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雨 (新疆師范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牛頓看到蘋果掉在地上,從而領悟到地心引力,進而創(chuàng)造了萬有引力這一定律。在我國古代,在學問上也往往講求妙悟,在繪畫上也是這樣的。所謂“妙悟”就是說通過某一事情得到啟發(fā)的恰當?shù)睦斫?,其實也就是遷想妙得的意思。其實藝術的學習的過程,經(jīng)常是一個竹節(jié)式的。我們解決了一個階段的問題,從而就進了一步;遇到新的問題再進行解決,就這樣一步步深入下去,到了一個不能理解的階段時,學問就停頓了。其實有堅強毅力的人,就會經(jīng)??紤]這個阻礙其進步的問題,有甚至廢寢忘食地加以求突破。在《紅樓夢》描寫香菱學詩中,專心致志的夢中誦吟,別人叫她休息閑閑吧,她卻說“閑”字錯了韻,這個故事,是發(fā)人深思的。
在古代的畫論史上我們提到“道歸善悟”,我們仔細分析研究歷代的書法家的“妙悟”的故事,可以看到他們的悟的理解方面既不相同,在理解的程度上也是不盡一致的?!吧叨贰闭f的是一個古代的書法家看見蛇斗的場景而有所悟,他的書法本身已達到較高的境界,也許他正在研究草書的結體、筆法、和氣勢,因此蛇的互斗才給這一研究有所啟發(fā)。互斗的蛇在凝視對方時緊張地昂起了頭,而互斗時則卷著身體甩動尾巴,相互的纏繞在一起,但是蛇的軀干線條不能折斷,富有彈力并盤轉著。這好比書法中線條很亂但又有條理,所以能給他在研究書法中某一停滯階段帶來“啟示”,使之運用的草書上。也許我們對于蛇斗的猜想還有很多出入,但對這個富有藝術感染力的環(huán)節(jié),能給書法家在字體、筆法、氣勢方面得到聯(lián)想和啟發(fā),是大致不會錯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想到可以給人以“妙悟”啟示的事物,是無處不在的,無時不有的,但是能理解這些啟示而達到“妙悟”的人卻不是很多的?!睋驙幍馈焙妥尩赖囊馑?,在書法中沒什么兩樣,一爭一讓是一進一退之意。兩個挑著擔子的人走在一條小路上,大家都要通過,爭即是讓,讓即是爭,如果橫著挑擔,闊度不夠,不能通過,只有將擔子依前后方向直起來挑,將人的重心相互靠近,適應小路才可通過。在時間的進行和空間的配合上結合。這種“妙悟”,我猜想一定是與書法的結體和行距字距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行距之間,右行已具有書法的疏密長短粗細等藝術表現(xiàn),則左行一如另一擔夫,見右行疏則以密調節(jié),見左行長則配以短,如右行大而粗則配以細而小。不但行距間如此,字距之間和字的本身結體點、劃之間,也是這樣,只要有進行著的兩條線的相互對比,都會產(chǎn)生這樣要求。當然書法的過程是微妙的,也是變化多端的,為了說明問題,在舉例中往往強調的很機械很死板一些。
傳說懷素禿筆成冢,喜歡書蕉葉,這也是刻苦學習和功力的體現(xiàn)。而他的夏云隨風頓悟筆法的舒卷自如,則是對整片氣韻和具體筆勢的啟發(fā)和借鑒。狂草書圣張旭,觀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而理解到書法進行中的快慢松緊、抑揚頓挫的結合。正是這種剛柔、強弱、張弛和快慢等在進行中對比的舞姿,給以書法家一種總的燦爛輝煌、抑揚頓挫、奔放奮發(fā)的鼓舞。書法上已有很高的造詣的張旭,從公孫氏難度較大的舞姿中得到的妙悟,使自己書法藝術上的氣勢和氣韻,達到了酣暢淋漓的境界,是一種深入的高級的境界。蔡君謨和鮮于樞的“妙悟”則是另一部分的藝術規(guī)律,也就是筆法。蔡君謨如逆急流而行舟,是沖破阻力前進之意,在書法的表現(xiàn)上則是左則右之,右則左之,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即是此理。書法的用筆最忌妄發(fā)筆力,應用內在力,這就是用“逆力”的證明。蔡君謨不一定用這些方法,但是在逆急流時借用船沖破水的阻力前進而恰當?shù)睦斫獾接霉P的方法,是所表現(xiàn)的法書有辯證的內在力,用筆不直率而富于含蓄,這是“妙悟”的功用。他的“妙悟”則是一種筆法。鮮于樞在樓上看到木輪車在爛泥地上行走,留下深深地軌跡,由于車輪直徑大,轉彎的弧度也比較大。他將車輪的弧度結合到書法用筆的彎度上,因為弧度的轉彎是物理學的力學造成的,在形式上美學和力學是一致的,符合力學的美才是真正的形式美。
綜上所說的不同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由“妙悟”而得到的對藝術規(guī)律的某種理解,并以這種理解付諸藝術實踐,一步步不松懈的使“妙悟”升華,達到藝術的獨運,成為公認的藝術規(guī)律,這種“妙悟”,才能成為對藝術有所貢獻吧。
書法是形式藝術,它只要求研究字的結構、結體、點劃、氣勢等。書法的內容和形式都來自傳統(tǒng),藝術上的獨創(chuàng)和新鮮感都來自于傳統(tǒng)基礎上的不斷地汲取新的營養(yǎng)的結果,因為生活和自然的豐富多彩,給傳統(tǒng)帶來了不盡的藝術原料。凡是前人沒有用過的規(guī)律,應該恰當?shù)膽?,至于這種獨創(chuàng)是否合乎美感和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和承認,這就是更深入的問題了。
清代文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學術的三個階段,實際上是他對“妙悟”的妙悟。他以第一種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則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瓓珊處”。這三種境界,就是我們所說的“妙悟”的境界了。古代藝術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多思考,多思考使我們平凡的生活中悟出不平凡的妙理來。并將運用到學習研究中去。
[1]王國維,《人間四月》[M]蘇州; 古吳軒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