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庭越來越原子化,甚至有了“最后一代”“絕代雙嬌”等說法。一些人追求自身權(quán)益更多,親人之間可以依靠但不必相依為命,“斷親”現(xiàn)象甚至流行一時。
但是,家庭依然存在。無論是二人世界還是兩代之家,家庭仍是人們安放心靈的精神之所,是人們最重要的情感紐帶。
有家庭就有家風(fēng)?;仡櫸覀冎袊说募绎L(fēng),從先秦的貴族家風(fēng)、漢魏時期的士族家風(fēng)、唐宋時期的士大夫家風(fēng),到明清之際的平民家風(fēng),再到今天的小家庭家風(fēng),可以說,家風(fēng)的本質(zhì)并沒有什么改變。豐富多樣的家規(guī)、家訓(xùn)、家教,無不體現(xiàn)了家人向善、關(guān)愛等愿心。
在這些年的研究、觀察中,我非常認(rèn)同家風(fēng)家教的重要性,甚至認(rèn)為,從傳統(tǒng)家庭的家訓(xùn)、家規(guī)中可以找到今天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線索,這也是我寫作《中國人的家風(fēng)》等書的原因。
在我看來,今天流行的內(nèi)卷、焦慮現(xiàn)象在千年前也出現(xiàn)過。讀這樣的書能讓我們理解,古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今之變中那些不變的現(xiàn)象之后,我們懂得如何作出自己的選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般人以為個人修身是向內(nèi)向外的橋梁,但在我看來,父母子女各自的修身齊家才是向內(nèi)正心誠意、向外治國平天下的橋梁,家庭關(guān)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相信,這也是我們在今天的時代創(chuàng)造共情文化的基石。
家族綿延的不僅是血脈,更是那些平凡又珍貴的精神印記。好的家族記憶,是每一個孩子抵抗精神漂泊的壓艙石。
翻開《中國人的家風(fēng)》,您觸摸的不僅是孔、張、錢、榮等16個偉大家族的故事。那些在歲月中沉淀的治家智慧、那些在血脈里流淌的精神基因,終將幫助我們回答這個根本命題:如何在變幻的時代浪潮中,為自己和后代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錨點。
書中那些穿越風(fēng)雨依然明亮的家族燈盞,或許能為您照見一條歸家之路—那條通往文明源頭的路,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血脈深處。
作者:余世存
果麥文化 出品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