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18-0023-03
幾何知識不僅是數(shù)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認識世界、理解空間關系的重要載體。然而,幾何概念的抽象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畏難情緒。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基于項自化學習視角,我們通過將幾何知識與真實情境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學實踐,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為例,基于項目化學習的數(shù)學單元教學重構,旨在探索如何將項目化學習理念融人數(shù)學教學,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掌握周長的概念本質和計算方法,最終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學習內容重組:以核心問題為導向
教材單元編排通常以知識為主線,強調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在“長方形和正方形\"單元中,教材安排了5道例題,有認識四邊形、認識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等。
為更好地實現(xiàn)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單元教學,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確定了“我是相框設計師”的單元主題。整個單元圍繞“如何制作出既美觀又省材料的簡易相框?”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將周長作為貫穿整個單元的核心概念,使學生對其的理解和建構在實際制作相框過程中得到深化。這種從“形”和“長度”兩個維度出發(fā)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周長概念,而不僅僅是記住公式。
首先,將“認識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整合為入項課(1課時),引出“我是相框設計師\"的單元主題。學生根據(jù)布置創(chuàng)意作品照片墻的真實情境任務,提出“如何制作出既美觀又省材料的簡易相框?”的現(xiàn)實需求。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同時,安排課外探究與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調查和討論選擇合適的邊框材料并了解其價格,為后續(xù)實踐做好準備。
其次,將“認識周長\"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整合為知識建構課(2課時)。通過核心問題“照片的邊框可以怎么圍?需要多少材料?”的驅動,借助結構化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在測量和計算不同圖形周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這種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路徑,既能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也促進了他們認知結構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發(fā)展。
最后,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周長與面積的概念,我們將“解決問題:最短周長”的例題設計為探究展示課(2課時),鼓勵學生設計并優(yōu)化照片拼擺方案。通過“怎么設計最省材料?”的持續(xù)探究,學生深刻理解了形狀的變化是引起周長變化的重要因素,但圖形大小與周長并非絕對相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運用周長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學習成果展示,深化了對所學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設計:學科素養(yǎng)與關鍵能力并重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單元的“內容要求”是認識四邊形,會根據(jù)圖形特征對四邊形進行分類,結合實例認識周長,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所要達到的“學業(yè)要求”是能認識常見的四邊形,會測量、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解決圖形周長的實際問題過程中逐步積累操作經(jīng)驗,形成空間觀念、量感和初步的幾何直觀。在本單元學習中,基于項目化學習理念,學習目標設計(見表1)不僅注重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還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學習方式轉變:以學習者為中心
學習方式的轉變聚焦于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這種轉變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活動組織形式上,更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知識建構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犹骄?、合作學習和實踐應用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自主探究:從操作中感知周長的本質
活動1:“圍\"照片周長
用毛氈邊圍出照片周長(見圖1),這些圍出的周長合理嗎?為什么?
活動2:“辨”周長長短
想一想,下面每組照片(見圖2)的周長一樣嗎?先用毛氈邊圍一圍,再拉直比較驗證自己的想法,并思考為什么。
通過使用線形材料圍成圖形的活動,學生能自然地將周長概念融入長度體系的學習中,逐漸形成對周長的直觀感知,最終回歸對線段長度的本質理解。同時,通過比較“周”與“面”的變化,學生能感受到圖形大小與周長并非絕對相關,進一步理解了周長的本質屬性。
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從“帶學”走向“助學”,注重學生的體驗和理解,通過“為什么愛心和樹葉形狀的照片圍出的周長不正確?”等問題,幫助學生從操作中提煉出周長的本質屬性,理解周長與圖形形狀之間的關系。
(二)合作學習:在協(xié)作中深化對周長的理解
任務1:測量照片周長
學生分組使用直尺、繩子、軟尺等工具,測量不同形狀照片的周長,并將測量結果匯總。
任務2:制作簡易相框
學生根據(jù)測量結果,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相框。
通過任務1,學生不僅直觀理解了周長的概念,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規(guī)律,還能在周長的測量中熟練掌握繞、滾、分等操作方法,為后續(xù)圓周長的學習打下基礎。通過任務2,學生懂得比較不同的材料后,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簡易相框。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從“主導”走向“引導”,關注每個小組探究的進展情況,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如在學生測量圓形周長時,教師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同一個圓,使用不同方法測量出的周長會有所不同?”通過探究,學生能夠理解“化曲為直\"的原理,認識到測量精度的重要性。
(三)實踐應用:在解決問題中提升綜合能力
活動1:優(yōu)化相框設計
學生嘗試設計多張照片的拼擺方案,探索用最少的材料制作出美觀的相框。
活動2:解決最短周長問題
學生用固定數(shù)量的正方形照片拼擺成長方形和正方形,探索如何拼出周長最短的圖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發(fā)現(xiàn)“在小正方形個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拼得圖形的長和寬越接近,周長就越短”的規(guī)律。最后,學生為不同數(shù)量照片的拼擺設計最短周長的方案,并驗證規(guī)律的正確性。
本活動是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橫向拓展,使學生在探究中感悟規(guī)律,深化對周長計算公式的理解,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從“傳授”走向“支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豐富的制作材料和不同深度的問題,引導他們總結規(guī)律及反思實踐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習評價跟進:全過程與多維度兼顧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單元教學重構,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和全程化,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通過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等,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提供反饋和指導。
(一)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與能力發(fā)展
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項目化學習的始終,旨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度、合作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一是探究活動中的表現(xiàn):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是否表現(xiàn)出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否能夠獨立思考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在“‘圍'照片周長\"和“辨'周長長短”活動中,學生是否能夠通過動手操作感知周長的本質,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二是合作學習中的表現(xiàn):學生是否能夠有效溝通、分工明確,并共同完成任務。如在測量照片周長和制作簡易相框的過程中,學生是否能與同伴協(xié)作,合理分配任務,并高效完成任務。三是反思與改進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及時總結經(jīng)驗教訓,并提出改進建議。如在完成相框制作后,學生是否能夠反思設計中的不足,并提出優(yōu)化方案。
(二)結果性評價:關注學習成果與知識應用
結果性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知識掌握情況、成果作品質量等,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是概念的理解應用:學生對周長概念的掌握是否扎實,是否能夠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如在測量和計算不同形狀照片周長的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夠運用公式準確計算。二是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如在“設計最短周長方案”的任務中,學生是否能夠通過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設計出最優(yōu)方案。三是成果質量與創(chuàng)意:學生完成的作品是否能夠體現(xiàn)美觀性和實用性,并符合設計要求。如制作的相框是否結構合理、材料節(jié)省,并具有一定創(chuàng)意。
(三)同伴互評:關注合作態(tài)度與團隊貢獻
同伴互評是項目化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同伴互評,學生能夠從同伴的視角了解自己的表現(xiàn),促進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提升。
一是合作態(tài)度:學生在小組中是否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并尊重他人的意見。如在完成小組任務中,學生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同伴的建議,并積極參與決策。二是貢獻度: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中是否能夠主動承擔責任,并為團隊目標的實現(xiàn)作出貢獻。如在測量照片周長的任務中,學生是否能夠主動承擔測量或記錄工作,并確保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三是溝通能力:學生是否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有效傾聽他人的意見。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數(shù)學單元教學重構,為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路徑和啟示。在后續(xù)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思考如何平衡項目設計與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等問題,從而優(yōu)化學科項目化學習的實施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責編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