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7-0032-03
“陌生化視野”依托于俄國文論家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論,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手法的干預,打破事物給人們帶來的直接感受,讓慣性的思維變得陌生,從而促使人們產生新鮮的感知。它不僅僅局限于文學領域,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強教師對古詩詞的再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接受程度,優(yōu)化學生學習的效率,最終讓師生共同加入文本的共建之中,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一、教學內容陌生化處理的方法
在傳統(tǒng)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由于古詩詞的詞句意義和文本構造與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存在較大差異,容易造成高中生識記的困難。但教師若能借助陌生化處理的方法,對古詩詞做一些適當?shù)母脑旌蛣?chuàng)新,則能促使學生產生全新的體驗,進而借助過往的學習經驗,獲得對古詩詞的深刻感悟。所以,古詩詞教學的陌生化處理,不僅有利于學生打破其固有的認知模式,并從全新的角度理解和接受古詩詞,還能促使他們的邏輯思維品質得到巨大的提升。筆者結合古詩詞教學,總結出一些讓古詩詞教學內容陌生化的方法。
(一)引入不同的版本
筆者在講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時,就巧妙地運用了陌生化處理的方式,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兩個版本同時引入,一個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元延祐七年葉辰刻本《東坡樂府》),另一個版本是“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曾慥《東坡詞拾遺》本),并鼓勵學生就圍繞哪一個版本更能體現(xiàn)蘇軾感情展開討論。
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認同葉辰刻本《東坡樂府》,認為“穿空”所描摹的亂石極富動態(tài),亂石仿佛在爭先恐后地穿透云層,“拍岸”則以擬人的手法化靜為動,使驚濤洶涌的大江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和動作,這樣的寫法使詞作充滿了感情,更具人情味,化解了作者的孤獨與寂寞。
也有一些學生認可曾《東坡詞拾遺》版本的說法,認為“崩云”更能突出石壁的高大雄偉,比之“穿空”,“崩云”還有了可具體比較的物體,可以讓讀者更為直接地感受石壁的高大險峻。而且,“裂岸”又以極其夸張的方式把赤壁的險峻奇特之景無限放大,為后面描寫三國赤壁戰(zhàn)場豪杰的偉岸形象做了鋪陳。
引入古詩詞不同版本的陌生化處理,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對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與傳播規(guī)律有一定的了解,還有助于學生與教師一起更好地加入文本的傳承與共建之中,在不同的版本中與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與溝通,最終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架構與主旨。
(二)創(chuàng)設古詩詞關鍵句填空
在古詩詞教學中,筆者還通過去掉古詩詞經典語句的關鍵字詞、換詞填空的方法使得古詩詞陌生化,從而促進學生將所學鑒賞知識發(fā)散重組。在填空的過程中,學生對原文有更深刻地認識,也可以在比較中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
例如,在執(zhí)教杜甫《登高》一詩時,筆者將“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挖空為“艱難苦恨 鬢,潦倒新停 酒杯”,并要求學生進行重新填空,既要符合古詩詞的韻律,又要表現(xiàn)杜甫當時的潦倒處境。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填人了“雪白”來修飾“鬢”,有的學生則用“清”來修飾“酒杯”。最后,大家通過與原詩的“繁霜”“濁”等字詞的對比分析,學生逐漸體悟到原作中“繁霜鬢”“濁酒杯”所言之意:鬢發(fā)以“繁霜”修飾,既能形象地描繪出頭發(fā)的色彩,且比“雪白”更為婉曲含蓄,有韻致;用“濁酒”對酒進行修飾,與“潦倒”的意義吻合,詩人通過酒的形態(tài)反映出自己內心的愁苦與無奈,使整首詩歌所抒發(fā)的情感曲折含蓄。
正是因為對古詩詞內容進行了陌生化的處理,才讓學生實現(xiàn)了對文本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并讓他們從不同方向剖析古詩詞的主旨與架構,使得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多元化,最終使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
二、教學方法陌生化處理的方法
傳統(tǒng)的高中古詩詞教學多采用單純的講授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而教學方法的陌生化處理則使學生耳目一新。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變被動為主動,體驗學習古詩詞的愉悅。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法和情境設置法等陌生化處理方式展開教學。
(一)問題引導式教學法
問題引導式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發(fā)問,并在教師設置的問題引導下更深入地探索古詩詞所蘊含的真摯情感。筆者在講授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作,問題為:“這首詩本為記夢詩、游仙詩,結尾卻為何擲地作金石聲般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筆者鼓勵學生結合詩歌的藝術手法和關鍵意象,對作者情感抒發(fā)的根源以及性格進行了解析,學生們在圍繞這些內容進行頭腦風暴,不僅讓文本的解析不斷外延,還讓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鑒賞經驗獲得了實踐的機遇。
學生提出,李白之所以會在夢境中抒發(fā)自己的憤怒,這可能體現(xiàn)了他對黑暗社會的抨擊,他盡管擁有濟世之才,卻無法獲得發(fā)展的平臺,導致他無法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濟世之志。此外,也有學生認為李白絕非突發(fā)的個人主義的呼喊,而是與其深厚的道教背景以及其特立獨行、不拘小節(jié)的性格相關。因為道教講順從、自由,而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因此,他的吶喊不僅是對權貴的批判,更是對自己信仰的堅持。
(二)情境設置式教學法
情境創(chuàng)設是教學方式陌生化處理中的另外一種形式,是教師通過更具吸引力、感性化、真實化的情境設計,使學生多渠道地與文本進行碰撞,促使學生更好地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生活經驗,最終將古詩詞融入生活。其教學功能是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教師圍繞古詩詞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之中,引導學生更好地與作者、教師、文本進行互動,這個過程不僅是對文本的觀照,更是對學生生活的審視。
以學習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為例,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假設你生活在北宋初年,并是在汴京看守李煜的侍衛(wèi),此時此刻你想對被囚禁的李煜說些什么?這種情境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很快將學生代入設計的角色中,促使他們真切感悟到李煜的亡國之恨和無限的愁苦,同時還能從生活的角度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鼓勵學生在生命與生活的比較中讀懂文本,在古今時空的反差中與文本及作者對話。
最重要的是,這種情境的陌生化處理,可以讓學生主動進行逆向思考。要求學生能很好地把握李煜當時的思想情感,再去考慮該如何根據這一情境設計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要去探究李煜是如何用藝術手法讓抽象的情感具有可感性,如詞作中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表達愁緒,形象地抒發(fā)了愁緒的洶涌和綿延。學生在對話中也可以使用“冬天已經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句子來勸慰李煜,讓他看到春天不會被宋太宗剝奪,畢竟李煜還可以感受到東風的吹拂。
由此可見,教學手法的陌生化處理,不僅可以更好地帶著學生鉆研文本、聯(lián)系生活、掌握藝術技巧,還能有效地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開闊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三、陌生化視野下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成果
首先,古詩詞陌生化教學法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突破慣性思維的藩籬,不再靜等現(xiàn)成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開始善思、質疑,并在古詩詞的探尋中獲得具有個性化的思考,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具有探索精神的思維品質。
在學習曹操的《短歌行》一詩時,筆者要求學生不要借助任何資料,直接誦讀詩歌,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為了讓學生產生一個不依賴資料先入為主的閱讀體驗,即用自身的知識積累來讀懂文本,與古詩詞進行從容的對話,最終成為古詩詞意義傳播的一部分。
這種陌生化處理讓學生自主積極地對文本展開細致深入地思考。如學生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詩句的質疑,他們會提出:“曹操為什么要摘月光,月光與人才有什么關系”等問題,這些都是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求的外在體現(xiàn)。
學生圍繞月光的特征對曹操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思考,逐漸體會曹操將月光比作人才是因其明亮悠遠,正如人才的光芒一樣,璀璨卻很難得到;“月亮”則寓意曹操對人才的期盼與渴望,也暗示了他難以招攬到優(yōu)秀人才的無奈與擔憂。有的學生則更是進行了深入探索,認為曹操期盼人才的心態(tài),就像那永不會滅的月光,讓人不禁為詩人求才若渴的行為所感動。
其次,陌生化教學不僅著重強調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更鼓勵他們要在汲取古詩詞營養(yǎng)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經典古詩詞成為他們解讀古人生活的鏡子,并使他們的生活經驗化、詩意化。
以講授杜甫的《客至》一詩為例,在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完成這樣一項任務:自選詩歌中的一個場景,展開合理的想象,續(xù)寫一首新詩。如“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兩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隨著鄰居老翁的加入,他們的飲酒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呢?
學生熱情高漲,其中有的學生寫了《續(xù)飲樂》:“滿面黃醅聊對酌,短身花架漫牽牽。喚來鄰里齊斟酌,歌罷詩成共樂天?!边€有的學生寫道:“客至柴扉喜自開,相邀共飲酒盈杯。清風拂面話桑麻,笑語盈堂暖意來。”此類續(xù)寫練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原文情感意境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借助陌生化創(chuàng)作,增強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懂得了在尊重原文主旨的前提下,融進自己的想象與情感,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中古詩詞陌生化教學手法,不僅開拓了教師教學的新視野,也為學生學習與接受古詩詞,并嘗試創(chuàng)作古詩詞開辟了新的途徑。正是因為有了活水的注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才越發(fā)豐富多彩,才會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最終,愿廣大師生共同努力,讓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馬大康.語言陌生化與生存新維度[J].文藝理論研究,2005(2):76-85.
[2]張媛媛.現(xiàn)代漢語詩歌“陌生化”的語言實現(xiàn)[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45.
[3]張亞利.學習一種思維,邂逅一份美麗:陌生化理論在高中語文閱讀中的實踐應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12):62-63.
[4]劉祥.陌生化,一個永恒的學習動力:陌生化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J.語文建設,2012(9):23-26.
[5]李雙燕.陌生化理論視角下的宋詞[J].人文天下,2019(20):52-54.
作者簡介:田敏(1985一),女,省務川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古詩詞和寫作教學。
[責任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