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強 楊森旺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姜氏之論類同嚴羽,開篇都強調(diào)“識”的重要性,詩人無識則如寠人鼠璞,不辨瑚璉周鼎,不同之處在于姜氏受蘇軾影響標舉隨形一說,認為詩歌悟入非人力所能至,圓轉之妙在于雖變化萬端而又不出一致之外,萬端即一致,一致即萬端,因而詩之對立兩端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說華在枯中,巧藏于拙,險可以不密,平而能有貴,超常定之矩,越俗泛之識,而后開闊組織,波瀾經(jīng)緯,既可得古人之意,又能現(xiàn)自我之情,前后一人,古今一心,這便是悟達之后的圓妙之境。
綜上,在南宋詩論家看來圓境是妙悟之后詩歌所呈現(xiàn)的對悟執(zhí)的超越,它涉及詩歌的本質、發(fā)展、創(chuàng)作及鑒賞等諸多方面。韻味是圓境所擁有的觀感,代表了“圓”所具備的美學意義;镕融是圓境所應有的根性,代表了“圓”所具備的基本原則;而流轉則是圓境所賦有的活力,代表了“圓”所具備的實際效用。三者統(tǒng)為一體,破除一切隔歷,是圓境的基本要求,雖然難以實現(xiàn),但為當時及后世創(chuàng)作主體實現(xiàn)自我超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最后,再回過頭來看葉夢得的詩家三關之說,他說:
禪宗論云門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
其實,葉氏以禪宗三關立義,其所指明的三個層面與以遍參、妙悟、圓境為代表的詩悟觀在內(nèi)理上是相通的?!半S物應機,不主故?!狈从车恼侵黧w在遍參過程中通過廣泛學習與靈活運用所表現(xiàn)出的詩歌習得之水準;“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體現(xiàn)的正是主體在高識、正體、興趣的熏染下通過妙悟所持得的不落之狀態(tài);至于“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就更是無所謂悟,也無所謂不悟,圓妙自在,一心萬物,事事無礙,周遍含融,若依此悟發(fā)之為詩,則詩歌自然會在審美上具備韻味,在體性上能夠镕融,在作用上可以流轉。總之,遍參、妙悟與圓境作為南宋詩悟觀的主體,從詩歌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體現(xiàn)了在經(jīng)歷江西詩派之新變后,南宋詩壇對中興之前乃至當時詩壇狀況的理解與批評。而站在詩禪互動的角度去體察南宋詩壇的“以禪喻詩”行為,則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興盛不僅從詩學的角度印證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歷史事實,更從深層次說明了在時間不斷推移的過程中,隨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推陳出新,古典詩學闡釋范式在宋代已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詩學內(nèi)部必須引入禪學來填補相應的空白或修正原有的不足,而這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世對宋詩“變唐風”特征的總體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