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名家眾多,可我覺得誰都比不上蘇東坡。陶淵明太高潔,李白太浪漫,杜甫太沉重,屈原太憂傷,李清照太小資……唯有蘇東坡,有才華又親民,貪吃愛玩,常被小人算計,鬧過不少笑話,卻依然活得興致勃勃。
認識蘇東坡是上中學(xué)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講臺上講解蘇東坡的大作,我看了一眼課本,上寫:蘇東坡,豪放派詩人。我心想他豪放不豪放與我何干?那時的我,不知道多年后他吃貨的性格、段子手的幽默和苦中作樂的心態(tài),成了我治愈自己精神內(nèi)耗的良藥。正應(yīng)了那句話: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東坡有一份可愛的自戀。第一次去廬山,聽到鄉(xiāng)親們爭相傳告“蘇子瞻來了”,他一得意,揮筆寫下:“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卑パ?,承蒙鄉(xiāng)親們抬愛,我蘇某還怪不好意思的。即便到了老年,他也自戀依然。在去世的前兩年,他從海南坐船回京,海南天氣熱,他穿著單薄,到了北方的運河,運河兩岸眾人觀之。他環(huán)顧四周,驚訝地問:“莫看殺軾否?”當時人們見蘇東坡像見明星一樣,圍得里三層外三層,他抑制不住心里的小得意:難道你們是來看我殺頭的嗎?他用了《世說新語》中看殺衛(wèi)玠的典故。衛(wèi)玠是誰?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蘇東坡當時65歲,已是一個標準的老頭,居然還拿自己和美男相提并論!這種心態(tài)也是沒誰了。
蘇東坡一直是自信的,正因為自信,他雖命運多舛、仕途坎坷,但即便摔倒在泥里,最后也能支棱起來。
他的自信從哪兒來?從父親那里來。
從古至今,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尤其在古代,因為那時的母親大都沒有機會讀書,所以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备赣H如何,幾乎代表了家風如何。蘇家的家風好。唐宋八大家,蘇家就占三位:蘇洵、蘇軾、蘇轍。這八位大家,除蘇洵外,皆為進士,唯蘇洵以布衣聞名天下。
《三字經(jīng)》里寫:“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边@里的蘇老泉,指的就是蘇洵。就是說,蘇洵從27歲才開始發(fā)憤讀書,之前并不愛讀書。其實,也不是他不愛讀書,而是他不愛讀“聲律屬對之學(xué)”的應(yīng)試書。當時,他的父親蘇序還在世,家境尚可,所以他才能像李白早期一樣游歷名山大川。
27歲是蘇洵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這一年,他開始發(fā)憤讀書,接下來的十來年,他兩次趕考都榜上無名。39歲那年,他把自己寫的幾百篇文章一把火全燒了,決定放棄科舉、絕意功名。
蘇洵雖然沒能走上仕途,卻給了孩子們更重要的東西——格局和胸懷。他曾東出巫峽,西越秦嶺,登峨眉,游荊州,遍訪好友。每次回家,他都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外出經(jīng)歷,并告訴他們:雖然我們的肉身于宇宙而言很渺小,但我們的心靈卻能裝下整個宇宙。最終,他通過鉆研學(xué)問而聞名天下,向孩子們展示了另一種活法和人生的遼闊。
蘇東坡從小就聽父親談?wù)撚螝v見聞,不知不覺在心中埋下熱愛生活和喜歡探索的種子,后來他成為豪放派詩人,與父親的影響不無關(guān)系。
這說明什么?說明父母把自己活精彩了,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