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33【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107-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盵]非遺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氣質,體現出各族人民的審美追求和生存智慧,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之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人類社會迫在眉睫的使命。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一)獨特性
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包含著他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真實地記錄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還包括一些社會實踐、表演藝術和節(jié)慶活動,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替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瑰寶,它保存了當地原始的民族風情和時代印記,它的內涵與表現形式都蘊含著悠久而深刻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價值,由非遺所體現的地方傳統精神文化和價值觀念具有獨特性,是難以被模仿和再生的。
(二)活態(tài)性
非遺的核心價值在于人的存在與貢獻,它不僅是對物質技藝的傳承和藝術品的展示,還重視有生命的、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的,精神的因素,重視實踐的積累以及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這就是以人為本,突出“活”的特性2,并在繼承的基礎上,經過后代的智慧對非遺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非遺的活態(tài)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承主體,比如以語言、唱腔、肢體、技藝等作為外部表達方式,凸顯其“活態(tài)”;通過傳承人的口口相傳,使非遺的傳承更加鮮活;用動態(tài)的、精神的文化元素來凸顯它的生命力和持續(xù)性。
(三)瀕危性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極大沖擊,許多非遺已經逐漸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并被新的內容所取代。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年輕人的職業(yè)組織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非遺傳承人生存狀態(tài)受到影響,方言萎縮,普通話普及,地方性知識消失,傳統口頭藝術傳承困難,加之自然災害、人為因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損毀,以上現狀導致非遺岌岌可危,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已是刻不容緩。
(四)地域性
所有的非遺都誕生于特定的區(qū)域條件之中,它與該區(qū)域特有的生活環(huán)境、生產條件、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以及習俗都密切相關,它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區(qū)域印記,同時還融入了當地居民的感情經驗和意志,是長期形成的富有情感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任何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環(huán)境的產物,一旦非遺被遷移到其他地方,離開了本地的生存環(huán)境,非遺就失去了滋養(yǎng)其成長的土壤,也會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而使其原有功能發(fā)生變異。
二、數字化時代下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機遇 三、數字化時代下保護與傳承非遺面臨的挑戰(zhàn)
(一)穿越時空性促進非遺可視化
(一)難以控制性削減非遺完整性
數字化具有穿越時空的特性,將宇宙萬物的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的復雜性都巧妙的轉化成一種統一的數字格式,構建出一個龐大而精細的數字生存空間,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跨越地域限制展現傳承千年的精湛技藝。[3]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比較多,種類繁雜,且信息量較大,難以儲存和收集,數字化技術一方面使非遺的信息采集、材料管理和廣泛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和高效,對非遺的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全面記錄非遺的技藝、形式和歷史,并且把信息化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性結合,突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能便捷接觸和學習非遺技藝,使非遺傳承更加方便和普及。
(二)低成本復制性助力非遺大眾化
數字技術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恢復和復制,助力非遺留住“活化石”。如今很多傳統技藝的文化土壤正在消失,老手藝被現代生活擠壓得只剩零碎記憶。好在通過數字存檔和虛擬復原,我們能把這些快被遺忘的寶貝做成可永久保存的數字檔案,就像給非遺拍下“基因照片”,就算實物消失,后人也能看到它原本的模樣。此外,在傳統的方法上,復制非遺信息通常是艱難煩瑣的,并且往往達不到與原始的非遺對象相同的效果,數字化技術顯著節(jié)約了非遺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實現非遺在全社會的資源共建共享和推廣[4],以常態(tài)化、日常化的方式貼近人民群眾,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可操作性。
(三)虛擬現實性增強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
數字技術手段就是利用現代的數字科技,對歷史場景和自然環(huán)境進行高度的三維建模,將這些虛擬的場景轉化成一個模型,通過人機互動的形式,使公眾能夠與這些非遺進行互動,由此公眾能夠更好地融入非遺文化之中,從而達到模擬現實的效果。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插上“雙翼”,一方面通過建立數字檔案庫、線上博物館永久保存珍貴技藝,另一方面借助短視頻平臺、直播演出、數字景區(qū)等新形式,讓傳統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觸達大眾。特別是短視頻這類互動平臺,就像為非遺搭建了永不落幕的市集,既能讓手藝人直接對話觀眾,又能讓年輕人在點贊分享中感受文化魅力,真正實現“活態(tài)傳承”,各地非遺項目也應通過建立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途徑向公眾推送傳統技藝,展示非遺魅力,為非遺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數字化時代,人們進行交往的門檻降低,通過算法機制的推送,人民群眾對公共事件和公共議題的關注度會更高,對熱門事件辯論及投票的機會逐漸增多,自由點、交互式網絡也無處不在。作為新一代的交流工具,數字化網絡的目的是為了達成一種方便快捷的、跨越時空的溝通手段,但是在數字化背景之下,仍存在大量的局限性,比如數據壟斷、數據安全、網絡病毒、傳播者和受眾者的年齡、職業(yè)、生活環(huán)境、受教育情況、意識等都會使非遺傳承面臨巨大挑戰(zhàn),不同的傳播者和受眾者對非遺的認識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加上傳播者身份混雜也會影響到非遺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比如短視頻將復雜的手工技藝壓縮成15秒的短時特效,丟失了師徒傳承的儀式感和使命感,復刻的村民集體圍坐篝火照片也難以呈現當時的心路歷程。非遺與本地相對應的生活環(huán)境,民族風俗息息相關,而數字網絡只能展示非遺項目成果,不能實現場景和氛圍方面的主客互動。
(二)共享悖論性削弱非遺有效性
數字化的發(fā)展既要建立規(guī)矩與活力并重的生態(tài)圈,劃定安全線保障公平參與,又要保留自由探索的創(chuàng)新空間,構建規(guī)范有序、自由誠信的數字化秩序。但從現有的數字化實踐來看,數字鴻溝現象屢見不鮮,在全球范圍內,由于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因素的影響,數字技術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域與行業(yè)斷層,從國家間的資源儲備到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動能,再到社區(qū)的數字化技術紅利呈現出階梯落差,由此可見,信息鴻溝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非遺文化資源是通過口耳相傳,世代相授,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而言,數字鴻溝的存在意味著區(qū)域間數字基礎設施差異及其群體數字素養(yǎng)斷層,會形成結構性障礙,導致偏遠地區(qū)與弱勢群體面臨非遺信息接入與傳播的數字化排斥,加速地方性知識體系的消解,于非遺資源的保持和傳承不利。
(三)高度崇拜性弱化非遺體驗感
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數字技術的加速迭代,數字正在逐步“統治”著人類社會,導致人們越來越深陷數字化崇拜的漩渦,面臨著自主性被削弱、個體被數據操控等困境。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而言,如何協調和平衡文化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至關重要,但由于對數字化的高度崇拜,人們越來越注重數字化技術的探索和開發(fā),忽視了數字化技術與非遺的深度融合、非遺產生的地方性知識、非遺傳承人的現狀等問題。在非遺的傳播方面,存在同質化和去地域化現象,且大多數的平臺都是通過畫面、影視、資料等方式來展現非遺,受眾只能從聽覺和視覺方面來感受非遺,無法全身心沉浸式的體驗非遺的文化魅力。同時在呈現非遺文化時,過于注重非遺的表現形式,忽視了非遺蘊含的內在結構和文化意義、也忽視了非遺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四、數字化時代下保護與傳承非遺的路徑展望
(一)以人民為中心開創(chuàng)非遺新局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特色的體現,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弘揚各民族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數字化時代下,面對數據安全、數據壟斷、網絡病毒等局限性,一方面,我們應該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行動網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結合非遺的傳承屬性和時代發(fā)展要求,以保護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傳承環(huán)境為中心,支持、引導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當中,不斷夯實非遺保護工作的社會基礎,為傳承人與觀眾搭建一個自由互動的平臺,使傳承人與觀眾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交流,從而達到文化的互相了解;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尊重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qū)、群體,并且保護他們的各種權益,根據時代特征和人民群眾發(fā)展需求,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推動非遺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找到傳統文化與人民美好生活的連接點,讓非遺成為民眾社會文化的有機存在,成為價值觀念的基本載體。[5]
(二)雙管齊下實現非遺新突破
由于不同國家內不同民族與區(qū)域之間具有文化差異和信息鴻溝,使得非遺的有效傳承變得復雜和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該加大互聯網和通信基礎設施投資,提高網絡覆蓋率,特別是農村地區(qū)和偏遠地區(qū),要確保人們能夠方便地訪問互聯網,利用數字技術傳播非遺文化,注重數字技術的教育與普及,提升公民的數字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企業(yè)、非營利組織和社區(qū)應該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數字技術的普及與運用,整合資源和知識,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結合本國實際,逐步縮小數字鴻溝。另外,要為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持,強化數字版權意識,通過數字化手段,國潮化表達賦予非遺以時代面孔、時尚氣質,尤其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呈現可視化、傳播互動化、體驗沉浸化、共享便捷化、消費多元化,不斷推動承載著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的非遺出圈。
(三)多措并舉譜寫非遺新篇章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及挑戰(zhàn)不容忽視,經濟壓力使得許多傳承人難以維持生計,更無力將技藝傳承給下一代,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 + 非遺,為傳承人開設專門的頻道或者賬號,展示和推廣非遺技藝和文化,通過直播展示非遺制作過程,增加與觀眾的互動,提高非遺的知名度和認可度;為傳承人提供現代化管理和經營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高非遺技藝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現代審美和消費需求,大力宣傳簪花、漆扇、打鐵花、蠟染等非遺文化,提高社會對非遺的關注度;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fā)非遺文化旅游路線和產品,展示非遺文化魅力,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體驗非遺文化;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課程、講座、工作坊等形式,讓學生接觸和學習非遺文化,培養(yǎng)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和傳承意識;從多個方面共同發(fā)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滿足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五、結語
在數字化背景之下,利用數字化手段保護和傳承非遺,既是現實要求,也是必由之路。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科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盵6]數字化的發(fā)展過程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存在多種發(fā)展方向,數字化的社會后果也受控于社會,由此,我們要趨利避害,從整體性來把控數字化發(fā)展方向,通過線上線下文化接力,數字與實體文化融合,讓非遺走出本地、面向更多的年輕受眾群體,在寓教于樂傳遞非遺文化的同時激發(fā)年輕人的傳承熱情,構筑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的精神家園,進一步激活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發(fā)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性、創(chuàng)造性傳承。
參考文獻:
[1]成嵐.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EB/OL].http://www.news.cn/2022-12/12/c-1129201621.htm,2022-12-12.
[2]王甜甜.西安地區(qū)非遺數字化保護現狀與策略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8.
[3]翁裕琳,喬嬌,仝欣等.數字化背景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淮海地區(qū)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1):166-169.
[4]王雁,薛依珊,張曦等.數字化時代下非遺保護與傳承路徑創(chuàng)新[J].新聞世界,2024,(03:6-8.
[5]林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