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5)02-0073-11
引言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縣)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作為宋朝的士君子精神領袖,歐陽修把“憂以天下,樂以天下”①作為人生信條,通過為學、為政、為人實現(xiàn)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圣外王”道德人生。可以說,歐陽修以“仁義之懷,虛靜之心”儒道兼融的君子品格是勤學而道為學、簡政便民為政、切直剛正為人的思想源頭。在為學上,歐陽修一生刻苦為學,勤學立身。作為一代濟世“文忠”,他竭力改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不但實現(xiàn)了“文與道俱\"的學術理想,成為文甲天下的“宋五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壇領袖;而且通過學而德、德而道,達到儒家的修身立德、道家的靜心寡欲的涵養(yǎng),達到了孔顏之樂的境界,此為內(nèi)圣。在為政上,歐陽修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與參知政事等。他以儒家的王道為政,一生清正為民,以道家的虛靜之道寬簡便民,身后榮獲“太師”“楚國公\"稱號,世稱“歐陽文忠公”。在為人上,歐陽修畢生把儒家“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②、道家的淡泊致遠,不求虛名作為人生道德的準則,以切直剛正、不畏強權(quán)、榮辱不驚、守廉明恥的高潔品行成為千古士人的楷模,此為外王。進可以“仁義之懷”為國傾力育才舉才,他被尊稱為“千古伯樂”,宋史評價為“天下翕然師尊之\"[1]262;退可以“虛靜之心”逍遙于自然之中。歐陽修以“仁義之懷,虛靜之心”內(nèi)圣的道德修養(yǎng)與“外王”的行為實踐,完美地實現(xiàn)了他知行合一、內(nèi)圣外王的人生理想。歐陽修憂樂與民的為學、為政、為人的高潔品行,為世人樹立了至高道德的\"人格范式”,其精神名垂千古,對宋朝培育士人道德人格及后世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一、為學:勤學修身內(nèi)圣道成
為學是中國士君子提高文化素質(zhì)和內(nèi)在修養(yǎng)的主要途徑。歐陽修一生傳承家風,苦讀不輟,力求勤學修身,達到孔顏之樂的境界,以學立德,德而為圣,完成憂樂天下的道德人格,此為苦讀勤學、立德樂道,完成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在修養(yǎng),也通達道家的靜心淡泊,以達內(nèi)圣。
(一)為學使命:道德、事功與文章
為學是中國士君子提高文化素質(zhì)和內(nèi)在修養(yǎng)的主要途徑。歐陽修為學的使命是道德、事功和文章,其中道德是內(nèi)修,是為內(nèi)圣,事功是為政,文章是立言,事功與文章都屬于外王。換言之,歐陽修的為學是為了內(nèi)圣,內(nèi)圣后外在呈現(xiàn)事功、文章是為外王,外王即是為學內(nèi)圣的實踐應用和目標。
歐陽修非常重視君子的內(nèi)修。歐陽修在《與張秀才第二書》提出:“君子之于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見于文章而發(fā)之,以信后世。\"[2]978士君子道德內(nèi)修、務實為事、文辭文章三者的關系是道德內(nèi)修為重,事功為次,文章為末。其中道德內(nèi)修是人格修養(yǎng)的關鍵,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他在《送徐無黨南歸序》明確闡明:“其所以為圣賢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無所不獲,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于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見于言,亦可也。\"[3]268圣賢是按照修身、事功、文章的重要性來修養(yǎng)自我。凡是能做到道德內(nèi)修的,則是能通達一切,無所不得;而只有事功、文章,則會有所獲,有所不得。
歐陽修為學目標是完成內(nèi)圣,培養(yǎng)兼具文化與道德素養(yǎng)的士君子品格,最后達以道德、事功、文章的內(nèi)圣外王。這里的道德主要是士君子的內(nèi)修素養(yǎng),是圣賢君子的“立德”;事功是為政,為政取得成就則為\"立功”,文章久遠傳承是為“立言”,此即為圣人“三立”。若士君子完成了圣人“三立”,就達成了道德人生和實現(xiàn)了“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
(二)為學之路:勤學樂道
歐陽修一生傳承家風,苦讀不輟,力求勤學修身,達到內(nèi)圣外王,即是士君子的文化素質(zhì)、道德修養(yǎng)的內(nèi)圣,心懷天下、憂樂與民的外王,即為內(nèi)化成德,外化于行。從為學到“內(nèi)圣\"需要一條學而有知、知而有德、德而樂道,道而有為的完整路徑,從而奠定歐陽修學而內(nèi)圣、內(nèi)圣而外王的道德人生之路。
一是,學而有知。這是士君子內(nèi)圣的前提條件。這里的學,不是簡單地、木訥機械地學,而是在學的同時不僅要有勤奮刻苦的品質(zhì)、舉一反三的領悟能力,更要勉學立志。
首先,學當勤。學要有勤奮刻苦的品質(zhì)。歐陽修自幼失恬,在歐母畫荻教子下,每天篤學不倦,及至少年則勤抄書卷,孜孜不倦?!肮晔畾q,在隨。家益貧,借書抄誦。州南大姓李氏子好學,公多游其家,于故書中得唐韓昌黎文六卷,乞以歸,讀而愛之。為詩賦,下筆如成人。都官曰:‘奇童也,他日必有重名'\"[4]407。作為一代文宗,歐陽修一生詩文甚多,文字簡潔清新,其中就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等名篇;并參與了《新唐書》的修訂,《新五代史》和金石學著作《集古錄》的編撰,以及對三千件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進行了編輯和整理。歐陽修仕途一生幾起幾落,但是他勤奮為學,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歐陽修自幼家貧如洗,家無藏書,他只能經(jīng)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抄誦。偶然獲得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更是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歐陽修這種勤學樂道的精神,一直持續(xù)終身,并立下多讀經(jīng)典,多寫文章,多向師友請教的“三多\"家訓,形成詩書傳家的家風。歐陽修在《歸田錄》中回答:“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尤可以屬思爾。\"[5]72他認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有德有才,有問有道,才能懂得人生之道,方是君子?!柏氋v憂戚,庸玉汝于成。\"[6]214正是經(jīng)過長期的廢寢忘食的苦學,歐陽修終于實現(xiàn)文道并重,成為和韓愈一樣的一代文宗和經(jīng)世名臣。
其次,學有悟。學要有通達悟性。歐陽修自“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7]250。歐母知書識理,秉節(jié)持重,溫厚仁慈,持家勤勞節(jié)儉,以蘆桿作筆,以沙地為紙,教誨稚子,識字讀書。歐陽修不負母親,敏而好學,悟性極高,將《論語》《孟子》《尚書》《春秋》等諸子百家書,熟記于心,出口成章。歐母教子要學歐父廉潔自律、一心為民,歐陽修則領悟其品德,掛歐父的\"七賢圖”,堅守\"聞而服之終身\"[8]553,將其父親的為官之道傳承下去。
再次,學立志。勉學立志,是學而知的目標。歐陽修苦讀勤學、終身不懈的為學之道和良好的家風傳承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歐陽修自幼孤寒,卻能子承父志,家風相傳,將其父親的為官之道傳承下去。每年祭祀,歐母就把七賢圖掛在墻上,并告誡歐陽修,謹記圖中描繪了你父親的為人、為官的道德操守。歐陽修感念其父的清廉自守,把舊損的“七賢圖\"重新裝裱,并作文《七賢畫序》,暗暗發(fā)誓,以父親為榜樣,立志終生“為吏至廉”。歐陽修一生清貧,兩袖清風,從來不收非分之財,小心謹慎,克己奉公。在其父的影響下,歐陽修任職每一處,都把“七賢圖\"帶在身邊,時刻警勵自己,執(zhí)法如山、愛民如子、秉公辦案,始終做個清廉敬業(yè)的好官。所以,歐陽修傳承家風真正做到了勉學立志。
二是知而立德。學而知,知而立德,立的是勤學、自律、仁義、廉潔、簡易、淡泊、剛正的士君子之德。其中,勤學、自律、仁義、廉潔為儒家的\"仁義之懷”;簡易、淡泊、剛正屬于道家的“虛靜之心”的道德,儒道相融形成“仁義之心,虛靜之心”的君子品格。歐陽修認為,儒家的“仁義之心”,勤奮為學,廉潔自律是一種高潔不染的士君子之德。歐陽修仁義忠孝、廉潔自律之德傳承家風。學以仁德,始能秉善久遠。歐母畫獲不但教子知識,而且傳承更多的是為人做官應該以仁善為本,勤學立身的家風。歐母時常教誨歐陽修要銘記父親廉潔奉公,不謀私利,樂善好施的高尚品質(zhì);做官要對百姓要心存仁義;為人子,不需要以物質(zhì)豐厚孝敬父母,而是以孝心真誠以待。歐陽修在母親教誨下,自24歲開始了他的仕途之旅,乃至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與參知政事(副宰相),一直清廉自持。“墻壁豁四達,幸家無貯儲\"9]46,甚至沒有購置房產(chǎn),歐陽修一直借住衙門大院或者民房,在42歲,才在穎州(今安徽阜陽)安定下來。歐陽修孤寒出身,最終成為文壇宗主和為政的典范,都與歐母畫荻教子的悉心教導分不開。畫荻教子與孟母斷機教子、岳母刺字一同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德范長昭的教子典范。
而歐陽修不求虛名,不貪慕虛榮,簡易安貧、淡泊靜心,剛正切直,秉持道家“虛靜之心”,可以遠離煩雜名利,逍遙于自然山水,更是一種士君子之德,此為退而不頹,身化道,心融德,合道而樂的士君子之德。歐陽修不是單一地提倡虛靜,而是在虛靜澄明之心外,遵從明辨是非的原則,能消除虛靜消極的一面,正是儒家的樂道仁義和道家的淡然逍遙相兼合思想,才成就歐陽修澄明透徹的君子人格,才使得歐陽修既能苦學勤政又能逍遙于山水之中,此為人生大智慧。故此,歐陽修的士君子之德是“仁義之懷,虛靜之心\"儒道融合之德。
三是德而樂道,由德通道。一方面,是樂學之道,通達“孔顏之樂”的學境,此為合道而樂。歐陽修終身勤學,以學立身,秉承了孔顏之樂的精神,并自得其樂,并融合了儒家的內(nèi)圣修養(yǎng)和道家的靜心寡欲,上升到了君子品格的樂而忘憂的理想境界一孔顏之樂,從而完成內(nèi)圣。歐陽修認為只有懷有虛靜澄明內(nèi)心,“處身者不為外物眩晃而動,則其心靜,心靜則智識明,是是非非,無所施而不中\(zhòng)"[10]66,才能保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論語》)的平靜安和。另一方面,是達以士君子之道。士君子之道是合乎內(nèi)圣外王之道,時刻銘記內(nèi)修仁義道德完成內(nèi)圣,外行仁政王道、利國利民而踐行的外王之道。
四是道而力行,憂樂天下。道而行為是以士君子樂道的品質(zhì)為學、為政、為人,完成憂樂天下的道德人生,即為“外王”??梢哉f,內(nèi)圣外王是歐陽修終極的人生理想,憂樂天下則是歐陽修為國為民實現(xiàn)內(nèi)圣的哲學源頭。
自孟子提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以來,心懷天下的憂樂觀便成為中國士人的精神和理想追求。①范仲淹作為宋學的奠基人,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和其“行道大儒,經(jīng)世名臣”的內(nèi)圣外王崇高形象影響著歐陽修等宋朝士人。歐陽修秉承范仲淹的“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繼而提出了“圣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憂樂觀,并成為歐陽修為一生為學、為政、為人所堅守的人生信念。歐陽修認為,這種心懷天下的憂樂觀,要求每個士人都應該把個人與國家、百姓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把百姓的憂樂當成自己的憂樂;并且,歐陽修認為“于此見圣人之用心矣。圣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與焉。眾人之豫,豫其身耳。圣人以天下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4]56圣人是以天下為心,以百姓疾苦為己任,士人以內(nèi)圣外王為理想的,所以“心懷天下”的圣人成為歐陽修一生努力的榜樣。
范仲淹、歐陽修和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圣絕學,開天下太平”②的張載,為后人提供了實現(xiàn)內(nèi)圣外王的可行性路徑,樹立了一種為國為民的人格范式,也描繪了中國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圖景,厚植了中華兒女的家國同構(gòu)的愛國愛民情懷。其中,歐陽修更是成為宋代士人的精神領袖,被盛譽為“功名事業(yè)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師”的一代宗師。
可見,為學是內(nèi)圣的方法和途徑,內(nèi)圣是為學的目標。通過為學,達以“學而有知”“知而立德”“德而樂道”\"道而力行”,這是為學到內(nèi)圣之路,也是為學、內(nèi)圣為為政、為人的外王做的必要準備。
(三)為學之風:文與道俱
文壇宗主歐陽修,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也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并以甲天下的文章被稱為“文章太守”。朱熹指出:“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自歐陽文忠公、南豐曾公鞏與公(蘇軾)三人,相繼迭起,各以其文擅名當世,然皆杰然自為一代之文。\"[]300 陸游也以為“宋興,諸儒相望,有出漢唐之上者。\"[2]8都盛贊歐陽修引擎和促成了宋朝的文明的開創(chuàng)。歐陽修生于盛世,常常是以道充文。他“道德文章\"中的“道德”,體現(xiàn)在他“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家國情懷和\"士志于道\"[13]788的精神追求。
歐陽修作為文壇宗主,開展了一代新文風,掀起了詩文革新運動,奠定了文壇巨擘的地位。繼韓愈“文以載道”,他提倡\"文道并重”。他強調(diào)文章是思想的外殼,為道德而文,文章的作用是凈化自己和他人心靈。他摒棄了韓愈文章瑰麗難懂的特點,提倡創(chuàng)作平易生動,建立了“文從字順”,行文平易流暢、含蓄婉轉(zhuǎn)的風格;廢除浮華的“西昆體\"和險怪的\"太學體”,恢復\"古文取士”,扭轉(zhuǎn)腐敗、奢侈風氣,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風,掀起了詩文革新和科舉制度。在他的倡導下,改變了北宋文學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開啟了宋代文壇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的一代文風,提高了治理效率,提高了一向積貧積弱的國力,并呈現(xiàn)了富國強兵繁榮景象。
歐陽修詩文大氣磅礴、斯文正氣。世人對歐文的評價是其價值在于“挽百川之頹波,息千古之邪說,使斯文之正氣,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14]555歐陽修文章情切意衷。贊尹師魯為“自古有死,皆歸無物;惟圣與賢,雖埋不沒;尤于文章,焯若星日;子之所為,后世師法\"[15]236可謂千古絕唱。在揚州所作《海陵許氏南園記》,縱橫自如,開園林文學之先河。歐陽修的詩詞以明快樸實、節(jié)奏自然流暢著稱。在揚州創(chuàng)作大量詩詞,詠頌揚州四季和荷花、野鵲等,題材寬泛。歐陽公作金石拓本之合集一《金石錄》1000卷,《跋尾》400余則,整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足以糾正若干史傳之誤,是難得的文化遺產(chǎn)。歐陽修文化傳承的作用,用蘇頌言:“道繼三千子,文高二百年。\"[14]486流傳千年,其功名為后人崇敬!
“道德博聞曰文,廉方公正曰忠。\"[16]358這是宋朝對歐陽修道德、文章、人格的高度肯定和贊賞。蘇軾曾評價歐陽修:“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勢,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17]61歐陽修從寒門孤兒到一代“文忠”,雖然道路坎坷崎嶇,但是歐陽修始終以仁義為本,心懷天下,為民為國盡心盡責,以“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為原則,“守廉明恥”寬簡便民,為后代樹立了剛直不阿、堅守理想、文采斐然、一心為民為政清廉、為人正直仁義、為學勤奮的光輝形象,可謂“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鳳儀動簪紳\"[18]75
為學使命、為學之路和為學之風奠定了歐陽修為政、為人外王的內(nèi)圣基礎,也奠定了文壇宗主的一代文忠的歷史地位。
二、為政:王道簡政 愛民便民
為政是歐陽修實現(xiàn)外王的理想主要途徑。他以儒家的王道為政,一生清正為民,以道家的虛靜之心寬簡便民,構(gòu)建外王的良好政治秩序,與其憂樂與民的內(nèi)圣的君子品格相統(tǒng)一,達到了精神和實踐的知行合一。
歐陽修在為政上,以王道簡政、愛民便民為原則。這個原則,一方面體現(xiàn)了歐陽修“內(nèi)圣外王”的王道思想,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歐陽修簡易為政道家的虛靜思想。簡政要汲取道家的虛靜內(nèi)心,就要保持簡易平和的方法。這種儒家之王道和道家之虛靜思想,體現(xiàn)了仁義之懷和虛靜之心相統(tǒng)一的內(nèi)圣之道,這是歐陽修從“內(nèi)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基礎。
(一)仁義王道:仁政愛民禮儀教化
歐陽修以仁義之道為政是儒家王道為政思想的體現(xiàn)。其王道理念是對孟子的王政學說的發(fā)展?!懊献尤眨骸B(yǎng)生送死,王道之本’,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故農(nóng)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19]102王政就是以仁善之心為政,對百姓施以仁義政策和禮義教化天下。進而言之,“道德仁義,所以為治\"[20]514,他推崇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德治思想,以\"堯、舜、三王之治\"為施政的典范,主張推行禮治與德政,推崇禮樂教化天下。他提倡將禮樂作為國家管理工具,以禮樂感化百姓,讓每個人都一心向善、為善,傳承堯舜禹、湯文王以“盛德”興“王政”,構(gòu)建王道的政治體系和社會秩序。歐陽修認為,“禮義者勝佛之本也。\"[21]122禮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備而習俗成仁義禮樂達于學孝慈友梯達于家居有教養(yǎng)之漸進有福爵之勸。\"[14]339從而形成“問于其俗而婚喪飲食皆中禮節(jié),入于其里而長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贏老、壯者代其負荷于道路,然后樂學之道成\"[9]230的王道政治理想社會藍圖。所以,在政治制度上,歐陽修推崇德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9]189;貶斥唐太宗縱囚①之行為是\"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22]6,因為此事貌似仁義之舉,實則違反人道,有沽名釣譽之嫌。歐陽修認為,君主自身修身以德,杜絕暴政,實行仁政,勤政敬業(yè),推行愛民重農(nóng),寬簡便民。要求對百姓實施恩德,削去“苛刻之深”,主張減免欠租、盡救災民,寬簡便民、體恤民力、關心民生,力所能及構(gòu)建富國強民的社會?!盀檎园裁褚?,無擾之而己?!盵8]589在個人實踐中,他主張\"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磨礪自我,哪怕一再遭到貶謫,仍然“每以民事便為銷日之樂”,心懷天下,一心為民。
1.勤政愛民清廉自持
歐陽修勤政愛民,是來自于他對“政事”、“吏事\"的重視。歐陽修認為,心系百姓就要關心百事,“文學止于潤身”,只是功利浮名;但“政事止于及物”,文官要盡責,就要“及物”,多做要“政事”“吏事”。被貶夷陵縣時候,歐陽修與學者所談必是吏事,認為文章只可以提高自我的文化素養(yǎng),政務才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勤政是敬業(yè),更是愛民。
歐陽修出身清貧,歷任各類官職,卻一直秉承母親的“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15]7的叮囑,清廉自持,仁愛百姓。他把七賢圖時常帶在身邊,以父親清廉的事跡警醒自己,激勵自己執(zhí)法如山,秉公辦案。歐陽修在給侄子信件里,告誡:“吾今又蒙榮顯,致汝等并列官裳,當思報效。\"[23]1821
歐陽修知潁州時,修建了白龍溝,以西湖水灌溉農(nóng)田,并且在西湖邊修建書院,其后“穎人咸知學\"[2419。歐陽修在滁州、揚州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揚州百姓立祠紀念他,滁州百姓為了紀念他,稱呼一種梅花為\"歐梅”。
在青州,歐陽修的愛民故事一直被百姓傳頌和敬仰。“人之為寵者,臣以為憂。\"①在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歐陽修以兵部尚書、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麥收雨澇,歐陽修為民心痛不已,為民祈福、戒齋三日,沐浴焚香。當時,麥收時節(jié)雨澇成災,歐陽修心系百姓生活,心痛不已,并為民進行沐浴香、齋戒祈福,虔誠為民祈禱,令百姓感動。他寫下《青州求晴祭文》,祈禱天晴保護萬民生活安泰。為此,他數(shù)次上書朝廷,免除百姓稅負。此時,河北受災百姓涌入青州,歐陽修發(fā)動全州,開啟救濟賑災,激勵民眾出糧,盡力安排災民食宿,安撫災民。
歐陽修面對青苗法對百姓賦稅加重,與歐陽修提倡的“節(jié)用以愛農(nóng)”、“均財而節(jié)兵”政見相背離情況,他上奏朝廷《言青苗錢第一札子》申明:官府收的十分之四的青苗錢是不應該的,官府不應該強迫百姓借錢于官府;因為“豐年常少而兇歲常多\"[25]339,百姓積累的欠錢被在豐年一次催交,“則農(nóng)民永無豐歲”,百姓就一直受貧。歐陽修在《言青苗第二札子》闡明,不管百姓困頓,推行青苗法,是放債取利爾,難為民減負。
2.反對苛刑謹慎寬容
歐陽修天性仁義,為民盡力盡責,還體現(xiàn)在刑罰寬容方面。歐母教誨歐陽修:“汝父為吏,常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日:‘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日:‘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26]44歐陽修在為官的生涯里,母親時常告誡他,不要忘記其父深夜審閱文書,尤嘆為死刑犯人找生路而不得,正直廉政,為民排難的精神。歐陽修一心報國,善待百姓,反對嚴刑峻法。他認為,提倡法典制度要仁義本善,“刑在禁惡,法本原情\"[27]284符合人道。歐陽修認為\"漢法惟殺人者死,后世死刑多矣。故凡死罪非已殺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14]568放寬刑罰,百姓受益。
歐陽修公判刑獄,保全可不殺者眾人,百姓不由得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激他。他整頓縣更,健全制度,糾正幾十起冤假錯案,使得蒙冤受害的人,昭雪平反。面對沙門島“罪人貸死者,舊多配沙門島,至者多死”,他堅持上疏朝廷請放寬沙門島的犯人的刑罰,使得獲益的犯人感恩戴德,立志重新做人。慶歷四年(1044年),湖南百姓起義,很多百姓慘遭剿殺。歐陽修諫書:“逼脅為盜之徒”,他說:“在于人情,豈可盡殺?”殺戮越多反抗者越甚。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據(jù)理力爭“禍莫大于殺降”②,保全了河北宣撫使富弼要斬殺2000多名保州兵變民眾的性命,矛盾也得到化解。被貶夷陵時,歐陽修到任后,翻閱往年公案,竟發(fā)現(xiàn)無中生有、顛倒黑白、縱曲枉直,錯冤案件甚多?!耙曰倪h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28]107他暗自發(fā)誓,再遇到此類事件,一定要謹慎審核,“克盡職守,勤于政事”?!俺I賊大獄,不過終日,吏人不得留滯為奸。\"[14]568處理案件要當日辦完,不能拖拉。
(二)虛靜簡政:寬簡便民實干富國
歐陽修寬簡便民的簡政內(nèi)含儒家的“仁義之懷”王道,外具道家“虛靜之心\"的虛靜之策。歐陽修的君子人格中的“虛靜”思想,在為政上體現(xiàn)為簡要平實的為政風格。以道家的虛靜之心,來對應世間為政為人之事,必然是易之又簡的\"道”。以淡然不變的道,來面對千變?nèi)f化的世事,惟有虛靜之心可以執(zhí)一馭萬。歐陽修在《易或問》對卦辭和爻辭,進行了區(qū)分:“卦象象辭,大義也。大義簡而要,故其辭易而明。爻辭,占辭也。占有剛?cè)徇M退之理、逆順失得吉兇之象而變動之,不可常者也;必究人物之狀以為言,所以告人之詳也。\"[29]1050在這里,歐陽修闡明,“簡”接近道的虛靜狀態(tài),是簡要平和的,是為體,而“詳”繁雜多變,是道行而下后產(chǎn)生的諸多事物,是為用。所謂“圣言簡且直,慎勿遷其求\"[9]20。簡要則易平實?!逗A暝S氏南園記》就說:“夫理繁而得其要則簡,簡則易行而不違。惟簡與易,然后其力不勞而有余。\"[9]235歐陽修的簡政與他論“道”是一致的,他認為道和為政都應簡要和平實。他在明道二年的《與張秀才第二書》著重闡釋道簡易,故而為政做人要\"務事實”,“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道的簡易平和是君子的“虛靜”人格的要求。
1.寬簡不擾一心為民
歐陽修寬簡便民、實干富國的為政的虛靜之策,是道家虛靜簡易為政的體現(xiàn)?!皥蛩慈踔?,必本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保W陽修《縱囚論》)堯舜三王之治以人情寬容為本?!盀檎捄?,而事不弛廢,何也”。答曰:“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4]563如果\"寬”是放縱,“簡”是簡約,政事就會松弛,百姓受害;寬簡為政是不作嚴苛急迫政令,不作繁雜的要求,為民著想,為民解憂。簡,是做事不繁碎罷了?!懊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禮記·大學》)就是要求以民所需,民心所向為工作方向,真實務實,不以個人得失為念,解決百姓問題和困難,“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30]370,寬簡為民。所以,民心所向就是為政最好的答案。歐陽修以仁義之心,寬簡便民為民為政,為后人樹立了正確的政績觀。
本乎仁義,寬簡不擾。歐陽修認為,本乎仁義就理所當然為簡政。就如衣著簡樸、相貌平常的良醫(yī),藥到病除,而非派頭大,花頭多的庸醫(yī)治不好病。良更如同良醫(yī),寬簡為民,才是最好的為政。所任職郡縣,看不到治理痕跡,風節(jié)自持,不求虛名。“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只為了百姓方便。歐陽修過揚州、貶揚州、知揚州、憶揚州,一生與揚州結(jié)下了深深的淵緣。歐陽修的寬簡便民為政的思想和斯文正氣的文風,為揚州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歐陽修在揚州主政期間,從不沽名釣譽,不圖虛名政績,而是真心為民,盡力不打擾百姓?!叭鐡P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間,事已十減五六,一兩月后,官府闐然如僧舍。\"[14]568在揚州為政一年,揚州已然達到了政通人和、秩序井然的良好氣象。
順應自然,照天蠟燭。皇祐二年(1050)七月一日,歐陽修任應天府知府,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事。歐陽修以寬簡便民為政,順應自然,一視同仁對待賓客,難免得罪有些權(quán)貴,到處污蔑歐陽修貪贓枉法。仁宗派安撫京東路的宰相陳升之前去調(diào)查此事。陳升到南京私訪,發(fā)現(xiàn)歐陽修對待賓客一視同仁,走訪各個階層的人都一致說,“歐陽大人實行‘寬簡政治’,以寬避苛,寬而不縱,以簡御繁,簡而不略,使吏治有條不紊,社會安定、和諧,深受民眾歡迎,說他象一枝照天蠟燭。\"[31]1369仁宗贊譽歐陽修“勤于政事,清廉為民,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自此,歐陽修“照天蠟燭”的美名傳播開,百姓更加愛戴,官吏則都非常敬慕。
2.真抓實干重農(nóng)興農(nóng)
歐陽修王道簡易為政體現(xiàn)在,一邊高揚仁義禮樂等王道,一邊以道家淡泊名利的“虛靜之心”為政,不追逐人事、不求虛名,提倡“樹桑麻”“蓄雞豚”“養(yǎng)生送死”等強國富民的實干精神,突顯了他深懷君子虛靜之心?!捌渌詾槭ベt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無所不獲,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于言者,則又有能有不能也…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見于言,亦可也。\"(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這是他面對北宋積貧積弱局面,推崇興農(nóng)重農(nóng)的富國主張,挽救危機,鞏固統(tǒng)治,達到“豐財積粟”,使\"國力漸豐\"的王政。因為,“兵甲車牛之材用,山川宗廟鬼神之供給。\"[2246\"是皆出于農(nóng)”,是為“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不敢勿也。\"[32145作為官吏就要重視吏事和民生,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切于人事”為價值導向,不作空談誤國的政事,各級地方官吏都要重視農(nóng)業(yè),并采取積極的政策和制度加強農(nóng)業(yè)發(fā)展。具體是,“夫農(nóng),天下之本也,凡為國者,莫不務焉\"[4]540,各級官員要“知務農(nóng)”,更要“上愛其下”,不使百姓陷入食不果腹、勞役之苦困境。
在任河北都轉(zhuǎn)運按察使期間,僅僅一年時間,歐陽修勘探地理、細查官吏優(yōu)劣、校對資財出入、督查兵糧器械和成邊兵練,編訂成冊,為政事做了充分補益。他每到一處,“樹桑麻”“畜雞豚”“養(yǎng)生送死”,積極發(fā)展經(jīng)濟。歐陽修還以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樹立家風,嚴苛指導長子歐陽發(fā)、侄子歐陽通理作文、做人和為政,傳承了良好的勤學敬業(yè)家風。歐陽修知揚州時,主要政績是勸農(nóng)、御水。到任之初,他詳細調(diào)查農(nóng)耕、雨水、蟲害,深感“今年蝗螨稍稍生長,二麥雖豐,雨損其半,民間極不易\"[32591,要求州府廉潔為政,為民辦事,制定強有力的策略,使得農(nóng)業(yè)大豐收。歐陽修在治水,深感百姓負擔過重,減少公攤,不可“為國結(jié)怨于淮人”
三、為人:玉堅其白 持節(jié)切直
歐陽修在為人上,貫通了儒道兩家的思想。他堅守儒家的“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不拘一格提攜后人,成為“千古伯樂”。他以道家簡易平順為原則,恪守道家淡泊名利精神,有論事切直,不畏強權(quán)榮辱不驚的君子品格。進時,推行儒家王政、勤政為民;退時,以道家的淡泊逍遙,融于詩詞和山水之中,可謂是進退皆為士君子之楷模。
(一)儒家品質(zhì):坦蕩磊落
1.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
歐陽修堅持“豈以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可同其進也\"的信念。君子不以個人利益為進退,廉恥是士君子的大節(jié),是君子的為人根本。歐陽修在《廉恥說》中云:“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32]176;若士君子“不廉,則無所不??;不恥,則無所不為”[32]176這是歐陽修不畏強權(quán),剛正不阿,力爭匡正時弊,為人處世的道德原則。他認為,士君子大節(jié)是知道廉恥。如果人不知道廉恥,則無所不為,國家就會走向滅亡,所以歐陽修堅持以“廉恥,士君子之大節(jié)”不斷修養(yǎng)和超越自我。
歐陽修闡明:“夫所謂名節(jié)之士者,知廉恥,修禮讓,不利于茍得,不牽于茍隨,而惟義之所處;白刃之威,有所不避,折枝之易,有所不為,而惟義之所守。其立于朝廷,進退舉止,皆可以為天下法也。其人至難得也,至可重也。\"(歐陽修·《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歐陽修正直磊落、胸懷坦蕩、作風正派,向以“風節(jié)自持”①,直言不屑與奸佞小人為伍,百折不屈。他不畏權(quán)勢,不怕貶官,不怕刑戮,胸襟坦蕩,他正直的作風與平易的學風一樣保持了士君子大節(jié)。1043年,歐陽修參與范仲淹的慶歷新政。歐陽修認識到,慶歷新政針對的主要問題是冗員冗政。作為憂國憂民的諫官,他以《論按察官吏札子》《論按察官吏第二狀》《再論按察官吏狀》等,數(shù)次上疏,痛陳冗官“貪穢之狀,狼藉多端”,主張清除貪官污吏,以正吏治。慶歷四年(1044年),歐陽修任職河東回京時候,仁宗任命他為龍圖閣直學士和河北都轉(zhuǎn)運使。但是,歐陽看到杜衍等人被誣陷被罷免、被排擠,小人卻結(jié)黨營私,橫行朝廷,痛陳其害;歐陽修也因此遭到奸邪之徒迫害,未能上任,又降職為知制誥、滁州知州。
歐陽修在《朋黨論》中痛斥責小人,高揚君子之德:“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3]25君子守道、忠信、重名節(jié),小人重利、不守信用。“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他認為,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共同成就,共同為國國民?!熬拥篮暇靡猿?,小人利合久以傾”。(歐陽修·《朋黨論》)而小人因趨利避害,以利結(jié)為朋友,君子應當親君子,而遠離小人。
歐陽修秉承家風,清廉自持,盡公敬業(yè)秉承家訓。1070年,歐陽修帶著《瀧岡阡表》(用青州青石制成丈余的石碑)回鄉(xiāng)祭祖,非常害怕地方官員相送迎,改走水路。歐陽修在回復侄子《與十二侄lt;通理gt;二通》信中強調(diào):一是要為國盡忠,二是要清廉慎微。象州產(chǎn)優(yōu)質(zhì)朱砂,是文人書畫所需的雅物材料,歐陽通理打算給叔叔歐陽修買一些來,卻遭到了歐陽修嚴厲的訓斥?!白驎醒杂I朱砂來,吾不闕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14]310告誡道:“當思報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臨難死節(jié),亦是汝榮事,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祐汝,慎不可思避事也。\"[14]310為官者應該重天下而輕自身的死節(jié)制之志,遇事不可逃避,要學習正道,存心盡公不避,禁入官物,為人立身正氣,坦蕩胸懷,無愧眾人期盼,不負為民出仕初心。
2.千古伯樂:玉尺量才提攜后輩
歐陽修作為一代文壇宗主,負有滿心為國為民求才的使命感。他求才若渴、愛才真切、識才之準、舉才功偉,有著“千古伯樂”,玉尺量才提攜后輩的贊譽。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人,都受到過他的舉薦,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除歐陽修之外的五人,均以布衣出身,因受到歐陽修的幫助和提攜后,功成名就、名揚天下,終成大器
歐陽修公正無私,不為名利納才,外舉不避仇,薦人出自公心。歐陽修收到政見不一的益州知州張方平的推薦蘇洵的信,不但不計前嫌,而且大贊蘇洵文章。他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盛贊道:“伏見眉州布衣蘇洵,履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quán),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權(quán)書》《衡論》《幾策》二十篇,辭辯閎偉,博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27]376歐陽修給予蘇洵極高的評價:“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27]376經(jīng)過歐陽修極力推薦后,蘇洵名聲鵲起。
嘉祐二年(1057年)歐陽修擔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他大刀闊斧地進行革新,提出“文道并重\"的主張。面對文字浮華的文章批閱\"秀才刺,試官刷!\"[34]112對文采觀點優(yōu)秀的文章加以贊賞,怕是自家弟子曾鞏所作,引起世人誤解,便將此文的考生列為名單里第二。待到復試時,把《春秋對義》尤佳的文章定為復試第一,后發(fā)現(xiàn)兩次獲得第一名的均是蘇軾,他驚嘆蘇軾才學,更是視其為珍寶。
歐陽修一生剛正不阿,為人坦蕩無私,不懼怕任何威逼恐嚇,以文可載道的策論取士,為朝廷選拔出大批經(jīng)天緯地的優(yōu)秀人才。其中,張載、程顥、程頤等曠世鴻儒,包拯、司馬光等治世能臣,都曾得到過他的指點與推薦。而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五位文壇巨匠,雖都是以布衣之身,卻都被他相中和提攜,終成為國為民的名士。
歐陽修不僅文章千古留名,而且公正無私。本著一心為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他外舉不避仇,公心薦才。公元1061年,歐陽修出任參知政事,推薦三個宰相的候選人是呂公著、司馬光、王安石。其中,呂公著的父親呂夷簡曾經(jīng)對歐陽修進行過誣陷,而司馬光、王安石與歐陽修的政見相左,但是歐陽修不計較個人私怨,舉賢不避仇,贏得世人敬佩。
正如《宋史》所說,“獎引后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10]1836歐陽修獨具慧眼,甘為人梯的推賢薦能,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樂于培養(yǎng)人才,樂于推薦人才,使得宋代人才輩出,群星燦爛。歐陽修被譽為“千古伯樂第一人”,的確是實至名歸。
(二)道家風骨:榮辱不驚
歐陽修一生論事切直,不畏強權(quán),故能進退自如,榮辱不驚。自云:“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憫臣不顧身微而當眾怨,始終愛惜,委曲保全。臣雖木石之心頑,實知君父之恩厚,敢不虔遵明訓,上體寬仁,永堅不轉(zhuǎn)之心,更勵匪躬之節(jié)。\"[10]932
歐陽修認為真正的士君子是從文化素質(zhì)轉(zhuǎn)向人格修養(yǎng)的自我完成。君子士人借文化素養(yǎng),窮而后工,為國為民貢獻自己才學。士君子為人所重、為世所法,文化素質(zhì)是基礎,人格修養(yǎng)是根本。
他與同為民為國,心懷天下的士君子一范仲淹成為亦師亦友的莫逆之交??刀ㄔ辏?040),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的范仲淹向朝廷舉薦歐陽修為經(jīng)略掌書記,但歐陽修遞呈《答陜西安撫使范龍圖辭命書》,而以“軍書奏記,一末事耳\"[9]279,婉拒了范仲淹的盛情邀請。慶歷三年(1043年),歐陽修一直參與范仲淹推行的興國富民的“慶歷新政”,并且為其保駕護航。歐陽修維護正義,斥責誣陷范仲淹慶歷改革而被貶滁州,而作了后世爭議巨大的名篇《朋黨論》,回應反對派指責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富弼、蔡襄、王素等人“結(jié)黨營私”的物議。為此,歐陽修為維護范仲淹,而被貶滁州,他自號“醉翁”。面對諫官的高若訥不僅不為范辯白,反而對范竭力斥責,歐陽修憤慨之極寫下《與高司諫書》,痛罵“不知天下有羞恥事”,又遭到第二次遭貶。
慶歷革新失敗,歐陽修深受打擊?!笆乐鶚s者,臣之所懼;人之為寵者,臣以為憂。\"[35]983但是他憂國憂民,論事切直,不畏強權(quán),榮辱不驚的秉性也沒有改變,因此再次被貶湖北夷陵縣。當范仲淹被任命主管陜西戰(zhàn)守之事,令范仲淹聲名大噪時,歐陽修立刻寫書,再次婉拒范仲淹的盛邀,就是害怕被人議論成“借光”“鍍金\"之輩。
蘇轍在《歐陽文忠公神道碑》贊許其坦蕩磊落:“公性剛直,平生與人盡言無所隱。及在二府,士大夫有所干請,輒面諭可否。雖臺諫論事,亦必以是非詰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36]1879 歐陽修過于耿直的性格也到了令人費解地步。晏殊為歐陽修的恩師,官至宰輔,且為仁宗帝師,但是與歐陽修政見不同,歐陽修一樣是切直剛正,不留情面。晏殊任樞密使時,歐陽修和幾個學生去看他,晏殊熱情地款待了他們,但是歐陽修并不因此而阿諛奉承,卻耿直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晏太尉西園賀雪歌》,直言:“主人與國共休戚,不惟喜悅將豐登。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余萬屯邊兵。\"[37]120因為這首暗含指責的詩,使得晏殊對歐陽修漸生間隙。晏殊去世后,歐陽修寫詩嘆:“富貴悠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歐陽修·《晏元獻公挽詞》)又有褒貶不分的指責。甚至,歐陽修評價晏殊,詞最好,詩次之,文章又次之,然后人品又次之,實在是直言不諱,毫不遮掩。
歐陽修切直不畏權(quán)貴,不怕被貶,居然數(shù)次莫名其妙被彈劾被貶。一件是“盜甥”。歐陽修妹夫前妻的閨女私德有污,與男仆私通被告,主審官和歐陽修結(jié)怨甚久,就誣陷歐陽修。一件是歐陽修妻弟薛宗孺在任淄州知州時舉薦的人犯了法,他也被牽連免職,他請姐夫歐陽修為其說情,被拒絕了。薛宗孺誣陷歐陽修與兒媳有不倫之戀。雖然歐陽修自證清白,接連被污名、被貶,歐陽修卻性格剛烈,耿直到底,絕不茍合污濁。歐陽修一生廉潔自律,淡泊為懷,不圖虛名,進退有度。仕途順利時候,以仁義之懷,可以積極進取,為民敬業(yè);被貶時候,以虛靜之心,也可以豁達從容遠離是非。歐陽修請辭多次,后請辭去毫州、潁州,逍遙于朝野山水之處,體現(xiàn)了歐陽修為人榮辱不驚、虛靜逍遙的人生哲學智慧。
總之,歐陽修以“仁義之懷,虛靜之心”,通過為學、為政、為人完成了他知行合一、內(nèi)圣外王的道德人生,突顯了他為人、為政、為學的完整的生命哲學價值。他憂樂與民、天下為懷的士君子人格,確立了一種新型的“人格范式”,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和文化價值,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力量之一,不斷激勵著后人。
參考文獻:
[1]韓愈.唐宋八大家[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
[2]歐陽修,李逸安校.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歐陽修.歐陽修集全鑒[M].東籬子解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
[4]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4)[M].成都:巴蜀書社,2007.
[5]歐陽修,王辟之撰.歸田錄.澠水燕談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6]張載,王政軍,劉泉編著.《正蒙》意譯(下)宋本《橫渠正蒙書》[M].陜西人民出版社,2020.
[7]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1)[M].成都:巴蜀書社,2007.
[8]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2)[M].成都:巴蜀書社,2007.
[9]歐陽修.歐陽修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10]歐陽修.中國古代名家詩文集·歐陽修集(卷2)[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11]朱熹.楚辭集注(楚辭后語(卷6)蘇軾《服胡麻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9.
[12]陸游.四庫家藏陸游序跋集渭[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3]黃士毅編.朱子語類[M].徐時儀,楊立軍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23.
[14]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8)[M].成都:巴蜀書社,2007.
[15]歐陽修.歐陽修文[M].武漢:崇文書局,2017.
[16]王水照,崔銘.歐陽修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17]季旭升.古文觀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8]余冠英,周振甫,啟功等.唐宋八大家全集曾鞏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
[19]歐陽修.歐陽修詩文選譯[M].林冠群,周濟夫譯注.成都:巴蜀書社,1990.
[20]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1]歐陽修.四庫家藏·歐陽修居士集[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22]歐陽修.歐陽修文集[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23]余冠英,周振甫,啟功等.唐宋八大家全集·歐陽修集(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24]張鈷.康熙潁州志(卷十二)[M].康熙五十一年(1716年)刻本.
[25]王云五.王云五全集(2)晉唐政治思想宋元政治思想[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6]歐陽修,孫杰,王瑩主編.六一詩話[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27]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6)[M].成都:巴蜀書社,2007.
[28]齊豫生.二十五史(第5卷)[M].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2.
[29]歐陽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卷2)[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30]宋海.宋海文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31]歐陽修.歐陽修全集(附錄卷五)[M].北京:中國書店,1986.
[32]歐陽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7)[M].成都:巴蜀書社,2007.
[33]歐陽修.歐陽修文集[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34]梁艷芳.歐陽修[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0.
[35]歐陽修.中國古代名家詩文集·歐陽修集(卷3)[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36]歐陽修.中國古代名家詩文集·歐陽修集(卷4)[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37]王水照,崔銘.歐陽修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孫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