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X圈”;認知機制;模因【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5.035【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5-0114-03
20世紀80年代,“娛樂圈”一詞出現(xiàn)并迅速席卷網絡平臺。近年來,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發(fā)展以及微信應用的普及,“娛樂圈”“朋友圈”等被人廣泛使用,網絡語言中涌現(xiàn)了一批“X圈”附綴式網絡流行語。本文分析的是活躍于社交網絡平臺的“X圈”,指以“圈”劃分的人群。
本文以“X圈”流行語為研究對象,借助BCC語料庫和社交平臺搜集語料并綜合運用“小三角”理論分析此類語言現(xiàn)象。此外,本文也試圖在認知語言學和模因論的視域下分析網絡流行語“X圈”的產生與廣泛流行的原因。
一、“X圈”的語言學分析
網絡流行語“又圈”在網絡語言中具有重要地位,下面將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角度分析其特征及功能。
(一)語義分析
李宇明(1999)提出“詞語?!备拍?,指出“詞語模”具有創(chuàng)造新詞的功能。“模標”是詞語模中不變的詞語,“模槽”是其中的空位?!癤圈”就是一個詞語模,“X”就是其中的模槽,“圈”則是模標,這一結構的整體意義隨著“X”的改變而改變?!癤”基本上可以包括所有的表示事物的詞,這使得“X圈”具有極強的擴展性和多樣性,能夠涵蓋各種不同類型的社群。
“圈”本義為飼養(yǎng)家畜的有柵欄的地方,后引申為圈禁。此外,“圈”作為“卷”的假借字,作名詞使用時用來指屈木做成的飲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引申為指圓而中空的形狀,如圓圈、鐵圈等。隨著網絡語言的日漸發(fā)展,“圈”根據使用的需要逐漸抽象化,由原義進一步引申為指一定的范圍或集合。本文討論的“X圈”中的“圈”是必須依附于實義性單位的類詞綴,如:
(1)話說本版《大川尋店記》刊出之后,一時間驚動了不少美食圈內的人。
(2)大師班讓大師們對中國青年演員有了更多了解,也讓年輕人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國際主流音樂圈。
(3)這個在攝影圈不成文的說法能體現(xiàn)出一些兩大廠家在鏡頭設計上的區(qū)別。
這類結構的“圈”語義泛化明顯,都用來表示在某一領域擁有相同特點的人員組成的范圍或集合。如上述例句中“美食圈”指的是喜歡美食或從事和美食相關工作的群體;“音樂圈”指的是從事跟音樂相關工作的人組成的群體;“攝影圈”指愛好攝影的人組成的群體?!癤圈”中的人因為共同的愛好、職業(yè)等聚集在一起,這也意味著“X圈”的語義中蘊含一定的邊界性和排他性,是一個平臺社群概念。
(二)語法特征
網絡流行語“X圈\"整體屬于偏正結構,由變項“X”和常項“圈”兩部分組成,“X”處于前置狀態(tài),起限定修飾作用,“圈”則趨于做限制成分,二者共同構成了能夠被復制的半固定結構。從詞性上看,填充變項“X”的成分絕大多數都是名詞或動詞,其中也有少部分是動詞短語,如:
(4)我們其實也是在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要被飯圈思維綁架和控制。
(5)泰山各主要旅游路線也逐步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的泰山旅游圈。
(6)你要是想找房子,可以上杭州租房圈超話上看看,好多人在那上面發(fā)。
也有一些“X”是英文縮寫或諧音,如“COS圈”等中的“X”是“Cosplay”等英文單詞的縮寫形式;“飯圈”中的“飯”來源于英文中“fans”的諧音,指愛好者、粉絲等。
在網絡語言中,常見的“X圈”都是雙音節(jié)詞加上類后綴“圈”,因此其大都是一個“2+1”音步的三音節(jié)附綴式結構。此外也有一部分“X”是單音節(jié),附加上“圈”構成“1+1”音步的雙音節(jié)附綴式結構。“X”是多音節(jié)詞或短語的較少,有“二次元圈”“古典音樂圈”等。但因為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一些多音節(jié)的“X”在實際使用中會簡縮單音節(jié)或雙音節(jié)詞,如用“電競圈”來指代“電子競技圈”。
從語法功能來看,“X圈”在句中可以獨立成句,也可以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定語。如:
(7)如今,大眾健身的人群和形式不斷細化,小眾健身圈正在形成,由此產生的各種需求也更趨旺盛和多元。(8)快來加入我們四毛胖友圈,你都不知道它有多可愛?。?)最近看了幾期《藝術人生》,該欄目主要是介紹文藝圈一些人物的成名、工作和生活經歷。
(三)語用功能
1.定義和標識社群
“X圈”作為一個詞語結構,用于定義和標識具有共同特征、興趣或目標的社群?!癤”可以是任何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用于描述社群的特性。不同的“X\"通過附加在“圈”上,形成了具有特定含義和功能的詞匯,如“娛樂圈”“健身圈”等。這種標識功能使得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身份迅速理解、歸類或加入不同的社群。
2.促進社交互動
在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qū)中,“X圈”的使用促進了社交互動和群體認同,重新定義了社交互動的方式,使人們更加方便地與有共同特點的人結識和交流,建立起更緊密的社交網絡。在檢索并進入所需要的社群圈子之后,人們可以在平臺上進行知識、信息的交流和資源的共享。通過這樣的方式,人們不再被虛擬社交平臺的算法所限制,而是可以更加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群體進行互動交流。這種社交方式大大節(jié)省了交流互動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
3.促進社群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傳播方式日趨多樣,傳播速度也更加快速,但以往傳播力空前的背后一度缺少社區(qū)屬性功能,無法將同一關注話題的人群聚集在一個規(guī)定的圈子內持續(xù)交流?!癤圈”可以提供給人們持續(xù)交流的平臺,這種持續(xù)地關注與交流必然會形成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觀。成員們可以通過參與社群活動深入了解和學習這些文化和價值觀,促進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和普及。
二、“X圈”的認知機制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本身是認知的內容,語言的結構受認知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的感覺、知覺經驗對語言結構的形成和運用有重要的影響。因此“X圈”的產生與廣泛使用可以從以下幾個認知機制來解釋。
(一)概念隱喻
認知語言學所研究的隱喻,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即人們根據甲概念去認識、組織、表現(xiàn)乙概念。“X圈”這一網絡新詞概念的形成是基于人類共有的認知結構和語言使用習慣對現(xiàn)實世界中“圈”這一概念進行映射,并對其進行了抽象和擴展。首先,“圈”作為一個基本的幾何圖形,在人們的認知中常常與邊界、范圍等概念相關聯(lián),代表一個封閉、連續(xù)、無始無終的邊界。這種概念映射或意象圖式在人們的認知中早已存在,為“X圈”這一新詞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當“X\"這一變量被引入并與“圈”結合時,人們會根據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語境,對“X”和“圈”進行概念整合,將“圈”的圖形特征投射到對于具有共同特點的人群集合的理解。如“飯圈”這一網絡新詞的形成,就是基于對“飯”(指fans粉絲)和“圈”(指社群)兩個概念的理解,將它們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指代粉絲社群的新概念。這種概念化過程不僅體現(xiàn)了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反映了語言在塑造和傳達概念方面的作用。
(二)意象圖式
Johnson和Lakoff為了說明人類經驗的連貫性和以之為基礎的推理活動的理解過程,提出了“意象圖式”的概念。意象圖式就是可重復出現(xiàn)的人類空間活動經驗的動態(tài)的知識結構模式?!癤圈”就是一個典型的容器圖式,受眾可能會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歷如身體經驗的出和入以及圈所代表的群體性和邊界感,將他們與客觀世界即網絡社交平臺的互動經驗一—對于“朋友圈”“娛樂圈”等的接觸與認識,加以抽象和概括,通過隱喻投射形成一個關于它的意象圖式。這個圖式可能包括邊界、范圍、內部成員和外部關系等元素。受眾會根據這個圖式將“X圈”視為一個具有明確邊界的社群,內部成員共享某種特定的屬性或興趣。此外,受眾對“X圈”的理解會受到文化、社會背景和個人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受眾可能會對“X圈”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圖形一背景理論
認知語言學認為在一個認知域內有圖形與背景之分,處在圖形位置的事物顯著度高,易于引起人們的注意;處在背景位置的事物顯著度低,不易引起人們注意。受眾對“X圈”的認知與理解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他們會根據語義把存在于認知經驗當中的“圈”理解為背景,即這一類詞都與“圈”這一容器圖式相關,表示一定的群體或集合;把“X”視為圖形,即“X”起到了一個區(qū)別背景“圈”所代表的群體的作用。因此當理解網絡流行語“又圈”時,只需以“圈”為背景關注不同的“X”所代表的語義就可以了解整個結構代表的意義。
三、“X圈”類結構傳播機制
作為異軍突起的語言新資源,網絡語“X圈”借助互聯(lián)網迅速傳播,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其流行的原因值得分析。
(一)“X圈”模因的生成
模因論(memetics)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從模因論的角度看,語言模因揭示了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規(guī)律。
“X圈”模因最初可能源于“朋友圈”的廣泛普及。并且因為“文圈”兩個組成成分都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確的格式,符合語言表達的經濟性原則,交際時模仿其原有的結構,便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詞匯運用于新的語境之中?!癤圈”中“X”的可替代性也極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結構通過替換“X”表達自己的興趣或想法,在社交媒體等數字平臺上尋求群體認同感與歸屬感。后來陸續(xù)出現(xiàn)了“演藝圈”“經濟圈”“飯圈”等,都促使著“又圈”逐漸成為“模因”并可以被不斷復制和傳播。
(二)“X圈”模因的復制與傳播
何自然(2005)提出語言本身的運用可以促成模因的復制與傳播。語言模因按傳播的力度可分為強勢和弱勢兩類。弱勢的語言模傳播力弱,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人遺忘,甚至自行消失。強勢的語言模因會在一定時期內流行起來甚至固定下來。網絡流行語“X圈”具備新奇、幽默、簡單可復制等特點,充分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彰顯了語言的生命力,這些都直接促使“X圈”成為強勢語言模因。
“X圈”模因的復制方式主要包括模仿和類推兩種,通常表現(xiàn)為個體或群體對原始模因的重復、改編或再創(chuàng)作。模仿是指人們直接復制已有的“X圈”模因,并在新的語境中加以運用。例如當人們看到“追星圈”這一模因后,可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模仿出“二次元圈”“游戲圈”等新的模因。類推則是指人們根據已有的“X圈”模因,通過改變其中的某個成分或結構來創(chuàng)造出新的模因。如在“學霸圈”的基礎上,人們可以類推出“學渣圈”“學神圈”等新的模因。這些復制和模仿行為使得模因能夠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同時也增加了模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數字媒體為“X圈”模因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強大的平臺。社交媒體、短視頻應用、在線論壇等數字平臺使得模因能夠迅速、廣泛地傳播給大量用戶。數字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和個性化等特點也使得模因更容易引起用戶的共鳴和參與,從而加速其傳播速度。
本文以網絡流行語“X圈”為研究對象,從漢語的三個平面理論出發(fā),分析了其表現(xiàn)形式、內涵及特點,發(fā)現(xiàn)“X”大都是名詞、動詞,起修飾限定作用;“圈”已經虛化為一個類詞綴,趨于做限制成分?!癤圈”整體屬于偏正結構,在句中作主語、定語、賓語,也可以獨立成句,具有定義和標識社群、促進社交互動及社群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等語用功能?!癤圈”的產生與廣泛使用涉及概念隱喻、意象圖式和圖形一背景理論幾個認知機制。從模因論角度來看,“文圈”具有成為強勢模因的條件,其模因的復制方式主要包括模仿和類推兩種。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網絡傳播成為“X圈”模因傳播的主要渠道。
參考文獻:
[1]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德)弗里德里?!馗袢馉?,德漢斯-尤格·施密特著.認知語言學導論(第二版)[M].彭利貞,許國萍,趙微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06):54-64.
[4]劉桂蘭,李紅梅.從模因論角度看\"xx門”現(xiàn)象[J].外語學刊,2009,(02):70-73.
[5]劉志芳.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新詞—以“學X”類為考察對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02):168-170.
作者簡介:
王肖肖,女,漢族,鄭州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