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2-010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2.029
一、引言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屬的國家一級博物館。2012年,隨著擴建改造的完成,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現(xiàn)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現(xiàn)有藏品143萬余件,這些藏品涵蓋的門類多樣,體系完整,時間跨度長,見證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文物展覽,吸引了國內(nèi)外的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其網(wǎng)站也是游客了解不同文物及其背后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文物介紹作為游客了解中華文化的又一窗口,其不同語言的譯文肩負起了對外傳播的重任。而譯文質(zhì)量的好壞則會很大程度影響海外游客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本文通過功能對等理論視角,對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英文官網(wǎng)進行對比,研究文物介紹的譯文中所運用的翻譯方法和技巧,為國外游客傳達文物準確信息的同時,激發(fā)國外游客的興趣,增進其對中華歷史文化的了解。
二、功能對等理論
1964年,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在《翻譯科學理論》一書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個概念。形式對等不僅強調(diào)譯文與原文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對等,而且譯文還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式、語法等特征。但是奈達認為,“由于各種語言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都普遍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形式對等’的翻譯是很少見的”]。因此,在認識到形式對等存在的局限后,奈達更加強調(diào)動態(tài)對等。在他看來,動態(tài)對等要求“通過使用與源語信息相似、自然、對等的譯入語語言來準確地傳達原本的意思”[2],從而使譯文讀者在閱讀譯文后做出的反應(yīng)和原文讀者做出的反應(yīng)大致相同。1986年,奈達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書中提出了功能對等,用以替代之前的動態(tài)對等。功能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二者之間并沒有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奈達此舉是為了避免人們誤解,同時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3]。功能對等理論在傳入中國后,為國內(nèi)翻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打破了翻譯中“直譯”和“意譯”之間的爭端。同時,功能對等理論中的讀者反應(yīng)對等也為翻譯提供了一套新的評價標準[4]。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在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這四個原則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地在譯文中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及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并消除文化差異。而博物館的文物介紹屬于信息型文本[5],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準確傳達出文物的歷史、用途和背景等信息的同時,還要注意國內(nèi)外的文化差異,讓國外游客能夠跟國內(nèi)游客一樣去理解譯文。因此,功能對等理論能夠有效指導博物館文物介紹的翻譯。
三、翻譯方法和技巧的定義
關(guān)于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的定義,本文以熊兵的《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一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一文為參考。該文章明確地闡述了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的定義,并說明了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
翻譯策略是翻譯活動中,為實現(xiàn)特定的翻譯目的所依據(jù)的原則和所采納的方案集合[6]。翻譯方法是翻譯活動中,基于某種翻譯策略,為達到特定的翻譯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徑、步驟、手段[。翻譯技巧是翻譯活動中,某種翻譯方法在具體實施和運用時所需的技術(shù)、技能或技藝[6]。從翻譯策略到翻譯方法再到翻譯技巧,這三者是由宏觀到微觀的關(guān)系。翻譯策略分為歸化和異化,這兩者分別有著不同的翻譯方法。其中,歸化包括意譯、仿譯、改譯和創(chuàng)譯;異化包括零翻譯、音譯、逐詞翻譯和直譯。相較于翻譯技巧而言,翻譯方法往往上升到整個的語篇這樣宏觀的范圍,而翻譯技巧則經(jīng)常用來處理語篇中的詞、短語、句子等較為微觀的單位。翻譯技巧包括增譯、減譯、分譯、合譯和轉(zhuǎn)換。翻譯方法需要運用翻譯策略,翻譯策略則體現(xiàn)了翻譯方法。本文所提及的音譯、減譯、直譯和意譯均按照以上分類進行劃分。
四、中國國家博物館網(wǎng)站文物介紹的翻譯方法和技巧
(一)音譯加注
音譯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方法,它能“使讀者通過音譯詞體驗到原詞的音韻美,并感受到原文的異域風情”[7]。音譯的核心在于用一種語言傳達出另一種語言的發(fā)音,而不是含義。所以,在對一些文化負載詞進行音譯時可能會造成文化缺失,導致外國讀者無法理解原本的含義。因此,音譯后有必要在后面添加注釋進行解釋說明,便于外國讀者理解,從而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例1.
原文: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guān)于龍的原型。
譯文:Many relicsin the Neolithic Agecontain dragon-like remains,either BangSu(sculptures inlaid with clamshells),colored paintings,or sculptures.
分析:這段出自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玉龍”的介紹,提到了龍這一形象的起源。譯文對“蚌塑”這一詞匯進行了音譯,用拼音保留了其原有的發(fā)音特征,并在其后添加了注釋,向讀者說明其實質(zhì)為“鑲嵌了蚌殼的雕塑”。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幫助讀者了解發(fā)音,知曉背后的含義,而且還能讓讀者聯(lián)系上下文,更好地了解龍這一形象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在很多的器物上,認識到其歷史之悠久,表現(xiàn)形式之多樣。
例2.
原文:器身裝飾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紋…
譯文:Thebodyof thejianisdecoratedwith three dense panhui (akind ofcobra)designs...
分析:一般來說,文物介紹需要包括文物的外觀、材質(zhì)、用途以及所屬的年代。這段出自對春秋時期的文物“吳王夫差青銅鑒”外觀的描述。鑒是一種盛水的器血,盛水后用以照面。銅鏡發(fā)明后,鑒便指代鏡子。在本案例中,“蟠”即屈曲、盤繞之意,“虺”是一種毒蛇,后指代小蛇。將二字組合起來,則是蟠屈的小蛇。因此,“蟠虺紋”便指的是蛇紋。譯者用音譯加注的方式對其進行處理,音譯后在注釋中用“cobra”(眼鏡蛇)這一英語單詞進行說明,凸顯出毒蛇這一概念,同時也更容易讓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
例3.
原文:北魏官員為了多向國家交納賦稅取得政績,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糧食布帛等實物俸祿收入,收取租賦時采用“大斗”“長尺”“重稱”。
譯文:TheofficialsoftheNorthernWeiDynastyused “Da Dou”(volume measure with larger unit),“Chang Chi\"(ruler with longer unit) and“Zhong Cheng\"(steelyard with larger scale) when collecting rents,in order to pay more taxes to the country to obtain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increase theirownincomefromgrain,clothand other in-kind salaries.
分析:在中國古代,尺是一種測量長度的工具,也是一種長度單位。不同的歷史時期,一尺所代表的長度也有所不同。這段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文物“青銅尺”的介紹,文中的“大斗”“長尺”“重稱”對于國內(nèi)游客而言很好理解,從字面意思便可知道它們代表著不同測量單位所對應(yīng)的測量工具,而對于國外游客來說則會是一頭霧水。因此,在對其進行音譯后,有必要在后面添加注釋,解釋說明這些詞匯的具體含義,減少文化差異,從而實現(xiàn)信息上的功能對等。
(二)減譯法
減譯是一種翻譯技巧,它的目的是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通過刪減原文中的冗余成分,讓譯文變得更為簡練,并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具有中國濃重文化色彩的表達、政治術(shù)語或者英語中找不到對應(yīng)表達的習語都可進行減譯[8]。因此,考慮到文物介紹中會出現(xiàn)特殊的文化詞匯,有時可能需要減譯來達到翻譯效果。
例4.
原文:海晏堂是圓明園西洋樓最大的宮殿。唐鄭錫的《日中有王字賦》中有“河清海晏,時和歲豐”之說。
譯文:Haiyan Hall wasthe largestpalace in the XiyangLou (western mansions)in of the Old Summer Palace.A poem by ZhengXiof Tang Dynasty reads that “the Yellow Riveris clear and the seas are calm;and the World isat peace”.
分析:這段出自清代文物“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的介紹。該文物是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shè)品,原文引用了唐鄭錫的一首詩說明了海晏堂中“海晏”二字的由來。文物的介紹力求簡潔客觀,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提供充分的信息。因此,譯者對詩的全名進行了減譯,用“apoem”翻譯而不是嚴格按照原文翻譯,這樣做避免了譯文冗長,同時也不影響國外游客對其的理解,減輕了閱讀負擔。
(三)直譯法
直譯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方法,強調(diào)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對應(yīng),不僅是詞匯上的對應(yīng),還有句法上的對應(yīng)。但直譯并不是單純的對應(yīng),而是允許在詞匯和語法上有所變化,力求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原文的風格和形式。另外,直譯在傳達字面意義方面非常忠實于原文,要求用詞準確。因此,在文物介紹中,特別是在文物的外觀、材質(zhì)、重量、年代等需要客觀說明的地方,往往會采用直譯。
例5.
原文: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佇立,身體肥碩,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皺,兩角尖銳,雙眼鑲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來盛酒。
譯文:ThisZunisshapedlikearhinoceros.The rhinoceros stands,with its head up.Its bodyis full andround,itslegsshortandthick,itsskin thickand wrinkled,itshornssharp,and its eyes inlaid with black beads.Thebellyishollowand usedtoholdwine.
分析:犀牛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神獸,其犀角和皮革被當作重要的配飾和資源,這導致自古以來人們對犀牛的肆意獵殺。隨著時間流逝,犀牛逐漸在中國消失,犀牛造型的器物也從復雜寫實走向簡單抽象。這段出自對西漢文物“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的介紹,該文物造型寫實,裝飾華美,是漢代青銅器的精品,介紹中相當一部分筆墨用來描述該文物的外觀。譯者通過直譯,在譯文中保留了原文的結(jié)構(gòu)和風格,忠實于原文,讓國內(nèi)外游客都能更好了解文物的外觀和用途,實現(xiàn)了信息對等的效果。
例6.
原文:這件青銅鏡為三弦鈕,地紋是細密的云紋和葉紋,主體紋飾是鈕周圍均勻分布的6個“山”字紋。“山”字紋是戰(zhàn)國時期十分流行的一種青銅鏡裝飾紋飾,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幾種,統(tǒng)稱為山字鏡。
譯文:Thisbronzemirrorhasathree-stringed knob. The ground patterns are fine cloud pattern and leaf pattern.Themain patternissix“山(Shan,the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hill')\"pattern distributed evenly around the knob.The“山”pattern is a very popular bronze mirror decorative patter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Period, including patternswith three,four,five,or six“山\"patterns.Theyarecollectivelycalled themirrors withhill pattern.
分析:銅鏡在中國有著很長的歷史。古代的人們用銅鏡照面,還用不同的花紋進行裝飾,以彰顯身份或是體現(xiàn)寓意。這段出自對戰(zhàn)國時期文物“六山紋青銅鏡”的描述,譯者主要使用直譯法對其進行處理。比如,“三弦鈕\"這一具有特色的詞匯,譯者將其拆分,用英語中的詞匯與其一一對應(yīng),翻譯成“athree-stringedknob”,這樣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中對文物外表特征的描述,也不妨礙游客的理解。另外,直譯法也體現(xiàn)在譯文的語法方面。在對例文中后一句進行直譯后,能夠看出譯文大致保留了原文中的句法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中的句法對等。
(四)意譯法
意譯作為一種翻譯方法,并不拘泥于字詞和句法,這與直譯相對應(yīng)。意譯在傳達原文含義時更多注重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強調(diào)“在尊重原文含義的基礎(chǔ)上,不去過度揣摩細節(jié),翻譯也將流暢和自然”[9]。特別是在原文與目的語譯文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并且直譯無法體現(xiàn)原文含義時,意譯能夠彌補這一差異。而文物介紹常常包含具有文化特色的詞匯,因此,有時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采取意譯這一方法。
例7.
原文:外區(qū)銘文帶有32字銘文:“靈山孕寶,神使觀爐,形圓曉月,光清夜珠,玉臺希世,紅妝應(yīng)圖,千嬌集影,百福來扶?!?/p>
譯文:The inscriptionin the outer zonecarriesa 32- Word inscription:“Ling Shan Yun Bao,Shen Shi Guan Lu,Xing Yuan Xiao Yue,GuangQingYe Zhu,Yu Tai Xi Shi,HongZhuangYingTu,QianJiao Ji Ying,BaiFuLai Fu.(Spiritual mountain brings treasure;envoy of god offers favor,giving shape ofwhichisroundlike luminous moon,reflectionofwhich isclearlike illuminating orb.This mirrorislike jadeplateraretosee,with belles’silhouettes gathered upon.So does auspice,coming to service.)”
分析:這段出自隋代文物“寶山靈孕瑞獸青銅鏡”的介紹??梢钥闯?,譯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采取了意譯法對銘文中的內(nèi)容進行了處理。
(下接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