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5)16-0004-03
一、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讀書可以啟智
腹有詩書氣自華。溫儒敏認為,小學階段是發(fā)展學生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多讀書,讀好書,引領(lǐng)學生慢慢領(lǐng)略漢語的音律之美,可讓其體味人類文明精粹帶來的心靈沖擊。學生少時,那些似懂非懂的童蒙讀物,那些被強加記憶的詩詞韻文,那些當時看似有用無用的積累,在日后的生活經(jīng)歷中,都會被有意無意地激活,高效遷移,幻化成發(fā)人深省的生活哲學充盈學生的人生。因而讀書能從多種多樣的人生經(jīng)驗中獲得啟迪、獲得智慧,提高自己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過讀書,學生能在紛繁復(fù)雜的生活中辨世事人情冷暖,育生命自覺自悟
(二)讀書可以閱世
讀書能以最快的速度、全方位的視角看到世界的不同側(cè)面。小學生讀詩詞,一開始可能僅僅關(guān)注平仄或體會其朗朗上口的韻律,但是如果慢慢往深層挖掘,學生會從讀書跨越到讀人,從讀人跨越到讀世。其中,閱讀經(jīng)典能淘洗心靈、窺見乾坤。讀李白,必會讀到《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意氣風發(fā)的“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不羈詩者躍然眼前,了解他早年的英姿颯爽和晚年流放的嗟嘆命運;看杜甫,他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生活貧困,于是對社會有了自己的感悟與認識。從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我們體會到一位漂泊者對華夏民族的仁愛之情,以及他對以人為本做出的豐富詮釋;品蘇軾,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后出任尚書,隨著新黨執(zhí)政又被貶謫,長期不如意的生活卻未曾泯滅他積極向上的人生熱情。從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仿佛看到東坡先生正在用他于逆境中創(chuàng)作的詩詞為后人講述何為人生。閱讀,就是讓學生跟隨文字,與古人對話,與今人交流,看長河落日,看星辰大海。
二、小學生課外閱讀存在的幾點爭論
(一)有用與無用
以藁城區(qū)常安學區(qū)為例。許多教師常常會布置相應(yīng)的課外閱讀任務(wù),但有家長卻存在抵觸心理,認為課外閱讀是無用之舉,與學生考試成績毫無關(guān)系。如有家長就曾直言不諱地向教師發(fā)問:“您讓咱們農(nóng)村的孩子們從小讀《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論語》等傳統(tǒng)內(nèi)容,中年級又開始涉獵部分名著,高年級推薦孩子們讀一些人物傳記,那么讀這些書到底有用嗎?‘這位家長的問題其實代表了當下浮躁的功利主義心聲,但實則“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再如,有人問學哲學有何用?靠學哲學可以飽腹么?傅佩榮先生回答說:“不讀哲學,你照樣吃面包,過日子。但是讀了哲學,就像在你的面包上放了奶酪和蜂蜜一樣,吃得更有味道,日子更有滋味”。以此類推,筆者認為讀書最大的用處就是習語言之能力、養(yǎng)浩然之正氣、塑高尚之靈魂。
(二)經(jīng)典與通俗
我們所說的經(jīng)典,是經(jīng)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是經(jīng)歷了漫長時間篩選出的至臻之寶。經(jīng)典文學的思想性、文化性,語言的典范性,作品的審美性都達到了至高的境界,值得學生學習、借鑒、模仿。而另一種聲音則是:小孩子有興趣,喜歡做的事才是重要的事,不能讓孩子在起點處就心生排斥。因此,我們到底該怎樣取舍呢?
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胡適先生,于三歲多開始讀四言韻文,九歲開始涉獵大量的古典小說,讀的第一部小說是《三國演義》,接著又讀了《水滸傳》《正德皇帝下江南》等,從此一發(fā)不可收,到了十二三歲的年紀,已能為本家姐妹們講聊齋故事了。這便帶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起始階段讀什么很重要,假如從小沒有播種閱讀經(jīng)典文化的種子,未來的日子又怎么會開出品悟經(jīng)典文化的花朵呢?但是,在大力傳播經(jīng)典文化的同時,我們也包容、不排斥通俗,今天優(yōu)秀的通俗,有可能就是我們明天要傳承的經(jīng)典。
(三)量讀與質(zhì)讀
解決了讀什么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困惑就是怎樣讀。課程標準提及小學階段閱讀量大概為150萬字左右,古人也提及“讀萬卷書”“博覽群書”,但是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因此,我們在追求閱讀數(shù)量的同時,“精讀\"相比“速讀\"更可貴一些。如若喜歡了一本書,不妨多讀:第一遍可團圇吞棗,這是概覽;第二遍需精心閱讀,這是品味閱讀;第三遍需一句一字地讀,邊思考邊閱讀,這就是深究。三遍讀過放上一段時間再去讀,定會有新的感悟,這是讀書的法門。
三、小學生有效開展課外閱讀的對策
(一)明確閱讀目的,創(chuàng)設(shè)閱讀氛圍
學區(qū)內(nèi)劃分包學保讀領(lǐng)導(dǎo)小組,每所小學不定時召開專項會議,制定符合本學校特點的、適應(yīng)不同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學目標。同時,積極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做深人溝通,讓其充分意識到課外閱讀的核心價值以及深遠意義,配合教師落實閱讀指導(dǎo)方案。以三年級推進寓言閱讀為例,教師在寒暑假期間通過班級微信群、家長會、家訪等多種方式推薦下一學期將要閱讀的寓言書籍,說明推薦原因,提醒家長提前準備。學校開展讀寓言活動期間,及時反饋家長學生在校參與閱讀的情況,發(fā)送活動照片、視頻、信息,并邀請家長到校參與課外閱讀指導(dǎo)公開課,共同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
在家庭閱讀氛圍創(chuàng)設(shè)方面,教師還會給予家長一些方法指導(dǎo)。比如鼓勵家長在家中擺放圖書架;鼓勵晚上親子共讀,與學生一起分享讀后感等。
(二)劃分閱讀層級,拓展閱讀空間
學區(qū)為學生推薦了中外優(yōu)秀讀物,不同學段推薦的不同必讀書籍大多在學校由教師引導(dǎo)閱讀:一年級為《俗語兒歌》《和大人一起讀》;二年級為《成語兒歌》《小狗的小房子》;三年級為《安徒生童話》《稻草人》;四年級為《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名人傳》;五年級為《中國民間故事》《城南舊事》;六年級為《童年》《魯濱遜漂流記》。
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區(qū)又推薦了家庭讀物:一、二年級推薦了孫幼軍的《小豬晞哩呼?!非匚木摹墩{(diào)皮的日子》、周銳的《大個子老鼠和小個子貓》等,這些課外書籍無說教之詞,也非單純的“雞湯”灌輸,有的是令人捧腹的故事,有的是快樂的校園生活;三、四年級推薦了鄭淵潔的《皮皮魯傳》《魯西西傳》、高士其的《高士其科普童話》、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這些書籍既有童話的絢麗,又滲透了深刻的哲理;五、六年級推薦了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童話書,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亨利·法布爾的《昆蟲記》,以及中國經(jīng)典四大名著。
(三)指導(dǎo)閱讀方法,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推進課外閱讀時,我們引領(lǐng)學生結(jié)合課本知識的學習,將課堂上習得的閱讀方法遷移至課外。例如,通過課本選編的幾篇寓言的學習,指導(dǎo)學生課外讀寓言也應(yīng)該分三步:一要讀懂故事,二要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其荒誕可笑之處,思考故事蘊含的道理,三要學會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談?wù)J識、說體會,真正讀懂寓言。
在督促學生讀整本書時,教師首先要指導(dǎo)學生制訂詳細的閱讀計劃,引導(dǎo)學生自由組建書友隊,制作閱讀記錄卡。其次,要鼓勵學生在書上采用批注閱讀方式書寫感想,獲得閱讀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促進學生讀書能力的提高。最后,要引導(dǎo)學生在學區(qū)統(tǒng)一印刷的“心悟手寫本”上,摘抄優(yōu)美或啟發(fā)思考的句子,對主題展開深入討論。除此之外,每一學期各個學校都會組織學生走上講臺,分享自己的閱讀故事,或者將閱讀故事編寫成情景劇進行展演。
興趣永遠是打開學生閱讀大門的鑰匙,是引導(dǎo)學生走入閱讀世界的永恒的光。當學生閱讀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后,會漸漸增加閱讀時長和頻率,擴展閱讀內(nèi)容,養(yǎng)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讀得越多。\"因此,閱讀是提升自己、改變精神生活的一個最主要的方式。
“天雨流芳”四個字,若行云流水,若云端紫燕,被刻在了麗江古城木府旁的一座牌坊上,其納西語意為:讀書去吧。而在漢語詞典中這四個字的本意是指:天降潤雨,滋生萬物。讀一部好書,對于學生心智的滋養(yǎng),就如同天雨之于谷物的成熟,可以讓他們的心靈沐浴智慧的雨露。新時代的中國少年需手里有書,眼里有光,心中有夢,而千千萬萬三尺講臺上的教師也定會初心如磐、奮楫篤行,為學生的閱讀成長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