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不同于小學生,幼兒更適合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游戲活動。繪本簡潔易懂的文字、豐富多彩的圖畫能夠有效調動幼兒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利用繪本開展幼小銜接,能夠促使幼兒通過教育和游戲的有機結合,在能力、心理、素養(yǎng)、習慣等方面做好進入小學生活的準備。本文首先詳細分析課程游戲化和繪本的內涵,其次深入研究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利用繪本開展幼小銜接的策略。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更能夠直接影響幼兒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教師應深入研究幼兒身心發(fā)展和學習的特點,重新審視教育活動和游戲活動之間的關系。同時,利用幼兒對繪本的興趣讓他們提前感知小學生活,并將其與游戲化的教育活動整合在一起,創(chuàng)設出輕松自在的幼小銜接環(huán)境,幫助幼兒打下學習基礎。
一、課程游戲化內涵
在學前教育中將游戲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載體,能夠促使幼兒獲得自身發(fā)展所需的各種能力,實現全面成長。游戲化教學是最適合幼兒的教學方法,也是幼兒成長必需的教育活動,契合他們身心發(fā)展特征。課程游戲化是將課程教學與游戲活動整合在一起,幫助幼兒掌握課程知識,能夠借助多種多樣的內容和形式,讓幼兒深刻感受學習樂趣,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
二、繪本的內涵
繪本將豐富多彩的圖畫和簡潔易懂的文字有機結合,能夠傳遞深刻的內涵,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不同于傳統的純文字或帶有簡單插圖的故事書,它有著更為獨特的特點。首先,繪本圖畫能連貫講述故事。每一幅圖畫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任何一幅圖畫的缺失都將破壞故事的完整性。幼兒可以從中提取故事內容,展開相關聯想。其次,繪本文字能夠對圖畫進行有效補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最后,繪本主題豐富多樣,具有寓教于樂的特征。繪本主要的讀者是幼兒,設計時會考慮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和身心特征,能夠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
三、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利用繪本開展幼小銜接的詳細策略
(一)研究身心發(fā)展特征,科學合理選擇繪本
除了利用專業(yè)素養(yǎng)選擇符合幼兒成長需求的繪本之外,教師應多角度、全方位收集繪本。例如,針對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不聽指導的幼兒,教師可以結合“三分鐘熱度,常在做一件事的半途去干其他事”的家庭反饋,將《上課我要更專心》這一繪本作為幼小銜的素材,引導幼兒閱讀小逸、軒軒和妙妙的故事,逐漸意識到不溜號、不亂動、專心聽講的重要性,使其在小學課堂中提升注意力。
(二)注重課堂有效提問,幫助理解繪本故事
在理解繪本故事的基礎上,幼兒才能全身心參與延伸游戲。在利用繪本開展游戲化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對提問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一方面,應根據繪本情節(jié)進行提問。例如,根據繪本《小阿力的大學?!返那楣?jié)提問:“小阿力馬上要進入學校學習,他心情怎么樣?你是怎么知道的?真實的大學校和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學校有哪些地方?小阿力在學校的表現怎樣?”促使幼兒深入觀察小阿力的表情,分析小阿力的心情,跟隨小阿力的想象和情緒變化理解“上學”,做好心理準備,在后續(xù)游戲中有出色表現。另一方面,應根據繪本體驗進行提問。教師要注重強化幼兒對繪本情感的理解,不斷提升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心理適應度。教師應在“我要上學啦”主題游戲中提問:“你們對小學有著怎樣的想象?你喜歡小學嗎?”“能說說你喜歡小學的原因嗎?”促使幼兒在連續(xù)詢問下充分表達所思所想,加深情感體驗,助力幼小銜接。
(三)做好入學心理準備,引導了解小學生活
由于缺少對小學情況的了解,幼兒常產生對小學生活的畏懼感,沒有做好學習準備。同時,想到會離開喜歡的教師和親密的伙伴,他們也會產生較強的抵觸情緒。教師應在游戲化的幼小銜接教學中,利用繪本幫助幼兒了解小學生活,減少對小學的陌生感,做好心理準備。
教師可以選擇《我要上學啦》《不一樣的上學日》《大衛(wèi)上學去》等介紹趣味橫生、友愛和睦小學生活的繪本故事,帶領他們提前了解小學的人、事、物。教師應及時捕捉幼兒的向往,開展“去上學”角色模擬游戲,引導幼兒扮演小學生,想象進入學校會發(fā)生哪些事、學校里有哪些地方、怎樣交朋友。
(四)參與主題對話游戲,逐步提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重視高階閱讀能力的提升,幼兒園語言類活動應為其奠定良好基礎。教師要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圖畫和閱讀文字,理解故事主題,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避免灌輸式教育。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利用課程游戲化理念,引導幼兒說出對故事的理解。例如,在利用繪本《老鼠嫁新娘》開展游戲化幼小銜接時,幼兒大多對老鼠新娘出嫁的情節(jié)感興趣。教師可以布置中國特色婚禮場景,開展“新娘出嫁”主題游戲,鼓勵幼兒自行設計老鼠新娘梳妝打扮、迎親隊伍迎親等活動,在不斷表達中深入理解故事節(jié),實現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五)重視良好習慣養(yǎng)成,真正促進自由成長
從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學校對良好習慣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應利用繪本開展游戲化幼小銜接教學的方式,全方位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促使其在小學自由成長。一方面,應培養(yǎng)舉手發(fā)言習慣。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舉手回答,把控課堂紀律和秩序。在學前教育中,教師應利用《大膽舉手發(fā)言》這一繪本開展游戲化幼小銜接教學,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舉手發(fā)言習慣。教師應先通過開展“手指操”的游戲,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小手小手放桌上,眼睛眼睛看老師,耳朵耳朵認真聽,嘴巴嘴巴不說話?!贝偈顾麄冸S著游戲的推進逐漸安靜下來,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觀看PPT。在PPT中,教師應設置與繪本有沖突的文字,促使他們大膽提出疑問,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舉手習慣。此后,教師應開展“我是小老師”游戲,引導一名幼兒扮演“小老師”,分享喜歡的繪本。在其他幼兒產生疑問時,由“小老師”提醒其他幼兒舉手提問,鞏固習慣培養(yǎng)。另一方面,應培養(yǎng)自理習慣。在進入小學后,幼兒需要獨立完成更多勞動,如根據教室溫度增減衣服、整理書包、保持座位衛(wèi)生、整理書桌等,這需要他們具備出色的自理習慣。教師可以利用《整理房間,我可以!》繪本中的圖畫,帶領幼兒感受朵朵將凌亂的房間整理干凈后的愉悅心情。此后,教師應開展“整理大師就是我”游戲,引導幼兒整理園內各種區(qū)域,對物品進行分類,掌握整理方法,強化整理意識。
(六)參與集體游戲活動,具備出色社交能力
在進入小學之后,幼兒會與新伙伴交往,開展更為多樣的集體活動。這需要幼兒掌握交往方法,具備出色的社交能力,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利用繪本開展的幼小銜接教學時應重視社交能力培養(yǎng)。一方面,應引導幼兒學會傾聽。幼兒在人際交往時,常出現打斷他人說話、不認真聽他人說話等行為。在游戲化的幼小銜接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小熊當郵差》這一繪本強化對幼兒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引導幼兒認真觀看郵差小熊工作出現失誤時,認真吸取教訓,主動改正的過程,促使他們懂得傾聽對工作和生活的影響。同時,開展“我是一名小郵差”角色扮演游戲,引導幼兒輪流扮演“郵差”,將不同的事物交給同伴。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強化幼兒的傾聽能力,促使其在小學交到更多好朋友。另一方面,應引導幼兒學會合作。在開展繪本閱讀時,幼兒常因爭搶一本書發(fā)生矛盾。在進入小學生活后,幼兒不僅需要參加更為多樣的集體活動,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與他人組成小組,探究學科知識。這需要幼兒在人際交往中認識到合作的價值,教師應利用《彩色的魚》這一繪本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閱讀后,幼兒能夠產生畫魚、折魚的興趣。教師應利用這種興趣開展“自己做魚”手工游戲,準備彩紙、卷紙芯、麻繩、亮片等材料,讓幼兒合作制作小魚。通過游戲的不斷推進,幼兒能夠創(chuàng)新設計主人公形象,理解合作的意義。
四、結語
總之,繪本在幼小銜接中的作用極為重要。教師可以利用與幼小銜接有關的繪本,引導幼兒了解小學生活需要學習的知識、具備的能力和養(yǎng)成的習慣,幫助他們做好身心準備。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教師應積極促進游戲活動和繪本閱讀的有機結合,促使幼兒深刻理解繪本,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習慣,實現幼小銜接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