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近幾年高考數學題型來看,探究題占比逐漸增加,有時以解答題的形式出現,并且經常作為試卷的壓軸題或難題部分.其題型設計開放,且涉及幾何、代數、概率統(tǒng)計等多個領域,既反映了數學在題目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又體現了教學重點從總結解題技巧向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轉變.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將探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教學,乃大勢所趨.
1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1. 1 培養(yǎng)思維能力
相比之下,初中數學概念大多基于直觀例子,學生多以感性認知獲得定義,而高中數學知識點更加抽象復雜,對學生的理性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初中學習的函數到了高中會進一步深化為集合、對應、映射等更為復雜的內容.同時,數學的題型、解題方法更加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個別、單一的思維模式,學生不僅要得出正確答案,還應展示詳細的解題過程,運用嚴密的邏輯鏈條,確保每一步的推導準確無誤.探究性學習強調在“探索”的同時進行“深究”:“探索”是為了洞悉數學概念的來源、演變,而深究則是促進數學思維發(fā)展的關鍵.只有具備了數學思維,學生才不會因為遇到難題而束手無策,也不會因為問題復雜而一籌莫展.更重要的是,它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直覺和數學審美,使其能捕捉到數學中的美感、規(guī)律,從而在數學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盡情發(fā)揮.
1. 2 掌握解題技巧
當學生面對一個數學問題時,首先要做的是尋找已知條件、所求目標,進而利用所學知識點,將這些條件轉化為數學表達式或圖形語言,這是解題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1].
例如幾何題就要求學生識別圖形中的平行線、垂直線、角度或邊長等要素,使其轉化為代數方程或不等式;三角函數要求將角度、邊長與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系進行相互轉化.以上考查的是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敏感性,即是否具備找出隱藏數學關系的能力,并將其作為解題的突破口;同時也涉及對題目類型的快速歸類,即判斷該問題屬于哪一類數學模型,比如最值問題、不等式證明、數列求和等,從而調用相應的解題模板或思路,這同樣是解題技巧的一種展現.探究性學習主張教法靈活多變,或課前導學,或小組合作,并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圍繞設定的數學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體驗不同解題策略的差異性、針對性,進而拓寬解題思路.
1. 3 增強自主意識
長期以來,受應試體制影響,部分學生習慣按照教師的講解和課本的編排來學習,缺乏學習積極性,且自主性嚴重不足,在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或情境時,欠缺規(guī)劃能力.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無法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差異點,導致一些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考試成績不理想,挫敗感十足.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學會接受信息,更要學會質疑信息,通過分析信息的來源、可靠性和適用性,不斷反思探究的方法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正確,批判性地看待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這是自主性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時,學生不再依賴教師,而是自己主動查閱資料、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既是發(fā)現知識、體驗知識的過程,更使學生學會了如何根據學習需要選擇學習內容,以及如何設定學習目標、監(jiān)控學習進度,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
2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師引導不力
部分教師陷人了形式主義的誤區(qū),錯誤地認為頻繁提問是讓學生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的好方法,于是整堂課充斥著“教師問、學生答”的機械循環(huán).但這種缺乏有效引導的提問,往往使學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比如教師提出一連串問題,但并未啟發(fā)解題思路,導致學生的回答多為即興反應,缺乏邏輯性、完整性.一堂課下來,提問雖多卻不精,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反而可能因不斷打斷學習節(jié)奏而降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所謂“引”是把握方向,即構建一個有序、連貫的知識體系;“導”既有方法上的指導,也有應對困難的疏導.如何保證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性,同時避免程式化地提問、作答,以及防止課堂教學的過度放任,值得教師深思.
2.2 學生自主性不足
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接收知識,但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他們需要主動探索、思考并提出問題,這個轉變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是一大挑戰(zhàn).學生難以擺脫舊有的學習習慣,十分依賴教師的講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一旦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通常選擇逃避或放棄,而不是積極尋求解決之道[2.科學研究認為,自控力與人的大腦額葉區(qū)息息相關.年齡小的學生,額葉區(qū)成熟晚,在面對需要高度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探究性學習時,往往力不從心,無法保持專注力.同時,高中學習壓力大、課業(yè)負擔重,以及家庭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自主意識薄弱.
2. 3 輕視基礎題目
有些學生誤解了探究性學習的自由性、開放性,認為只有解答高難度的題型才能彰顯數學水平,基礎題太簡單,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如此一來,他們就會敷衍了事,不認真審題,不規(guī)范答題,甚至直接跳過不做基礎題目.這種做法通常是適得其反的,基礎知識作為難題的支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而且當考試涉及基礎知識的題目時,也更容易出錯,經常在一些看似簡單的題目上頻繁丟分.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的實施、設計,不僅要因地制宜,更要避免眼高手低.
3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3.1 引導提問,激發(fā)興趣
“提出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不難發(fā)現,提問是教學中慣用的手段,但如何“問”出質量、“問”出效率,確保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同時還要避免毫無章法、左顧右盼地問,需要重點研究.
例如在\"直線的方程”一課教學中,講述了直線方程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化,包括點斜式、斜截式、兩點式、截距式及一般式.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明確教學目標,即讓學生理解與應用各種直線方程形式,分析其幾何意義.問題要始于學生的已知基礎,體現遞進性,如先用“已知直線上的一個點和斜率,你能寫出這條直線的方程嗎?”引導學生回顧點斜式的定義,再用“如果直線與 x 軸 .y 軸的交點已知,如何寫出直線的方程?”引導學生探索截距式的應用,同時加深其對直線與坐標軸交點幾何意義的理解;隨后轉向直線方程的一般式,如“能否將上述各種形式的直線方程統(tǒng)一為一個更一般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抽象思考,嘗試從個性中提煉共性,理解直線方程一般式的本質3.同時還應確保問題具有開放性、啟發(fā)性,如探究直線方程一般式 Ax+By+ C=0 時,設計問題—“當 A,B,C 取何值時,直線方程表示特定的幾何圖形(如平行于 x 軸或 y 軸的直線、過原點的直線等)?”要求學生掌握直線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推理出方程參數與直線幾何性質之間的內在聯系.
3.2 設計實驗,觀察規(guī)律
實驗是實踐學習的有效方式,是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數學現象,探究數學原理與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隨機抽樣”一課中,實驗圍繞簡單隨機抽樣、系統(tǒng)抽樣等展開.課程首先從總體、樣本、樣本容量的基本概念出發(fā),奠定理論基礎;然后分析具體實例,如我國人均淡水占有量的統(tǒng)計、土地沙漠化面積的估算等,思考這些數據是如何用抽樣調查得到的.介紹簡單隨機抽樣時,教師應著重強調其“逐個不放回抽取,且每次抽取時總體內未進入樣本的各個個體被抽到的概率相等”的特點,采用抽簽法和隨機數法讓學生進行操作.在抽簽法實驗中,學生要將總體中的個體進行編號,再寫在形狀、大小相同的紙條上,放人不透明的容器中充分攪拌后,逐個不放回地抽取紙條,直到抽足樣本所需的個數;在隨機數法實驗中,利用隨機數表或計算機產生的隨機數進行抽樣,都能保證抽樣的隨機性.同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特點,可設計幾個對比實驗,如將抽樣改為有放回抽樣,或者一次性抽取所有樣本,讓學生觀察討論如此操作是否還能保證抽樣的隨機性和代表性.系統(tǒng)抽樣常用于總體中個體數較多的情況,按預先定出的規(guī)則,從每一部分抽取一個個體,從而得到需要的樣本.例如,可從全校1000名學生中抽取100名學生進行某項調查,先采用隨機的方式將總體中的個體進行編號,然后確定分段間隔,如每10名學生抽取1名,接著在第一段用簡單隨機抽樣確定起始的個體編號,最后按照事先確定的規(guī)則抽取樣本.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系統(tǒng)抽樣的步驟.
3.3 小組合作,協(xié)同學習
探究性學習更鼓勵分小組共同研究,其好處是實現不同思維的碰撞、組合,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例如在\"對數函數”一課中,引入考古學家利用對數函數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遺址年代的情境,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對數函數的基本形式 y= logax C 且 a≠1 ),探討對數函數定義中為什么要限定 agt;0 且 a≠1 ,以及為什么定義域是(0,+∞) .進入探究新知環(huán)節(jié),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底數 a(a)gt;0 且 a≠1) ,要求學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畫出相應的函數圖象.小組中有人負責繪制圖象,有人負責記錄觀察結果,還有人負責總結圖象特征.然后組織全班進行交流分享,各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探究成果,解釋圖象特征背后的數學原理[4.接著,教師可補充提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對數函數的單調性、定義域和值域等問題,如當 agt;1 時,對數函數是增函數,其圖象在點(1,0)右邊的縱坐標都大于0,而在點(1,0)左邊的縱坐標都小于0。
3.4 深化作業(yè),探究延伸
作業(yè)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要求學生針對特定問題進行思考、調查或實踐,以此培養(yǎng)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平面向量的應用”一課中,作業(yè)要體現出內容的層次性和梯度性,對標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層次的作業(yè)應包含向量知識的復習、鞏固,如基本概念、運算規(guī)則等,學生要準確描述向量的定義、表示方法以及模的概念,并能熟練掌握向量的加法、減法、數乘運算規(guī)則,形成完整的向量知識體系.進階層次的作業(yè),要將平面向量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如利用向量解決平面幾何問題:證明線段平行或垂直,以及計算角度、面積等.這類作業(yè)往往能讓學生感受到向量方法在解決傳統(tǒng)幾何問題中的獨特魅力.
同時,作業(yè)還要具有情境色彩,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如設計一個向量模型,模擬風場中物體的運動軌跡,或利用向量方法計算建筑物的遮陽面積;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的作業(yè)形式,如向量繪圖作業(yè),要求利用向量知識繪制各種幾何圖形,并解釋其背后的向量原理;布置向量故事創(chuàng)作作業(yè),讓學生編寫一個包含向量應用元素的故事,展示向量的應用價值.除此之外,還可將向量知識與物理、工程等學科相結合,拓寬學生視野.
4結語
探究性學習的引入,標志著數學課堂不再是公式、定理的“灌輸場”.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圍繞數學問題展開探究,從已知邁向未知、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求索,使得數學學習告別了枯燥、煩瑣、乏味,充滿了樂趣與挑戰(zhàn).期望相關教師繼續(xù)深化課題研究,以探究為引,為踐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袁媛.高中數學思維型課堂構建策略與實踐研究[J].高考,2024(34):96-98.
[2]周偉良.探究性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37):287.
[3]吳志堅.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人民教育,2022(6):79.
[4]宋沛華.基于邏輯推理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