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8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25)06-0059-07
隨著全球化與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tǒng)的倫理框架不再具有統(tǒng)一和權威的指導力,個體在面對日益復雜的倫理選擇時,往往感到迷茫和困惑。在這一現(xiàn)實背景下,道德敘事作為道德生活的重要表達形式,展現(xiàn)出獨特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它不是簡單的故事陳述,而是通過情境化的呈現(xiàn)和情感的融合,將抽象的道德理論與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緊密結合,有助于激發(fā)個體的道德感,并為他們理解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價值觀念以及倫理規(guī)范提供新的路徑。本文立足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現(xiàn)實困境,從倫理學的視角出發(fā),探討現(xiàn)代道德敘事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形態(tài),闡明其作為回應和解決當代道德問題的重要方式的合理根據(jù)。
一、現(xiàn)代道德敘事的生成背景
現(xiàn)代化進程推動理性主義和知識技術思維深入道德領域,導致倫理判斷趨向程序化和標準化,忽略了道德經(jīng)驗中不可替代的情感、直覺與生活語境。社會變遷與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文化與價值觀的多元碰撞,使得道德共識愈加難以形成,倫理生活呈現(xiàn)出高度碎片化的特征。因而,現(xiàn)代倫理學迫切需要新的方式來重建道德意義并恢復道德經(jīng)驗。道德敘事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重新進入倫理學的視野。
(一)知識技術化與道德生活的扁平化趨勢
自16世紀以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推動著現(xiàn)代知識體系的形成,確立了以客觀性和技術理性為核心的價值結構。依賴感性經(jīng)驗和直覺的倫理生活逐步被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道德系統(tǒng)所取代,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德判斷中的主體的參與感和情境敏感度,使道德生活變得更加抽象和單一。
首先,現(xiàn)代社會對道德問題的探討越來越依賴知識化和技術化的方式。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指出,當代哲學家談論道德問題的方式越來越類似于處理科學問題的方法一強調一致性、系統(tǒng)化和可普遍化的原則?,F(xiàn)代道德哲學試圖消解道德語言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建構出一套適用于所有理性主體的道德規(guī)范,這種方法體現(xiàn)為“百科全書式”的理性論證路徑。這一研究路徑往往依賴抽象的邏輯推理,通過絕對標準來評價不同主體的道德行為,最終造成道德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脫節(jié)。雖然現(xiàn)代性道德規(guī)范在形式上追求普遍性和正當性,并更加關注個人權利與自由的保障,但在實踐中卻常常陷入對原則的刻板遵從,忽視了道德判斷中的社會情境、歷史背景和人類經(jīng)驗的多樣性?!艾F(xiàn)代性道德”將原本嵌入在生活情境中的道德規(guī)范抽離出來,轉化為“一套關于責任和義務的規(guī)則、理想、判斷”。①麥金泰爾因此批評,現(xiàn)代道德啟蒙的失敗在于它使道德訓誡脫離了人類生活的現(xiàn)實基礎,造成了規(guī)
范與實踐割裂的局面。
其次,現(xiàn)實道德事件中的個體淪為道德規(guī)則的被動接受者,而非主動參與者。現(xiàn)代性道德規(guī)范與現(xiàn)實生活的脫節(jié)導致人們的道德信念迷失,使得道德行為失去內在驅動力,人們在道德生活中變得冷漠、機械,難以體會和領悟真正的道德情感;道德生活的日益扁平化和工具化使得整體生活意義不再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取而代之以狹隘的自我滿足。正如托克維爾所指出的,“民主社會懷有奮進之心的人,不如其他社會的人關心未來的利益和規(guī)劃,因為他們只顧現(xiàn)實,現(xiàn)實耗盡了他們的一切精力。這使他們在擁有巨額財富的時候往往表現(xiàn)出非常低級的趣味,在握有最高權力的時候好像只是為了便于享受小小的粗鄙樂趣”。②
(二)價值多元化與道德生活的碎片化現(xiàn)實
現(xiàn)代社會的開放性與全球化進程促使不同文化、宗教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在同一社會空間中并存交織,而現(xiàn)代性對價值多元與自我維護的推崇,一方面刺激著觀念領域多樣性的高度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道德領域碎片化的困境:人與人之間深度的情感交流變得匱乏而稀有,社會難以達成意義共識和形成公共道德追求;個體之間的疏離感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和支持逐漸減少,社會關系變得脆弱且不穩(wěn)定,社會整體的倫理基礎被動搖。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和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也強化了道德判斷的即時性和簡單化趨勢,削弱了人們進行倫理思辨和跨立場對話的能力。
盡管現(xiàn)代社會倡導個體自主與自我選擇的價值理念激發(fā)了人的能動性,卻也削弱了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聯(lián)。個體越來越傾向于從個人利益和偏好出發(fā)理解道德問題,倫理生活逐漸從公共領域退縮到私人領域。由此發(fā)展出的個人主義立場通常伴隨著一種消極的相對主義傾向,即主張以個人偏好決定價值取向,這看似保障了個人自由,實則削弱了公共倫理的約束力,遮蔽了倫理責任與道德反思的可能性。正如查爾斯·泰勒在《現(xiàn)代性隱憂》中指出的,當人們無法為道德理想提出有力辯護時,便容易滑向對“善”的回避立場,轉而接受某種價值中立的自由主義觀念。其結果是,公共意義的討論被邊緣化,道德共識難以形成,倫理判斷日益被即時情緒、社會風潮和個體偏好所左右。而由于缺乏整體意義框架的支撐,個體在面對復雜的道德抉擇時往往難以把握“何為應當”,也無力分辨欲望與價值之間的合理邊界。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這種碎片化不僅導致社會關系的脆弱與公共倫理的失效,也在根本意義上對現(xiàn)實個體的自由造成危害。
當代社交媒體和數(shù)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整個社會生活造成了深刻影響,包括進一步加劇了道德生活的碎片化趨勢。一方面,信息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個體幾乎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觸到海量的道德議題和觀點。但這種信息的過載并未帶來倫理判斷力的增強,反而使得人們難以在多元化的道德立場之間形成清晰、穩(wěn)定的價值判斷。在社交媒體構建的公共話語空間中,道德討論常常被簡化為標簽化的立場表達與情緒化的對立沖突。面對熱點事件和道德爭議,人們傾向于通過“站隊”的方式來表明態(tài)度,而非基于理性分析與倫理反思作出判斷,這種“快速倫理”的傳播方式強化了道德判斷的即時性與零碎性,破壞了道德生活的深度和連貫性。另一方面,社交平臺的算法機制也在悄然塑造人們的道德認知路徑。平臺通過個性化推薦推送用戶偏好的內容,構建“信息繭房”,致使人們沉浸在同類型的觀點中而難以接觸到不同的價值觀念,其后果是倫理思辨能力的退化,從而進一步削弱跨立場對話的可能性。事實上,社交媒體傾向于鼓勵即時反饋和追求公眾認同,使得個體的道德表達更多只是迎合社交表現(xiàn),而非出自內在的道德信念。這樣的現(xiàn)象掩蓋了道德判斷背后的深層邏輯和復雜情境,制造出表面的道德熱情,掩蓋了實質的倫理迷失。
(三)道德敘事的回歸:現(xiàn)代倫理重構的訴求
如上所述,現(xiàn)代道德生活在技術理性主導下趨于抽象化,又因價值多元而碎片化,凸顯出現(xiàn)代倫理學理論自洽性與實踐指導力之間的張力。面對這一困境,道德敘事以其獨特的理論形態(tài)與實踐功能進入倫理學視野,成為回應現(xiàn)代倫理挑戰(zhàn)的有益嘗試。
一方面,道德敘事提供了一種更具生活感與情感維度的倫理表達形式。通過講述具體的人物、事件與情境,道德敘事能夠將抽象的規(guī)范嵌入有意義的生活語境中。例如,在醫(yī)療倫理或環(huán)境倫理中,具體患者的生命故事、地方社區(qū)的歷史記憶,都比冷冰冰的法規(guī)更具啟發(fā)性與感染力。道德敘事既是倫理的修辭手法,也是意義世界建構的重要方式。它通過敘述個體與群體的歷史經(jīng)驗,使倫理規(guī)范不僅停留在“應當”的抽象維度上,更能在“何以如此”的生活層面中展開。在現(xiàn)代社會廣泛去情境化、歷史化的知識結構中,道德敘事重新激活個體的“意義感”與“歸屬感”,成為抵制倫理工具化和技術化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道德敘事之所以能夠回應上述困境,還在于其所體現(xiàn)的整體主義的倫理取向。整體主義強調道德生活的內在關聯(lián)性,主張在個體經(jīng)驗和普遍價值之間建立結構性的連接,嘗試超越割裂與孤立的理解框架。作為整體主義的實踐形式之一,道德敘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重現(xiàn)復雜而特殊的道德情境,并引導人們對“應當如何生活”等問題進行反思。道德敘事將普遍性的道德理念具體化、生活化,通過對人物、情境與沖突的塑造,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與道德感知,使倫理規(guī)范不再淪為脫離現(xiàn)實的空洞說教,而成為切實可感的實踐形態(tài)。
由此可見,現(xiàn)代道德規(guī)范的建構不能只依靠外在制度和規(guī)則的支撐,更需要重視道德經(jīng)驗的深度表達。道德敘事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具體可感的理解結構,有助于在扁平化與碎片化的現(xiàn)代道德生活中,重建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的道德實踐路徑。
二、現(xiàn)代道德敘事的理論邏輯
現(xiàn)代道德敘事之所以受到倫理學界的關注,并成為回應道德困境的可行路徑,關鍵在于其理論所蘊含的多維度的內在邏輯。通過分析道德敘事理論的發(fā)展邏輯,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構成倫理反思和道德實踐的理論基礎。
(一)敘事的道德蘊涵
敘事作為人類文化獨特的表達形式,道德蘊涵不僅是其內容的一部分,更構成其道德建構的邏輯前提。換言之,如果敘事本身不具備道德價值的內涵,那么“道德敘事”的理論建構也將失去根基。
敘事學最初源于對文學文本的分析,受結構主義影響,經(jīng)典敘事學致力于梳理敘事的基本要素,其目標在于建立系統(tǒng)的敘事分析語言。這種“文本中心論”的研究范式,在闡明敘事的內在結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卻也忽視了敘事與倫理、情感、文化等維度的關聯(lián),導致敘事研究日益趨于技術化。20世紀80年代,經(jīng)典敘事學向后經(jīng)典敘事學轉變,“敘事的倫理轉向”是其重要的轉變之一,指的是道德意識在文學敘事學研究的復歸。該轉向旨在突破結構主義的技術框架,重估敘事的文化與倫理意義。費倫將“發(fā)較于文學研究中的倫理轉向,界定為富有跨學科癥候的學術現(xiàn)象”。③另外也有學者提出“從敘事走向倫理”或“作為倫理的敘事”,強調在敘事研究中引入道德維度,以拓展敘事學的理論邊界。
后經(jīng)典敘事學代表人物韋恩·布斯和詹姆斯·費倫提出“修辭學的敘事理論”,為敘事的倫理轉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點。布斯提出“隱含作者”概念,強調敘事文本中存在一個并非等同于真實作者的價值立場承擔者,這一概念突破了傳統(tǒng)結構主義將意義封閉在“文本結構”中的理解。趙毅衡指出,隱含作者“代表了一系列社會文化形態(tài)、個人心理以及文學觀念的價值,敘述分析的作者就是這些道德的、習俗的、心理的、審美的價值與觀念之集合”。④隱含作者作為敘述分析中的倫理主體,能夠通過語言、視角、語調等敘事策略與讀者展開多層次交流,引導讀者進行價值判斷,從而實現(xiàn)敘事的倫理建構。費倫進一步將“修辭”理解為作者主體、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主張將敘事視為一種以說服為目的的交流行為。他認為,“敘事是某人在某個場合出于某種目的對某人講一個故事”。③這一理解打破了敘事作為“客觀講述”的觀念,確立了敘事的倫理互動性。因此,敘事者應該是負有道德責任的主體,其所敘述的內容、方式及其引導讀者反應的策略,皆構成一種道德關系。
此外,J·希利斯·米勒在其《閱讀倫理學》中明確指出:“文學閱讀必將與倫理相關,閱讀行為中勢必存在一個倫理性時刻?!雹拊谒磥恚喿x不僅是一個接受文本意義的行為,更是一種涉及選擇、判斷和責任的倫理實踐。讀者在面對文本時,必須承擔對他者的理解義務,不能任意將個人偏見強加于文本之上。這一觀點強調了閱讀行為的倫理相關性,進一步證明敘事過程中的“道德嵌入”并非文本之外的延伸,而是其內在結構的一部分。在亞當·桑查瑞·紐曼的論述中,“所謂的‘敘事倫理’就是講述故事、虛構人物所產(chǎn)生的倫理后果,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將說者、聽者、見證者、讀者相連接的交互性主張”。①在敘事過程中,敘事者需要承擔合理講述故事的責任,讀者則有理解并回應文本的義務,二者在敘事展開中不斷擴大道德影響。
道德敘事作為一種特定形態(tài)的敘事形式,在邏輯上依賴于敘事本身所蘊含的倫理維度。從經(jīng)典敘事學到后經(jīng)典敘事學,敘事理論由形式分析向倫理關注轉換,這不僅拓寬了敘事學的理論邊界,也深化了我們對敘事作為道德實踐的理解,尤其是其對道德意義的建構功能直接推動了現(xiàn)代道德敘事理論的發(fā)展。
(二)敘事與情感的共構關系
如果說敘事的道德蘊涵是道德敘事意義建構的前提,那么,情感參與則是推動這一建構過程的內在動力。在日常經(jīng)驗中,道德判斷并非單純依賴理性的演繹推理,而是深植于個體的情感反思之中。道德敘事正是通過情節(jié)組織與人物塑造,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使得道德理念被理解、被感受,從而推動倫理認知的形成。
維柯在其文化哲學體系中敏銳指出,敘事之所以具有倫理力量,在于它能表達“人心”最深層的秩序。他強調,敘事與倫理之間并非外在的附加關系,而是人類生存經(jīng)驗的本質反映。敘事體現(xiàn)了人類對意義世界的追尋,而這種意義的生成必然伴隨著倫理價值的產(chǎn)生。在這個過程中,情感認知扮演著核心中介的角色。一方面,道德敘事通過引發(fā)讀者或聽者的情感共鳴,使其進入特定的倫理場域。另一方面,情感體驗本身也構成倫理判斷的基礎?,斏づ辊U姆同樣指出,文學作品講述了“我們”以及“我們的生活”,包括“我們的選擇和情感”,是對人的處境和情感復雜性的形象重建。她認為,敘事的本質是將無序的生活轉化為有序意義的過程,倫理的根基在于對“應當如何生活”的追問,而這種追問只有在具體的生活世界中、通過情感體驗才能獲得答案。因此,現(xiàn)實世界的道德規(guī)范不能僅僅依靠抽象的道德原則來傳達,還需要借助道德敘事的情感機制進行建構。
從情感理論的角度看,萊昂斯提出的“認知一評價”的情感理論為理解敘事的情感功能提供了重要視角。他指出,情感是一種認知性的反應,是對處境的評價性判斷所引發(fā)的心理與生理的反應。這意味著,讀者在閱讀敘事文本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并非簡單的情緒波動,而是一種基于情節(jié)理解和道德關聯(lián)的認知行為。例如,讀者在閱讀某個人物的悲劇命運時產(chǎn)生的憐憫,不單是一種情緒變化,其中蘊含著對某些道德問題的理解。情感的發(fā)生,既基于敘事內容對個體道德感受的激發(fā),也有賴于受敘者自身的價值結構與情感儲備。這種雙向作用,使情感成為敘事意義建構與倫理認同之間的橋梁。另外,艾略特在回答敘事是如何影響讀者的問題時,強調“在藝術形式中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是找到‘客觀對應物'”。③在他看來,好的敘事不僅要能夠展示道德沖突,還必須提供可感、可信的情感路徑,使得讀者能夠通過“體驗”來理解道德問題。道德敘事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正是因為受敘者在其中受到情感激發(fā),并在人物境遇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引發(fā)深層次的倫理思考。
可見,道德敘事的意義建構不僅依賴于敘事本身所承載的倫理維度,更有賴于情感機制對敘事意義的激發(fā)與深化。敘事與情感的共構關系,是道德敘事實現(xiàn)倫理功能的核心動力,也是推動道德敘事發(fā)展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敘事與生活的統(tǒng)一性
敘事是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標志,體現(xiàn)了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獨特能力,可以說,“人在本質上就是通過敘事創(chuàng)造意義的動物”。③道德敘事之所以具有倫理建構能力,根本上在于它能夠通過整合日常經(jīng)驗,建構連貫的道德認知,從而為個體提供理解自身生命經(jīng)歷的框架。亞里士多德、麥金泰爾和保羅·利科從不同維度揭示了敘事與生活實踐的統(tǒng)一性,凸顯了其倫理建構功能。
亞里士多德認為,敘事是一種模仿,源于人類以行動理解世界的天性。他在作為西方敘事學源頭的著作《詩學》中指出:“作為一個整體,詩藝的產(chǎn)生似乎有兩個原因,都與人的天性有關。首先,從孩提時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其次,每個人都能從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盄人類從兒童時期就具備模仿的本能,人們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僅表達了對世界的理解,也體驗到了某種獨特的快感。這種快感并非源自復制現(xiàn)實的滿足,而在于通過模仿構造出具有意義結構的行動圖式。在關于“悲劇”的定義中,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了行動在敘事中的核心地位:“悲劇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動和生活(人的幸福與不幸均體現(xiàn)在行動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種行動,而不是品質;人的性格決定他們的品質,但他們的幸福與否卻取決于自己的行動)。”①這一命題表明,敘事之所以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在于其對人類行動及其后果的追問。這種追問推動人們思考何為“好”的行動、何為“有意義”的生活,并通過反復的情節(jié)組織和道德張力的展現(xiàn),指向某種價值秩序。亞里士多德的模仿理論揭示出敘事的雙重性:一是源在性,二是創(chuàng)造性。一方面,敘事扎根于人類情感和經(jīng)驗的普遍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敘事又是一種高度組織化、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建構過程,可以將零散的經(jīng)驗組織為具有連貫性的解釋框架。
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基礎上,麥金泰爾發(fā)展出“生活敘事統(tǒng)一體”的概念,為我們理解敘事與道德實踐的統(tǒng)一關系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首先,敘事是一種具有目的論導向的倫理實踐。麥金泰爾對敘事的闡述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我們可以通過個體特定的生活敘事來解釋行為的動機和理由。
不過薩特認為,實際生活和講故事是不同的,敘事有特定的結構,我們可以知道故事走向,但生活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我們無法知曉結局。麥金泰爾反駁了這種觀點,認為故事的結構與人類生活的最終目的息息相關,孤立地看待故事是對人類生活本質的否定。盡管人們無法準確預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后果,但是基于人對生活的認識和感知,“他們在事物初始就能感知某種結局,這就是他們參演的一種敘事”。?第二,敘事是關于“我們”的互動性敘事。不同的文化或地區(qū)的故事存在差異,將“自我的故事”和“他人的故事”分離開是無法解決道德沖突的。只有認識和理解“我們”的故事,才能理解我們共同生活中應該遵循的美德,從而實現(xiàn)人類基本的利益。第三,敘事具有整體性。生活不是各種無序事件的堆砌,而是由一系列互相關聯(lián)的敘事所組成的。不同文化的敘事有助于塑造個體身份和自我認知,還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促進政治與道德意義的形成。
麥金泰爾揭示了生活和敘事的統(tǒng)一性,強調敘事是人類存在的基礎,是我們理解自身和認識周圍世界的方式。只有意識到敘事的解釋性、互動性和整體性特征,才能夠更好地回答“我必須怎樣做才能讓人生發(fā)展得更好”以及“對我有什么好處”等道德實踐問題。然而,伽倫·斯特勞斯在《反敘事性》一文中提出質疑,認為生活中總有無法闡明意義的問題,而敘事方式忽視了這些問題,這可能導致信息的偏差,從而影響道德實踐。對此,麥金泰爾在《現(xiàn)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一書中有兩點回應:一是人類的反思總是要回歸人生敘事,尤其是回答諸如“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是如何發(fā)展的”和“我必須怎樣做才能讓人生發(fā)展得好”等實踐問題。二是即使將人生拆解為片段,我們依然能看到其中的歷史和價值。他強調,人的生命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人們能從不同階段和經(jīng)驗中汲取價值和教訓,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過程,并在關鍵的時刻做出合理的決策。
另外,保羅·利科還有進一步的補充:虛構敘事不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段,還可以作為“倫理實驗室”。他強調,“文學對于思想經(jīng)驗來說成了一個巨大的實驗室,在這些思想經(jīng)驗中,這一連接順從于無以計數(shù)的想象的變更”。③人類的實際生活往往是復雜的、含混的,難以通過直接經(jīng)驗來理解和領悟。因此,文學作為一種虛構的藝術形式,通過細致入微的情節(jié)安排和人物內心的刻畫,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勝的虛構世界。這些虛構世界不僅能夠提供對人類經(jīng)驗的多重解讀,也能夠揭示出不同人物形象在面對復雜情境時的抉擇和之后的命運走向。受敘者可以通過對比現(xiàn)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差異,進一步理解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在保羅·利科看來,“任何虛構作品,不論是語言的還是造型的,敘述的抑或抒情的,都靠這種運動把一個可以被稱為作品世界的世界投射于作品之外”。④
這些關于敘事的哲學思考為現(xiàn)代道德敘事的理論發(fā)展構建了強有力的邏輯依據(jù)。我們的生活由種種敘事構成,而這些敘事相互聯(lián)系,共同塑造屬于人類道德生活的故事。道德敘事被視為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生活的整體性聯(lián)結,是富有道德意義的生活展現(xiàn)。
三、現(xiàn)代道德敘事的實踐形態(tài)
現(xiàn)代道德敘事的理論邏輯為建構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意義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然而,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單純從理論探討尚不足以全面揭示道德敘事的實際應用和價值。因此,呈現(xiàn)道德敘事的實踐形態(tài)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運作,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其對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重要意義。
(一)道德敘事情境化呈現(xiàn):從個體到共同體的道德理解
道德敘事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作用,尤其在個體與共同體的互動關系中日益凸顯。按照現(xiàn)代美德倫理學的觀點,道德規(guī)范不僅僅是由邏輯推理得出的抽象命題,更應該植根于具體的實踐活動和社會歷史語境。沒有情境的道德條目會失去其實際意義和作用,難以為個體和共同體的道德實踐提供有效的指導。與傳統(tǒng)的規(guī)范倫理學直接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倫理規(guī)范不同,道德敘事通過具象化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活情境,生動地呈現(xiàn)出價值理念的豐富內涵,有助于個體和共同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理解和反思,推動道德規(guī)范在實際生活中的實施。
首先,道德敘事通過呈現(xiàn)個體的生命活動和生活場景,為道德理解提供了基礎。敘事的本質就在于通過特定的表達形式來呈現(xiàn)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道德敘事則明確地指向人類生活的意義結構,其目的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展現(xiàn),傳達做事的規(guī)則和做人的道理。例如在當代中國敘事中,張桂梅的事跡就是一個深刻的道德敘事。她長期堅守在貧困山區(qū),為無數(shù)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機會。通過描繪她本人的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的關切行為,能夠讓
人們領悟愛、責任、奉獻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說,道德敘事“既是一種事實性陳述,也是一種規(guī)范性陳述,傳遞著‘應當’的信息”。③
其次,在道德敘事中,個體與共同體的道德理解是一個互動且不斷深化的過程。一方面,在敘事過程中,敘事主體和受敘者的道德理解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雙向建構的。敘事主體的價值立場受其人際關系與生活經(jīng)驗影響,并通過敘事將個人經(jīng)歷和道德體悟呈現(xiàn)出來;而受敘者對道德敘事的理解亦受到自身生命經(jīng)驗、價值觀和認知水平的影響,二者在互動中深化對道德敘事的理解,并推動倫理共識的形成。另一方面,個體與共同體的互動性體現(xiàn)在道德教育與實踐中。個體通過敘事分享道德經(jīng)驗,在共同體中實現(xiàn)價值認同與道德共建。例如,在學校共同體中,學生通過參與課堂討論、講述自身故事等方式,理解集體行為規(guī)范;在家庭中,父母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理解是非對錯和責任關愛;在國家層面,社會敘事與公共討論有助于公民建構國家認同。在這種動態(tài)的互動中,個體之間既能夠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在參與他人敘事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道德規(guī)范的認知,同時反思和批判共同體所推崇的道德理念,從而推動社會道德價值的形成和發(fā)展。
總而言之,“人類面對世界,面對自然和社會時,從本能上需要通過敘事來編織倫理經(jīng)緯,從而為存在提供基本秩序和方向感”。@道德敘事將個體生活與整體人類生活緊密相連,構建了人類“是其所是”的生活獨特性。
(二)道德敘事的適應性轉化:推動道德反思與判斷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困境呈現(xiàn)出復雜多樣的特點,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教條難以涵蓋所有可能的情況,導致在面對新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時,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導。相比之下,道德敘事因其具備靈活性和情境性的特征,能夠為個體提供豐富的道德理解和反思的路徑,從而更為靈活地應對各種道德挑戰(zhàn)。
首先,道德敘事的適應性表現(xiàn)在其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從對話式、敘述式到引導式,道德敘事以多種方式展開對倫理價值的傳達與反思。第一,對話式的道德敘事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通過日常語言的交流引發(fā)倫理思考。例如,《論語》《孟子》以師徒或友人對答的方式,探討仁、義、禮、智、信等價值理念。在當代,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勸誡、學校教育中的教師教導,乃至網(wǎng)絡上的道德辯論,都是對話式敘事的具體形式。第二,敘述式的道德敘事將道德問題嵌入具體事件,通過故事展現(xiàn)人物在道德沖突中的抉擇,從而呈現(xiàn)價值立場。文學、傳記、歷史敘事均承載此功能,如《史記》《資治通鑒》的人物傳記,不僅記錄歷史事實,也傳達對忠誠、仁政等道德主題的反思。這類敘事強調的“真實性”不止于呈現(xiàn)歷史真實,更在于喚起讀者對道德價值的認同。正如有學者指出:“中國的敘事里會有種種外在的不真實一明顯虛假夸張的神怪妖魔形象和忠、孝、節(jié)、義等意義形態(tài)的包裝一但其所‘傳述’的卻恰恰是生活真正的內在真實?!盄第三,引導式的道德敘事以虛構敘事為主,如小說、寓言、神話甚至影視劇等形式,通過構建非真實但高度情境化的道德場景,引導受眾感知并反思倫理問題。虛構賦予敘事以更大的想象空間,使其不受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限制,得以模擬極端情境、激化道德沖突,從而喚起強烈的情感共鳴?,F(xiàn)代影視作品中,如《辛德勒的名單》《綠皮書》《寄生蟲》《活著》《地久天長》等,通過復雜的人物與情節(jié)設置,引發(fā)對正義、責任、階級、同情心等倫理主題的深人討論。這種敘事形式增強了敘事的感知能力,使道德教育擺脫了說教式的單調,轉而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進入個體的情感與認知中。
此外,面對全球化與信息化迅速發(fā)展,道德敘事的適應性轉化還表現(xiàn)在其媒介形式的更新與傳播路徑的擴展上。在數(shù)字化時代,道德敘事不再局限于書籍和面對面交流,而是借助各類新興媒介,如短視頻、播客、社交媒體、互動敘事游戲等獲得了全新的生命力。這些媒介形態(tài)在重塑敘事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接收、反思與選擇道德信息的方式。以短視頻平臺為例,大多數(shù)正能量傳播類視頻記錄了生活中的善舉、勇敢與關懷,在日常中喚起民眾對道德價值的關注。這些內容憑借其即時性、情感性與互動性的特征,被廣泛傳播并引發(fā)社會性的討論,推動了道德判斷的公共生成。另外,虛擬現(xiàn)實與互動敘事游戲也為道德敘事提供了全新的路徑。在一些游戲或交互式敘事產(chǎn)品中,玩家需要扮演特定角色,在復雜情境中做出選擇,并為其后果負責。這種“沉浸式道德體驗”強化了倫理判斷的參與感,使玩家在虛擬環(huán)境中經(jīng)歷真實的道德困境,從而更深刻地意識到選擇的道德維度。這種交互性技術不僅擴大了敘事的接受邊界,也改變了受眾的角色,使其由傳統(tǒng)的“被動讀者”轉化為“主動決策者”。
值得強調的是,這些媒介與形式的更新不僅是傳播技術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它們將道德敘事嵌入到現(xiàn)代人生活的日常節(jié)奏與媒介環(huán)境中,使道德思考不再局限于課堂、書本與官方話語,而成為人們隨時可以接觸、參與、反思的生活實踐。
(三)道德敘事的行動導向: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
道德敘事的根本價值,不僅在于其對倫理生活的闡釋與表達,更在于它能夠推動道德認知向道德行動的轉化。作為一種富有道德意義的敘述方式,道德敘事不僅展示了“應當如何生活”的理念,更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受眾對善的認同與踐行的意愿。
一方面,道德敘事通過塑造道德榜樣,為個體提供可感、可學、可循的行為典范。在道德敘事中,道德模范并不只是被動的價值象征,而是作為“生活過的人”所體現(xiàn)出的某些德性或行為規(guī)范。他們面對誘惑時的堅守、面對困境時的選擇、面對他人時的關懷,構成了某種可以激勵和感召他人的倫理形象。這些形象并非簡單的說教所能替代,而是在敘事結構中通過人物的成長與掙扎自然呈現(xiàn),使得受敘者在“看見”的過程中產(chǎn)生認同與仿效的欲望。從古代圣賢傳記到現(xiàn)代社會新聞,從民間傳說到影視文學作品,無數(shù)道德敘事塑造了豐富的道德典范,如廉潔公正的包拯、舍己為人的黃繼光、在逆境中堅守的張定宇等,這些形象成為人們進行自我約束與行為判斷的重要參照。特別是在當代社會道德標準多元化、倫理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道德榜樣的力量更顯珍貴,因為它們不僅代表著某種理想人格,更提供了實踐這些理想的具體路徑。
另一方面,道德敘事以集體的方式構建行動的共同語境。在一個共建的敘事框架中,個體的道德認知不再是孤立發(fā)生的心理事件,而會在共同體內部的交流、共情與認同中逐步生成并穩(wěn)定下來。敘事通過塑造特定的價值語境,將“應該怎樣做”轉化為一種被廣泛接受和遵循的集體意識。尤其在重大社會事件、歷史記憶或文化傳統(tǒng)的敘述中,道德敘事往往承載著集體的情感記憶和倫理規(guī)范,使個體的行動與集體的價值體系產(chǎn)生共鳴。這種共鳴不僅賦予個體以行為的意義,也形成一種道德上的行動期待,進而構成共同體成員之間可理解、可預期、可傳遞的倫理行為結構。換言之,道德敘事通過講述“我們是誰”“我們重視什么”,將個體行為嵌入到集體認同的網(wǎng)絡中,從而實現(xiàn)道德實踐的社會化與結構化。
總而言之,現(xiàn)代道德敘事不僅是道德理念的傳播工具,它更通過持續(xù)的情感互動和社會認同,推動個體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實現(xiàn)道德認知與實踐的統(tǒng)一。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當代背景下,現(xiàn)代道德敘事在塑造社會價值觀、促進道德反思、推動道德行動方面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
注釋:①① [美]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現(xiàn)代性沖突中
的倫理學》,李茂森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
第59、224頁。② [法]托爾維克:《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商
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867頁。③ James Phelan,Sethe's Choice:Beloved and the Ethics
ofReading,in F. Todd,Davisand Kenneth Womack (ed.),
Mapping the Ethical Turn:A Reader in Ethics,Culture,and
Literary Theory,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2001,p.107.(204號 ④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版,第10頁。⑤ [美]詹姆斯·費倫:《作為修辭的敘事》,陳永國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頁。⑥ J.Hillis Miller,The Ethics ofReading:Kant,deMan,
Eliot,Trollope,James,andBenjamin,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p.1.(204號 ⑦ Adam Zachary Newton,Narrative Ethics,
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5,p.11.(204號 ⑧ T.S.Eliot,Hamlet,inJ.Hayward(ed.),SelectedProse,
Harmondsworth: Penguin,1953,p.107.⑨ 文賢慶:《論道德敘事》,《倫理學研究》2020年第
3期。⑩?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商
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7、64頁。? [法]保羅·利科:《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佘碧
平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234頁? [法]保羅·利科:《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型》,王
文融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5頁。? 晏輝:《論道德敘事》,《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3期。(204號 ? 伍茂國:《從敘事走向倫理》,新華出版社2013年
版,第38頁。?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版,第32頁。作者簡介:王嘉儀,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
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9。
(責任編輯 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