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6-0029-05
一、問題的提出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生涯教育的背景
生涯教育是指培養(yǎng)個人有目的、有計劃的規(guī)劃自我生涯,促進自我發(fā)展經歷的一系列教育和培訓活動,在社會飛速發(fā)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小學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生涯教育不僅關乎學生未來的職業(yè)選擇,更關乎其人生規(guī)劃和全面發(fā)展,對于小學生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優(yōu)勢,更好地規(guī)劃個人學習以及指引未來的發(fā)展道路,要讓小學生對社會上各個職業(yè)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幫助培養(yǎng)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享受充實而有意義的小學生活,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多數學校對生涯教育的落實不到位,要么流于形式,并未發(fā)揮實際效能;要么模式僵化,無法引起師生關注。在小學的課程里,很難有獨立的生涯指導課程,所以將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也是一條關鍵的實施途徑。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切實的實踐性和多元的綜合性,是致力于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素養(yǎng)及人格修養(yǎng),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重要課程。生涯教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與職業(yè)認知,能夠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梢姡瑹o論目標方面還是內容方面,二者都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生涯教育為達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目標服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為生涯教育效果的落實提供幫助。
(二)學科滲透是對小學生進行生涯教育的重要方式
在小學階段生涯教育通常以兩種課程形式展示。一是通過專業(yè)的專職教育者開設專業(yè)性課程;二是根據不同學科教育者在講授課程中融入生涯教育的關聯內容。我國針對生涯教育的系統(tǒng)還不夠完善,在專業(yè)性導師及健全的小學生涯教育體系方面還存在不足,因此根據現階段條件來看,在學科教育教學中融入生涯教育更加適合。此外學科課程是學生日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可以省掉占用專門課程的時間,不同學科教師在日常課程的講授中將生涯教育的相關內容及意識層面的思想進行融入,以此實現生涯教育的目標。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每個學科的獨特魅力和實際應用,激發(fā)他們對學科的興趣,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還能幫助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他們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實現人生目標。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蘊含著各種各樣的生涯教育資源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從道德教育方面來看,它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這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社會生活和職業(yè)行為。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公正無私、團結互助等美德,可以為其將來在社會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法治教育層面來看,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時,做出合法、合理的決策,為他們未來的社會生活和職業(yè)生涯提供法律上的指導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設置模擬生活情境和討論實際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學生未來適應社會、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生涯教育的現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將生涯教育與課堂有效結合的方法,導致生涯教育在課堂的融入略顯生硬,導致學生較難去接受。比如在三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五課“說說我們的學校\"教學時,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一起畫學校的平面示意圖”,教師大多停留在讓學生畫,卻忽視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滲透生涯教育的契合點一了解設計師。很多教師并沒有好的方法去結合,導致錯過一些生涯教育的相關課堂教學的契機。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的原則
(一)個性化施教原則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涯教育時要遵循個性化施教原則,學生具有差異性的特征,而教師面對學生的差異性,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增強自我認知能力,使他們認識更真實、更深處的自己,了解自己,還要使他們學會有效溝通的技巧,在后續(xù)的社交、生活和工作中,這些能力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自我驅動原則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核心進行生涯教育,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整合先進的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將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與生涯教育理念進行深度融合,調動起學生課堂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自我驅動性,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主動接受生涯教育的學習。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同時,把生涯教育巧妙融入進去,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同步增強對生涯教育的認識,提高自身生涯規(guī)劃能力,實現學生自身多方面的發(fā)展。
(三)實踐導向原則
實踐導向原則在滲透生涯教育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地位。教師應重視將書本中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通過通俗的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但是也要時刻遵循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把書本的知識生活化,這樣學生能更容易接受生涯教育的理念。為了更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生涯教育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和學校,走進各種不同的場所,如公司、工廠等,親身體驗各種不同的職業(yè),感受不同的場景和任務,以此來讓學生對生涯教育有更深切的感受,同時增強學生對當前社會不同職業(yè)的認知,使他們對自己今后的職業(yè)生涯有一個初步規(guī)劃,提高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能力。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研讀教材,找準生涯教育的融入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尋找與生涯教育的滲透聯結點,需要從學科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發(fā)展需求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
一是尋找教材中的顯性聯結點,直接關聯職業(yè)與生活場景。聚焦教材中的“職業(yè)顯性內容”,構建“教材一生涯”映射關系表。二是尋找隱性聯結點。教材中的能力目標向職業(yè)能力遷移,如問題解決、合作溝通、創(chuàng)新思維轉化為項自管理、團隊協作、創(chuàng)意設計等職場通用能力。道德價值觀也要向職業(yè)化延伸,如尊重他人是客服行業(yè)服務規(guī)范,公平正義是法官、律師的職業(yè)使命。三是尋找跨學科聯結點進行整合。與勞動教育課程聯動,將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勞動光榮”主題與勞動課的“職業(yè)體驗\"結合,開展“職業(yè)能力護照\"打卡活動;與語文習作融合,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案例討論后,布置生涯主題寫作(如《二十年后的我寫給現在的信》)。教師要精準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涯教育的“觸點”,在保持學科本質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生活一學習一生涯”的貫通性認知,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同時,教師應具備戰(zhàn)略眼光,認識到生涯教育的資源不應局限于教材文本,還應包括教學參考資料、課外閱讀材料以及官方推薦的優(yōu)質網絡教育資源。
(二)推動“家校協同”,搭建生涯教育發(fā)展平臺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生涯教育,需突破傳統(tǒng)課堂邊界,推動“家校協同\"育人。學校與家長應攜手整合社會資源,共同推動項目式學習的實施,讓學生圍繞特定職業(yè)或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設計“法治職業(yè)日\"\"道德職業(yè)巡展”等主題融合活動,邀請家長、律師、醫(yī)生等人,開展模擬法庭、職業(yè)倫理辯論;實施“家庭—社區(qū)職業(yè)鏈”項目式學習,如《外賣騎手勞動權益調查》,學生在家長協助下完成職業(yè)訪談、社會調研。通過資源互通、角色共建與成果共享,學生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理解職業(yè)價值、法治規(guī)范與道德責任的統(tǒng)一性,家庭從“教育旁觀者”轉化為“生涯共育者”,從而有助于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將教育資源最大化利用,為培養(yǎng)具有明確生涯目標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下一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踐行素養(yǎng)導向,構建知行協同育人機制
在深化《課標》的實踐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愈發(fā)突出,不僅是立德樹人的基石,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為實現生涯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需采取一系列連貫的教學策略,以知行合一的理念為指導,逐步推進生涯教育的融入。
在學習過程中,要有多樣的學習方法。一是情境沉浸式學習法,創(chuàng)新情境創(chuàng)設與體驗。例如,在學校開展“角色扮演日\"活動,讓學生在校園內扮演不同的職業(yè)角色,通過實際操作和互動,提升職業(yè)認知和生涯規(guī)劃能力。二是開展項目式學習法,在實踐中實現知識整合與應用。例如,在小學高年級開展“未來職業(yè)探索”項目,引導學生圍繞感興趣的職業(yè)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最終通過項目報告、展示等形式,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再如,實施社區(qū)服務學習計劃,讓學生在參與社區(qū)服務的過程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體驗社會責任,探索個人生涯發(fā)展方向。三是榜樣引領與對話法。例如,開展“生涯故事匯\"活動,利用家長和周圍的社區(qū)資源,邀請不同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分享他們的生涯故事和經驗。教師也應精選行業(yè)領袖、社會模范等人物作為學生的學習榜樣,組織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觀看紀錄片、開展主題討論等活動,了解榜樣人物的事跡,在活動過程中,學習他們的職業(yè)精神和道德理念,進而將這些品質內化于自身的行為,體現在生涯規(guī)劃的實際行動中。
在授課過程中,要有豐富的授課方式,常見的授課方式包括:第一,自主結對研討。結對研討是讓幾個同學為完成任務或解決某一問題進行發(fā)散思考,思維碰撞,相互交流。研討可提升學生表達、傾聽、自主思考等能力。通過辯論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其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不斷完善自我認知能力;第二,模擬情景教學法。學生通過演繹典型案例還原真實場景,深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就存在諸多有關生涯教育的案例。例如“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這一單元就列舉了學生之間發(fā)生口角的一些案例,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對待不同的看法,只以自己為中心,就容易產生矛盾或沖突,教材還列舉了一些溝通小技巧幫助學生提升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教師要先吃透教材,再高于教材,將教材中有關生涯教育的案例與課堂巧妙融合,從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第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一種常見的且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增進個體對其他人或事的理解,增強同理心和自信心,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的理解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從真實的情境中獲得借鑒和啟示。
(四)建立評價體系,指引生涯教育方向
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具有指引作用,能夠促進學校生涯教育發(fā)展,提升教師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合理完善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體系要從多個維度建立。
一是綜合性維度。在對學生進行課程考評時,需從學生的學習情況、自我認知、價值觀、法治觀、社會責任感和生涯規(guī)劃等多角度進行全面考量,同時引導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全面提升自我認知、生涯探索及生涯規(guī)劃能力。二是持續(xù)性維度。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持續(xù)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并在學生學習發(fā)展過程中及時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并充分挖掘適合學生的生涯發(fā)展途徑,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三是多重性維度。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為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特質和需求,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故應確保評價體系的多重性。在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需要階段性和結果性相結合、正強化和負反饋相結合、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等方式多元開展,如,采用問卷調查、成果展示、線下交流、采訪調研等多種評價手段,多角度收集評價證據,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生涯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是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做充分準備的教育,旨在加強學生自我認知,生涯探索以及生涯規(guī)劃能力,幫助個體實現終身學習和自我價值。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是開展生涯教育的一項重要途徑,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與生涯教育理論相輔相成,教師應充分挖掘課程中的生涯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法治意識,為學生的未來生涯規(guī)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9~30,25~26,31~32.
[2]栗新.美國小學職業(yè)生涯教育管窺[J].教學與管理,2015,(20):57~58.
[3]于珍.中小學職業(yè)生涯教育:來自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3):52~58.
[4]田靜,石偉平.英國生涯教育:新動向、核心特征及其啟示[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
[5]魏澤,萬正維,鐘基玉.中國大陸地區(qū)小學生涯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12):13.
[6]田光華.全方位推進生涯教育,促進師生幸福成長—基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幸福村學區(qū)小學生涯教育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310(23):47~50.
[7]吳清英.小學生涯規(guī)劃教育課程建設初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0):31~33.
[8]朱凌云.中小學生涯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93~395,14,393,393.
[9]吳康妮.我國臺灣地區(qū)生涯教育經驗與啟示[J].中小學校長,2021,(9):38~41.
[10]李琰.基于區(qū)域特色與發(fā)展的中小學生涯教育推進策略——上海市虹口區(qū)中小學生涯教育實踐[J].現代教學,2023,(18):61~65.
[11]韋秦晴.初中生生涯發(fā)展課程設計和實施—基于心理健康視角[D].陜西:延安大學,2023:1~26.
【責任編輯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