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xué)研究者為了增加畫面感和趣味性,突出\"將軍飲馬\"這一數(shù)學(xué)模型源于社會生活,是千萬將士軍旅生涯的縮影,是對軍人生活日常的生動寫照、形象表達和謳歌.在我國常把唐朝邊塞詩人李頎《古從軍行》中的詩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描述的軍旅生活情境作為此數(shù)學(xué)模型的背景資料;在國外,也有“將軍飲馬”的傳說:據(jù)說生活在古希臘亞里山大里亞城精通數(shù)理的海倫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學(xué)者,一日,一位戰(zhàn)場凱旋的將軍,千里迢迢專程登門拜訪海倫,請教的數(shù)學(xué)問題亦為“將軍飲馬問題”.
1問題的原型描述
如圖1,將軍牧馬在點M處,他需要到河邊飲馬后,返回點 N 處的軍營,那么將軍經(jīng)過怎樣的路線才能使走過的路程最短?
2問題的抽象表達
如圖2,在直線 ξl 上找一點P ,使 PM+PN 的值最小.
解析:如圖3,由于線段PM和PN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用數(shù)學(xué)基本事實(數(shù)學(xué)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直線外一點和直線上所有各點的連線中,垂線段最短”,都無法直接確定使這條折線MPN值最小時點 P 的位置.若聯(lián)想軸對稱的性質(zhì),可以通過作點 N 關(guān)于直線 ξl 的對稱點 N′ ,連接 MN′ 交直線 ξl 于點 P′ .連接 P′N ,則 PN′ 等于 PN ;由作 PN 關(guān)于直線 l 的軸對稱圖形 PN′ 得到與 PN 相等且和 PM 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線段 MN′ ,“化曲為直”,即可找到直線 ξl 上使PM+PN 的值最小的點 P′ ,即找到點 P :
或者,如圖4,由于線段 PM 和 PN 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用數(shù)學(xué)基本事實(數(shù)學(xué)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直線外一點和直線上所有各點的連線中,垂線段最短”,都無法直接確定使這條折線MPN的值最小的點 P 的位置.若聯(lián)想到軸對稱的性質(zhì),可以通過作點 M 關(guān)于直線 l 的對稱點 M′ ,連接M′N 交直線 ξl"于點 P′",連接 P′M ,則 PM′"等于 PM :由作 PM 關(guān)于直線 ξl"的軸對稱圖形 P′M′",即可得到與PM 相等且和 PN 在同一直線上的線段 M′N ,“化曲為直”,即可找到直線 ξl"上使 PM+PN 的值最小的點P′",即找到點 P.
3問題的基本解法
作定點 N (或 M? 關(guān)于已知直線的對稱點,連接定點和所作對稱點,“化曲為直\"找已知直線上的動點 P 其遵循的數(shù)學(xué)基本事實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和“直線外一點和直線上所有各點的連線中,垂線段最短”及“軸對稱圖形的性質(zhì)”.
4基本模型舉例
模型一如圖5,定點 M,N 在直線 l 的異側(cè),在直線 l 上找使PM+PN 的值最小的點 P 的對應(yīng)點 P′
模型二如圖6,定點 M,N 在直線 ξl 的同側(cè),在直線 l 上找使PM+PN 的值最小的點 P 的對應(yīng)點 P′ :
模型三如圖7,定點 M 在角的外部,動點 N 在角的一邊上,點 P 在角的另一邊上,在點 P 所在的邊上找使 PM+PN 的值最小的點 P 的對應(yīng)點 P′ :
模型四如圖8,定點 M 在角的內(nèi)部,動點 N 在角的一邊上,點 P 在角的另一邊上,在點 P 所在的邊上找使 PM+PN 的值最小的點 P 的對應(yīng)點 P′ :
模型五如圖 9,ΔPMN 的頂點 P 在角的內(nèi)部,動點 M,N 分別在角的兩條邊上,在角的兩邊上求使ΔPMN 周長最小的點 M 和點 N 的對應(yīng)點 M′ 和 N′ :
模型六如圖10,四邊形PMNO的頂點 P,O 在角的內(nèi)部,動點 M,N 分別在角的兩條邊上,在角的兩邊上求使四邊形 PMNO 周長最小的點 M 和點 N 的對應(yīng)點 M′ 和 N′
5“將軍飲馬\"模型的應(yīng)用
5.1利用模型五,求最小周長
例1如圖11,已知點 I 是∠EFG 內(nèi)任意一點, ∠EFG=30° FI=6 ,點 A 和點 B 分別是邊 FE 和邊 FG 上的動點,試求 ΔIAB 周長的最小值.
解析:求 ΔIAB 周長的最小值,即求 IA+IB+ AB 的最小值.
如圖12,依次作點 I 關(guān)于邊 FE 和邊 FG 的對稱點 I1 和 I2 ,連 接 AI1 和 BI2 ,則可得 IA+IB+ AB=I1A+I2B+AB.
連接 FI1 和 FI2 ,則 FI1= FI2=FI=6 ;由 ∠EFG=30° ,以及軸對稱圖形的性質(zhì)可得 ∠I1FI2=2∠EFG=60° ;由點 A ,B 都是動點,當點 A 和點 A′ 重合,點 B 和點 B′ 重合,點 I1,I2,A(A′) 和 B(B′) 共線時,由“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知,此時 ΔIAB 周長的值最小.
在 ΔI1FI2 中,由 ∠I1FI2=60° , FI1=FI2= FI=6 ,知△ I1FI2 是等邊三角形,于是可得 I1I2=6 所以 ΔIAB 周長的最小值為6.
啟示:緊扣數(shù)學(xué)基本事實“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是求周長最小值的理論依據(jù);適時作出對稱點和輔助線,根據(jù)軸對稱的性質(zhì)構(gòu)造等腰三角形是求解的橋梁;巧妙運用轉(zhuǎn)化思想,正確地構(gòu)造等邊三角形,是求解的捷徑.
5.2活用模型一,求線段最小值
例2如圖13所示,在正方形ABCD 中, 分別是邊 AB,AD 上的動點, ME= ,EF⊥BC 于點F,EG⊥CD 于點 G ,連接 FG ,則 FG 的最小值為( ).
9
A B.3 D.2
解析:如圖14所示,連接 AC AE,CE
在 RtΔAB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在 RtΔAMN 中, 中
所以 E 是MN的中點, MN=3
所以 :由圖知, AE+CE?AC ,當 A,E,C 三點共線時,
即點 E 所在的直線與 AC 是同一條直線時, CE 最短.由 AE+CE=AC ,知 因為 ∠EFC=∠EGC=∠FCG=90° ,所以四邊
形EFCG是矩形.所以 =故選:D.
啟示:運用“將軍飲馬\"模型求最小值時需靈活,注意結(jié)合特殊四邊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例如,此題在判定四邊形EFCG是矩形時,就用到了矩形的判定定理“三個角都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用到了性質(zhì)定理“矩形的對角線相等”;用到了正方形的性質(zhì)“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同時要注意與多種數(shù)學(xué)思想相結(jié)合,此題用到了轉(zhuǎn)化思想及等量代換思想.另外,求值時用到了勾股定理、作差法等,三角形三邊的不等關(guān)系“三角形任意一邊小于其他兩邊的和”等.
總之,“將軍飲馬\"模型是求動點與線段或者動點與線段和(例如求三角形周長、四邊形周長)最小值的強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