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式教學是基于現階段教育教學發(fā)展新變化所提出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該方法依據學科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內涵設定議題,圍繞議題設置具有序列性的教學問題和結構化情境,為學生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借助議題精細化講解課程知識,依托議題引領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深入探究課程內容的過程中習得理論知識,發(fā)展能力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展現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一、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的重要性
(一)鍛煉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
議題式教學的核心為發(fā)揮議題的引領作用,有機整合課程知識內容,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以整體性的方式呈現知識,解決知識點教學碎片化的問題,這一教學模式對于重構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1]。通過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以及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依據議題自主整理零散的課程知識,實現深度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能夠基于議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有效鍛煉和發(fā)展各方面的學習能力,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的實施,給予了學生自主探索課程知識的機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欲望,提升其歷史知識水平,使其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從課堂教學層面來看,議題式教學能夠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形式,切實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的實施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發(fā)揮議題的引領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教師應在保證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以及學習經驗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議題,優(yōu)化學習活動設計,為學生構建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議題式教學中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實現個性化學習與發(fā)展。
(二)整合性原則
議題式教學的關鍵在于通過構建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指引與輔助,并依托知識體系,設計和開發(fā)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2]。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從課程內容設計與學生學情解讀方面出發(fā),基于課程整體梳理知識內容,搭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同時,結合學生的個體需求,有機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重要支撐,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三、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立足教材,開發(fā)議題
議題是議題式教學的核心,也是構建議題式教學課堂的核心骨架,是引領學生思考與探索的動力源泉[3]。在議題式教學中,議題的開發(fā)和設定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整體走向,也關系到學生學習思路的梳理、學習方案的規(guī)劃以及學習方法的選擇,對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在整體梳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接實際學情,分析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應達到的目標,明確議題式教學的基本要求,進而圍繞核心知識點設置議題,引導學生結合議題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為議題式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例。通過梳理教材內容,教師可以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早期國家和文明出現的標志”“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遺址的基本信息”,難點為“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鑒于此,教師可以綜合課程內容,設置“尋根: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這一議題,明確議題式教學目標,指引學生高效開展課堂學習活動。七年級學生普遍對歷史知識具有濃厚的探索欲望。教師應在議題式教學中融入更多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元素,如圖片、視頻形式的歷史資料,指導學生結合資料對議題展開探究,自主建構課程知識,圍繞議題攻克重難點知識,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在本次議題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指向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資料,如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以及相關的考古發(fā)現,整合神話故事與史料,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借助歷史文化遺存,引導學生探尋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系統(tǒng)學習課程知識。
通過教材解讀和學情分析,教師能夠把握議題式教學的關鍵點,科學規(guī)劃議題式教學方案,有序開展教學活動。
(二)情境引導,細化議題
情境在議題式教學中的作用包括引出議題,呈現內容和激活思維,是幫助學生打開學習突破口,明確議題式教學重點和方向的重要引導手段,在議題式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價值[4]。議題式教學以引導學生挖掘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梳理課程內容的邏輯關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導向,教師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引出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內容,依托情境引導學生探尋構建課程知識體系的路徑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將課程核心內容拆解為不同的知識點,設計對應的問題,構建結構化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細化議題內容,梳理學習思路,高效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大一統(tǒng)王朝的鞏固”為例。首先,教師應為學生講解“大一統(tǒng)”的含義,使其認識到“大一統(tǒng)”是指中央對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各個方面的統(tǒng)一領導。其次,教師可提出問題:“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tǒng)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強盛的局面,那么他是如何強化中央權力的?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和影響?”這些問題既可以指明議題式教學的重點,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為情境創(chuàng)設做好鋪墊。結合問題,教師可設置“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具象化”這一議題,并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是漢武帝在位時期的一方諸侯,你的封國財產甚至比漢朝中央政府國庫的財產還多,出行隊伍也極其壯觀,幾乎達到了皇帝出行的隊伍編制,你認為漢武帝會有何感受?他會對你采取何種措施?最后,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fā)表個人觀點,使其代入角色,對漢武帝削弱地方勢力的背景、目的、措施以及影響展開思考與探究。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代入漢武帝時期的紡織業(yè)商人、某學派的代表人物等角色,并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促使學生思考漢武帝在經濟和思想方面采取的“大一統(tǒng)”舉措。由此,本課的議題內容在情境中被拆分為“軍事”“經濟”“思想”等多個層面,以供學生精細化解讀議題內涵,深化課程知識理解。
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議題展開思考和討論,在降低課程知識學習難度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提升學生的史料解讀和歷史解釋能力。
(三)整合資源,拓展內容
議題式教學的靈魂在于“議”。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基于議題導向,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以充實議題式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實現教學拓展目標,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培養(yǎng)其多項學科素養(yǎng)[5],使其在辯證性思考與探討中深化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正確解讀歷史現象,探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在“議”中運用課程知識解決問題,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為例。首先,依據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置“元朝:游牧民族政權”這一議題,明確教學核心為“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概括,總結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其次,教師可以依據蒙古族的興起、統(tǒng)一和元朝的建立這一歷史發(fā)展進程,融入相關資料。譬如,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了解蒙古族為何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和“氈帳中的百姓”,同時結合現代蒙古族的生產生活資料,使學生全面了解這一少數民族;結合學生喜愛歷史故事的特點,向學生分享鐵木真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鐵木真困苦的童年,回顧其統(tǒng)一蒙古的過程,了解“成吉思汗”這一名號的由來,按照歷史發(fā)展順序,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印象。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中討論蒙古族建立元朝對當時的國家發(fā)展有何意義,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封建社會中結束分裂的大統(tǒng)一時期,并提供相關資料,使學生在對比分析與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的建立對歷史發(fā)展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辯證看待歷史現象,正確解讀歷史事件,進而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
在議題式教學中整合教學資源,融入豐富的歷史資料,能夠使學生更為深入地解讀議題,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展現議題式教學“議”的價值。
(四)設計活動,深度探究
議題式教學應是完整且連貫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做好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劃與設計,保證各項教學活動之間的順利銜接。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的活動設計方面,教師應發(fā)揮自身作為課堂組織者的職能,圍繞議題學習材料,組織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實踐學習等活動中逐步深化對歷史理論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研討式學習氛圍,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其真正融入“議”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探究議題核心內容,提升認知水平。教師應靈活運用各類教學活動,搭建議題式教學支架,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學習,推動議題式教學的順利實施。
以統(tǒng)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6課“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例。本課從近代教育的起步、新聞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文學藝術的成就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分析這三個方面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近代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結合課程內容,在“中國近代史:跨越時空,細數發(fā)展”議題的引領下,教師可以設置指向性學習任務:了解近代新式教育、新聞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文學藝術成就等基本史實,總結中國近代史的時代發(fā)展趨勢。結合任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探究學習活動,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報刊等途徑,整理與近代史相關的電影劇照、圖片、繪畫、文學作品等資料,分析文藝工作、大眾傳媒等對當時社會生活與歷史進程的影響。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整理現實生活中有關教育、文藝等方面的資料,與近代內容進行對比,分析近代社會發(fā)展對現代生產生活的影響及作用。通過系統(tǒng)性的分析與辯證,學生能夠對議題進行精細化解讀,認識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形成唯物史觀。
以任務為驅動,以活動為載體,教師在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可為學生打造自由的學習空間,促使其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靈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深度探究核心歷史問題,獲得思想認知與學習能力水平的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應以議題為開端,深入研讀教材內容,把握核心論點,設置導向性議題,并圍繞其創(chuàng)設結構性情境,細化議題內容解讀,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同時,教師應基于議題內容有機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引領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此外,教師還可以依托學習任務開展探究學習活動,指導學生深入研究歷史資料,解決實際問題,把握議題內涵,從而獲得思想認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戴玉丹,黃安琪.淺議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中結構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棉花與近代資本主義發(fā)展”專題復習課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32):100-103.
[2]周承芳.大概念視域下的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65-67.
[3]伍悠.基于認知沖突的初中歷史議題式教學探索[J].文科愛好者,2023(4):49-51.
[4]胡藝女.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9):139-141.
[5]王夫榮.初中歷史大單元“主題”教學策略探討[J].文理導航(上),2023(4):16-18.
作者簡介:龐斌順(1973一),男,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zhèn)史家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