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思維能力”列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明確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逼渲?,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高階思維能力被放在最后,這是因為批判性思維要求對思維整體過程進行分析與反思,培養(yǎng)難度相對較高。
一、批判性思維與閱讀中的“省略號”
美國經(jīng)濟學教授尼爾·布朗(NeilBrowne)和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基利(StuartM.Keeley)在《學會質(zhì)疑》(又名《學會提問》)一書中從三個維度定義“批判性思維”:一要能意識到它們是一整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鍵問題;二要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shù)姆绞教岢霾⒒卮疬@些問題;三要有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渴望。
作為常見的標點符號,“省略號”在語文教材閱讀文本中頻頻出現(xiàn),初中生對其并不陌生。省略號的作用主要有列舉的省略、引文的省略、說話斷斷續(xù)續(xù)、沉默不語等,其用法十分靈活,往往需要結合寫作背景和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其內(nèi)涵,這與批判性思維第一個維度中“一整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要求相契合。同時,相比表意明確的語言文字,省略號的含義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讓文本中的“省略號”化為閱讀中的“問號”,成為閱讀過程中不得不解決的難題,從而滿足了批判性思維第二、第三維度的要求。
綜上,閱讀中“省略號”的內(nèi)涵作用與批判性思維的三個維度相契合,為從閱讀中的“省略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奠定了現(xiàn)實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品鑒文本中“省略號”的內(nèi)涵,這既有利于落實相關語文要素,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二、從“省略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1.聯(lián)系文本內(nèi)外,理解“省略號”內(nèi)涵
“省略號”的用法多樣,其內(nèi)涵需要結合上下文推測。當上下文推測結果相互矛盾時,需進一步從文本整體和寫作背景探尋,這要求學生不能孤立看待“省略號”,而要把文本當作一個整體,在閱讀過程中綜合運用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思維方式。
(1)“應有盡有”之省略
對某類事物無法一一列舉時,可以使用“省略號”,表示實際上“應有盡有”但文本中無法全部展示。例如,莫懷戚《散步》中“樹枝上的嫩芽兒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兒…”聯(lián)系上文“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等內(nèi)容,可以想象到其他初春景象,從而推知此處“省略號”是對眾多春景的省略。
(2)“應有”而“沒有”之省略
省略號有時表示突如其來的沉默,代表話語的省略。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還記得那回我?guī)闳ケ焙幔磕闫f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聯(lián)系上文母親對兒子答應外出的“喜出望外”和“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可知母親記憶中還有許多樂事急于跟兒子分享,這里用“省略號”而不用“句號”即為此意。然而聯(lián)系下文“她忽然不說了”和“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可知母親這次的“絮絮叨叨”到此為止。從上文看,“省略號”表示省略;從下文看,“省略號”表示突然的沉默。當上下文中“省略號”表意沖突時,就需要從更廣闊的維度探尋—一整篇文本及寫作背景。《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追憶已故母親的散文,重點描述了母親在兒子雙腿癱瘓后展現(xiàn)的包容與深情,表達了兒子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母親有許多兒子幼時樂事急于分享是真,癱瘓的兒子對“跑”和“踩”一類的字眼敏感也是真的,當兩者沖突時,母親毫不猶豫地止住自己的分享,把兒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因此,此處的“省略號”具有雙重表意功能:從事實上表示話語戛然而止,從情感上表達出母親細膩而深沉的愛。
總之,聯(lián)系文本內(nèi)外可以從整體上推測理解文中“省略號”的不同內(nèi)涵:一是對類似事物的省略,不再一一列舉,讓讀者對“應有盡有”自行想象;二是對“應有之語”的省略,即原本此處應有延續(xù),卻因為種種原因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只得以“省略號”代替。
2.精設閱讀任務,引導“淘金式”思維
閱讀中“應有”而“沒有”之省略的情況比較復雜,有時甚至無法形成統(tǒng)一意見。針對這類表意復雜的“省略號”,教師應針對性設計閱讀任務,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思想碰撞中求得文章精髓。同時,閱讀教學中的文本多為典范之作,以初中生的學力和閱歷雖可以理解文本,但難以在“人與文本”之間開展有效的批判式閱讀。因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閱讀任務,激發(fā)學生“真實的”閱讀體驗,在“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批判式閱讀活動。
以統(tǒng)編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為例。魯迅在文中多處使用“省略號”,尤其是在人物對話中,“省略號”由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來,體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對此,教師設計了三個閱讀任務。
任務一:找出課文中的省略號,結合上下文并發(fā)揮想象力,補足省略內(nèi)容。
任務二:小組討論,分享并交流對“省略號”的補充內(nèi)容及各自看法。
任務三:再次為省略號補充內(nèi)容,并說說前后想法為何改變。
任務一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發(fā)揮想象力為“省略號”補充相應文字內(nèi)容,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倉促補充的文字大多較為簡單,只憑直覺寫下自己的看法。如某學生對“豆腐西施”楊二嫂與“我”之間的兩句對話中出現(xiàn)的三個“省略號”的補充如下: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到底是出門見過世面,看不上我們這些鄉(xiāng)下人了)”
“那有這事…(不敢,不敢)我…(不是什么貴人,談不上眼高)”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任務二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觀點與他人觀點的異同。由于學生身份平等,小組討論氛圍輕松,可自由表達真實意見,或贊同他人意見并吸收完善自身觀點,或有理有據(jù)地提出反對意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無意識地運用比較分析、批判吸收等思維能力。如針對任務一中“豆腐西施”與“我”對話中的三個“省略號”的補充內(nèi)容,同組學生指出: ① 為“豆腐西施”補充的語言不夠“辣”,與人物性格不符; ② 為“我”補充的語言未體現(xiàn)出“惶恐”。對于意見 ① ,該學生欣然接受;但對意見 ② ,則堅持自身觀點,認為“我”對“豆腐西施”的“惶恐”并不真。后文“我并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表明,剛見面時的兩處“省略號”,應是“我”剛返回故鄉(xiāng),還不太適應跟楊二嫂這樣的人打交道。
任務三則將批判性思維具象化一運用批判性思維過濾掉不同意見、吸收相同意見并完善自身觀點。經(jīng)過小組討論,該學生將上文補充內(nèi)容修改為: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道臺老爺哪里看得上我們這些鄉(xiāng)下泥腿子呢)”
“那有這事…(不敢,不敢)我…(不是什么貴人,談不上眼高,只是剛才一時之間沒認出您)”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修改中,學生采納了意見 ① ,將“豆腐西施”的“省略號”補充內(nèi)容修改得更加尖銳,“出門”是“我”母親的謙虛說法,“道臺老爺”才符合楊二嫂對“我”的揣測。對于意見 ② ,學生雖然沒有接受,但也針對“恐懼不足”的批評意見進一步完善了語言表達,增加“只是剛才一時之間沒認出您”以解釋“省略號”帶來的斷斷續(xù)續(xù),讓后文“惶恐”徹底變?yōu)榉粗S之語。經(jīng)過修改,學生對“省略號”的理解更加具體深入,猶如淘沙一般去掉自身觀點中的“雜質(zhì)”,使自身觀點更加“閃亮”。
3.尋找思維支撐,養(yǎng)成“辯證式”批判
俗話說得好:“真理越辯越明?!痹趯ξ谋局械摹笆÷蕴枴边M行閱讀理解時,學生一方面要為自身觀點尋找佐證,另一方面要尋找證據(jù)反對“敵對”觀點。如上文中某學生為了證明“我”對“豆腐西施”的“惶恐”為諷刺性反語而非真的惶恐,找出以下證據(jù):
① 前文將“豆腐西施”比作“圓規(guī)”,且將她與法國“拿破侖”和美國“華盛頓”作比較,諷刺意味初顯;
② 后文“我并沒有闊”的應答也很有條理,不見惶恐之意;
③ 最后“我”閉口默默站著,終是明白自己與“豆腐西施”是兩類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后便沉默以對。只有敬而遠之,并無“惶恐”。
對方為了證明該處“惶恐”是真實的,同樣找出三點證據(jù):
① “我”是一個外出多年剛剛返鄉(xiāng)的青年,面對本該“熟悉”的老鄰居楊二嫂,居然沒認出來,慌亂之中帶著“惶恐”是人之常情;
② 魯迅寫作以嚴謹著稱,如果這里的“惶恐”是反語,結合“圓規(guī)”等語,有以貌取人的嫌疑,與“我”作為進步青年的形象不符;
③ 在楊二嫂的連番話語之下,“我”初時的“惶恐”慌亂很快就消失了,所以后文能平靜地應對。
批判式思維并非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為了追尋真理而“辯”。批判式閱讀時,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不做“口舌之爭”,而要做到言必有據(jù);不做“輸贏之爭”,而要做到站在“真理”一側“辯”后自身觀點正確,則進一步完善語言表達;“辯”后自身觀點錯誤,則果斷舍棄而后轉(zhuǎn)投“真理”懷抱。
通過交流對經(jīng)典文本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堅持自身觀點、傾聽對方觀點,并為觀點尋找支撐進行“有理有據(jù)”的辯論,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種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有主見,又能接受他人批判性意見;同時要求學生對他人意見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探討,以“淘金式”思維吸收有益成分。當學生習慣于在“人與人”之間的支流中進行批判性思考后,在“人與文本”閱讀過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進行批判性思考,辯證吸收文本精髓。
三、結語
批判性思維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也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從閱讀中的“省略號”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教師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聯(lián)系文本內(nèi)外,理解“省略號”內(nèi)涵;二是精設閱讀任務,引導“淘金式”思維;三是尋找思維支撐,養(yǎng)成“辯證式”批判。這三個方面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閱讀過程,理解“省略號”內(nèi)涵幫助學生獨立思考,生成自身觀點;“淘金式”思維是在經(jīng)典文本共讀中實現(xiàn)思想碰撞和批判式交流;“辯證式”批判為批判性思維畫下底線,防止批判性濫用。最終,幫助學生在長期閱讀中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M]吳禮敬,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11.
[2]唐甜.省略號在魯迅《故鄉(xiāng)》中的含義[J].語文建設,2018(14).
[3]林珂伊.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魯迅作品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下),2023(05).
[4]梁丹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策略[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2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