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志碼:A 中國圖書分類號:R541.78
OHCA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表現形式,發(fā)病迅速且病死率極高,是急診醫(yī)學中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如果OHCA患者未能在早期獲得有效的CPR,其生存率將急劇下降。因此,如何在院前急救階段提供及時有效的復蘇,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存預后。傳統(tǒng)的徒手CPR雖為基礎急救手段,但受限于操作人員的體力、技術水平和外部環(huán)境,復蘇質量不穩(wěn)定。疲勞或錯誤操作可能會導致按壓深度不足、按壓頻率不均勻等問題,進一步影響復蘇效果和患者預后。隨著急救設備和技術的不斷發(fā)展,CPR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機械輔助工具。該設備通過自動化按壓,能夠保持標準化、穩(wěn)定的按壓瀕率和深度,消除了人工操作中的不確定性,特別適用于長時間復蘇或急救轉運等需要持續(xù)按壓的情況。此外,機械復蘇設備能夠釋放急救人員的體力,讓他們集中精力處理其他緊急事務,比如氣管管理、藥物注射等。雖然CPR機在急救中的應用逐漸增多,但它在復蘇成功率、有效率及不良反應方面是否明顯優(yōu)于徒手CPR,仍然缺乏系統(tǒng)的臨床數據支持。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一2022年12月急救中心接診的104例OHC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CPR機與徒手CPR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基層急救中心提供更多的臨床依據和實踐指導,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急救中心接診的104例OHC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現場急救人員確診為OHCA,表現為意識喪失、呼吸停止或嚴重異常、頸動脈搏動消失,需要立即進行CPR干預。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行徒手CPR)和觀察組(行CPR機復蘇),各52例。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 ?53.8±9.2? 歲;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22例,惡性心律失常16例,心源性休克14例。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齡 18~ 74歲,平均年齡( 54.6±8.3) 歲;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23例,惡性心律失常15例,心源性休克14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OHCA的診斷標準,需立即進行CPR干預;年齡18~75歲;無嚴重內科疾病或創(chuàng)傷性原因導致的OHCA;患者家屬或法律代理人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因為嚴重創(chuàng)傷或大出血引起的OHCA;存在嚴重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無法進行CPR的患者;急救過程中中斷或不完整的復蘇操作;研究過程中失訪的患者。
1.3方法
1.3.1 對照組復蘇方法
對照組均接受徒手CPR,按照《國際心肺復蘇指南 (2020版)》標準操作。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急救人員進行胸外按壓,按壓頻率100~120次 /min 按壓深度 5~6cm ,每次按壓后完全放松,確保血液回流。同時,進行人工通氣或使用簡易呼吸器進行氣管管理,每按壓30次后給予2次通氣。復蘇過程持續(xù)至患者恢復自主心跳、呼吸,或被轉移至醫(yī)院進一步處理]。
1.3.2觀察組復蘇方法
觀察組在同樣的搶救條件下使用CPR機進行復蘇。CPR機采用自動化機械按壓系統(tǒng),具有穩(wěn)定、精準的按壓頻率和深度,具體操作如下:(1)設備準備。將CPR機安裝于患者胸部正中位置,確保按壓位置位于胸骨下半部分,避免肋骨及胸骨的錯位和損傷。(2)自動化按壓設置。設定按壓頻率為 100~120 次 /min ,按壓深度精確為5~6cm ,確保按壓與回彈過程符合國際標準。該設備能夠連續(xù)且均勻地進行胸外按壓,避免人工按壓過程中由于疲勞導致按壓不均勻的問題。(3)持續(xù)復蘇過程。CPR機啟動后,無需中斷即可進行持續(xù)胸外按壓。與人工復蘇不同,機械復蘇能確保按壓頻率和深度始終處于最佳狀態(tài),特別是在患者轉運過程中,能夠維持穩(wěn)定的按壓效果。使用CPR機的過程中,急救人員可同時進行其他必要的急救操作(如氣管管理、藥物注射等),提高搶救效率。(4)氣管管理與輔助呼吸。在CPR過程中,氣管管理與輔助通氣同樣重要。復蘇期間,配合使用氣管插管或簡易呼吸器,進行2次通氣后繼續(xù)按壓,以維持患者的血氧水平。(5)復蘇評估與調整。每隔 2min 評估1次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監(jiān)測心電圖變化、頸動脈搏動及自主呼吸恢復情況,確保復蘇效果。如果發(fā)現患者自主心跳或呼吸恢復,即刻停止按壓并進行后續(xù)支持治療。(6)終止復蘇標準。當患者恢復自主心跳和呼吸,并持續(xù)超過 4h ,表示復蘇成功;如無效,遵循國際指南結束復蘇操作5-。該設備通過穩(wěn)定的機械按壓,有效避免了人工復蘇中按壓不一致、按壓疲勞的問題,能夠顯著提高院前急救中的心肺復蘇成功率和有效率。
1.4 觀察指標
(1)復蘇成功率?;謴妥灾餍奶?、呼吸,且存活時間 ?4h 為復蘇成功。(2)復蘇效果。能夠打及頸動脈搏動,上肢收縮壓 ?60mmHg ( 1mmHg= 0.133kPa) ;擴大的瞳孔逐漸縮?。恍碾妶D顯示自主心率恢復;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和皮膚色澤由蒼白或青紫轉為紅潤。以上各項指標需持續(xù)維持至少 30min 方可判斷復蘇有效。(3)不良反應。復蘇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肋骨骨折、血氣胸、胸內臟器損傷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 χ2 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 Φt 檢驗。 Plt;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復蘇成功率
觀察組的復蘇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lt; 0.05),見表1。
2.2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Plt;0.05) ,見表2。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lt;0.05) ,見表3。
3 討論
OHCA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高發(fā)病率和高病死率。OHCA的最佳搶救時間為 4min 內,如果在“黃金時間”內不能有效地實施CPR,患者的病死率將顯著提升。徒手CPR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院前急救中的一種基本救治手段,但其依賴于施救者的專業(yè)水平和體力,在長時間復蘇過程中存在按壓不均勻、按壓深度不足、頻率不穩(wěn)定等問題,從而影響搶救效果。CPR機作為一種新興的機械輔助設備,通過自動化操作確保了按壓頻率和深度的標準化、一致性,提升了復蘇的有效性和成功率。自動化按壓設備不僅能保持急救過程中穩(wěn)定的按壓效果,還能避免急救人員因體力消耗導致按壓質量下降的問題。在救護車轉運患者的途中,CPR機還能夠持續(xù)進行按壓操作,確保急救過程不中斷。近年來,國內外的多項研究均表明,機械輔助CPR相比徒手復蘇具有更高的復蘇成功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原理是,基于連續(xù)且精準的按壓,確保足夠的血流供應,尤其是對于大腦和心臟的供血,從而減少器官缺氧損傷。此外,利用自動化設備能夠進行更長時間的復蘇操作,適用于患者從OHCA到醫(yī)院救治期間的長時間急救。馬錢子探討CPR機相較于傳統(tǒng)徒手CPR在CPR過程中的優(yōu)勢。研究對70例OHCA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一組采用CPR機進行復蘇,另一組使用傳統(tǒng)手法。結果顯示,使用CPR機的觀察組心跳恢復時間和自主呼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的復蘇成功率和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搶救后的收縮壓和血氧飽和度也優(yōu)于對照組。這表明,使用CPR機不僅能夠提前心跳恢復時間和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還能夠提高血壓和血氧飽和度,進而提升患者的復蘇成功率和存活率。該研究強調了CPR機在提高OHCA患者救治效果方面的潛力和重要性[]。
本研究主要探討CPR機在院前急救中的臨床意義。通過對比CPR機與徒手CPR兩種方式在復蘇成功率、有效率及不良反應上的差異,進一步驗證機械輔助復蘇的優(yōu)勢。本研究所獲得的數據不僅為院前急救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進一步推廣和應用CPR機提供了理論支持。此次研究表明,OHCA患者在院前急救中使用CPR機能使按壓操作更加規(guī)范和有效,從而降低OHCA患者的病死率,挽救更多生命,減少不良反應,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復蘇成功率為71.15%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25.00% ( (Plt;0.05) 。此外,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了 92.3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3.08% ( (Plt;0.05) 。這些結果表明,CPR機復蘇不僅能提高復蘇成功率,還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在不良反應方面,觀察組肋骨骨折、血氣胸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僅為 5.77% ,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達 25.00% ( Plt; 0.05)。這表明,CPR機復蘇較徒手復蘇不僅效果更佳,還能夠有效減少復蘇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由于CPR機能夠提供精準、穩(wěn)定的按壓操作,避免了徒手復蘇中可能產生的按壓過度或按壓不足現象,從而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
綜上所述,CPR機復蘇較徒手CPR在OHCA患者的搶救中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有效率,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沈柯威,樂元潔.心肺復蘇后自主循環(huán)恢復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24,26(9):1374-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