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景王;沙市;商稅;徐學謨【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2.015【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2-0051-04
景王是嘉靖皇帝極少成年的皇子之一,且嘉靖皇帝更加寵愛景王,使得朝野傳出要立景王為太子的傳聞,但景王就藩后四年便患急病而死。學界對于景王的研究較少,大多是在寫明代藩王、宗藩制度、王府莊田等問題的時候提到景王越界奪民產為莊田。①本文將視角集中于景王由欲強占沙市,最后變?yōu)槭占{沙市租稅這一全過程,并且關注知府徐學謨在這一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背景
嘉靖以后,湖廣布政司所轄行政區(qū)劃基本上再未發(fā)生大的變動。其中,德安府直轄安陸縣、云夢縣、應城縣、孝感縣。府下轄夷陵州和歸州二州,直轄江陵縣、公安縣、石首縣、監(jiān)利縣、松滋縣、監(jiān)利縣。沙市為洪武七年(1374年)江陵縣改屬湖廣行省府時的縣治所在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縣治遷,沙市仍屬江陵縣管轄。宋元時期,沙市是重要的軍事要塞,亦是荊路的經濟中心。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沙市的商稅額為9801貫65文,居荊路22個榷貨場務之首。南宋時,沙市更趨繁盛。宋代沙市雖仍屬江陵府管轄,卻已建官設制,慶元時(1195一1201年)已正式稱“沙市鎮(zhèn)”。元代時江陵縣治已遷到沙市,并重修沙市城隍廟。明太祖定下制度,抽取竹木局,三十取一,不久詔令停止。永樂、天順年間又設置,但是沒有場地。場是成化七年才確立,每年派一部郎官監(jiān)督管理賦稅的收入,定為制度規(guī)范。由此可見沙市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甚好,本文主要探討的就是景王在封國時對沙市地區(qū)商稅進行謀占的整個過程。
朱載圳(1537—1565年),明世宗朱厚熄第四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景王,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九日(1565年2月9日)死于德安(安陸)王府,無子廢封,謚景恭王。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初四,嘉靖帝冊立次子朱載壑為皇太子,朱載屋被封為裕王,朱載圳則被封為景王。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皇太子朱載壑薨,裕王朱載屋當以次序立。但嘉靖帝即將太子享年不永歸咎于過早立儲,所以遲遲未予冊立,朝內朝外逐漸有一些議論。景王母妃盧氏在嘉靖皇帝身邊,能夠影響其想法,是以嘉靖皇帝更喜歡景王。對于自己這個喜愛的兒子,嘉靖皇帝賜予許多封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嘉靖皇帝下詔將湖廣德安府屬隨州、安陸、應山、云夢等縣紅廟等七處莊房、東山淪和劉家隔四處九百余頃水租房地,河南衛(wèi)輝府屬新鄉(xiāng)、獲嘉、輝縣及寧山衛(wèi)二百余頃地,開封府屬河陰、汜水、陽武、原武等縣加上懷慶府屬武陟、溫縣、懷慶衛(wèi)地六百余頃房地,義和鹽店和萬縣的鹽稅及湖廣沔陽州葫蘆、三灣、魯湖等湖,石首縣的馬腦堤,洋子州的白沙套、小岳套,柴州湖池,監(jiān)利縣柴州,衡州府的煤錫、魚舫、三坑,都劃給景王。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一月,因景王即將到封地去,兵部討論派本部右侍郎葛縉前往通州安置船只。戶部討論,每年給祿米一萬石,分給湖廣、德安等府作為俸祿,并每年供給食鹽一千引、茶葉三萬六千斤。隨行的官員,按慣例預支半年的俸銀,用來資助路費。嘉靖帝都同意。二月二日,景王朱載圳出居封國,朝野議論方歇。
景王就藩之路排場很大?!缎伦朐颇贤ㄖ尽份d:“辛酉,景王之國,諸中涓責供張甚亟,廷相星馳以迎,調濟有則,而直指使仍以供張劾當調,廷相欣然束裝歸。”③《池州府志》也有記載景王舟行經過池陽時,其宦官與扈從擾民。經過濱河時,欲毀濱河民居,伐堤柳以便舟行。被當?shù)厮坷芍凶柚梗M織役夫做木道,拉船前行。一路上各州各縣也為景王供應了很多物資。如徽州府嘉靖四十年協(xié)濟池、安二府迎景王之國銀二萬兩,本來有科夫迎接景王,升任的前知府為安全與百姓安寧建議直接用庫銀攤派,各縣具體派銀如下:“縣銀六千六百一十三兩八錢,休寧縣銀五千六百二十八兩,婺源縣銀三千七百七十六兩三錢六分,祁門銀一千六百三十六兩八錢六分,黔縣銀一千四十九兩九錢四分,績溪縣銀一千二百九十四兩八錢四分。\"@嘉興府也提到景王就藩花費很多,“時軍興浩費,更以景府之國,郡邑騷然,仲律壹意節(jié)省,費減他郡十之五。”②景王就藩待遇很高的同時,左右的宦官還會以景王的名義向地方索要資產?!逗贤ㄖ尽肪陀涊d著,景王就藩經過岳陽,身邊的大宦官向當時的湖廣僉事索要千萬的事跡?!熬巴踔畤^岳陽,大璫要索以千萬”,僉事張九一假裝答應,之后夜里命令數(shù)百人在河干舉火吶喊,宦官害怕,就離開了。
二、經過
靖難后藩王權力受限。景王到藩國后漸感約束,其左右宦官為討好他,每日聚斂財物。還多次上書,稱景府食祿不夠,希望多分肥沃土地。于是原屬各藩的沙洲河泊及民間土地被奪,還被征收多種關稅,沙市起初未被提及?;实圩尨笏巨r討論,大司農又移交巡撫核查。當時皇儲未定,宦官借此事試探圣意,巡撫無法自主,只能揣測迎合,致使長江東西數(shù)千里不得安寧。次年,景王又上書催要土地,還暗自將沙市加入奏疏。大司農拖延處理,讓撫臣重新奏報,撫臣十分不安。景王左右宦官卻加緊催促有關部門,甚至挾持官員分路調查。地方派左宦官和左史前往沙市調查,檄文一到,民間大亂,百姓或想全家逃跑,或打算豎旗殺宦官。沙市一片恐慌。
(一)定下沙市之約
關于景王謀占沙市的事件,記載較少。如江陵知縣朱湘:“景府校從有攫占沙市者,峻拒不少貸。”還有知府徐學謨。《明史》中關于此事也只記載了一個大概?!睹魇贰份d:“初,載圳之藩,多請莊田。部議給之。沙市不在請中。中使責市租,知府徐學謨執(zhí)不與?!毙鞂W謨所著《海隅集》中詳細記述了自己一力抗擊景王謀占沙市的過程。
徐學謨,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為人剛直無私,擔任職方主事時,勇抗咸寧侯仇鸞,將在修筑城外八堡工程中私人冒領糧食者全部免職。改任稽勛,因拒作青詞而不去。又改任祠部職。為郎中十年,被認為六曹的人選,最后外放為知府。當景王派遣宦官來收受土地時,徐學謨首先安撫惶惶不安的百姓,使百姓生活稍稍恢復正常。再通過為人豪爽口才又好的同年趙應奎趙巡檢與宦官溝通,獲得一個與宦官談話的機會,并曉之以情理。
面對宦官“不聞萬歲已益給安陸乎?何日奉圖籍歸國”的質問,徐學謨回以“沙市可奏乞者耶?沙市去,則亡民矣。張官謂何而守亡民之郡也”,直接提出沙市的重要性,是不能被上奏乞要的。再以“皇祖舊制,凡親藩日歲祿外,母令毫發(fā)干沒民間,所以杜陵也…公獨不聞正德間梁少師折秦藩之奏乎”為例,告誡宦官不能與民爭利,侵吞百姓財產,這是有違祖制的?;鹿僭贌o理可說,只能以抗旨之名威壓徐學謨。徐學謨已從詔書中領會嘉靖皇帝之意,認為此事朝廷一時不好決斷,在等待地方官員考察結果,表明嘉靖皇帝并沒有下達將沙市給景王的旨意,無抗旨一說。宦官質疑徐學謨是為了遼王才力爭沙市,徐學謨首先回答景王要比遼王更值得逢迎,沙市二百年來沒有被歷代遼王所請是因為不合祖制,現(xiàn)在阻止景王取沙市也是因為不合祖制?;鹿俑嬖V徐學謨如果不遵旨意,應當一同北上請罪。徐學謨認為沙市自古歸屬,身為知府,不能看著沙市被人當作囊中之物而不管,自己無罪可述。宦官無話可說,只能返回官署。
面對徐學謨的強硬拒絕,宦官心中已有退意。次日,徐學謨來找宦官賠罪,察覺其意,便再次勸解。徐學漠以人力有限,安陸想在五百里外管理征收沙市百姓的戶口稅、賦稅是很難做到的為由,提議讓沙市向安陸輸送租賦,這樣景府名利雙收。于是兩方開始商議數(shù)額。
宦官因為被徐學謨得知手中沒有嘉靖皇帝明確旨意,已失先機,急于攫取最大利益,只能聽從徐學謨的建議視察沙市百姓情況定下稅額。徐學謨在宦官和左史騎馬觀察沙市時,讓沙市百姓閉門不出,最后令宦官相信沙市只是徒有其名?;鹿贉蕚浞祷匕碴?,徐學謨以吳中自藏的精美器物相送,其更加高興。
張巡撫因為當時景府人訛傳皇上臥病不起,而且召景王入宮,擔憂徐學謨之事牽扯自身。徐學謨?yōu)閼獙ρ矒嵴{查,手信陳情,連夜趕往武昌。張巡撫告知徐學謨情況危急,并不相信徐學謨所說沙市之事已定的情況。徐學謨便告知張巡撫當時危急的情景,向張巡撫明志,“忤景王死,激變地方亦死,寧死封疆以還朝廷也”,還讓張巡撫與去沙市的宦官核對?;鹿倏隙ㄐ鞂W謨所說,張巡撫才相信徐學謨,并讓徐學謨重寫一封言語和緩的呈文,交予宦官解決此事。徐學謨手信陳情,稱沙市地貧,朝廷派兵加征稅額,會導致百姓逃亡。不如任命官員督辦,每年派遣使臣前來輸送稅賦,減少民間發(fā)生騷亂的可能。最后商議數(shù)額,徐學謨告之五百,張巡撫重新擬定為兩千。景府的旨意傳到時,在沙市的百姓開始歡喜,并感嘆:“此徐使君活我輩也?!盄稅收有余,二千銀定額輸送給安陸,實際上不讓百姓輸納一文錢。
(二)背棄沙市之約
右宦官吳某當時在武漢諸道搜刮稅金,為人陰賊狼戾,諸郡對其提高的稅額只能聽從。獨楚王與漢川受徐學謨抗擊左宦官強取沙市一事激勵,持挺逐之,導致其在漢川以及楚王莊地搜刮金銀失敗。吳某欲敗沙市約定,以此來號令武漢諸道,加之嫉恨左宦官,向景王進饞言。言左宦官有私心,對其不忠,沙市如此繁華,不可能只需輸納兩千銀。于是向府索要沙市圖冊,違背沙市之盟。徐學謨不應。次年,安陸所派的軍校經過沔陽,有所需括,阮同知以長桿驅趕他們,而漢川尹昌也做出如此回應。加上之前漢川尹大鸞挺擊太監(jiān)吳某之事,景王大怒,彈劾三人違抗朝廷命令,不守臣禮,并且誣蔑尹大鸞等人圖謀不軌。景王上疏后,李史急忙遣人告訴徐學謨沙市之事有變,讓其交出沙市圖冊,事情尚有轉圜。徐學謨決定自己一人擔責,不放棄沙市百姓。內府的宦官在嘉靖帝前進言,處置此三人,以化解景王的憤怒。最后擬定將巡撫、巡按下獄逮捕審訊,新任巡撫為徐某,而巡按則是唐某。
(三)確定沙市之約
沙市消息一到,徐學謨即赴武昌。候審月余,唐巡按才至景府。景府軍校每天在巡撫院喧嘩鬧事,而唐巡按已經有了決定,但不準備明示。兩司詢問,唐巡按認為沙市之事去年早有定論,今年又上奏,不過是想違背約定。于是把此事轉發(fā)到武昌、德安、漢陽三府共同審核。兩司官員進見徐巡撫,徐巡撫詢問對徐學謨的處置。兩司齊稟告說:“好官,為地方受惡耳,矧奏內止謂誤冊,亡重譴也?!敝劣趯案幕貜?,需等三府官員調查以后再慢慢商議。
徐學謨?yōu)橄饩巴跖穑銓懶耪堏w巡檢向左宦官陳情。左宦官得書,秘密報告景王,暗中指責右宦官吳某,并為沙市求情。趙巡檢私下向右宦官求和解,并在平康里設酒食,宴請諸軍校,為他們行裸禮。趙巡檢代徐學謨表達其謙卑、和解之意,并拿出其手書給各軍??础VT將感懷趙巡檢之德行,次日就到徐巡撫面前表示和解。當時楚王舅舅王某也在奏中,楚王依仗自身勢力強大,堅持不肯將土地送給景府。徐學謨游說楚王,勸楚王安陸勢大,不若割地求和,讓利而得名。楚王聽之,將土地送予景府,于是三府的審核完成,開始審訊的流程。過了幾天,恰逢與徐學謨同疏論罪的沔陽、漢川官員判贖罪之罪,調任阮同治與尹昌暫時還任,而徐學謨始終沒有論罪。第二年五月,唐巡按的奏章上呈,讓刑部定其罪。最終沒有改變沙市過去的約定,仍像以前那樣輸稅。
三、影響
在明人郭正域撰寫的《黃離草》中提到關于沙市之約確定,到景府違背約定索取沙市圖冊與戶籍,并以“無人臣禮”彈劾徐學謨這一整個過程中百姓對于整件事的反應。起先徐學謨將自己與左宦官定好的沙市之約在張巡撫那里確認,并定好數(shù)額。至徐學謨返回,的百姓開始歡呼,把沙市稱為“徐市”。第二年安陸背叛沙市之約來索要圖冊和戶籍,并揚言徐學謨會被朝廷處死。徐學謨?yōu)榱税傩?,準備一力承擔罪責。等到景王旨意發(fā)下,徐學謨到武昌接受審訊。百姓深為不平,在祠內哭祭,又在里門哭祭,并作歌謠到處傳唱。歌謠說:“賢哉侯,留無計;神有知,揚善類。”百姓還為徐學謨罷市。最終唐巡撫了解沙市內情,加上民意所迫,決定維持原有的沙市之盟。朝廷也為徐學謨減罪,只是將其罷官回家,不追究其“不敬親王,無人臣禮”的大罪。
徐學謨因沙市之事被罷官回家,直至隆慶元年(1567年)被重新啟用為河南南陽知府。沙市及其百姓可依照約定,每年向安陸輸稅二千銀,直接用每年的多出稅銀代替,百姓不用額外繳納一分錢,的經濟中心沙市得以正常發(fā)展。而景王不受任何影響,每年可得到沙市的兩千稅銀。除此之外,景王繼續(xù)侵占民田,搜刮稅銀?!饵S離草》記載:“嘉靖時,景府請邑中田地四千六百余頃,租銀二萬五百余兩,征收耗銀且十之三四。中使猝至鎖械,士民號泣道路,激生他變?!背⒔ㄗh把全省的抄銀加上長安、寶州二府的商稅一起抵去一萬二千八百八十多兩銀子,而江夏縣需要繳納七千六百多兩銀子。百姓很苦惱,所以四方躲藏起來。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去世,其侵吞民田已達數(shù)萬頃?!睹魍ㄨb》就有記載:“大學士徐階奏奪景府所占陂田數(shù)萬頃還之民,楚人大悅?!痹诰巴跞ナ乐?,其在經濟方面一直有較大特權。
四、結語
景王作為明代的藩王,朝廷會以歲祿與賜田的方式對藩王進行供養(yǎng)。再加上景王是在位的嘉靖皇帝寵愛的兒子,其經濟方面的特權非常大,就藩時嘉靖皇帝賜予的莊田、鹽場就是其他藩王的幾倍。景王每每上疏乞田,朝廷基本都會應允。如不是沙市對于府的確重要,朝廷也會答應景王奪取沙市的上疏。對于沔陽、漢川等地,景王都是毫不留情地侵占其稅利。當景王要取沙市的檄文傳到,民間騷亂不安,聽說景府人來奪取沙市,沙市百姓想要全家逃跑,甚至有殺掉來使的宦官的想法,正是百姓對于景王奪取沙市之后的未來有著不好的預見。宗藩擁有大量田莊,侵占商稅,并參與到商業(yè)中去,確實對明中后期的經濟和商業(yè)產生了負面影響。沙市在嘉靖年間,經過徐學謨的努力與抗爭,而免遭景府奪占,商業(yè)得以繼續(xù)繁榮。
注釋:
① 梁曼容:《明代藩王研究》,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第342頁。
② 張建民:《通史·明清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頁。
③ (清)徐松輯,(民國)繆荃孫重訂:《宋會要輯稿》《食貨十六》,民國二十五年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本,第19588頁。
④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河渠七·東南諸水下·荊襄諸水》,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417頁。
⑤ (民國)王百川纂,沙市市地方編纂委員會校注:《沙市志略·建置第五》,沙市市地方地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6年版,第100頁。
⑥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一,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丙申條。
⑦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二,嘉靖四十年一月癸未條。
⑧ (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一《列傳三》,民國三十八年鉛印本。
⑨ (萬歷)《池州府志》卷四《官秩志》,明萬歷四十年刻本。
⑩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① (嘉靖)《徽州府志卷之八》,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
? (萬歷)《嘉興府志》卷十八,明萬歷二十八年刊本。
? (嘉慶)《湖南通志》卷一百一十七,清刻本。
? (崇禎)《義烏縣志》卷十四,明崇禎刻本。
? (清)張廷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諸王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647頁。
?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卷十二·沙市獄記》,《四庫全書存書叢目》,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24冊,第526頁上欄。①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卷十二·沙市獄
記》,《四庫全書存書叢目》,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集
部,第124冊,第526頁。①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卷十二·沙市獄
記》,《四庫全書存書叢目》,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集
部,第124冊,第526頁下欄。?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卷十二·沙市獄
記》,《四庫全書存書叢目》,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集
部,第124冊,第528頁上欄。?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卷十二·沙市獄
記》,《四庫全書存書叢目》,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集
部,第124冊,第528頁下欄。? (明)徐學謨:《徐氏海隅集·文編卷十二·沙市獄
記》,《四庫全書存書叢目》,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集
部,第124冊,第529頁下欄。? (明)郭正域:《黃離草》卷二十六《少保資政大夫
禮部尚書徐公墓表》,《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
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4冊,第423頁。? (明)郭正域:《黃離草》卷二十二《江夏縣田賦
志》,《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集
部,第14冊,第254頁下欄。? (清)夏燮撰,沈仲九點校:《明通鑒》卷六十三《紀
六十三·四十四年》,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