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將領,有“詞中之龍”的美譽。除了善于寫詞,辛棄疾同樣擅長政論,被時人譽為“文中之虎”。他的政論文章飽含家國情懷,常以理性的筆端抒發(fā)報國之志、闡發(fā)強國之策。
公元1163年,新即位的南宋孝宗皇帝趙昚以主戰(zhàn)派核心人物張浚為統(tǒng)帥,發(fā)動了南宋第一次對金主動進攻,史稱“隆興北伐”。北伐之初,宋軍先后收復靈璧、虹縣,進據(jù)宿州州治符離。辛棄疾時任江陰軍簽判,聞訊深感興奮,以為收復中原的機會到來了。然而勝利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由于主將不睦等因素,大好形勢轉瞬化作泡影。符離之敗沉重打擊了宋孝宗恢復中原的意志,朝廷主和派占據(jù)上風,金人乘機渡過淮河,攻取南宋盱眙、濠州、廬州等地。南宋被迫議和,于隆興二年(1164)與金人達成喪權辱國的“隆興和議”。舊恥未雪,又添新恥,在投降論調彌漫朝堂的局面下,辛棄疾拍案而起,向皇帝獻上了《美芹十論》這篇“萬字平戎策”。
《美芹十論》又名《御戎十論》?!懊狼邸币辉~出自《列子》,說一個鄉(xiāng)下人把自己愛吃的芹菜獻給鄉(xiāng)豪,結果鄉(xiāng)豪吃了非常難受,后世就用“美芹”或“芹獻”比喻把自己珍視但微賤的東西獻給對方。全文除開篇的總序外,分為《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zhàn)》十篇,前三篇“言虜人之弊”,揭露金國統(tǒng)治的弊端,指出敵人“三不足慮”,可以戰(zhàn)勝;后七篇“言朝廷之所當行”,闡述宋朝應采取的戰(zhàn)略舉措,提出絕歲幣、都金陵、堅守兩淮、聚兵為屯、整頓軍隊等建議,詳細論述了恢復中原的戰(zhàn)略部署。全文觀點鮮明,論述縝密、文風磊落、氣勢磅礴。
堅定報國之志
辛棄疾開篇呼吁:“虜人憑陵中夏,臣子思酬國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日忘?!苯又喴榻B了自己的身世。辛氏家族世居濟南,歷任軍職。金人占領山東時,辛棄疾祖父辛贊由于族人眾多,無力脫身,淪為亡國奴。辛棄疾說,祖父雖在金國擔任官員,但內心堅定,常帶族人“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不共戴天之憤”,還兩度命辛棄疾到燕山觀察形勢,籌謀起義,可惜事未成就去世了。祖父的教育使辛棄疾年少就立下了恢復中原、洗雪國恥的志向。公元1161年,金國南侵,為供應軍需,殘酷盤剝山東、河北等地漢人,導致民怨沸騰,義軍蜂起。年方21歲的辛棄疾“糾眾兩千”,參加耿京領導的義軍,聲勢浩大,準備渡江歸宋,并在軍中擔任“掌書記”。但義軍將領張安國被金人收買,暗中謀害耿京,導致起義失敗。辛棄疾聞訊,率數(shù)十名勇士夜闖金營,生擒張安國,縛其渡江歸宋,名動一時。談及《美芹十論》的寫作初衷,他說是“徒以忠憤所激,不能自已”。
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辛棄疾的報國之志又體現(xiàn)為強烈的憂患意識??傂蛑?,他批判了求和茍安的投降論調,指出一味乞和導致的是“和戰(zhàn)之權常出于敵,而我特從而應之”“彼利則戰(zhàn),倦則和,詭詰狙詐,我實何有”的任人宰割的局面?!蹲灾巍菲校闯獬⑹恰按龜硠t恃歡好于金帛之間,立國則借形勢于湖山之險”的屈辱茍安。他呼吁朝廷采取主動戰(zhàn)略,“絕歲幣,都金陵”,停止向金人納貢,將都城從偏安一隅的臨安遷至長江邊的金陵。他闡述道:“今絕歲幣,都金陵,其形必至于戰(zhàn)。天下有戰(zhàn)形矣,然后三軍有所怒而思奮,中原有所恃而思亂。”大敵當前,只有立足于戰(zhàn),才能振奮軍心民心,振興國家;立足于和,茍且偷安,只有死路一條。
常懷憂民之心
辛棄疾充分認識到民眾的力量,將其作為抗金的重要基礎?!恫烨椤菲?,他指出:“蓋國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將民怨視為改朝換代的最大動因。《觀釁》篇中,他說:“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實基于喜怒?!彼赋?,民心不滿一經(jīng)積累,天下離合之勢就無法控制,如果使百姓遭受饑寒,家人離散,有冤無處伸張,他們就會“怨深痛巨而怒盈”,從而影響天下興亡。
辛棄疾深切同情民眾疾苦,提出了若干建議改善其處境。《觀釁》篇中,他詳細描述了中原漢人在金國統(tǒng)治下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锻吞铩菲?,他為“歸正人”(指脫離金人統(tǒng)治回歸宋朝的百姓)呼吁。朝廷的主和派對歸正人的態(tài)度向來是鄙夷和敵視,認為他們常懷異心,容易造反。但辛棄疾認為,中原百姓南歸是因為不堪金人蹂躪,有的再度北歸同樣是因為無法忍受南宋官吏的欺壓,這不是他們的罪過。他請求朝廷將散居在江淮地區(qū)的歸正人組織起來,編入軍籍,屯田發(fā)展生產(chǎn),這樣既能穩(wěn)定人心,還能增強防衛(wèi)力量,如果歧視、疏遠、壓迫他們,就會把他們推向敵方。辛棄疾對軍中士卒的生存狀況也有充分體察?!吨掠隆菲?,他批判了南宋軍隊“將驕卒惰”等積弊,激憤地寫道:“營幕之間,飽暖有不充,而主將歌舞無休時;鋒鏑之下,肝腦不敢保,而主將雍容于帳中,此亦危且勚矣?!彼虼颂岢隽速p罰有度、減輕差役、及時獎賞和撫恤士卒等建議。
謀劃強國之策
辛棄疾的報國之志、憂民之心,經(jīng)過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最終轉化為一系列恢復中原的強國之策。這些策論有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保持定力,著眼長遠??傂蛑?,辛棄疾對主和派一打敗仗就乞和的做法進行了堅決批判:“雖勝不慮敗,事非十全,然計其所喪,方諸既和之后,投閑蹂躪,猶未若是之酷?!睉?zhàn)敗固然損失很大,但哪里比得上議和、割地、納貢對百姓的摧殘呢?“而不識兵者,徒見勝不可保之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為膏肓之大病?!贝蛄藬≌坦倘挥泻Γ晃镀蚝筒攀遣恢沃Y?!安灰孕〈於谖岽笥嫛?,恢復中原的國策豈能因為小的挫折就改弦更張呢?
二是透過表象,判明形勢。面對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主和派興起一種論調:“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原。”此論在歷史上能找到很多論據(jù),從三國時期的吳國開始,歷代占據(jù)東南的政權都沒能占領中原,而是被北方政權消滅。辛棄疾針鋒相對地駁斥道:“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穢不可以久安于華夏?!彼赋?,歷史上這些國家的滅亡分別有其原因,不能簡單歸結為地域。他強調:“較之彼時,南北之勢大異。”異在何處?辛棄疾指出,在于金人占領中原是倒行逆施,矛盾叢生,民怨沸騰,是“以逆居盛”,難逃衰亡命運。
三是依托調查,提出對策。辛棄疾在《察情》篇開頭寫道:“兩敵相持,無以得其情則疑……有以得其情則定”,強調必須充分掌握對手情況,否則就會猶疑不定,自亂陣腳??v觀《美芹十論》全篇,有對敵人實力的精準判斷,民心向背的深入了解,戰(zhàn)略地形的充分把握,歷史經(jīng)驗的精辟總結,提出了具體對策,針對守淮、屯田、進軍部署等問題都列出了方案和步驟,這都是以大量文獻研究和實地調查為支撐的。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篇嘔心瀝血之作,上奏后卻如泥牛入海。五年后,辛棄疾又上奏《九議》,詳陳戰(zhàn)守之策,仍不被采納。辛棄疾先后在多地擔任官員,積極作為,頗有建樹,卻屢遭主和派劾奏排擠,數(shù)度起落,無奈退隱山居。但他凝結著家國情懷、閃耀著思想光輝的作品早已穿越時空,激勵著、滋養(yǎng)著一代代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