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讓道德與法治課成為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課程資源支持等要求,為本色課堂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本色課堂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目標,重視構建良好的教學生態(tài)。新課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本色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探索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方式,對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
一、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的實踐意義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的實踐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本色課堂強調教育的本質,即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個體[2]。教師構建本色課堂,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第二,本色課堂鼓勵教師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助力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中提升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同時,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以營造積極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效果。第三,本色課堂強調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
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能力,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構建本色課堂,能夠緊緊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多個維度開展教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政治認同、提升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塑造健全人格、增強責任意識,為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實踐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彰顯課堂情感本色
在新課標背景下,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積極地學習道德和法治知識。教師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還能使其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在本色課堂中投入情感,有助于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應積極傾聽學生的心聲,設計角色扮演、情感分享等能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活動,彰顯課堂情感本色,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中“守護生命安全”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故事分享、小組討論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1.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護意識
在“守護生命安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火災、地震等情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從而激發(fā)學生自我保護的本能。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安全知識和防護技巧,如滅火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如何尋找安全的避難所等[3]。在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安全知識的理解,還能通過真實的感受認識到學習安全防護技巧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覺,增強自我安全防護意識。
2.故事分享,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故事分享是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享一些真實發(fā)生的、與生命安全相關的故事。例如,教師可以分享他人在交通事故中自救或在火災中勇敢逃生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深刻認識到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教師通過分享故事,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在面對危險時保持冷靜并采取應對措施,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同理心,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3.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分享個人觀點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對安全問題的看法、困惑或自已經歷過的危險事件。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圍繞安全問題進行交流,如針對“在較高樓層進行緊急撤離的方法”這一話題展開討論,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共同增強安全意識。此外,教師應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積極的反饋,如肯定其觀點、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等。這不僅可以增強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的互動性,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并學習更多保護自己的方法。
(二)立足實踐活動,還原課堂生活本色
立足實踐活動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構建本色課堂的重要手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使其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4]。此外,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能增強動手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這種基于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能使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和喜愛。教師可以依托實踐活動構建本色課堂,讓學生在社區(qū)服務、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中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從而還原課堂的生活本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開展以下實踐活動(見表1),讓學生理解遵守規(guī)則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模擬社區(qū)生活,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規(guī)則對人的約束力量,深刻理解規(guī)則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意義[5]。而教師指導學生制訂校園規(guī)則,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對規(guī)則的理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規(guī)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并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目標,使規(guī)則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三)聚焦熱點議題,拓展學生思維
聚焦熱點議題,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是本色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社會熱點議題往往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引入熱點議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道德與法治問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和時代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6]。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熱點議題,引導學生開展辯論、研討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的能力。
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中“守望精神家園”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和“苗年盛景”的熱點議題,并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水族馬尾繡和苗年的文化意義與傳承價值,并思考如何保護與發(fā)展馬尾繡這一傳統(tǒng)技藝,以及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苗年這一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探尋水族馬尾繡的精神內核,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
針對水族馬尾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圍繞以下兩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水族馬尾繡的產生、傳承過程及其文化價值:
(1)水族馬尾繡是如何在水族人民的生活中產生并傳承至今的?
(2)水族馬尾繡的圖案與色彩有何寓意?
教師借助問題(1),能夠引導學生從水族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特色入手,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紀錄片等方式,全面了解水族的生活環(huán)境與歷史變遷,進而思考馬尾繡這一技藝是怎樣產生的,又是如何成為水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而借助問題(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馬尾繡的藝術特點,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相關視頻來欣賞馬尾繡作品。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對馬尾繡作品中包含的自然元素、神話傳說以及民族圖騰進行解讀,以此感受其中蘊含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內涵。
此外,教師還可播放水族馬尾繡傳承人的講學視頻,使學生借助視頻更深入地了解水族馬尾繡,更直觀地感受水族馬尾繡的獨特魅力。
2.透過苗年盛景,感受豐富多彩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內涵
苗年是苗族一年當中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展示圖片以及呈現文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苗年的盛況,引導他們了解節(jié)日里的舞蹈、音樂和飲食等習俗,鼓勵他們從這些習俗中探尋苗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與對生活的熱愛,分析這些習俗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苗年的氛圍,通過模仿苗族人民的言行舉止,深入理解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見解,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共同探討苗族文化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豐富課堂內容,還能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進而使其深入理解相關傳統(tǒng)文化[7」。
三、總結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開展實踐活動,引入熱點議題,可以提升道德與法治本色課堂教學效果。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以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為指導,持續(xù)、深入研究本色課堂設計與實施方式,以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體系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陳靜.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6):81.
[2]黃定貴.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亞太教育,2023(23):132-135.
[3]袁婧.基于新課標理念優(yōu)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0):40-42.
[4]王健凱.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模式探討[J].學苑教育,2023(23):29-31.
[5]毛順.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23(增刊2):197-199.
[6]張海燕.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13):54-56.
[7]劉曉慧.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一學—評”一致性教學策略探析: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認識自己”為例[J].遼寧教育,2023(9):21-25.
作者簡介:吳海燕(1989—),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州市八步區(qū)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