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的美食猶如一座琳瑯滿目的寶庫,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而其中,拉條子堪稱美食中的完美典范。拉條子,又名拌面,是風靡新疆地區(qū)的特色面食。它憑借獨特的口感與豐富多樣的菜碼,贏得新疆人民的喜愛。無論是南疆的熱鬧街巷,還是北疆的寧靜小城,拌面館如繁星般點綴在大街小巷,已成為新疆美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圖。
伊犁拉條子看似普通,實則暗藏玄機,最有名的便是碎肉面和過油肉面。在伊犁的眾多拌面館里,這份普通的拌面早已被演繹成經(jīng)典,讓每一位品嘗過的食客都贊不絕口。
做伊犁拉條子需選用新疆當?shù)爻霎a(chǎn)的優(yōu)質(zhì)小麥粉,和面的水中必須加入適量細鹽,如此面條才不易斷裂、有筋道。面團和好后,需反復(fù)揉透,其軟硬程度要根據(jù)季節(jié)靈活調(diào)整。冬季,面要和得稍軟一些,醒面的時間也要適當延長;夏天,面則要和得稍硬,鹽也要多放一些,并且要根據(jù)氣溫將面團放入冰箱冷藏,否則面條容易變軟、斷裂,還會發(fā)黏。
面團揉好后,便開始揪劑子。將大小均勻的劑子,整齊地排列在大木案板上。接著,在劑子上輕輕刷上一層油,開始搓條。只見師傅們雙手在案板上熟練地搓動。先將面劑子搓成大約手掌長的短條,整齊碼放,然后再一根根搓成長短粗細均勻的長條。之后,將搓好的長條刷上油,擺入盤子中。應(yīng)一根根、一層層有序擺放,其間不斷刷油,防止面條粘連。最后,用塑料紙將搓好的面條仔細蓋住,醒半小時以上,面條便可以拉制了。
一般來說,一份面由四根面條組成。取出面條后,再分別搓細,然后將四根面一起拽住兩頭,邊拉邊在案板上拍打,發(fā)出“啪啪”的聲響。拉到粗細合適時,便下入鍋中。夏季,將拉條子煮熟后,常常還要撈起,放入涼水盆中過涼,這個過程俗稱“洗面”。將煮熟的拉條子在涼水中反復(fù)搓洗,直至涼透。經(jīng)過這一番處理,拉條子的口感變得柔韌筋道,嚼勁十足。由于和面時放了鹽,吃起來咸香可口,飽腹感十足,再配上美味的菜碼,吃起來別提多香。
碎肉面的菜碼,正如其名,講究一個“碎”字。將牛肉切成碎末,白菜、洋蔥、青辣椒、西紅柿、木耳切成小丁。待炒鍋油熱,先放入牛肉碎煸炒,接著加入新疆獨有的拌面靈魂調(diào)料——辣皮子醬。炒香后,再加入各種小丁,放入調(diào)料翻炒入味。菜碼帶著誘人的湯汁出鍋,光是色香,就讓人垂涎欲滴。
過油肉面的菜碼種類多樣,肉分為羊肉和牛肉兩種,一般館子常用牛肉。肉切片后,上漿腌制,以鎖住水分,保證口感軟嫩鮮香。制作時,先將腌制好的肉片過油浸炸一會兒,熟后撈出。再燒油下入配菜炒熟,倒入炸熟的肉片翻炒,加入調(diào)料,湯汁稍多一些,調(diào)味后裝盤。配菜則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搭配,各種時令蔬菜大多都能派上用場,常用的有洋蔥、西紅柿、豆角、土豆、白菜等。還有不放肉的西紅柿雞蛋拌面、椒麻雞拌面、大盤雞拌面等,這些屬于另一種獨特的做法。
菜碼和拌面分別裝在不同的盤子里端上桌,食客們一見,眼睛不由自主地亮了起來,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他們拿起筷子,將菜碼撥到拌面上,瞬間,白的、綠的、黑的、紅的菜和肉滿滿地堆在晶瑩如玉的拌面上,讓人食欲大增。挑起拌面,就著早已剝好的幾瓣蒜,一陣狼吞虎咽,如風卷殘云。新疆人常說:“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痹俨林旌壬蠋卓跓岵?,意猶未盡,心中滿是滿足。
伊犁拉條子,從和面到拉制,從菜碼搭配到食客品嘗,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飽含著匠心與熱情。那一口口筋道面條與豐富菜碼的交融,讓人回味無窮。吃伊犁拉條子時,總有人不由自主地豎起拇指說“亞克西”(維吾爾語意為“棒”),因為伊犁拉條子,真的是“亞克西”!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