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后的應對方式在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中的中介效應。方法 方便抽樣法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2例UAP患者,采用應對方式問卷量表、運動恐懼量表、運動康復依從性量表進行問卷調(diào)查,分析應對方式在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中的中介效應。結果 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呈負相關(Plt;0.05);運動恐懼與面對應對呈負相關,與回避和屈服應對呈正相關(Plt;0.05);運動康復依從性與面對應對呈正相關,與回避和屈服應對呈負相關(Plt;0.05)。中介模型結果顯示運動恐懼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影響總作用為–1.659,其中運動恐懼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直接作用為–1.435,應對方式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直接作用為0.276,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為–0.224,均Plt;0.05。結論 UAP患者PCI術后的應對方式在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之間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建議醫(yī)護人員加強對患者運動恐懼和負面應對方式的關注,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降低不良影響,提升患者的運動康復依從性。
[關鍵詞] 心絞痛;應對方式;運動恐懼;運動康復依從性;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 R541.4;R473.5"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5.18.008
Mediating effects of coping style on exercise fear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in UAP patients after PCI
LIU Jie, KE Ting, WANG Dan
Department of Catheterizatio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Jiujiang 332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coping styl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on exercise fear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Methods A total of 152 UAP patients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from Febr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ale, exercise fear scale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scale to analyz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ping style on exercise fear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Results Exercise fea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Plt;0.05). Exercise fea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ce coping,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voidance and submission (Plt;0.05). The compliance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ce coping,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voidance and submission coping (Plt;0.05). The results of the mediation model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 of exercise fear on the compliance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was –1.659, in which the direct effect of exercise fear on the compliance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was –1.435, the direct effect of coping style on the compliance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was 0.276,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ping style was –0.224, all Plt;0.05. Conclusion The coping styles of UAP patients after PCI partially mediate effects between exercise fear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medical staff pay more attention to patients’ exercise fear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and take timely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adverse effects, thereby improving patients’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Key words] Angina pectoris; Coping style; Exercise fear;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compliance; Mediating effect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嚴重心臟疾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UAP的主要治療方式,可通過心導管疏通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灌注,效果安全可靠[1-2]。PCI術后規(guī)律心臟康復運動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耐量、提高生活質(zhì)量并降低死亡率[3]。運動康復依從性是影響康復效果的關鍵,但現(xiàn)狀不理想[4]。運動恐懼作為過度非理性恐懼,是導致依從性降低的主因[5]。醫(yī)學應對方式是患者處理疾病的認知–行為方式,研究表明其與運動恐懼密切相關[6]。本研究選取PCI治療的UAP患者為研究對象,假設應對方式在患者運動恐懼和運動康復依從性之間存在中介效應,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路徑進行分析,以期為醫(yī)護人員制訂UAP患者個性化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抽樣法選取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20年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2例UAP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納入標準:①根據(jù)《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7]確診為UAP患者;②根據(jù)《實用心血管內(nèi)科診療手冊》[8]相關標準符合PCI適應證并采用PCI治療;③自愿參加本研究;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惡性腫瘤者;②存在認識功能障礙者;③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颊呔橥獠⒑炇鹬橥鈺?。本研究經(jīng)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JJSDYRMYY- YXLL-2020-011)。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 "采用自行設計的資料調(diào)查表進行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居住情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情況、運動習慣等內(nèi)容。
1.2.2 "應對方式 "采用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量表[9]:包含屈服、面對、回避3個維度,共20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每條目1~4分,各維度條目得分之和為維度總分,以分數(shù)最高的維度分代表患者更傾向的應對方式。量表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835。
1.2.3 "運動恐懼 "采用漢化后的運動恐懼量表[10]:包含危險感知、功能紊亂、運動恐懼和運動回避4個維度,共17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每條目1~4分,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總分17~68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運動恐懼越嚴重,以37~68分為高水平運動恐懼。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810。
1.2.4 "運動康復依從性 "運動康復依從量表參照《中國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11]制定,調(diào)查問卷包括身體運動依從、運動效果監(jiān)測和主動尋求運動建議3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每條目1~4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2分表示“偶爾能做到”,3分表示“基本能做到”,4分表示“完全能做到”,總分12~48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運動康復依從性越高,以總分37~48分為依從性良好,12~36分為依從性較差。量表的Cronbach’s ɑ系數(shù)為0.901。
1.3" 研究方法
由經(jīng)過培訓的調(diào)查人員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并對本調(diào)查問卷的目的、意義進行宣講,詳細介紹問卷的內(nèi)容和解答要求,指導患者完成問卷填寫?;厥諉柧頃r需檢查完整性和問題應答的有效性,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52份,回收1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c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檢驗。采用AMO 20.0軟件構建中介效應模型。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一般資料及不同特征患者運動康復依從性得分比較
結果顯示男性、文化程度較高、無并發(fā)癥、有運動習慣的患者運動康復依從性較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UAP患者運動恐懼及運動康復依從性、應對方式得分情況
UAP患者運動恐懼總分(41.60±6.30)分,總均分(2.45±0.37)分;運動康復依從性總分(32.68±5.16)分,總均分(2.72±0.43)分;面對應對方式總分(17.53±2.98)分,均分(2.19±0.37)分;回避應對方式總分(15.46±2.45)分,均分(2.21±0.35)分;屈服應對方式總分(9.59±2.12)分,均分(1.92±0.42)分,見表2。
2.3" UAP患者運動恐懼、應對方式及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檢驗結果顯示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呈負相關(Plt;0.05);運動康復依從性與面對應對呈正相關,與回避和屈服應對呈負相關(均Plt;0.05),見表3;運動恐懼與面對應對呈負相關,與回避和屈服呈正相關(Plt;0.05),表4。
2.4" 應對方式、運動恐懼及運動康復依從性結構方程模型構建
本研究以運動康復依從性為因變量,應對方式為中介變量,運動恐懼為自變量建立結構方程模型,結果顯示c2自由度比=1.830(lt;3);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0.927、非規(guī)范擬合指數(shù)=0.977、標準化擬合指數(shù)=0.964、比較擬合指數(shù)=0.983,均gt;0.9;近似誤差均方根=0.064(lt;0.08),擬合度良好。運動恐懼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影響總作用為路徑A×路徑B+路徑C=–1.659(Plt;0.05),其中運動恐懼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直接作用為路徑C=–1.435(Plt;0.05);應對方式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直接作用為路徑B=0.276(Plt;0.05);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為路徑A×路徑B=–0.224(Plt;0.05),見表5、圖1。
3 "討論
3.1" 患者的應對方式、運動恐懼、運動康復依從性現(xiàn)狀分析
本研究152例UAP患者的運動康復依從性總分(32.68±5.16)分,處于中等水平。與梁曉慧等[4]的研究結果相近。其中男性、文化程度較高、無并發(fā)癥、有運動習慣的患者運動康復依從性較高。男性因家庭和社會責任重,其盡快恢復的愿望相對更迫切[12];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疾病認知缺乏、健康意識不強,因此對康復運動不夠重視[13];有并發(fā)癥的患者運動耐受性差,易恐懼運動、信心不足,導致依從性變低[14];有運動習慣的患者更自律堅韌,遇到困難會及時尋找解決方案,依從性高[15]。良好的心臟運動康復效果依賴高依從性[16]。因此建議醫(yī)護人員關注女性、低學歷、有并發(fā)癥及無運動習慣患者,提升其運動康復認知,引導個體化運動訓練提高依從性。
本研究患者的運動恐懼總分(41.60±6.30)分,處于中等偏高水平。心絞痛患者因運動可能加重癥狀,擔心增加心臟負擔而恐懼運動,進而減少或回避運動,導致康復依從性降低[17]。本研究患者的面對應對方式總分為(17.53±2.98)分;回避應對為(15.46±2.45)分;屈服應對為(9.59±2.12)分,患者主要采取面對和回避應對方式。面對屬積極應對,可利用資源解決問題、改善預后;回避與屈服屬消極應對,可增加心理壓力、影響病情[18]。
3.2" 應對方式與運動恐懼、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相關性及中介效應分析
本研究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呈負相關;運動康復依從性與面對應對方式呈正相關,與回避和屈服應對方式呈負相關;運動恐懼與面對應對呈負相關,與回避和屈服呈正相關。運動恐懼在冠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恐懼水平越高依從性越低[19]。不同患者對運動恐懼的應對方式差異源于認知差異,運動恐懼作為應激源,因患者思維認知不同,應對方式各異[20]。從認知–行為角度,關注心理健康、提升認知可增強依從性[21]。結合本研究面對應對方式可正向預測運動康復依從性,提示引導患者以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從而提升依從性。
中介模型結果顯示,運動恐懼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影響總作用為–1.659,其中運動恐懼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直接作用為–1.435,應對方式對運動康復依從性的直接作用為0.276,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為–0.224,模型擬合度良好。這表明應對方式在運動恐懼和運動康復依從性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即運動恐懼可通過應對方式中介作用影響運動康復依從性?;颊弋a(chǎn)生運動恐懼時易焦慮抗拒,致消極應對、依從性下降;而積極應對者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可主動尋求幫助以積極面對疾病,提升依從性[22]。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幫助UAP患者正確認識運動恐懼和運動康復,引導其以積極方式應對,提升運動康復依從性,開展規(guī)律有效的運動訓練。
綜上,UAP患者PCI術后的應對方式在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之間發(fā)揮部分中介效應,建議醫(yī)護人員加強對患者運動恐懼和負面應對方式的關注,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降低不良影響,從而提升患者的運動康復依從性。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張麗萍, 丁雯, 陸靜鈺, 等. 不穩(wěn)定心絞痛老年住院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生活質(zhì)量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健康教育, 2024, 40(2): 182–186, 191.
[2]"" 周勇, 周爭光, 施龍. 替格瑞洛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對老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PCI術后的療效[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20): 4928–4930.
[3]"" MOLLO C, LONG L D, MORDI I R, et al. Exercise- 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J]. Cochrane Db Syst Rev, 2024, 3(3): CD003331.
[4]" 梁曉慧, 谷文婷, 王曉華, 等.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運動依從性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 老年醫(yī)學與保健, 2024, 30(2): 320–324, 342.
[5]"" 李玲, 宗玉珍, 劉遵季. 心臟術后患者運動恐懼與康復運動依從性現(xiàn)狀及其相關性[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22, 21(6): 15–19.
[6]"" 秦靜雯, 熊娟娟, 潘鑫, 等.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恐懼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 2022, 57(4): 408–414.
[7]""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急診醫(yī)師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檢驗醫(yī)學分會. 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6, 25(4): 397–404.
[8]"" 雷扎·阿爾德哈利, 馬爾科·佩雷斯, 保羅·J·王, 等. 實用心血管內(nèi)科診療手冊[M]. 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5.
[9]"" 沈曉紅, 姜乾金. 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0(1): 18–20.
[10] 雷夢杰, 劉婷婷, 熊司琦, 等. 心臟病患者運動恐懼量表的漢化及信度效度檢驗[J]. 中國護理管理, 2019, 19(11): 1637–1642.
[11]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2018精要[J]. 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18, 57(11): 802–810.
[12] 朱金鳳, 蔡衛(wèi)新, 陶子榮, 等. 中青年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護理雜志, 2023, 58(5): 580–586.
[13] 李鶯, 馮雪, 豆婷婷, 等. 冠心病術后病人Ⅰ期心臟康復中途退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研究, 2022, 36(2): 326–332.
[14] 吳佳奇, 曹小翠, 陳潔紅, 等. 冠心病患者運動康復參與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 2021, 21(8): 1245–1249.
[15] 于甜棲, 孫國珍, 高敏, 等. 運動自我效能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恐懼與運動康復依從性間的中介效應[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22, 49(22): 4163–4168.
[16] 高敏, 孫國珍, 王倩怡,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依從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24, 27(25): 3150–3158.
[17] 宋曉梅, 馬素慧, 彭艷婷, 等.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冠心病患者運動恐懼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雜志, 2022, 37(12): 64–67, 78.
[18] 梁春榮, 卿雅麗, 曾清清, 等. PCI術后冠心病病人心理彈性的縱向研究[J]. 護理研究, 2024, 38(11): 1934–1942.
[19] 李娟利, 陳方圓, 鄭小璞, 等. 運動恐懼介導的疾病感知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康復運動依從性的影響[J]. 康復學報, 2023, 33(3): 216–222.
[20] 王笑笑, 尚菲菲, 陳晨, 等.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恐動癥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雜志, 2024, 39(11): 38–41.
[21] 逯瑩, 甘紅艷, 袁艷艷, 等.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術后患者運動康復依從性影響因素研究現(xiàn)狀[J].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23, 32(3): 288–292.
[22] 梁秋婷, 楊麗, 周溢, 等. PICC置管腫瘤患者恐動癥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護理學雜志, 2023, 38(6): 59–62.
(收稿日期:2025–01–22)
(修回日期:2025–06–21)
通信作者:劉潔,電子信箱:liujiee27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