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典范傳承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經典古詩詞,其中涵蓋田園、邊塞等場景,情感包含離別、思鄉(xiāng)等類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閱讀方法,從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情感與內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還能深化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一、展開想象,朗讀古詩詞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自由朗讀是幫助學生形成意境體驗的重要方式。通過朗讀,學生能夠感受到詩人運用特定意象和修辭手法傳遞出的情感,體悟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以下是幾種有效的古詩詞朗讀方法:
其一,熟讀成誦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大聲誦讀、低聲吟詠等方式多次朗讀古詩詞。同時,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通過反復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其二,聯(lián)系擴充法。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xiàn)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lián)系起來誦讀,形成知識組塊,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特點的理解。
其三,想象入境法。在誦讀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邊誦讀邊想象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將自己融入古詩詞的意境中,把握古詩詞的感情基調,使誦讀更加富有感染力。
二、巧借思辨,深讀古詩詞
1.深入探究,讀懂古詩詞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古詩至關重要。首先,從標題入手,初步感知古詩。標題是古詩的“眼睛”,是理解古詩的重要切入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深入探究古詩詞的標題,從中初步了解古詩詞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信息。其次,誦讀與想象結合,感悟古詩詞意境。古詩詞注重意境營造,因學生個體存在認知差異,每個人對古詩詞意境的感受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資料誦讀古詩詞,理解詩句含義。在深入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感受古詩詞的動靜之美。
2.依據思想,深讀古詩詞
古詩詞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優(yōu)質載體。思辨包含推理、分析和質疑等高階思維方式,將思辨融入古詩詞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避免盲目定論,學會結合語言情境與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反思判斷形成獨立見解。古詩詞的年代久遠、內涵豐富,在開展思辨性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置身特定情境進行深入思考,感受其中的意境美與思想性。以《題臨安邸》為例,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借助歷史背景和詩人的生平資料等,搭建理解古詩詞的背景框架。接著,教師鼓勵學生從思辨角度出發(fā),圍繞詩句提出疑問,如“暖風薰得游人醉”中“暖風”僅指自然之風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文本等方式取證,最終形成個人觀點,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憤懣之情,以及詩中蘊含的家國情懷。
三、關注語言,品味古詩詞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理解是深入閱讀的基礎,而引導學生實現(xiàn)創(chuàng)意表達則是重要的教學目標。通過系統(tǒng)開展古詩詞鑒賞與審美活動,學生不僅能深入感知古詩詞中的人物形象,還能逐步形成獨特的審美體驗。
1.品味凝練語言,剖析字詞深意
語言凝練是古詩詞的特點。字詞的精準運用往往賦予作品強大的張力與表現(xiàn)力。以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為例,“空”字堪稱全詩的點睛之筆,既描繪山林空寂清幽之景,也外化詩人自在平靜的心境,暗含歸隱避世、修身養(yǎng)性之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關鍵字詞,通過逐字分析,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與藝術特色。
2.把握音韻節(jié)奏,體會情感脈絡
古詩詞的節(jié)奏與韻腳構成獨特的聲音特征,是傳遞情感的重要方式韻腳通過平仄交替與韻律回環(huán),賦予古詩詞朗朗上口的音樂美感。例如,《泊船瓜洲》一詩中“間”字為四聲,若誤讀為一聲會破壞音節(jié)和諧。教師應指導學生準確把握韻腳讀音,如絕句、律詩中“間、山、岸、還”等韻腳需重讀,以凸顯古詩詞的韻律。此外,結合詩意調整誦讀節(jié)奏也至關重要。在誦讀《稚子弄冰》時,學生可以采用輕快活潑的語調展現(xiàn)稚子天真可愛的形象;對“玉、作、忽、脫”等字作短促處理,更能生動傳遞稚子急切興奮的心情,實現(xiàn)聲律與情感的深度融合。
四、立足閱讀,自主表達
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進而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融
合,在創(chuàng)意表達中參照古詩詞的意境和畫面,形成自己獨特的表達風格。
1.理解轉化,創(chuàng)新表達
將古詩詞語言轉化為白話文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更是深入理解古詩詞內涵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學生積累古詩詞之后,會進入創(chuàng)意表達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能夠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第一,改寫。將古詩詞改寫成白話文故事。如把《木蘭詩》改寫成木蘭替父從軍的詳細故事,增加心理和環(huán)境描寫,展現(xiàn)木蘭的心路歷程。第二,續(xù)寫。針對一些意猶未盡的古詩詞續(xù)寫。如對《尋隱者不遇》,續(xù)寫詩人是否在下山途中與隱者相遇,相遇后又發(fā)生了什么。第三,藝術創(chuàng)作。依據古詩詞意境作畫。根據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勾勒出沙漠中孤煙升騰、黃河盡頭落日渾圓的畫面;或給古詩詞譜曲,用音樂傳遞詩意。第四,對比評論。對比同一詩人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如比較李清照前期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和后期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分析其變化原因;或評論不同詩人對同一題材的處理,如比較王昌齡和王之渙的邊塞詩的異同之處。
2.展開聯(lián)想,理解感受
在理解古詩詞內涵的基礎上,學生應圍繞古詩詞的文字展開想象,用創(chuàng)意性語言表達個人感受,從而深入體會古詩詞的意境與情感。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例,學生在完成閱讀理解后,可以將詞中經典語句轉化為現(xiàn)代散文。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能夠使詞的情感與含義得到更加直觀的展現(xiàn),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詞的內涵。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創(chuàng)作。如以這首詞為藍本進行故事新編,賦予辛棄疾筆下的鄉(xiāng)村夏夜新的情節(jié)與人物,通過增添現(xiàn)代元素,讓古詩詞煥發(fā)新的活力。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配樂朗誦活動,根據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節(jié)奏和情感的把握,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感受詞的韻律美。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轉化后的散文與原詞進行對比分析,探討詞人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以及現(xiàn)代語言表達與古詩詞在情感傳遞上的異同,從而更全面地提升他們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古詩詞閱讀為學生打開了領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窗□。學生掌握古詩詞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從古詩詞語言結構、聲音特征、內涵情感等進行深入閱讀,能夠激發(fā)思辨思維,在不斷的探索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意表達和分享,讓古詩詞學習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進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朱詩詩(江蘇省南通市曙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