心致志的夢中誦吟,別人叫她休息閑閑吧,她卻說“閑”字錯了韻大眾文藝 2013年22期2013-07-15
- 詩歌創(chuàng)作的靈光——也論妙悟
作的靈光——也論妙悟林艾菲(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漳州分校,福建 漳州 363000)妙悟是佛學術(shù)語,為禪宗所重,指對佛法的新解和覺悟。而在嚴羽的《滄浪詩話》中,他借用禪法來講述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理,他認為所謂“妙悟”是針對“興趣”而說的,也就是現(xiàn)代人說的靈感。妙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特別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萌芽階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妙悟;靈感;詩歌創(chuàng)作;理性妙悟是佛學術(shù)語,為禪宗所重,指對佛法的新解和覺悟。而在嚴羽的《滄浪詩話》中,他借用禪法來講述詩歌創(chuàng)作的原理。他認為所謂“妙悟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13年3期2013-01-31
- 嚴羽《滄浪詩話》“斷千百年公案”的真相和意義
的區(qū)別。 他用“妙悟”這一概念來表述自己發(fā)現(xiàn)的形象思維。 郭紹虞先生指出:“大抵滄浪于詩,約略體會到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分別,但沒有適當?shù)拿~指出這種分別,于是只能歸之為妙悟,而創(chuàng)為別才、別趣說?!盵7]429毫無疑問,郭紹虞先生的看法是很有眼光的。嚴羽用非常斬釘截鐵的語氣說道:“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 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 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盵6]23詩歌創(chuàng)作要用形象思維,當然,在當時,人們還不可能對形象思維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12年1期2012-04-12
- 嚴羽“妙悟”說的內(nèi)涵
14122嚴羽“妙悟”說的內(nèi)涵商真真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214122嚴羽的“妙悟”說是我國古代詩論史上一個重要的理論觀點,其內(nèi)涵極為豐富深刻。“妙悟”說的內(nèi)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妙悟”二字本身所蘊含的意義;第二是創(chuàng)作時所需的“妙悟”;第三是鑒賞時所需的“妙悟”;第四是應(yīng)如何“妙悟”。嚴羽; 妙悟; 內(nèi)涵嚴羽的《滄浪詩話》為我國古代詩話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筆,其中以“妙悟”論詩是其詩論的核心?!?span id="j5i0abt0b" class="hl">妙悟”說的內(nèi)涵,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已有些闡發(fā),妙悟”劍南文學 2011年2期2011-08-15
- 虛靜妙悟,為畫之道——淺析張彥遠對“虛靜”“、妙悟”說的發(fā)展
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雹購垙┻h所談的是鑒賞顧畫時的感受,他認為“妙理”是品畫的標準,即“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只有達于“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虛靜狀態(tài),才能“臻于妙理、妙悟自然”,并進而指出,“虛靜”、“妙悟”是“所謂畫之道也”。也有人認為張彥遠論述的是創(chuàng)作心理,“虛靜”、“妙悟”才能畫出“臻于妙理”的好畫,但創(chuàng)作心理名作欣賞 2011年23期2011-08-15
- 淺論《滄浪詩話》中的“識”與“悟”
提出了“識”、“妙悟”等重要詩論命題。我就“識”與“悟”談?wù)勛约旱恼J識。一、關(guān)于“識”嚴羽開篇即言:“學詩者以識為主?!辈⑨槍槭裁春腿绾巫鲎隽溯^具體的闡發(fā)?!叭腴T須正,立志須高”,“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否則就會“路頭一差,愈騖愈遠”,“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還因為 “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見過于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所以“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識”在嚴羽之前早已出現(xiàn)。《論語·陽貨》說:“文教資料 2011年26期2011-08-15
- 嚴羽“妙悟”說與許筠“天機”論之比較
孫德彪嚴羽“妙悟”說與許筠“天機”論之比較孫德彪“妙悟”與“天機”是東方古代詩論的兩個范疇,中國古代“妙悟”說的代表人物是嚴羽,韓國古代“天機”論的代表人物是許筠。這兩個范疇在他們的論說中,除了肯定詩歌“別趣”、“別材”與靈感問題外,也在批評對象、批評基點、批評方法、批評作用等方面有所不同,另外,許筠的詩論觀點還從傳統(tǒng)儒家詩論觀中解脫了出來,拓寬了詩歌表現(xiàn)的領(lǐng)域。妙悟;天機;詩論“妙悟 ”與“天機”雖然是兩個不同范疇,但從語義所包含的道理層次看,“天機”是東疆學刊 2011年2期2011-04-03
- 回歸“詩性”
美判斷力。2、“妙悟”:審美認知活動和藝術(shù)直感能力,審美體驗。3、“別材”、“別趣”:對何謂好詩的定義,指詩歌的“詩性”、本質(zhì)特性,亦即詩歌的審美屬性。這三個方面互為關(guān)聯(lián),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shù)活動過程:學習和鑒賞詩歌應(yīng)首先培養(yǎng)“詩識”,再由“識”入“悟”,通過“妙悟”領(lǐng)會詩中的“興趣”(別材、別趣),體味到詩歌內(nèi)含的情趣韻味。由于嚴羽是針對宋代詩歌的流弊而特別強調(diào)詩歌藝術(shù)的特殊性,提出“別材”、“別趣”的中心口號,將之作為自己論詩的基本宗旨,同時“別材”、“當代文壇 2005年4期2005-01-08
- 論《滄浪詩話·詩辨》之“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