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知識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對接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中的“思維能力”,從方法、能力、習慣、態(tài)度等方面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要求。課程標準突出了思辨在閱讀與表達中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群文閱讀中不僅要理解文本內(nèi)容,還要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評價。課程標準還提倡通過群文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并要求學生能夠閱讀多文本組合成的材料,通過梳理、比較、分析、質(zhì)疑、推斷等方式,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個體在面對各種信息、觀點或問題時,能夠運用理性思維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估的綜合能力。它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簡單記憶或復述,更是對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創(chuàng)造性應用。思辨能力涵蓋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問題解決、創(chuàng)新思考等多個方面,要求個體能夠獨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觀點,而是基于事實和證據(jù)進行審慎判斷。同時,思辨能力也強調(diào)對自我思維的監(jiān)控和調(diào)節(jié),能夠識別并糾正思維中的偏見、謬誤或邏輯錯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不僅是學生深人理解文本、把握作者意圖的關鍵,更是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超越文本表面的文字信息,深人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情感色彩和價值觀念。同時,思辨能力還促使學生對文本中的觀點、論據(jù)和邏輯進行審慎評估,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避免盲目接受或排斥他人的觀點。
一、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意義
1.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通過整合多篇具有相關性或相似主題的文本,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多元的閱讀視野。在群文閱讀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每篇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更強調(diào)他們能夠在多篇文本之間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從而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含義和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正是基于群文閱讀的多樣性、深入性而展開的。思辨能力能夠幫助學生超越文本表面的信息,促使他們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復雜因素。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多篇文本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可以幫助他們識別出文本中的矛盾、沖突和爭議點,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這些文本在哪些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又有哪些差異?”“你如何看待文本中提出的觀點?你認為它有哪些合理之處和不足之處?”這些問題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還能夠促使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文本中的信息進行獨立判斷和評價,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
2.有助于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更是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群文閱讀中,學生要面對多種觀點和立場,通過思辨,他們不僅能夠識別出文本中的偏見和邏輯錯誤,還能夠跳出文本的限制,進行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解讀。這種跳出框架、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正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體現(xiàn)。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構建群文閱讀中的思辨活動,促進學生之間思維與觀點的交流和碰撞。在討論、辯論中,學生要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要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這種開放、包容的交流氛圍,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更能為他們提供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的機會,從而拓寬他們的思維視野,驅動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
3.有助于學生深化文本理解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能夠使學生在面對多篇文本時,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閱讀上,而是能夠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復雜因素,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文本,分析文本中的矛盾、沖突和爭議點,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在此加持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使他們能夠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意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多篇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幫助他們識別出文本之間的異同點,進而理解文本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他們敢于質(zhì)疑文本中的觀點,勇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保持獨立思考,更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文本的深入探究和挖掘。
二、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圍繞議題,構建思辨任務
群文閱讀課程并非隨意組合幾篇文章的堆砌,而是精心策劃,圍繞某一核心議題,精選與之密切相關的文本素材。在選擇議題時,需綜合考量作者類型、表達方式等多個方面,旨在促進學生的多元理解和深入思考。同時,所選議題需具備強烈的思辨性質(zhì),能夠引導師生進入一個充滿思辨、探討與交流的學習情境。如此一來,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還能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碰撞平臺,使得群文閱讀成為一種富有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活動。
策略一,以作者為中心構建議題。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設定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議題,要求教師提供豐富的文本資源庫,其中應廣泛搜集各類文章。相比之下,圍繞同一類型的作者的系列作品構建議題,是一個相對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因為同一類型作者的系列作品往往有著相似主題,且其寫作風格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教師只要深入解讀這些文本,細致比較其中的異同點,便能挖掘出具有思辨價值的議題。例如,以魯迅為中心構建議題,可以設計如下思辨任務:首先,讓學生閱讀魯迅的幾篇經(jīng)典作品,如《故鄉(xiā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Q正傳》等,引導他們分析魯迅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和意象,如“故鄉(xiāng)”的變遷、“看客”的心態(tài)等,思考這些元素如何反映了魯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洞察。接著,引導學生探討魯迅作品中的諷刺與批判精神,如他是如何運用夸張、對比等手法揭示社會的虛偽與不公的,以及這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比魯迅與其他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思考魯迅的獨特之處,以及這種獨特性如何影響了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策略二,以表達方式為中心構建議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閱讀引導,使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能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梢姡處煈谌何拈喿x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表達方式,并選取多篇運用了不同表達方式的文本,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以此為基礎構建思辨任務。例如,以“敘述的多樣性與效果”為議題,教師可以選取幾篇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本,文本的體裁可為小說、傳記、回憶錄等。首先,讓學生閱讀這些文本,引導他們分析不同敘述視角(如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等)對故事呈現(xiàn)的影響,以及敘述節(jié)奏、時間線安排等技巧如何增強文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接著,教師可以設計思辨任務,如讓學生對比不同文本中敘述方式的異同,探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了讀者對故事的理解和情感體驗。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改寫文本中的某段敘述,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親身體驗不同敘述方式帶來的效果變化。
2.圍繞任務,設計思辨問題
基于上述思辨性議題的設計,教師可以根據(jù)議題框架和任務設計思辨問題。這些問題應當聚焦于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深度閱讀以及增強文本間的關聯(lián)理解。教師應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關鍵議題和核心觀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設計出既具有挑戰(zhàn)性又能引發(fā)學生共鳴的問題。這些問題應鼓勵學生超越表面閱讀,深入文本內(nèi)部,探索作者的意圖、人物的心理、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文本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等。
例如,在前文以作者為中心構建的議題中,教師首先可以根據(jù)魯迅作品中的主題與意象設計問題:魯迅的多篇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了哪些主題和意象?這些元素如何共同構成了他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洞察?其次,根據(jù)文中諷刺與批判精神的體現(xiàn)設計問題:魯迅是如何運用夸張、對比等手法在作品中揭示社會的虛偽與不公的?這對當時社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最后根據(jù)魯迅創(chuàng)作風格的獨特性設計問題:魯迅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其他作家有何不同?這種獨特性如何影響了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而在以表達方式為中心構建的議題中,教師可以從敘述視角的影響、敘述技巧的運用兩方面設計思辨性問題。如:不同敘述視角(如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等)對故事呈現(xiàn)有何影響?這些視角如何影響讀者對故事的理解和情感體驗?敘述節(jié)奏、時間線安排等技巧在文本中如何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這些技巧對讀者閱讀體驗的影響是什么?
3.圍繞問題,采用對比閱讀
對比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間的異同,還能促進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審視和思考文本,從而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因此,在圍繞思辨性問題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對比閱讀策略,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深化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首先,教師可以選取兩篇或多篇在主題、風格、敘述方式等方面具有可比性的文本,設計對比閱讀任務。例如,在探討魯迅作品的諷刺與批判精神時,可以將魯迅的某篇作品與其他作家的類似主題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兩者在諷刺手法、批判力度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異同,從而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看到魯迅作品的獨特之處,以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在以作者為中心構建的議題中,教師可以選取該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如魯迅的作品,教師可以選取他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幾篇作品,讓學生分析這些作品在主題、情感、風格等方面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了魯迅個人經(jīng)歷和思想的變化,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文學成就。
最后,在以表達方式為中心構建的議題中,教師可以對比同一故事在不同敘述視角下的呈現(xiàn)效果,或者對比不同文本在敘述節(jié)奏、時間線安排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表達方式對文本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影響,從而增強他們對文本表達方式的敏感性和鑒賞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還能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議題的選取入手,構建思辨任務,并結合任務設計思辨問題,結合問題采用對比閱讀教學策略,從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