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辯思維是一種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方式,它要求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利用現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審視、分析和判斷,從多角度進行全面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能使他們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真正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進而提出獨立的觀點和解釋,提高歷史學習效率的同時,促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文章旨在分析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以此開創(chuàng)高中歷史教學新格局。
例如,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以下統(tǒng)稱“教材”)必修(上)“三國至隋唐的文化”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思想文化領域的新發(fā)展,以及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原因及影響。在導人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三國至隋唐時期的經典文學藝術作品,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等,在視覺感官的刺激下使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對后續(xù)所學內容充滿期待。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一邊研讀教材一邊思考“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發(fā)展有哪些特點?這一時期的文化發(fā)展對后世產生了哪些影響?”等問題,以串聯(lián)新舊知識的方式展開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角度剖析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因素,提出獨特的個人見解。同時,教師可以介紹一些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如胡旋舞的起源,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他們對歷史文化產生探索欲。由此可見,多媒體情境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引導他們自主提取史料信息,結合現有的知識積累進行多角度分析,對其歷史解釋能力和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影響。
一、構建審辯思維教學場所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共鳴,激活審辯意識
創(chuàng)設情境是高中歷史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授課方式,其核心目的在于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了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的自的,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熟悉的氛圍中激活審辯意識,為后續(xù)的深度學習作鋪墊。與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相比,高中歷史知識內容背后有著一定的歷史起源和發(fā)展過程,且與現實生活聯(lián)系不夠密切,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及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確定歷史事件的講述重點,選擇與其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資源,將原本抽象的理論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設計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將之前所學的內容與新知識加以整合,嘗試從不同維度探究課程主題,激活審辯意識,推動后續(xù)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
2.補充史料擴儲備,筑牢審辯基礎
補充史料是指教師將更多與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文獻或觀點引入課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知識,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為其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在實際教學中,確定課程主題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史料,保證史料的真實性、權威性、多樣性,并結合學生的歷史基礎和認知特點對這些史料進行精心篩選,以滿足其學習需求。課堂上,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引入史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式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他們圍繞某個歷史話題展開交流,結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及討論的史料進行綜合性研究,在相互啟發(fā)、相互質疑中逐漸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歷史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充分鍛煉其審辯思維。教師也要留心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糾正他們的錯誤認識,從而筑牢學生的審辯基礎,助力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必修(下)“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這節(jié)課主要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以及國際關系中的合作與共贏。為了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相關歷史事件,教師可以補充史料,如冷戰(zhàn)時期的國際協(xié)議、聯(lián)合國成立初期的決議等,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在講述冷戰(zhàn)時期的國際協(xié)議時,教師可以引人《北大西洋條約》《華沙條約》等關鍵性文件,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大陣營的對峙態(tài)勢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和假設,運用審辯思維去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點或論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討論,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經過思維的碰撞深化對冷戰(zhàn)這一歷史時期的理解。通過一系列的史料補充和探討,學生能夠全面地體會到冷戰(zhàn)時期國際關系的復雜性,明確不同國家在歷史進程中的道路選擇與不同立場,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歷史事件,在多元的信息環(huán)境中辨別真?zhèn)?,鍛煉審辯思維的同時,促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1“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這節(jié)課聚焦于世界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與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可以設計以“現代社會基層治理是否應該完全借鑒歷史經驗”為主題的辯論賽。有的學生認為:“歷史中的基層治理經驗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智慧結晶,對現代社會基層治理具有借鑒價值。”有的學生卻提出不同的觀點:“現代社會的情況與歷史時期存在顯著差異,完全照搬歷史經驗可能會導致不適用或產生新的問題?!苯處熞龑С窒嗤庖姷膶W生自主劃分為一組,從歷史背景、現實需求、成功案例、失敗教訓等多個維度進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用事實和數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同時,教師也要提醒學生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培養(yǎng)他們在多種觀點的碰撞中尋求共識,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論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回顧自己在辯論中的亮點與不足,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審辯思維解決問題,切實提升歷史學習的有效性。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辯論中的精彩瞬間和深刻見解整理成文字,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條理清晰地闡述對課程主題的見解,達到強化學生審辯思維的教育目的。
3.議古論今巧辯論,強化審辯思維
議古論今是指教師通過古今對比和辯論的方式,指引學生從多個視角分析歷史問題,從而實現強化審辯思維的教學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主題選取有爭議的話題或人物設計辯論主題,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鼓勵他們結合所學知識和課外資源,從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起因、影響多個角度進行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尊重對方的觀點,以理服人,避免情緒化表達,促使學生通過激烈地辯論,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能夠從他人的言論中汲取經驗,用于完善自己的結論,并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形成個性化見解,從而有效強化審辯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小論文寫作,讓他們圍繞某個主題展開深入思考,提出創(chuàng)新性觀點,通過查閱史料、分析論證等方式支持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培養(yǎng)其審辯思維,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審辯思維實施評價
1.布置開放性任務,激活創(chuàng)新精神
在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開放性任務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類任務往往沒有固定答案,需要學生運用現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結合個性化的理解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針對某個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深入研究,鼓勵他們擺脫傳統(tǒng)思維的限制,從不同的立場出發(fā),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產生的原因、影響及啟示,或提出與當前社會熱點相關的歷史議題,讓學生將所學內容遷移到全新情境中,經過綜合性分析提出個性化見解。為了高效完成這些開放性任務,學生需要主動查閱資料、分析數據、對比總結,有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激活。另外,考慮到學生之間歷史基礎和認知能力存在差異,教師要秉持分層原則布置開放性任務,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完成任務后,教師通過課堂演示、小組討論、書面報告等多種形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充分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學習動力,培養(yǎng)其審辯思維,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2“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在于古代的主要勞作方式及生產工具的演進。當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布置開放性任務:探討古代生產工具的發(fā)展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學生需要深人研究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工具,分析它們的制作工藝、使用范圍及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將歷史知識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相結合,思考古代生產工具對現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等領域的影響,并談一談從中獲得的啟示。教師則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現代科技發(fā)展的新聞報道等,以此豐富他們的學習資源。學生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適當增加任務難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繼承古代生產工具智慧并進行創(chuàng)新和突破,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課程的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利用多種方式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成果,指出他們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并引導學生從中積累經驗,發(fā)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使全體學生的審辯思維得到鍛煉,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時,促進其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2.多維評價內容,鼓勵思考質疑
評價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的有效方式之一。除了傳統(tǒng)的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質疑精神、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保證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對此,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設計包含開放性問題的評價量表,如“你如何看待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你認為教材中的某個觀點是否全面?試說明理由”等,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教師的講解作答,以此檢驗他們的審辯思維水平。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回答過程的評價,觀察他們能否條理清晰地闡述觀點、能否正確運用史料進行論證、能否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等,以此全面評價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教師還要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合作學習成果、歷史小論文等納人評價范圍,通過多元評價方式鼓勵他們踴躍參與歷史學習,敢于提出不同的觀點,通過思考與質疑實現審辯思維能力的提高,為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選擇性必修3“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這節(jié)課介紹了絲綢之路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為了評價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評價內容。其一,要求學生結合新課知識和課外資料,撰寫一篇主題為“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的小論文,引導他們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提出創(chuàng)新性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史料進行論證,充分體現其審辯思維能力。其二,教師組織主題為“開辟絲綢之路的利與弊”的辯論賽,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和相關史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并認真傾聽他人發(fā)言,有理有據地反駁對方的觀點,促進其表達能力和審辯思維的同步提升。其三,教師設計一個包含開放性問題的評價量表,如“你認為絲綢之路對當今社會發(fā)展有什么現實意義?試結合現實情況闡述你的觀點”,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并將其作為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參考。這樣,教師能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并以此為依據針對性地調整后續(xù)的教學方案,為學生創(chuàng)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審辯思維,還能在無形中推動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無論是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還是對其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均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激活學生的審辯意識,使他們初步掌握所學內容,嘗試從多個維度思考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新課知識補充史料,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并組織相應的辯論活動,使其經過不斷地分析論證強化審辯思維。此外,教師還通過布置開放性任務和豐富評價內容的方式拓寬教學路徑,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質疑,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點,發(fā)展其歷史核心素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承恩.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路徑[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4(10):63-64.
[2」羅曼.面向學生審辯思維培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上半月),2024(8):86-88.
[3]包相琴.基于學生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24(25):1-5.
[4]穆洋.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4(2):66-68.
[5]王海燕.高中歷史教學中審辯思維培養(yǎng)策略分析[J].學苑教育,2023(3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