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8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25)06-0030-11
一、問題的提出
政治敘事作為理解和分析政治現(xiàn)象的一種分析工具和理論框架,正收獲日益增長的學術關注。政治敘事不僅涵蓋了政府在政策制定及傳播過程中的敘事策略,還涉及政治主體通過敘事構建身份和賦予合法性的多重維度。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分析框架,政治敘事為探討國家與公民之間的互動關系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實證依據(jù)。[1197-17)近年來,政治科學領域的學者對政治敘事研究逐步深入,研究進路從單純關注敘事的理論構建,拓展至具體應用場景中的敘事實踐分析。研究焦點最初集中在政策傳播和公共話語,后擴展至領導人形象塑造、國家戰(zhàn)略敘事以及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敘事調整?,F(xiàn)有的政治敘事研究多集中于特定主題或方法,中國政治學學科在此領域研究少而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難以全面展示這一領域的研究全貌。隨著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逐步發(fā)展,數(shù)字環(huán)境中政治敘事的傳播機制及其對公眾輿論的塑造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討。[24(29-319)
為進一步拓展政治敘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本研究擬在系統(tǒng)梳理現(xiàn)有研究的基礎上,以建構式綜述重點回答學界關注的幾個基本問題:國內外政治敘事的研究全景如何?政治敘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什么?政治敘事的發(fā)展脈絡是怎樣的?政治敘事的主要研究進路有哪些?中國式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政治敘事的挑戰(zhàn)和前景又是什么?本研究首先將對文獻篩選及獲取文獻的基本情況進行解釋,繼而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評述,分別從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概覽,政治敘事的緣起、概念、特征、研究進路和功能價值等方面做系統(tǒng)性分析。最終,在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綜合性的政治敘事研究框架。
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國內外政治敘事的相關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展示政治學領域政治敘事相關論文的發(fā)表階段、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方法,為后續(xù)構建與完善政治敘事研究框架奠定文獻基礎。二是梳理并明晰政治敘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廓清政治敘事和政策敘事之間的概念差別,歸納并總結政治敘事研究的前沿研究進路:權力與話語、身份認同與共同體、技術媒介與敘事。三是構建政治敘事研究的知識框架,以填補現(xiàn)有國內外評述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展望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挑戰(zhàn)及前景,為理解當代政治現(xiàn)象提供更為深入且全面的分析工具。
二、數(shù)據(jù)來源及研究概覽
論文采用PRISMA標準進行文獻檢索(如圖1所示),檢索的時間為1980年至2024年8月31日。(1)依次在中國知網(wǎng)CNKI和WebofScience以“政治敘事\"和\"Politicalnarrative\"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得到182篇中文文獻和14100篇英文文獻。(2)考慮到部分文章的內容與政治敘事密切相關,但標題中并未包含該關鍵詞,因此重點對中英文政治學、公共管理和傳播學領域的核心期刊進行梳理,并補充相關文獻。(3)根據(jù)文章摘要,對上述文獻進行篩查,剔除與政治敘事無關或關聯(lián)較弱的文獻。通過文獻梳理,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文獻主要是圍繞文學、哲學、教育學、史學等敘事的研究,聚焦政治敘事的研究鮮少。經(jīng)過系統(tǒng)性梳理和篩選后,最終得到158篇英文文獻和51篇中文文獻,合計209篇。最后,對這些文獻的具體內容展開詳細梳理,并得出論文的綜述。
從研究時段來看,政治敘事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范疇,就文獻數(shù)量而言,自20世紀末開始,其研究熱度穩(wěn)步向上攀升,伴隨全球化的推進和信息技術的加快,政治敘事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成為現(xiàn)代政治傳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0年中后期,政治敘事研究進入加速增長時期,研究者開始聚焦政治敘事在選舉、政策制定及危機管理領域的應用,相較于過去五年,其相關文獻數(shù)量年增長率超過 15% 。近五年,隨著社交媒介和數(shù)字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政治敘事的研究邁入“猛漲期”,研究議題持續(xù)擴展和深化,伴隨全球性政治事件的頻發(fā),研究者進一步探討政治敘事在不同事件和情景下的表現(xiàn)和影響。
從作者圖譜來看,政治敘事的研究領域聚集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圖譜。西摩·馬丁·李普塞特作為政治敘事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其研究中探討了政治文化、社會結構與政治行為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政治敘事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x183根據(jù)CNKI和WebofScience的檢索結果,在政治學領域的敘事研究中,中文期刊發(fā)表數(shù)量相對較少,被引最高的是范永康(2014)發(fā)表在《學習與探索》的《走向敘事政治學一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的政治轉向研究》,被引次數(shù)為8次;此外,張開炎、張圓圓等學者也發(fā)表了一系列相關論文。在英文期刊中,瑪格麗特·薩默斯發(fā)表于TheoryandSociety 的 The narrative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A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常被政治學科和社會學科所引用,被引次數(shù)高達700余次;在相關其他文獻中,被引率最高的羅伯特·M·恩特曼發(fā)表于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的 Framing: TowardClarificationofaFracturedParadigm,被引次數(shù)達320余次。
從研究方法的維度,政治敘事的研究方法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主要涵蓋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其中,英文文獻以量化研究為主導,在183篇樣本文獻中,實證研究占比達 87.5% 。羅伯特·恩特曼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量化內容分析法,系統(tǒng)審視了媒體框架對公眾政治認知的形塑機制,并提出了“框架化理論”。[4I(51-58)伊德里斯采用實驗研究法,借助計量手段驗證了社交媒體敘事策略對公民政治參與度的顯著影響。相較而言,中文文獻則更傾向于描述性分析,量化研究占比僅有 7.84% 。值得注意的是,學界對混合式研究方法的重視逐步顯現(xiàn),學者們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構建了更為立體的研究框架。楊睿智運用內容分析法對社交媒體上的政治敘事進行定量評估,又通過深度訪談了解公眾對敘事的主觀體驗和認知反饋。[623-35)潘依林和涂良川將歷史分析與話語分析相融合,深入剖析了政治資本主義的權力運作邏輯,為理解資本與政治的互動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7(103-114)
政治敘事研究由敘事理論轉向發(fā)展而來,在20世紀末期呈現(xiàn)穩(wěn)步上升態(tài)勢。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演變,其研究熱度逐漸上揚,研究群體則呈現(xiàn)出多元化與國際化的特征,國內學者在結合敘事理論和政治敘事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土實踐案例,推動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研究的發(fā)展。最后就方法論而言,政治敘事研究的開展靈活且多樣,涉及了多種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
三、政治敘事的理論緣起及發(fā)展脈絡
(一)敘事學的理論轉向:從文學到政治學
第一,敘事學與結構主義敘事理論。關于敘事理論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俄國,它在文學批評中開始嶄露頭角,隨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學科。敘事學即關于敘事的研究最早來自法籍學者茨維坦·托多洛夫所撰寫的《〈十日談》的語法》,其在書中序言中將敘事學定義為:“關于敘事結構的理論。為了發(fā)現(xiàn)和描寫結構,敘事學研究者將敘事現(xiàn)象分解成組件,然后努力確定它們的功能和相互關系?!保?3-24)由此開始,結構主義敘事理論日益發(fā)展與建立起來。20世紀20年代,俄國形式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拉基米爾·普洛普開始對敘事的功能進行分析,其通過對民間故事進行功能分析,并定義了故事的31種功能。 [10](20-21)20 世紀60年代,法國文學領域出現(xiàn)了關于敘事作品的結構分析,主要包括以羅蘭·巴特、茨維坦·托多洛夫、熱拉爾·熱奈特為代表的小說研究和以克洛德·布雷蒙為代表的神話、民間故事研究。[(0-15)其中熱奈特在其著作《敘事話語》中,分別從“故事\"\"敘事\"\"敘述\"三個方面來開展小說的敘事學研究,該觀點為理解敘事文本的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后續(xù)部分學者則沿用這三個方面來研究敘事小說。[12然而,結構主義敘事主義因忽視讀者的參與以及自身存在封閉性,在理論演進中存在缺陷。以羅蘭·巴特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學者通過解構作者權威性,確立起讀者在文本意義再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打開了文本闡釋的多元可能空間。西奧多·薩賓從心理學視角切入,通過實證研究來論證和闡釋公眾在思想、想象甚至處理道德判斷時均在使用敘事結構。[3]敘事結構對人類傳統(tǒng)認知方面展現(xiàn)出范式價值,引發(fā)跨學科研究者開始關注敘事結構的研究。至此,結構主義敘事學開始向后現(xiàn)代主義過渡。
第二,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理論與政治敘事。結構主義敘事理論發(fā)生轉向后,學者的研究視角開始進一步拓展,20世紀80年代后的敘事學研究呈現(xiàn)出多樣化、政治化的特征。美國學者胡壯麟發(fā)現(xiàn)了敘事結構除了可以研究文本,還是研究人類思想的重要工具。 [14](63)E.G. ·米什勒認為將世界故事化可以很好地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15(87-123)在此研究階段,數(shù)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研究視角值得關注。盧卡奇·格奧爾格將敘事視為建構和傳播階級意識的重要工具,敘事不僅僅是文學表現(xiàn)形式,更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16](263)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作為對政治敘事有深人研究的學者,認為一切社會活動都是政治的,敘事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政治活動,這不僅從社會學角度定位敘事活動的政治屬性,還從敘事活動的內在構成角度定位其政治屬性。[17](60-73)至此,敘事理論開始引人意識形態(tài)分析法,政治敘事研究從這一轉向開始起步并逐漸發(fā)展。
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敘事學研究方法理論轉向,由結構主義敘事轉向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敘事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化、政治化、解構化的三個特征,政治敘事研究由此緣起。
(二)政治敘事研究的時間特征
1.1980—2000年政治敘事研究的背景及特征
這一階段,政治敘事的相關文獻研究數(shù)量不多,但研究觀點皆為后續(xù)政治敘事研究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此階段的政治敘事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建構和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傮w來看,這一時間階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
第一,以理論框架的建構為主。政治敘事由敘事研究轉向后,學界廣泛借鑒了文學敘事理論和傳播學理論,將其應用于政治敘事的結構分析中。熱奈特的敘事學方法論則被廣泛應用于政治敘事的結構分析,沃爾特·費希爾的“敘事范式\"理論為政治傳播中的敘事分析提供了基礎框架。隨著研究的深人,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喬治·萊考夫的框架理論和諾姆·喬姆斯基提出的“宣傳模型\"都進一步深化了對政治敘事在公共溝通與意識形態(tài)形成中的作用理解。
第二,跨學科視角的引入與融合。20世紀中后期,政治敘事研究緩緩突破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分析的瓶頸,向更廣闊的文化傳播、社會治理領域延伸,且呈現(xiàn)出顯著的跨學科特征。研究者普遍借鑒政治學、文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形成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蘇珊·T.菲斯克從社會心理學出發(fā),探索個體借助敘事構建和維系對政治團體及社會組織認同的途徑,揭示出敘事在群體歸屬感形成中的關鍵作用。[18](273)恩特曼把傳播學框架引入到政治學研究里,全面探究媒體在敘事傳播里的中介作用,并分析政治框架對公眾認知造成影響的途徑;安德森和布爾迪厄以社會學視角,強調敘事對國家建構、民族認同和社會權力建構起到的作用。[19](163)
2.2001—2024年政治敘事研究的背景及特征自20世紀初期起,全球政治進一步經(jīng)歷了深刻變革,政治敘事研究也跟著步入多元化與實證深化的新臺階,伴隨國際關系格局開始重塑,學界開始再度審視政治敘事在國際關系、國際安全以及戰(zhàn)爭與和平方面的作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介不斷普及與發(fā)展,徹底改變了政治信息的傳播途徑,同時也賦予社會受眾參與政治輿論、對政治決策施加影響的場地和渠道,該階段的研究主要有下面幾個特征:
第一,繁雜多元的研究視角。這一階段的研究視角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來分析政治敘事。姜蕊、于逸淼等人從微觀維度關注于個體在敘事中的情感體驗,并重點關注媒體敘事對公眾情感的作用。[20](57-59)中觀維度更多關注于組織與媒介的敘事策略,宏觀維度則分析國家話語體系的建構,袁文華研究了國家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依靠政治敘事組建權力結構。第二,技術引領與數(shù)字化。信息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催生了政治敘事研究的新視角。尼克·庫爾德里等學者指出,社交媒體平臺不僅改變了敘事的傳播路徑,還通過算法重塑了公共輿論的生成邏輯。[21(1-13)張東冬指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有效增強了政治敘事的精準性與傳播效率,并促使思政課教師的敘事策略發(fā)生結構性轉型。[22]99-105)第三,實證研究的深化。實證研究的深化標志著政治敘事研究漸趨成熟。趙斌等人對莫迪治下印度氣候政治敘事的分析,通過實地調查和量化分析,揭示了印度社會政治敘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23](155-182)李泌、劉入豪等人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政治敘事在選舉、危機管理和社會運動中的應用效果,以此增強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程度。[24]39-57+128)
四、政治敘事的概念與特征
(一)政治敘事的概念界定
何為政治敘事?這個概念近年來逐漸受到學界的關注,既帶來了新的理論視角,也推動了研究方法的革新。在日常語境中,敘事通常被理解為“敘述事情”,即“通過語言或其他媒介再現(xiàn)特定時間和空間中的事件”。[25](72-83)伴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敘事轉向\"延伸至政治范疇,政治敘事的內涵也變得愈發(fā)豐富多樣,不同學者對此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見解。從話語譜系學視角看,政治敘事具有敘事的本質特征,作為一種修辭手法,通常采用“白話”形式來鮮活描述政治事件,讓個體能夠直觀感受和理解政治議題,進而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敘事形式不僅包括口頭傳播的政治故事,還包括那些被記錄下來并廣泛傳播的政治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從功能取向的狹義視角看,政治敘事更看重其工具性價值,即在特定政治領域中,通過有組織的敘事方式來傳遞政治理念、政策目標及行動方案。[26]在西方的學術群體中,講故事是一項傳統(tǒng)的研究工具,學者們習慣運用故事來分析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人物。米爾貝格爾認為政治敘事通過敘述模式,協(xié)助部分群體組織、處理和解釋政治信息,進而影響個體和集體的政治認知與行為。[27]3-26內德倫德則進一步解釋,政治敘事不僅是政治過程的反映,還是政治實踐的構成要素,其在政治動員、政策制定和社會認同構建中扮演著關鍵角色。[28而在東方文化中,特別是中國,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手段。[29K309-329)在當前中國話語體系下,政治敘事是借助構建宏大的敘事框架,運用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和形式,講述關于黨和國家、政策制度及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其核心在于提升民眾對國家認同、政治忠誠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認可,進而為實現(xiàn)國家戰(zhàn)略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概之,政治敘事作為一個概念,是指在政治領域中產(chǎn)生、演進并運用的敘事形式。它既有對政治事件的敘述,也囊括了對政治行為者、政治過程以及政治結構的敘事性闡釋。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對已有政治敘事概念的理解,可以歸納為三個維度:功能、結構、情感視角下的政治敘事定義,三個概念維度側重不同,又各自發(fā)揮重要作用(見表1)。
(二)政治敘事的特征
第一,政治敘事具有情境性。這種情境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一是政治敘事的內容需與其所處的背景相契合,二是敘事者會根據(jù)敘事環(huán)境的變化靈活調整敘事框架和策略。政治敘事必須植根于特定的語境,才能真正對政策制定和公眾認知產(chǎn)生影響。[30當社會處于關鍵發(fā)展階段,又或出現(xiàn)公共危機事件時,敘事者會調整相應的敘事內容,以回應當下的社會需求和民眾情緒。如在英國脫歐公投后的政治敘事中,社會各方勢力依托現(xiàn)有的政治和經(jīng)濟語境,重新建構敘事邏輯,以鞏固各自的政治立場和訴求。同時,政治敘事的情景性還體現(xiàn)在對特定歷史背景的引用和解讀上,通過把當前敘事情景與某些特定歷史情景相結合,以此引導社會公眾的認知和行為選擇。
第二,政治敘事具有指向性。政治敘事的指向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設定特定的敘事框架與議程,向目標群體精準傳遞信息及明確意圖和價值觀,使敘事的內容、形式與政治目標高度吻合。如美國總統(tǒng)在競選時進行的政治演講和政治宣傳,通常會突出強調某些特定的議題或事件,來影響選民的態(tài)度和投票行為。這種指向性的特征不僅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同時還強化了敘事內容的持續(xù)性和影響力。其二是敘事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向性。政治敘事者會根據(jù)政治目標和意圖選擇并設計敘事內容,以切合當前的政治需求和戰(zhàn)略目標。如在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時,政治敘事者會運用情感化與具象化的敘事方式,喚起社會受眾對事件的關注與支持,進而推動相關政治議程和政策的實施。
第三,政治敘事具有潛移默化性。所謂潛移默化性集中表現(xiàn)在隱形傳播和細致建構方面,其往往通過故事化的方式,以更情感化和人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使其在社會網(wǎng)絡中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和感染力。[31(139-168)政治敘事的功能效用與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價值判斷不同,其并非以“說教”為主的單向輸出,而是通過敘述故事或描述現(xiàn)象的“柔性”方式,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政治意圖、政治信念、價值觀、政治認同等嵌入到個體和集體中。此外,其潛移默化性還體現(xiàn)在敘事的日常與生活層面,敘事者借助多樣的傳播媒介,將國家意志、民族認同等價值觀融人日常生活中,由此形成自然的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認同。
(三)政治敘事與政策敘事的概念厘清
政治敘事和政策敘事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兩個重要卻極易混淆的概念,二者在研究進路和內涵上有一定的融合與互動,同時也存在顯著差異(詳見表2)。
就概念的范疇而言,政治敘事包括政治行為者、政治過程以及政治結構的敘事性呈現(xiàn)。[30/38-56)相比之下,政策敘事側重于政策問題、解決方案和結果,旨在影響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和評估。政策敘事一般由政策制定者、利益相關者或公眾提出,以促進對特定政策議題的關注和理解。在研究視角方面,政策敘事學者分析政策文本、實施過程和效果,解讀政策背后的理念和運作機制,而政治敘事研究則多以國家為研究對象,圍繞“國家一政治\"宏觀視角的不同維度開展敘事研究。[32就研究方法而言,政治敘事研究以定性和實證研究為主,政策敘事則結合定量分析,采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模型對政策實施效果加以驗證,對政策影響予以預測。
五、政治敘事研究的前沿視角
當前,國內外政治敘事研究主要以西方學者研究為主,中國學者分別從文學、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層面開展相關研究,研究相對零碎分散,經(jīng)由前文文獻搜集和整理,政治敘事研究的前沿視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權力一話語視角
話語與權力的互動關系在社會運動中呈現(xiàn)出復雜性。為何在某些政治環(huán)境下,政治敘事可以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功效,凝聚社會共識和政治認同,而在另外一部分環(huán)境中無法激發(fā)共識與認同。福柯的權力與話語理論為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框架。福柯認為權力不僅是憑借顯性的法律和制度去行使,還能借助隱性的知識體系和話語實踐,滲透進社會的各個層面。[33[163-173)在此基礎上,學界將??碌臋嗔εc話語理論引入政治敘事研究,進一步探討政治敘事如何在權力結構中構建和維持影響力。
圖2揭示了權力、知識與話語在政治敘事構建中的核心構成要素和互動機制。模型以“權力一知識\"的雙向關系展開,權力主體通過生產(chǎn)、控制和傳播知識來鞏固自身地位,而知識的發(fā)展和傳播則依賴于權力主體的支持和影響。政治敘事在權力和知資料來源:此圖為作者根據(jù)??隆皺嗔εc話語理論”模型整理自制。
識的相互交替中成三角關系,即政治敘事作為權力的運作和鞏固工具,是權力合法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政治主體通過敘事中的規(guī)范性話語和價值觀,規(guī)訓公眾的行為決策和思想認知。[34與此同時,政治主體通過特定的話語框架和敘事邏輯,構建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通過敘事影響社會認識結構和權力關系。話語作為模型中的另外一個核心要素,構建了權力與知識的橋梁,政治敘事特定的語言和符號系統(tǒng),傳遞了政策和理念,如政府通過官媒開展政治敘事,定義和宣傳國家的發(fā)展目標和方向,從而影響公眾的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話語和權力、知識的三角互動,塑造了政治敘事的重要場所“機構與制度”,社交媒體、權力機關、治理部門在政治敘事的形成和傳播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相關規(guī)訓機制通過敘事話語和知識體系對個體進行規(guī)范和控制,從而形塑個體的政治觀念和行為模式,使其更加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政策要求。
(二)身份一共同體視角
如何通過政治敘事建構身份認同?基于理論基礎、身份類型、敘事功能和社會化四個方面,可以構建一個系統(tǒng)的政治敘事視角類型學框架,如表3所示。
第一類為身份認同類型。這一視角包括了政治敘事的雙重身份、多重身份與混合認同的子視角。其中,雙重身份視角探討個體如何在“國家一民族”框架的政治敘事下,塑造公民身份與族群認同,揭示政治敘事在其框架下的序列關系、傳播機制及其影響;多重身份與混合認同視角則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動文化多元主義和“全球在地化”敘事,強調個體身份的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
第二類為敘事功能。此維度重點聚焦政治敘事在構建并強化群體認同時的具體作用,經(jīng)由政治敘事及多種敘事模式,造就了“我”與“他”的二元對立局面,用以強化群體的認同感與內部凝聚力,在實踐里,政治主體依靠敘事手段,讓現(xiàn)有的群體結構得以穩(wěn)定,還憑借故事情節(jié)的情境化及修辭方式,再度構建且強化了群體的價值規(guī)范。
第三類為全球化與社會轉型。全球化進程加速了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學者圍繞全球化和本地化敘事及身份認同的社會化轉型展開探究,以烏爾里?!へ惪颂岢龅娜蚧碚撘约鞍矕|尼·吉登斯提出的全球在地化概念為代表學說,搭建起“全球在地化”政治敘事視角。該研究視角沖破了地理和國別的約束,促進身份認同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維度上相互融合。[351239-242)基于身份認同的社會轉型視角,政治敘事體現(xiàn)出動態(tài)性與復雜性,從這一研究視角看,政治敘事可以塑造、增強以及削弱身份認同,而身份認同的轉化也推動了社會及政治的變革。
第四類為理論基礎。這一類分別從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兩個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其中,本質主義視角認為群體認同是天然且牢不可破的,源自共同的血緣、語言和文化等不可改變的屬性,通過政治敘事,建構“民族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相對而言,建構主義者認為,群體認同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一定的政治敘事技巧和策略性敘事,逐步建構并維持的。
(三)技術媒介一敘事視角
人類正進人以“技術為引擎的全球化時代”,36]30在此時代發(fā)展背景下,學者們圍繞“信息技術一媒介一政治敘事”三者間的動態(tài)關系展開新的研究維度。
在媒介化理論中,政治敘事、技術與媒介呈現(xiàn)出彼此塑造、共同生存的動態(tài)互動(見圖3),這一關聯(lián)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政治文化傳播的核心樞紐。[37]76)政治敘事不僅是傳遞政治理念的載體,更是價值觀念滲透的重要途徑。政治敘事主體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邏輯和框架將特定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傳遞給社會公眾。技術媒介作為政治敘事的“中介”橋梁,成為現(xiàn)代政治敘事傳播的核心渠道。技術媒介自身的結構與特征,同樣會對政治敘事的序列與傳播機制產(chǎn)生影響。新興社交媒體平臺的及時、互動屬性提高了當代政治敘事的個性化與互動性,政治敘事的新需求和新特征也在積極引領技術媒介的發(fā)展。大數(shù)據(jù)強化了對公眾輿論的監(jiān)督和精準畫像,公眾輿論參與民主表達的需求也推動了技術媒介在提升政治敘事透明度和互動性方面的持續(xù)進步。這種雙向互動既推動了技術創(chuàng)新,還推動了社會政治結構的改變以及數(shù)字化政府治理的進步。
六、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挑戰(zhàn)與前景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8近年來,圍繞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命題,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探索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理論建構與話語革新,這既是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形塑現(xiàn)代化中國形象的必要之舉,也是塑造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對外傳播格局的應有之義。然而,敘事表達的單一化、社會受眾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和傳播機制的保守化構成了當前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現(xiàn)實難點,構建和完善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話語體系仍然非常迫切。
(一)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1.敘事策略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面臨著從政策文本闡釋到實踐案例解讀轉變、貼近受眾需求、增強傳播效應的核心挑戰(zhàn)。很多政治敘事話語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偏重政策文本的理論闡釋,缺乏對受眾真實體驗的貼近與回應。如何將中國式現(xiàn)代化所強調的\"五大特征”“本質要求”等高度凝練的理論體系轉化為生動、典型且具有普遍說服力的微觀經(jīng)驗,成為一項亟須破解的難題。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內行之有效的敘事邏輯在國際傳播場域中往往難以完全奏效。由于意識形態(tài)預設與偏見,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中易出現(xiàn)惡意曲解和偏離事實的情況,從而影響中國形象的真實呈現(xiàn)。如何構建一個既能清晰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特色,又能突破國際話語逆差、增強話語影響力的敘事框架,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面對的關鍵難題。
2.敘事話語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系統(tǒng)性,這對通俗化的理論傳播與表達提出挑戰(zhàn)。具體來看,政治敘事中的專業(yè)術語和學理深度與大眾認知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將深層次的政治理論普及給普通群眾尤為關鍵。此外,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識水平的受眾也加大了政治敘事的傳播難度。如何將這些復雜的概念和政策解讀轉化為易于為公眾理解的語言,同時保持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是敘事話語上存在的主要挑戰(zhàn)。
3.敘事媒介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面臨著從傳統(tǒng)媒介向數(shù)字媒介轉換的挑戰(zhàn)。長期以來,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一直是官方敘事的主要渠道,但它們在信息傳播速度和互動性方面已逐漸無法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新需求。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新媒體以其即時性、互動性和覆蓋范圍廣的特征,正在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戰(zhàn)場。如何有效運用新媒介開展政治敘事,這不僅涉及技術與內容創(chuàng)新的問題,還包括如何處理網(wǎng)絡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媒體環(huán)境中保持政治敘事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等難題。此外,傳統(tǒng)媒介與新興媒介之間的整合與互補,以及如何在新媒介中實施有效的信息監(jiān)管和質量控制,亦是重要挑戰(zhàn)。
(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探索路徑
1.多維發(fā)展,凝聚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話語合力。面對當前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呈現(xiàn)出敘事表達單一化的特征,學理性敘事和生活化敘事應及時調整,形成合力。其一,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賦予學理性闡釋,據(jù)前文文獻梳理情況來看,國內對于政治敘事的研究甚少且尚未形成體系。為此,學界應“用學術講政治”,用學理性敘事的方式聚焦時代關切、回答時代之問,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學理性支撐與論證。其二,面對當前生活化敘事“缺位”的現(xiàn)象,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應以貼近生活實際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語言、見文知義的功效完善敘事語言的表達。其三,夯實政治話語敘事的基礎,發(fā)揮政治敘事的引領作用,為學理性敘事和生活化敘事提供敘事基準,從而凝聚政治敘事合力。
2.以人民為中心,構建多元化的政治敘事主題。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話語的表達應該把握不同地域、文化、需求的差異性,建構不同的政治敘事主題。面對國際輿論環(huán)境,應彰顯政治敘事主題的世界意義。針對部分扭曲言論,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應以多邊共贏為主題基調,化解國際輿論場長期對中國的誤解。面對國內輿論環(huán)境,在語言風格上,以鮮活故事、生動案例、實踐成就激發(fā)民眾情感共鳴、思想共振。在敘事話語上,強調將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方言土語,讓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沾泥土、冒熱氣、接地氣。
3.創(chuàng)新敘事機制,拓展政治敘事傳播的實效形式。當前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的傳播形式和渠道應積極與數(shù)字化媒介深度融合。一方面打造多平臺多維度的新媒體敘事矩陣,不斷彰顯理論影響力;另一方面要順應新媒體發(fā)展環(huán)境,敘事內容上注重\"長短結合”?!伴L視頻\"欄目要充分挖掘、講好時代典型人物和故事,深度剖析故事背后的思想偉力,從百姓故事中道出中國之治“大道理”。與此同時,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積極打造中國式現(xiàn)代化短視頻科普平臺,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社科普及知識以高效直觀的方式傳遞到群眾掌上指尖。中國式現(xiàn)代化政治敘事與數(shù)字媒介化發(fā)展相適應,有助于提升民眾的情感共鳴,深化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具象認知,進而增強對中國形象的認同感和傳染力。
參考文獻:
[1]Snow D A,Benford R D.Ideology,F(xiàn)rame Resonance,andParticipantMobilization[J].International SocialMovementResearch,1988,1.
[2]VanderstaayS L.Stories of(social) Distress: Applied Narrative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for the Home-less[J].Journal of Social Distress and the Homeless,1994,3(4).
[3]LipsetSM.Political Man:TheSocial Basesof Politics[M].MD: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60.
[4]RobertMEntman.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a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 43(4).
[5][印尼]伊德里斯.Python數(shù)據(jù)分析[M].韓波,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6]楊睿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話語敘事與實踐創(chuàng)新———一個政治學整合性解釋框架[J].社會科學研究,2024,(4).
[7]潘依林,涂良川.人工智能時代第三持存的技術邏輯與政治敘事[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5).
[8][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姚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劉建明.新聞學前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0][俄]普洛普.民間故事形態(tài)學[M].鄧迪斯,譯.奧斯?。旱驴怂_斯大學出版社,1986.
[11]程錫麟.敘事理論概述[J]外語研究,2002,(03).
[12][以色列]里蒙·凱南.敘事虛構作品[M].姚錦清,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9.
[13]TheodoreR.Sarbin.NarrativePsychology: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M].New York: Praeger,1986.
[14]ChafeW.Some ThingsthatNarrative TellsUs aboutthe Mind[J].Narrative Thoughts and Narrative Language,1990, 8(3).
[15]MishlerEG.ModelsofNarrative Analysis:A Typology[J].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1995,5(2).
[16]Lukacs G.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M].Rodney Livingstone, trans.Cambridge:MITPress,1971.
[17]張開焱.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敘事政治學思想述評[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22,34(1).
[18]FiskeST,CuddyAJ,GlickP,etal.AModel ofStereotype Content: 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and Compet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3.
[19]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Electronic Resource]: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J].Benedict Anderson,20o6,3(2).
[20]姜蕊,于逸淼.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視劇鑄牢共同體意識的敘事策略—以電視劇《庫爾班大叔和他的子孫們》為例[J]聲屏世界,2024,(16).
[21]GraefJ,Da Silva R,Lemay Hebert N. Narrative,Political Violence and Social Change[J]. Studies in Conflictamp; Terrorism,2018,3(2).
[22]張東冬.人工智能驅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敘事轉型的多維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1).
[23]趙斌,馬沙沙,李俐璇.莫迪治下印度氣候政治敘事:一種“印度式現(xiàn)代化”的詮釋[J]和平與發(fā)展,2024,(1).
[24]李沁,劉入豪,塔娜.敘事話語與權力網(wǎng)絡的歷史互構—美國對華奧運政治敘事體系的形成與演進(1993—2022)[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3,30(9).
[25][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6]曹志立,曹海軍.西方公共政策敘事研究:述評與展望[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1,(5).
[27]Muhlberger W.Introduction:The Powerof Narrativesin Political Contex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20.
[28]Nedlund A C,Nordh J. Crafting Citizen Ship for Peoplewith Dementia:HowPolicyNarrativesat National LevelInSwedenInformedPoliticsofTimefrom1975to 2013[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15,34(8).
出版社,2011.
[32]谷佳媚,邵瀟涵.集體記憶:意識形態(tài)敘事媒介的理論探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5(5).[33]FoucaultM.TheHistoryofSexuality,VolumeI:AnIntroduction[M].PantheonBooks,1978.[34]Entman R. Framing Bias: Media intheDistribution of Power[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57(1).[35]Beck U.The ChallengeofWorld Risk Society[J].KoreaJournal,1998,38.[36]卓承芳.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速度問題[J].哲學動態(tài),2014,(2).[37]DebrayR.Media Manifestos:On the Techno-logical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Forms[M].Verso,1996.[3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0]Dryzek J.Policy Analysisasa Hermeneutic Activity[J].PolicySciences,1982,14(4).
[31][美]W.蘭斯·本奈特,[美]羅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傳播新論[M].北京:清華大學
責任編輯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