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5)07-0068-10
Meta -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Anxiety
MA Yue-han,ZHU Ai-hua,ZHAO Xiao-dong,YU Tong,LIU Yu- sen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 1Oo7oo,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clinical effcacy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anxiety by means of meta-analysis.Methods: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earch of five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atabases,namely VIP,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WANFANG and PubMed,all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ed trial(RCTS)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anxiety from theself-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February15,2024 were collected.Thesoftware RevMan5.3 was selected for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data and outcome indicators.Results :Afterscreening,13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finall included.Theresultsshowed thatthe total clinical efectiverate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RR=1.13 ,95% CI(1.06,1.21), P=0 :
0005].In termsof the total scoreof the Pi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the total PSQI score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 MD=-2.22 , (20號 95%CI(-3.87,-0.56) , P=0.009 ].In terms of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core,the SAS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 MD=-6.63 , 95%CI(Ω-10.36,Ω-2.91) , P=0.0005 ]. In terms of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sc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D=-2.57 , (20號 95%CI(-9.11, 3.96) , P=0.44 ]. In terms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RR=0.32 , 95%CI(0.20,0 : 50), Plt;0.00001 ].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insomnia and anxiety inpatients with insomniaandanxietyanditseffectissuperiortoothergeneralmedicaltreatmentsandhasagood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Anxiety;Meta -analysis; Insomni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cupuncture
失眠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睡眠問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當人們長期處于壓力環(huán)境下時,患有失眠的人數(shù)就會不斷增加。長期的失眠不僅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導致患者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等現(xiàn)象,還會影響社會功能,更有甚者會引發(fā)一系列的軀體疾病與精神疾病[1]。長期失眠容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并帶來很多不利影響。當人體長期處于失眠狀態(tài)時,不僅會增大其他疾病的患病風險,甚至還會導致一系列相關精神疾病的發(fā)生,例如焦慮、抑郁等。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失眠與抑郁、焦慮呈雙向關系,失眠不僅可以作為焦慮的誘發(fā)因素,亦可作為焦慮狀態(tài)而引發(fā)的結果。失眠是抑郁、焦慮的早期癥狀或危險誘因,亦是焦慮癥、抑郁癥治療后復發(fā)的高危因素,當人體長期處于失眠狀態(tài)時,研究人員可用相關指標來預測患者未來發(fā)生抑郁癥、焦慮癥的概率[2]。臨床上常常見到失眠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失眠與焦慮有著共同的病理生理機制,因此失眠和焦慮常共同發(fā)生,極易“共病”[1]
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現(xiàn)代流行病學中,中國人群失眠的數(shù)量高達 42.5% ,并且研究還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失眠合并焦慮狀態(tài)的事件發(fā)生率在 51%~54% 之間[3]。關于失眠癥伴焦慮的治療方面,中醫(yī)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其治療的優(yōu)勢日益彰顯。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失眠伴焦慮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針灸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及焦慮癥狀,越來越受到國際的認可,但缺乏相關的系統(tǒng)評價,無法得出客觀可靠的結論。故本研究對國內外針灸治療失眠伴焦慮的臨床研究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和Meta分析,為相關醫(yī)學工作者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依據(jù),為臨床針灸治療失眠伴焦慮提供參考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文獻檢索策略通過系統(tǒng)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萬方(WAN-FANG)、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以及PubMed5個國內外主要的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間為自建庫到2024年2月15日,收集所有關于針刺治療失眠癥伴焦慮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RCT)文獻。通過主題詞和自由詞二者結合的方式在以上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
中文檢索詞包括“失眠”“失眠癥”“睡眠障礙”“不寐”“焦慮”“焦慮癥”“情志異?!薄耙钟簟薄耙钟羟榫w”“抑郁癥狀”“針刺”“針灸”“毫針”“隨機對照試驗”“隨機對照實驗”“隨機對照研究”“隨機對照”“隨機”“RCT”。
英文檢索詞包括\"Anxiety”\"Insomnia”“Acupunc-ture”“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檢索式詳見附錄。
1.2納入標準(1)研究體裁類型:不論研究人員是否對受試者、實施者、評估者采用盲法操作或者對患者進行分配隱藏,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研究體裁類型必須為隨機對照試驗,滿足隨機對照試驗的要求。(2)研究對象: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不寐”病的診斷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原發(fā)性失眠的診斷標準以及《中國精神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等明確診斷為失眠[4-5];焦慮診斷標準不做相關限定。(3)干預措施:觀察組以針刺為主,可運用不同針法針刺、單獨應用或聯(lián)合艾灸、藥物等其他治療方法共同應用,其中觀察組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應用的試驗中,要保證對照組中應用相同的治療方法。對照組可予非針刺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中藥治療、常規(guī)西藥治療等。(4)結局指標:以臨床總有效率、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總評分為主要結局指標。可包含焦慮自評量表(SAS)、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及不良反應(副作用)等次要結局指標。
1.3排除標準(1)會議相關論文、個案特例報告、綜述等描述性文獻;與動物相關的一系列動物實驗研究;研究類型無法確認的文獻;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2)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價標準的研究。(3)對照組不得為空白組或假針刺治療。(4)各類特種針法(火針、耳針、眼針、頭針、腹針、腕踝針、梅花針、杵針等)及文獻只比較留針時間、針灸不同穴位的比較等相關文獻。(5)檢索到重復發(fā)表的同一文獻時,研究者僅納人發(fā)表年限距離最近的1篇。
1.4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本項研究對納入的文獻選用Cochrane干預措施系統(tǒng)評價手冊進行風險偏倚評估及質量評價。
偏倚風險評估工具進行方法學質量評價具體指標為:(1受試者被分配到觀察組或對照組時是否詳細描述隨機序列生成及分配方法。例如文中是否明確指出采用隨機分組,若沒有指出采用隨機分組,則視為“高風險”。(2)是否進行分配方案隱藏和隱匿分組。例如文中是否明確指出研究人員及受試者無法預測干預的分配方案,若明確指出則視為“低風險”。(3)是否對受試者以及治療方案實施者實施盲法操作。例如在文中明確指出對受試者實施單盲操作或對受試者及研究人員實施雙盲操作等,若文中詳細的描述了實施盲法操作則視為“低風險”。(4)是否對結局評估者實施盲法操作,若無法對結局評估者實施盲法操作則會導致檢測偏倚,視為“高風險”。(5)結果數(shù)據(jù)及結局指標是否報告完整。若數(shù)據(jù)收集不完整,但研究者對其進行了處理,使其造成偏倚的風險較小,也可視為“低風險”。(6)是否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若在文中出現(xiàn)選擇性報告研究則視為“高風險”。(7)是否存在其他高風險或不明確的偏倚風險來源。根據(jù)評估工具中7個方面的評估內容及要求等相關細則,治療方案實施者對評價手冊中所涉及的偏倚風險進行等級評估后,并參考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系統(tǒng)評價手冊對文獻內容做出“低風險”“高風險”或“不清楚”的評價。
1.5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本次研究運用RevMan5.3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采用相對危險度(RR)來表示二分類變量的效應值;采用均數(shù)差(MD)表示連續(xù)性變量的效應值。同時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還選取 95% 置信區(qū)間(CI),當 Plt;0.05 時,提示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項研究選用 Q 檢驗和 I2 來確定納入文獻之間的異質性,通過Revman5.3軟件繪制森林圖,若異質性檢驗結果 I2lt;50% ,則認為各項文獻數(shù)據(jù)之間異質性較小,同質性好,當出現(xiàn)上述此類情況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合并;若異質性檢驗結果I2?50% 時,則認為本項研究所選取的各文獻數(shù)據(jù)之間異質性較大,當出現(xiàn)上述此類情況時,研究人員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效應量合并,此時研究人員需要根據(jù)文獻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一步分析結局指標異質性的來源,當不明確異質性的來源時,要根據(jù)研究人員所提出的異質性的可能來源依次進行相關的亞組分析。
2 結果
2.1文獻檢索結果通過數(shù)據(jù)庫檢索共獲得相關文獻1129篇:CNKI(556)、VIP(107)、CBM(466)、
WF(O)、PubMed(0);剔除重復文獻得到924篇文獻;篩掉Meta分析、系統(tǒng)評價和動物實驗等66篇;通過題目及摘要剔除與研究內容不吻合的文獻共826篇;剩余32篇閱讀全文篩選后,最終納人13篇研究文獻,語種均為中文。圖1為本次研究檢索文獻的步驟以及篩選文獻的流程。
圖1文獻篩選流程圖
2.2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以及偏倚風險的評價結果本項研究通過檢索上述5個數(shù)據(jù)庫后,筆者總共獲取1129篇相關文獻,將其全部導人NoteEx-press,在瀏覽標題及摘要或閱讀全文后,按照本次研究所制定的納入與排除標準要求,依次去除重復發(fā)表、研究類型、研究目的及研究內容等不符合納人要求的相關文獻后,本項研究最終納入的研究文獻共有13篇[6-18],13篇文獻均滿足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的要求且均為中文文獻,本次納入的13篇文獻中涉及受試者的總人數(shù)為1037例,其中觀察組的受試者和對照組的受試者人數(shù)分別為518例和519例。
2.2.1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本項研究最終納入的13篇文獻當中共有12 篇文獻在文中明確提及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年齡、性別等一般基線資料,通過比較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后,認為其一般基線資料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文獻數(shù)據(jù)資料具有可比性。其中6篇文獻[6.9,1,3,1.,.1]當中報告了臨床總有效率,13篇文獻[6-18]報告了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總評分,10 篇文獻[6-13,15-16]當中報告了焦慮自評量表評分,4 篇文獻[6.14.17-18]當中報告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4 篇文獻[6.8,11,18]當中報告了治療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或發(fā)生例數(shù)。詳細資料見表1。
2.2.2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本項研究根據(jù)Co-chrane干預系統(tǒng)評價手冊進行相關條目評估后,認為此次最終納人的文獻方法學質量普遍相對較差。評估過程詳見:(1)在是否使用或詳細描述隨機序列生成及分配方法方面,雖然本次研究最終納入的13篇文獻均在文中明確提出采取隨機分組方式,但隨機分組的方法內容并不一致,其中 3篇文獻[-12,15]在文中明確表明采用“就診先后順序”將受試者一一進行分組,5篇文獻[6-10]在文中明確表明選用隨機數(shù)字表的方法對受試者進行分組,4篇文獻[13-14,16,18]雖在文章中提及到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但并未闡述具體詳細的分組方法,1篇文獻[1選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將患者進行分組。(2)在是否進行分配方案隱藏,進行隱匿分組方面,1篇文獻在文章中提到其研究在實施的過程中研究者進行分配隱藏是采用密封不透光信封法來進行的,剩余的12篇文獻未提及是否采用分配隱藏方法。(3)在是否對受試者、治療方案實施者以及結局評估者實施盲法操作方面,僅有1篇文獻[\"在文章中明確提出采用盲法操作,其余12篇文獻均未提及受試者、研究者等相關人員是否采用盲法操作。(4)在結果數(shù)據(jù)及結局指標是否報告完整方面,有3篇文獻[8,11,17]在文中明確闡明有病例脫落,剩余10篇文獻在文中無缺失數(shù)據(jù),且所有研究的結局指標均可提取。(5)在是否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方面,本次研究所收錄的13篇文獻在文章中均未出現(xiàn)選擇性報告。(6)在是否存在其他高風險或不明確的偏倚風險來源方面,本次研究最終納入的13篇文獻中均沒有其他偏倚風險,不存在其他引起高度偏倚的因素。本項研究最終納人文獻的偏倚風險分析及偏倚風險匯總分別見圖2和圖3。
表1納入文獻基本特征表
注:NR:未描述。結局指標: ① 臨床總有效率; ②PSQI 總評分; ③ SAS; ④ HAMA ; ⑤ 不良反應。
2.3結局指標的系統(tǒng)評價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
2.3.1臨床總有效率本次研究納入的13篇文獻中有6篇文獻 [6,9,11,13,15,17] 以臨床總有效率作為療效評價結局指標,此結局指標研究者采用二分類數(shù)據(jù)。
本次研究中通過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對這6篇文獻進行異質性檢驗后,得出 I2=0%lt;50% , Q 檢驗 P= 0.61gt;0.1 ,異質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RR=1.13,95% CI[1.06,1.21], Z=3.50,P=0.0005lt; 0.05),見圖4。
圖2 偏倚風險分析圖
2.3.2對PSQI總評分的影響納入的13篇文獻[6-18]均以 PSQI總評分作為療效評價指標,采用連續(xù)型數(shù)據(jù)。
本次納入的13篇文獻中,結局指標均包括PSQI評分,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 I2=99%gt;50% , Plt; 0.00001,異質性強,選取隨機效應模型。
結果顯示,觀察組的PSQI總評分低于對照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 MD=-2.22,95%Cl L[-3.87,-0.56] ,Z=2.63,P=0.009lt;0.05 ),見圖5。
本次研究為明確異質性來源,將最終納入的13篇文獻按療程長短進行亞組分析,分為兩個亞組。療程 lt;4 周組: WMD=-3.72 , 95%CI[-4.41 -3.03], I2=98% , Plt;0.00001 ,提示異質性依舊較高;療程 ?4 周組: WMD=-4.91,95%CI[-5.09 -4.74], I2=99% , Plt;0.00001 ,提示異質性較高。綜上所述各個亞組內異質性均比較高,說明療程不是導致效應量合并異質性高的主要原因,考慮其他因素如病程、年齡、地區(qū)等是否為異質性的來源,見圖6。
2.3.4對 HAMA評分的影響共有4篇[6,14,17-18]研究報道了治療前后的HAMA評分。對選取的數(shù)據(jù)進行異質性檢驗后, I2=100%gt;50% , Plt;0.00001 ,提示異質性極強,因此本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焦慮方面上,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D= -2.57,95%CI(?-9.11,3.96),P=0.44gt;0.17 ,見圖8。
2.4敏感性分析對因文獻量過少無法進行亞組分析的觀察指標,如HAMA評分,筆者采用逐一排除每篇文獻法進行敏感性分析,來尋求異質性來源。結果顯示,剔除孟祥苗[14]的研究后,組間異質性由 100% 降為 74% ,重新通讀全文后并未見到明顯的錯漏,考慮認為異質性的來源為病程、年齡或樣本量等,因為此研究的受試者病程、年齡及樣本量等方面與其余研究不同。
3討論
失眠早在《內經(jīng)》中就有記載,屬于中醫(yī)學“不寐”范疇,又稱為“目不暝”“不能臥”“不得眠”等[27]失眠按病因可劃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失眠的臨床表現(xiàn)常見難以入睡、夜間易醒、睡眠時間縮短、睡眠質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失眠容易引發(fā)焦慮等精神疾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治療,失眠及其所引起的并發(fā)癥將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焦慮在中醫(yī)中并無專門記載,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認為焦慮屬于情志病中“郁證”的范疇。有研究表明失眠病人的失眠癥狀與焦慮癥狀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兩者在臨床上常常共同出現(xiàn)。中醫(yī)認為失眠與焦慮情緒均由心神共同主導,失眠可引起焦慮,焦慮亦可誘發(fā)失眠,具有惡性循環(huán)之勢。 γ- 氨基丁酸(GABA)和5-羥色胺(5-HT)均為抑制性神經(jīng)遞質,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臨床上出現(xiàn)失眠癥狀的患者其體內 ΨΨ -氨基丁酸(GA-BA)和5-羥色胺(5-HT)這兩者的水平明顯下降,當其二者在體內含量水平下降時,在臨床上就會出現(xiàn)失眠的情況,從而對患者的正常睡眠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導致精神疾病的發(fā)生。齊苗[2°認為針刺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可以使人體的氣血調和,亦能有效促使人體內 γ- 氨基丁酸和5-HT水平的提升,當這兩種物質在體內含量水平升高時,患者的睡眠質量將有所提升,因此針刺對改善失眠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很大幫助。周艷麗[2研究也表明針刺可明顯提高腦內
5-HT含量、促進睡眠,而非抑制多巴胺(DA)合成、抑制大腦興奮來調節(jié)睡眠-覺醒周期,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溫馨等[22]認為針灸可以通過調節(jié)精氨酸加壓素(AVP)受體、多肽與炎性因子來治療焦慮癥。目前中醫(yī)藥治療失眠伴焦慮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針刺的優(yōu)勢尤為明顯,因此我們需要發(fā)揮針刺的獨特優(yōu)勢,進一步探討其作用的理論機制,推廣相關的臨床有效易用的針刺手法。故本研究對針刺治療失眠癥伴焦慮的臨床研究文獻進行Meta分析以及質量評價,得出針刺在治療失眠伴焦慮的方面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
本次研究分析并評價了針刺治療失眠伴焦慮的5個臨床結局指標,依次為:臨床總有效率、PSQI總評分改變的情況、SAS評分改變的情況、HAMA評分改變的情況以及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研究結果表明:(1)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各結局指標均提示針刺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癥伴焦慮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的總有效率。徐暢[23在研究中得出針刺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及常規(guī)鎮(zhèn)靜藥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93.33%.75.00% ,提示針灸作為臨床治療手段能夠明顯改善失眠合并抑郁焦慮患者的臨床癥狀。潘華等[24]研究結果得出針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 92.71% ,明顯優(yōu)于鎮(zhèn)靜安神藥對照組,提示針刺作為臨床治療手段時其臨床效果顯著優(yōu)于其他治療方案。(2)觀察組針刺后的PSQI和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針刺可有效緩解或解除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患者焦慮癥狀,由于焦慮也可誘發(fā)或加重失眠,因此改善焦慮癥狀可有效降低或緩解失眠所引發(fā)的不適。曹偉群等[25將失眠伴焦慮抑郁患者分為針刺治療組及口服鎮(zhèn)靜安眠藥對照組,得出2組治療前與治療后PSQ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 0.05),說明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焦慮抑郁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藥物治療。(3)從臨床安全性來看,一些研究在文中明確提及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后,結果提示選用針刺治療的受試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人數(shù)較少,安全性較高,選用針刺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受試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王瀟晗[26]研究表明針刺組可有效改善患者總體睡眠質量,與對照組比較,針刺治療可改善患者情緒低落,調節(jié)患者抑郁心境,并且用針后并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針灸治療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根據(jù)陰陽、臟腑、經(jīng)絡理論,疏通經(jīng)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治神守氣,使氣血運行順暢,整體調節(jié)患者身體情況,提高治療效果。此次Meta分析中發(fā)現(xiàn)針刺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針刺不同的穴位可使患者夜間的覺醒程度有效下降,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從而極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睡眠障礙所導致的一系列不適,例如在保證患者具有充足睡眠的前提下,臨床治療時可極大程度減少患者焦慮情緒等心理疾病的發(fā)生;針刺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不僅可以降低患者夜間覺醒程度也能將患者白天的覺醒程度提高,當患者保證了睡眠質量提高后,患者正常的日間功能及日常生理活動均可得到保證,進而針刺治療后能對患者的情緒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進行綜合調節(jié)[18]。目前大多研究是關于針刺取穴、刺激方法等操作內容對針刺治療效果產生了何種影響,因此筆者認為應進一步研究探討針刺治療失眠伴焦慮的臨床機制及療效,盡最大的努力提高針刺的臨床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
研究的局限性:(1)本次研究根據(jù)Cochrane干預系統(tǒng)評價手冊,其中有4篇文獻[3,4,16,18]在文中并未提及到詳細的隨機分組方法,有1篇文獻在文中明確提及分配方案隱藏的情況,有1篇文獻在文中明確提及盲法操作,有3篇文獻[8,11,17]在文中提及有病例脫落的情況。(2)所有文獻均未提及樣本量的估算方法,且部分研究的樣本量比較少,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3)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數(shù)據(jù)均來自于國內,研究結果套用至其他種族人群的適用性可能將會有所降低。(4)干預措施不一,觀察組有針刺、針刺結合中藥、針刺聯(lián)合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等不同方案,在本研究中均視為同一治療方案,對照組用藥也有一定差異,因此結局指標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偏倚。(5)失眠伴焦慮需要長期堅持治療,所納人的相關研究缺乏病情長期的追蹤隨訪。
綜上所述,以上局限均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論證強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嚴格按照Consort聲明設計臨床試驗方案,進一步評估針刺治療失眠癥伴焦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臨床針刺治療此病提供參考依據(jù)。
綜上,針刺治療在改善失眠伴焦慮患者的臨床療效上具有積極作用,它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患者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明顯降低失眠伴焦慮患者的PSQI總評分和SAS評分,提高臨床總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但由于本研究納入研究的數(shù)量和質量尚存在不足之處,因此有必要進行更大樣本量、多中心、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以驗證針刺治療失眠伴焦慮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張亞男,湯琪,孫晴晴,等.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失眠障礙伴焦慮中的應用[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21,38(5):414-416.
[2]岳鸞依,張永康.失眠癥伴抑郁、焦慮癥狀中西醫(yī)論治的研究進展[J].新醫(yī)學,2023,54(1):26-29.
[3]吳任鋼,張?zhí)K范,單敬.認知行為治療慢性失眠癥及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3):160-164.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93-94.
[5]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S].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
[6]蔡春茜,晉黎.“調神慮煩”針刺法治療睡眠障礙伴焦慮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8,37(9):997-1002.
[7]林福清,魏雅琴,彭斌.分析原發(fā)性失眠患者接受入靜法訓練結合針灸治療對睡眠質量的改善效果[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22,9(10): 1800-1802+1806
[8]任爽,張杰,韓旭.健脾養(yǎng)心針刺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7,32(9):4303-4306.
[9]張瀚元,劉玉歡,李鐵,等.靳三針聯(lián)合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臨床效果[J」.中醫(yī)藥導報,2021,18(6) :144 -148.
[10]劉彥宜.四神針合定神針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4.
[11]吳召敏.通督調神針刺法聯(lián)合艾司唑侖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觀察[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20.
[12]何婷,賴新生,陳玉騏.針刺治療失眠焦慮抑郁狀態(tài)3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9(1):39-41.
[13]劉俊華.針灸治療失眠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7,33(11) :1323 -1324.
[14]孟祥苗.針灸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癥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9,48(5):354-355.
[15]王婷婷.針藥結合治療失眠癥的臨床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
[16]杜瑩瑩.針藥結合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22,38(6) :52-53.
[17]范嘉毅.鎮(zhèn)靜安神針法治療失眠伴焦慮狀態(tài)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22.
[18]李翔.佐匹克隆聯(lián)合針灸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癥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3,19(3):220-222.
[19]許文琳,王聰,李金金,等.焦慮性失眠病人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2,20(3):551-554.
[20]齊苗.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9,22(S1) :185-187.
[21]周艷麗.針刺不同腧穴對失眠模型大鼠腦內神經(jīng)遞質5-HT、DA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8) :887 -888.
[22]溫鑫,鄒偉.針灸治療焦慮癥的機制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3,43(3):532-537.
[23]徐暢.針灸治療失眠合并抑郁焦慮療效的臨床觀察[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21,32(2):210-211.
[24]潘華,李守然,尚曉宇,等.針灸辨證取穴治療失眠192 例臨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4(9):93-94.
[25]曹偉群,孫相釗.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焦慮抑郁的臨床觀察[J].安徽醫(yī)藥,2009,13(8):937-938.
[26]王瀟晗.調氣解郁針刺法治療肝郁化火型抑郁障礙相關性失眠的臨床療效觀察[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20.
[27]張杉杉,宮軍.針灸結合艾司唑侖片治療慢性失眠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22,28(10):1387 -1391.
(收稿日期: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