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雷電頌》;形象;多重意義;分析【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6.011【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6-0036-03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中西閱讀理論視域下的中小學閱讀范式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FHB180582)。
《雷電頌》是我國杰出劇作家郭沫若的五幕話劇《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場,是著名的“借古諷今”的戲劇作品。戲劇通過屈原大量的、潮水般洶涌的個人獨白,也即通過他對自然界的風雷電、光明等景象的呼喚,對“土偶木梗\"等物象(神像)的指斥,對思念洞庭湖和感嘆河伯等事象的描寫等,展示了先秦戰(zhàn)國(古)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今)的現實世界中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斗爭,贊揚了楚國愛國者和抗日志士及大眾。
《雷電頌》中的形象眾多,不僅有人象,還有景象、物象和事象,這些形象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根據廣西賀州學院段雙全教授提出的“言象志情”四字文本分析法[1,《雷電頌》中的形象解讀,起碼可以闡釋出“基本意義”“象征意義\"和“典型意義”這三重意義。
一、《雷電頌》中形象的基本意義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有四種,即“人、景、物、事”,并且這四象各有其“志”,也即基本意義。人象的基本意義即“人物的性格特征”,景象和物象的基本意義即“它們的基本特征”,事象的基本意義即“事件的具體意義”[2]。《雷電頌》中的人、景、物、事“四象\"都具有其基本意義。
(一)人象的性格特征
第一,靳尚的陰險、狠毒。他為了追逐個人權益,拉幫結派,和南后鄭袖等形成賣國集團,排除異己,一心維護自己反動集團的利益,成為南后的爪牙,陷害、毒殺了忠誠純良的愛國志士屈原。在本劇節(jié)選中靳尚的罪惡行為是:與鄭袖等密謀要毒殺屈原(陰險);具體指使鄭詹尹去毒殺屈原(狠毒)。
第二,鄭詹尹的膽怯、虛偽、狠毒。他是楚王寵姬南后的父親,朝中奸佞靳尚的幫兇,參與了南后鄭袖、公子子蘭和靳尚等人的陰謀并具體實施了毒殺屈原的計劃。在本劇節(jié)選中,暴露了他兩面派的嘴臉,他的具體行為是:接到靳尚的毒殺指令時有些疇躇和退縮(膽怯);假意給屈原自由,讓屈原在大殿行走、呼喊(虛偽);趁屈原口渴,用毒酒毒殺了屈原 (狠毒)。
第三,屈原的威武不屈、愛憎分明。本選場主要是通過屈原的肖像、行動和語言描寫來表現屈原形象的。他對祖國和人民有著深切的愛,他呼喚著咆哮的風和轟隆隆的雷,希望可以借助它們的強大力量,擺脫黑暗,人民可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本劇節(jié)選中,屈原的具體行為是:他披枷戴鎖、著玄衣、披散著頭發(fā);他頑強舉著戴鐵鏈的手、在神廟大殿徘徊;他發(fā)出對黑暗和光明的不屈的呼喊。這些形象和行為都體現了他威武不屈、愛憎分明的性格。
第四,“他們”的愚昧守舊、麻木不仁。他們指當時楚國的那些思想保守,不知愛國的百姓。這些老百姓自身愚昧無知,只要自己能生活、能生存就行,根本不知朝廷的路線斗爭,也不知國家采用何種策略來治國對自己有利,不懂得反省、變革,因此,他們也不可能被屈原式的啟蒙者所啟發(fā)。所以說,他們愚昧守舊、麻木不仁。
第五,“我們”的正氣凜然、意志堅定。我們指那些支持屈原“維護楚國獨立圖強”國策的愛國百姓。這些人,不愚味,有覺悟,有自己的愛國主張。他們既支持屈原“聯齊抗秦”的正確國策,也勇于參加一切抗秦護楚的愛國行動,他們具有強烈的愛國激情和斗志,面對邪惡勢力絕不退縮,熱情澎湃、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二)景象和物象的基本特征
景象主要指一些自然物,物象主要指一些人工物品。景象和物象的基本特征,就是指一些自然物和一些人工物品各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或特點。
1.景象的基本特征
《雷電頌》中的景象有宇宙、風雷電、雨、灰塵、沙石、花草樹木、洞庭湖、無人島等。其中,宇宙的特征具有兩面性,一是“黑暗、陰慘、炸裂的”,二是“燃燒的、光明的”;風、雷、電的特征是“猛烈的”“可以化雨為晴的”;雨的特征是“拖泥帶水的”;灰塵和沙石的特征是“負面的、無用的、被人嫌棄的”;花草樹木的特征是“正面的、有生機的、有用的”;洞庭湖、長江、東海的特征是“浩大或綿長的、水量豐沛的”;無人島是“原始而純凈的”。
2.物象的基本特征
《雷電頌》中的物象即神廟大廳里的各種神像,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東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其中,東皇太一、云中君、東君是天地神、云神和太陽神,他們的基本特征是“泥塑或木制的(從土偶木??芍└吒咴谏系摹保淮笏久?、少司命、湘君、湘夫人等是管生死的神、管禍福的神和洞庭湖的男女水神,他們的基本特征是“泥塑或木制的、統(tǒng)轄一方的、作威作福的”;河伯是黃河水神,其基本特征是“泥塑或木制的、能盡職盡責的”。
(三)事象的具體意義
《雷電頌》中的事象主要是屈原的一些浪漫、天真的行為和想法。例如,他指斥黑暗的宇宙,其具體意義是“不喜歡宇宙漆黑一團”;他呼喚光明的宇宙,其具體意義是“喜歡宇宙陽光燦爛”;他呼喚風雷電,其具體意義是“希望雨過天晴”;他思念洞庭湖、長江、東海,其具體意義是“熱愛自己祖國的一些大湖、大江和大?!保凰把龉饷?,其具體意義是“喜歡明亮的地方”;他指斥土偶木梗,其具體意義是“對神廟諸神像的不敬”;他感嘆河伯,其具體意義是“感嘆河神河伯維護正義的艱難”;他表達與黑暗抗爭的決心,其基本意義是“一定要變黑暗為光明”。
二、《雷電頌》中形象的象征意義
在《雷電頌》的景象和物象中,在其基本特征之外,還具有第二層意義,即象征意義,并且,這種象征意義往往是景、物和人之間的一種象征,或者說,這些景和物附麗了人的精神色彩。換言之,這種象征意義就是一種景或物與社會形象之間的一種蘊含某種精神意義的比喻,故也可稱其為社會象征意義。
(一)景象的象征意義
《雷電頌》中景象雖眾多,但這諸多景象的象征意義主要圍繞著“正義(正)和邪惡(負)”兩方面展開,且這些景象的象征意義還存在“古與今”的區(qū)別。文中反復提到“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這些描述象征著當時(古與今)社會的黑暗和壓抑。宇宙的正面象征意義是屈原幻想中的“變亂為治的楚國”和郭沫若借古諷今所指的堅定的抗日者所期望的“一致抗日的中國”,象征著對不同時代社會正義、光明的追求,對社會變革力量的渴望,以及對民族強大的向往。風、雷、電等的象征意義是“愛國力量”和“社會進步力量”;拖泥帶水的雨的象征意義指“意志不堅、搖擺不定的、暖味的革命中間力量”;灰塵和沙石的象征意義指部分“不理國事,愛國心不強的群眾”;花草樹木的象征意義指“有一定愛國心的群眾”,因為抗爭的風能吹動他們;洞庭湖、長江、東海的象征意義指“楚人抗秦和全中國抗日所需要的環(huán)境與基礎”;無人島的象征意義指“屈原和堅定的抗日救國者所期望的理想中的一方沒有黑暗只有光明的凈土(烏托邦社會)”。
(二)物象的象征意義
《雷電頌》中神像即物象,可謂物象眾多,且具有神祇意義。具體說來,選文中神廟大廳的那些神像(土偶木梗)都具有指稱屈原所在的楚國社會和抗戰(zhàn)相持時期的一些反面和中間人物的意義,他們雖然身居高位,權轄一方,卻無所作為,甚至作惡多端。郭沫若先生通過憤怒指斥這些神像,表達了對他們的強烈批判和憎恨。另外,還有一個神像河伯,河伯神像的象征意義指“有良心和正義感的基層愛國官員”。
三、《雷電頌》中形象的典型意義
在《雷電頌》的事象和人象中,在其具體意義和性格特征之外,還具有第二層意義,即典型意義。這種典型意義就是這些事象和人象在自身意義之外所具有的社會群體或社會普遍意義,故也可稱其為社會典型意義。
(一)事象的典型意義
正如,秦瓊賣馬的典型意義是“代表著英雄們的一時落魄和困窘”,走馬觀花的典型意義是“代表著一些人辦事的馬虎和片面或有意欺騙別人掩蓋自己的缺陷”,黛玉葬花的典型意義是“代表了一些溫柔細膩女性的自我憐憫和感嘆”,《雷電頌》中的事象也有自己的典型意義。例如,呼喚風雷電的典型意義是“盼望一切壞事都能變成好事”;思念洞庭湖、長江、東海的典型意義是“人成就事業(yè)離不開故土鄉(xiāng)情,也即環(huán)境和基礎,特別是在危難的時候”;景仰光明的典型意義是“希望一切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都能獲得光明”;指斥土偶木梗的典型意義是“對一切虛偽、反動、狡猾的賣國統(tǒng)治者都要敢于批判”;感嘆河伯的典型意義是“一切正義之士維護正義都是不容易的,但即使艱難,也要堅持”;表達與黑暗抗爭的決心的典型意義是“在一切黑暗中都要有堅定尋求光明的決心”。
(二)人象的典型意義
正如阿Q是舊社會有點浪蕩氣的無業(yè)游民的典型,孔乙己是封建社會落魄文人的典型,祥林嫂是舊社會受壓迫受剝削的底層婦女的典型,《雷電頌》中的人物也具有典型意義,即代表著所指時代中的某一類人。例如,靳尚的典型意義是“代指一切陰險毒辣、狐假虎威、自私自利的權貴賣國者”。靳尚的陰險和狠毒,不僅體現在對屈原的陷害和趕盡殺絕上,還體現在他表面上可能裝作忠臣,背地里卻干著禍國殃民的勾當;他的狐假虎威,就是指他為了得到楚懷王的寵信,不惜與南后、子蘭等勾結,共同排擠和陷害屈原,做盡壞事,還洋洋得意;他的自私自利,體現在他做任何事情,不是為了楚國的前途和利益,而是只顧個人升遷和自己反動圈子的利益。
鄭詹尹的典型意義是“代指一切猥瑣狡詐、陰險狠毒的賣國幫兇”。郭沫若先生通過這個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奸佞小人的兩面派丑惡嘴臉和險惡用心。他是想告誡人們:無論古今,鄭詹尹這樣的“貌似忠厚,實則邪惡”的陰險反動分子是存在的,且是十分危險,需要特別提防的。這個形象不僅在劇中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在現實中也給那個年代的變革者和革命者敲響了警鐘。
屈原的典型意義是“代指一切堅持正義、威武不屈、愛憎分明、大義凜然的愛國者”。屈原展現出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他對黑暗的強烈憤憑和摧毀黑暗的熱望,象征著對正義和光明的堅定追求,體現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他的愛國情懷、斗爭精神和對光明的追求,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外敵入侵和內部腐敗時的不屈不撓和頑強抗爭;他的悲壯情懷與愛國熱情,使他成為中華兒女心中不可替代的英雄形象。屈原在《雷電頌》中不僅展現了他個人的高尚品質,更展現了“民族魂”,他確實是中華民族公正無私、威武不屈精神的代表。
“他們”的典型意義是“代指社會上一切冥頑不靈的愚昧者和落后分子以及一切不愿接受教育,也不和黑暗勢力抗爭的消極處世者”。這些人主要指部分麻木不仁的群體,他們只求個人生存,不管社會上的公平正義,也就是魯迅先生所言的“悲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那類人。
“我們”的典型意義是“代指一切剛直不阿、正氣凜然的、具有愛國精神的志士仁人”,代表著那些具有強烈革命精神,具有推翻黑暗統(tǒng)治的勇氣,并帶來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愛國力量?!拔覀儭笨梢砸I著人民群眾逐漸覺醒并增強反抗精神,“我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是追求社會進步和光明、摧毀黑暗和腐朽的群眾基礎,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四、結語
從《雷電頌》各種形象的多重意義分析中,我們知道了在文學文本所描繪的人、景、物、事形象中,所具有的都不是一層意義,而是具有多重意義,并且這多重的意義的組合才構成整個文本的主旨。因此,我們以后在解讀文學文本形象和整個文本主旨的時候,都要立足文本形象,據實多元賞析,一一解讀出文學文本形象的基本意義、象征意義和典型意義,然后再總結出整個文本的意義。這樣,我們對文學文本形象的意義解讀和整個文本主旨的解讀才算基本圓滿,不然的話,我們對文學文本形象的意義解讀將是不深入的,對整個文本主旨的解讀將是殘缺的。
參考文獻:
[1]段雙全.文學作品備課四字法[J].語文建設,2016(13):25-30.
[2]段雙全.文學作品教學的四個共性內容[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03):61-68.
[3]周海波.身體與文體之間—重讀郭沫若歷史劇《屈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108-115.
[4]馬志英.劈開黑暗的長歌——從戲劇文本樣式角度解讀《雷電頌》[J].中學語文教學,2017(08):47-50.
[5]楊宇鵬.從感受走向分析鑒賞——《雷電頌》教學設計之二[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Z2):67-68.
作者簡介:
莫堅,女,廣西賀州市語文名師,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