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曉丹姐姐,剛才您說到,好多大詩人都是陶淵明的粉絲,陶淵明真的這么厲害嗎?
曉丹姐姐:說到陶淵明的厲害之處,我們還得再說說他的詩歌。古代童謠里有很多是講不同節(jié)氣、不同天氣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是農(nóng)耕社會,農(nóng)民們需要知道土地什么時候解凍、春天什么時候下雨、什么時候蟲子出洞、什么時候霜降,這樣才能準確地安排農(nóng)業(yè)活動,不影響地里的收成。農(nóng)業(yè)社會的人對四季特別敏感,這種敏感也慢慢轉(zhuǎn)變成了一種心理模式和審美模式。
元元:怪不得古代的詩歌里,總是會寫到天氣和季節(jié)。
曉丹姐姐:對,詩人們對季節(jié)變化是很敏感的。比如,同樣是寫夏去秋來,晚上已經(jīng)有涼氣的時節(jié),李白寫“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意思是,玉石砌的臺階上生起了露水,深夜一個人站了很久,露水把絲羅做的襪子都浸濕了。而北宋文學家晏(yan)殊寫的是:“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jié),銀屏昨夜微寒。”意思是說,紫薇花和朱槿花已經(jīng)凋落了,只有夕陽斜照在樓閣欄桿上。成雙的燕子到了將要飛回南方的季節(jié)。昨天晚上,已經(jīng)能感到鑲銀的屏風有了微微的寒意。
元元:這兩首詩的意境也挺好的。
曉丹姐姐:對,李白和晏殊寫得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我們?nèi)タ刺諟Y明對季節(jié)的書寫,就會覺得陶淵明更加敏感,而且還多了一點
兒活潑的趣味。
陶陶:活潑的趣味?您能舉例子講講嗎?
曉丹姐姐:嗯,就拿陶淵明的一句詩做例子吧。這句詩出自陶淵明的詩文《擬古·其三》。這首詩講的是春天驚蟄的時候。哦,驚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
元元:我知道,到了這個節(jié)氣,天氣就開始回暖,雨水也開始增多了。
曉丹姐姐:對,在這首詩里,陶淵明有一句“眾蟄各潛(qian)駭,草木縱橫舒”。說的是第一場春雷響起時,人們還不知道春天到了,感覺身體還是冷颼颼、僵硬硬的。但是這雷正在打、雨正在下的時候,整個世界的情況就開始不一樣了?!氨娤U”,就是一大群在地下冬眠的蟲子;“潛駭”是說這些蟲子藏在泥土里,別人看不見它們,但它們自己偷偷地嚇了一跳,醒了過來。
陶陶:哈哈,蟲子自己偷偷地嚇了一跳,這也太搞笑了。
曉丹姐姐:是呀。陶淵明接著寫“草木縱橫舒”,意思是說冬天的時候草是縮緊身體的,可是到了驚蟄,草木也像剛睡醒伸懶腰的人一樣,四仰八叉地舒展開身體了。
元元:陶淵明寫得好像他自己就是那條蟲、那些草木一樣。
曉丹姐姐:沒錯,這就是我要說的,陶淵明對四季的變化很敏感,他跟李白、晏殊這些文人不一樣。李白在旁邊觀看臺階上生出的露水,晏殊觀看燕子往南飛,他們是比較旁觀的。陶淵明則是直接深入到蟲子和草木的生命之內(nèi),去體會蟲子的嚇一跳和草木的伸懶腰。所以,在陶淵明的詩歌中,語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不一樣的。
元元:那有沒有詩人像陶淵明一樣,也深入到各種動植物的生命中去呢?
曉丹姐姐:也有,比如辛棄疾。辛棄疾仰慕陶淵明,想達到陶淵明那樣深入自然的狀態(tài)。辛棄疾有一句詞說:“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币馑季褪牵芍袷俏业恼媾笥?,花鳥是我的好弟兄。不過,和陶淵明比,辛棄疾還是多了一些刻意。相比之下,陶淵明不會直接表達他和其他生命的關系。他是自然而然就知道,那些春雷春雨、蟲子草木在想些什么,要些什么。這里面就有一種活潑的趣味了。
陶陶:我也想像陶淵明一樣,和花花草草、小蟲小鳥成為朋友。
曉丹姐姐(笑):那你可以再了解一下陶淵明這個人。陶淵明在自己的詩歌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真實、平和的自我形象。有時候我們覺得詩人都是瘋瘋癲癲的,像李白一樣成天喝得醉醺醺的,但陶淵明不是,他就是一個正常人。
元元:怎么能看出來,陶淵明是個正常 人呢?
曉丹姐姐:說到這兒,我們就可以說說陶淵明吐槽自己孩子的那首《責子》了。陶陶,你還記得那首詩具體寫了什么嗎?
陶陶:我只記得陶淵明說,他那五個兒子沒有一個好好學習的,什么“懶惰故無敵”,還有什么“不識六與七”。
曉丹姐姐:哈哈,不錯,重點都記住了。在這首詩里,陶淵明說:我已經(jīng)人到中年了,養(yǎng)了五個兒子,可惜呢,每個都不爭氣。老大叫阿舒,已經(jīng)十六歲了,是個小懶蟲;老二叫阿宣,十四歲了,一點兒都不想學習;老三、老四都是十三歲,可惜數(shù)數(shù)都數(shù)不清;最小的一個叫通子,八歲,你就別指望跟他講學習的事了,因為他每天只知道找好吃的。天哪,我的運氣實在是太壞了,我還是喝酒吧。
元元:哈哈,陶淵明是在開玩笑吧,怎么可能這么倒霉,五個兒子都不爭氣
曉丹姐姐:是啊,我也覺得陶淵明是在賣萌,就是老爸寫詩來吐槽兒子的。估計吐槽完,兒子們肯定是一通抗議,把老爸按翻在地,然后嘻嘻哈哈地疊羅漢趴在老爸身上。其實這首詩在古代也有兩種看法。杜甫覺得,這首詩是陶淵明在嚴肅地批評兒子們不好(hao)學。但是北宋的文學家黃庭堅卻說:“看這首詩,你就可以想到,陶淵明這個人是多么慈祥、平和,還愛和孩子開玩笑。有些笨蛋看到這首詩,以為陶淵明真的是在為孩子不學習發(fā)愁呢?!?/p>
元元:哈哈,杜甫這個大詩人,被說成了笨蛋。
曉丹姐姐(笑):我并不認為杜甫是個笨蛋,但我還是贊同黃庭堅對這首詩的看法,這就是一個慈祥的老爸在黑兒子呀。陶淵明覺得,我家的小笨蛋,笨也笨得很可愛啊你們看,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真實、平和、親切的人,所以他能用特別簡單的語言,寫最普通、最日常的生活。
元元:我記得陶淵明是東晉的詩人。那個時代的詩人,像陶淵明這樣的應該不多吧?
曉丹姐姐:是的,陶淵明比較特殊。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流行的語言是那種特別華麗的好詞好句。詩人要抱著字典寫詩,一邊寫還一邊數(shù),我這個詩里有八十個典故,你這個詩里有一百個典故。所以那時候的詩寫得一般人都看不懂??商諟Y明呢,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從來不和別人比什么修辭用得好不好,典故用得多不多。這也是為什么他的詩到了唐代、宋代甚至是現(xiàn)代,人們都還讀得懂。
陶陶:我寫作文的時候,也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磥?,我也可以成為第二個陶淵明!
曉丹姐姐(笑):陶淵明的語言雖然簡單,但并不粗糙。學者顧隨評價陶淵明的語言,用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比喻是“日光七色,合而為白”,意思是說,陶淵明的語言看起來很質(zhì)樸,但是所有的美都在其中了,而且美得叫你看不出痕跡。第二個比喻是“譬(pi)如食蜜,中邊皆甜”,就像吃到蜂蜜一樣,哪兒哪兒都一樣甜,意思是說陶淵明的詩沒有什么好詞好句,而是全首、全本都很均勻完美,沒有哪一句比另一句更好。
元元:那第三個比喻呢?
曉丹姐姐:第三個比喻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意思是說陶淵明的文筆完全是順著自己的感情走的。感情和體驗有多流暢,文筆就有多流暢,沒有一點點刻意的構造和不誠實的造假。
元元:這三個比喻真是太美妙了。
曉丹姐姐:沒錯。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在以簡單、質(zhì)樸和自然為特點的這一路上,陶淵明的詩文達到了最高的成就。所以,后來王維、蘇軾、辛棄疾這些大詩人都成了陶淵明的粉絲。辛棄疾更是到了晚年每天都在讀陶淵明的詩,說他是“千載后,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你們看,連辛棄疾都說,你要讀詩就去讀陶淵明吧,因為他留下的詩不多,只有一百多首,但每一首詩都是精品,每一個字都這么純粹、真摯。蘇軾呢,更是抄了一整本陶淵明的詩。
陶陶:媽媽總是讓我抄寫生詞,我以后可以像蘇軾一樣,改成抄寫陶淵明的詩。
曉丹姐姐:可以啊,抄陶淵明的詩可比抄生詞有價值多了。而且陶淵明的詩字數(shù)不多,生字也不多。
元元:聽您講完,我也快成陶淵明的粉絲了,回去我要多讀一讀他的詩。
曉丹姐姐:好呀,元元、陶陶,今天時間不早了,我們下次再接著講吧?
元元、陶陶:好的,曉丹姐姐下次見?。ㄕ浴豆诺湮膶W尋寶記》,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青豆書坊出品,
莫迪緹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