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編制中學生價值決策問卷,收集了1,973份有效數據。分析結果表明,中學生價值決策包含“意義標準”“方法采擇”“情緒管理”三大維度。不同性別與年級的對比分析表明,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在性別和年級因素上表現出差異:在初三至高三年級段,性別和年級對其認知決策能力的影響相對獨立,性別因素和年齡因素均在“方法采擇”維度表現顯著影響;此外,年級因素還在“意義標準”維度表現出一定的差異趨勢?;谶@些發(fā)現,應針對性別和年級差異制定個性化德育培養(yǎng)方案,從意義、方法和情緒角度對中學生的價值決策能力進行調節(jié),從而為優(yōu)化學習行為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雙減”政策;價值決策;德育;中學生;學習行為作者簡介 郝思嘉,博士后、助理研究員;葉巧玲,碩士研究生;潘黃合,博士研究生;張丹,副系主任、長聘副教授;宋少衛(wèi),副高級工程師
一、背景與價值:德育視角下價值決策對中學生學習行為優(yōu)化的引領作用
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共同塑造了一個日益復雜且多變的選擇與決策環(huán)境。中學生身處這一環(huán)境之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他們需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會作出明智的選擇和決策。這些選擇不僅關系到他們的學業(yè)成就,更深刻影響著個人發(fā)展和社會貢獻。在這一過程中,價值決策扮演著重要角色。價值決策是指個體在面對多種可能的選擇時,“依據內心的價值標準對資源或任務進行管理,以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及執(zhí)行的先后順序的能力”]。它不僅深刻影響著學生學習時間的分配與資源的選擇,更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能力的核心體現。2I3通過價值決策,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知自身學習動機與目標,塑造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采納有效的學習策略,并在面對挑戰(zhàn)時展現出更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從而實現高效的自我管理與激勵。[4]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變革,在“雙減”政策等教育改革措施的推動下,教育領域正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促使教育回歸其本質,旨在通過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等方式,促進學生全面、和諧且富有個性的發(fā)展。這一變革不僅要求教育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全面審視與優(yōu)化,更將焦點深入到了學生的內在世界,包括他們的學習動力、行為模式以及道德品質的塑造。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學習行為、時間分配及資源選擇等,均受到價值決策能力的深刻影響。通過優(yōu)化價值決策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為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德育是提升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它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與行為習慣的重要方式,更為學生的價值決策奠定了堅實的道德基石,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道德底線與行為準則,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價值決策時的重要參考。此外,德育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社會擔當精神,使他們在面對價值沖突和選擇時,能夠更加理性、成熟地權衡利弊,作出最優(yōu)的決策。然而,德育內容廣泛,其實施效果與學生的個體認知因素緊密相連。因此,在實施德育時,必須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確保德育的實效性。當前,對學生個體認知能力影響價值決策過程的研究尚顯不足,深入了解這些認知因素,將有助于教師設計更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在價值決策方面的成長。
鑒于此,本研究將聚焦于中學生的價值決策問題,致力于通過多維度與結構化的問卷進行調查,深入剖析學生個體哪些認知因素與價值決策密切相關,明確德育對價值決策的著力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德育策略和方法,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他們的價值決策能力。這不僅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教育目標具有深遠意義,而且也為教育領域的改革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中學生價值決策問卷的編制及維度構建
基于上述背景分析,提升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既是德育的關鍵目標,也是優(yōu)化學習行為、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切入點。為此,本研究嚴格遵循心理測量學規(guī)范,整合多維度理論框架,設計并驗證中學生價值決策問卷,旨在揭示其核心維度結構,為后續(xù)進行價值決策不同維度中學生學習行為的性別與年級差異研究,進而進行差異化德育策略的制定提供數據支撐。以下從問卷設計、數據收集及維度構建三方面展開具體說明。
(一)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采納了多維度研究思路,廣泛整合了多個與青少年學習行為相關的量表內容,包括《學業(yè)浮力量表》{、《青少年學業(yè)情緒問卷》以及《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9。基于這些量表,本研究編制了一份針對中學生的價值決策問卷,旨在全面評估中學生在價值決策方面的多維度特征,為理解其決策行為提供科學依據。
問卷共包含27個題目,題目均采用6點計分,“完全不符合”計1分,“有點不符合”計2分,“說不清”計3分,“有點符合”計4分,“比較符合”計5分,“完全符合”計6分,分數越高表示學生認為自己在該問題維度的能力發(fā)展越好。
(二)數據收集
本研究招募了北京、西安、保定三地初三至高三的中學生群體,共收集到2,028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973份,有效回收率 97.2% 。有效問
卷中,男生與女生分別占比 51.1% 、 48.9% ,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的人數比例分別為 5.1% 、44.6% 、 38.8% 、 11.5% 。
(三)明確中學生價值決策維度
本研究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來明確中學生價值決策的維度。探索性因子分析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數據降維的技術,它通過識別變量間的共同因子來簡化數據結構。該方法將多個變量綜合為幾個核心因子,從而有助于構建問卷的維度結構。通過這一過程,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學生價值決策的潛在結構,明確中學生價值決策的維度。
本研究中初測數據的KMO 值為0.932,Bartlett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28348.820( df=351 plt;0.001 ),適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探索性因子分析過程中,采用Promax斜交旋轉方法,成功提取了5個因子,這些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積方差解釋率為 61.428% ,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夠較好地解釋原始變量的變異(見表1)。
這些因子可以進一步歸納為意義、方法和情緒三個核心維度。意義維度:因子1和因子2包含了與學習意義和目標相關的題目,如學習成就感、自標實現以及學習內容的實用性,這些題目體現了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明確性以及對學習內容價值的認識。方法維度:因子3主要涉及學習方法和策略,包括了學習計劃的制定、高效學習方法的運用以及與同學討論問題等,這些題目反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和策略。情緒維度:因子4和因子5主要與情緒相關,包括了應對挫折、壓力管理以及考試焦慮等題目,這些題目反映了學生在面對學習挑戰(zhàn)時的情緒狀態(tài)和情緒調節(jié)能力。
綜上,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明確了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構成維度,涵蓋意義、方法及情緒三個核心維度,分別可命名為“意義標準”“方法采擇”“情緒管理”。情緒的穩(wěn)定與理性是價值決策的前提,關注情緒調節(jié)和應對策略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業(yè)成就的影響[10],強調有效的情緒管理對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和提升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的促進作用;意義的明確與深刻是價值決策的靈魂,聚焦于動機和目標設定,探討學生根據自己對學習價值的認知來設定并追求學習目標,從而激發(fā)內在的學習動力;而方法的科學與有效則是價值決策的關鍵,關注學習策略的選擇和應用,強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任務特點和個人資源來靈活選擇學習策略,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2這些要素共同作用,幫助學生在面對挑戰(zhàn)時展現出更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實現高效的自我管理與激勵。這一細化分類不僅清晰地揭示了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內在結構,而且為深入理解該能力的個體認知因素提供了支撐,從而為后續(xù)深入探究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復雜機制與發(fā)展路徑奠定了基礎。
三、量化探索:價值決策各維度中學生學習行為的性別與年級差異
基于已收集的1,973份有效數據,通過雙因素方差分析(Two-wayANOVA)深入剖析不同性別及年級(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在價值決策各維度(“意義標準”“方法采擇”“情緒管理”)中的作用差異(見表2),旨在揭示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多維度特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提出個性化價值決策能力的策略建議奠定基礎。
(一)性別差異
意義標準:男生和女生在意義標準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F(1,1965)=1.358 , p=0.244 )。這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初三至高三年級評估事物意義或價值時采用的標準相似。
方法采擇:在方法采擇維度上,性別存在顯著影響,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 F(1,1965)=15.942 plt;0.001 )。這表明男生在解決問題或作決策時可能更傾向于采用多樣化的方法或策略,而女生則可能相對保守或傾向于使用較少的方法。
情緒管理:男生和女生在情緒管理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F(1,1965)=0.045 , p=0.832 )。這表明男生和女生在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上表現相似,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二)年級差異
意義標準:在意義標準維度上,年級差異邊緣顯著( F(3,1965)=2.516 , p=0.057 ),事后比較(Bonferroni檢驗)顯示高一年級學生得分邊緣顯著高于高三年級學生得分( p=0.055 )。這意味著高一年級學生對事物意義或價值的評估更為積極,而高三年級學生可能由于學業(yè)壓力或其他因素,對事物意義的評估相對較為保守。
方法采擇:在方法采擇維度上,年級差異顯著( F(3,1965)=9.298 , plt;0.001 )。具體表現為高三年級學生得分最低,顯著低于高一和高二年級學生( pslt;0.05 ),而初三年級學生得分雖高于高一但低于高二( pslt;0.001 )。這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在方法采擇能力上可能先提升后下降,呈現出一種倒U型的發(fā)展趨勢。其中,高二年級學生表現最佳,顯著高于其他年級的學生。
情緒管理: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情緒管理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 F(3,1965)=0.706 , p=0.549 )。這表明從初三到高三,學生在管理情緒的能力上相對穩(wěn)定。
(三)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
在“意義標準”“方法采擇”“情緒管理”三個維度上,性別和年齡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psgt;0.05 )。這意味著性別和年級對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兩者沒有顯著的相互作用。
綜上,本研究揭示了性別和年級在學生價值決策能力不同維度上的作用差異。對于初三至高三年級段的學生而言,性別和年級對其認知決策能力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性別因素和年齡因素均在“方法采擇”維度出現顯著影響。此外,年級因素還在“意義標準”維度表現出一定的差異趨勢。但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而言,性別的影響相當。從年級角度來看,不同年級學生在價值決策能力上的差異可能反映了學生隨著年齡增長和學業(yè)壓力變化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初三年級學生正處于一個過渡期,他們開始面臨更多的選擇和決策,因此在方法采擇維度上表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而高一年級學生由于剛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欲,因此在意義標準維度上得分較高。然而,隨著年級的升高,尤其是到了高三年級,學生面臨更大的學業(yè)壓力和未來規(guī)劃的不確定性,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方法采擇方面出現困難。
這些發(fā)現有助于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多維度特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針對性別和年級差異,教育者可以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以促進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四、策略與展望:融入德育元素的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優(yōu)化路徑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價值決策在優(yōu)化中學生學習行為中的核心作用。價值決策作為驅動學習的關鍵要素,其有效實施依賴于德育的堅實基礎,具體通過“意義標準”“方法采擇”“情緒管理”三大維度協同作用。
中學生正處于情緒發(fā)展動蕩多變的青春期,同時也是認知思維發(fā)展、價值塑造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他們可能會經歷情緒豐富而難以調控、易受學習和考試等外界刺激而快速爆發(fā)或起伏等情緒問題。同時,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對學習、自身發(fā)展和實現人生意義的價值容易感到迷茫和意志不堅定。此外,受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不足的制約,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上需要更多指導和引導。[3通過加強三個維度的教育引導,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調控情緒、明確學習意義、掌握高效學習方法,還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更好地應對成長道路上的挑戰(zhàn),為未來的學習與人生奠定基礎。通過對不同性別及年級中學生在三個核心維度上的差異分析,揭示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多維度特征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及具有實操性的策略建議。
(一)意義標準策略:強化價值引導,塑造年級特色
在意義標準維度,高一年級學生因新鮮感而更積極,傾向于探索新事物的意義;高三年級學生可能因學業(yè)壓力而更注重事物的實用性和即時效益這種差異反映了學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也影響了他們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年級特色,從以下方面進行教育策略細化.
1.年級分層意義教育課程
結合高一年級學生對事物意義評估更積極的特點,可加強價值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比如,設計“意義探索與價值觀形成”課程,通過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活動,引導他們積極探索事物的內在意義,培養(yǎng)對道德價值的敏感性和判斷力。針對高三年級學生,則更需關注學業(yè)壓力下的價值迷茫[15],開設“實用倫理與人生規(guī)劃”課程,結合社會熱點、職業(yè)規(guī)劃等話題,討論道德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和應用,幫助他們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未來人生奠定道德基礎
2.跨年級意義交流項目
組織跨年級的“意義對話”活動,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圍繞共同主題(責任、友誼、夢想等)進行交流和討論,促進年級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拓寬彼此的意義視野。此外,高年級學生可作為低年級學生的“意義導生”[16],分享自己的經驗、感悟和道德成長歷程,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榜樣和指引。
3.個性化意義引導計劃
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個性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意義引導計劃,如為高一年級學生提供“意義發(fā)現日志”,鼓勵他們記錄并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意義體驗;為高三年級學生提供“道德決策指南”,幫助他們在復雜情境中作出符合道德標準的決策。
(二)方法采擇策略:鼓勵多元思維,促進年級遞進
在方法采擇維度,高二年級學生可能因知識積累和經驗增加而表現出更高的決策效率;男生女生在方法選擇上也有不同傾向,男生更傾向于冒險嘗試,女生更傾向于穩(wěn)健安全。這些差異反映了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風險偏好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決策和問題解決方式。
1.年級差異化策略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經驗水平,設計差異化的方法采擇課程和遞進式的思維訓練課程。同時,融入德育的多元元素,如社會責任、團隊合作、尊重他人等。學??梢蕴峁┒鄻踊膯栴}解決方法供學生參考,同時鼓勵他們參與案例分析、項目策劃等實踐活動,提升實踐能力和決策水平。
對于年級相對較低的學生而言,如初三、高一年級學生,應重點培養(yǎng)他們的基礎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技巧。通過開設決策與問題解決課程、組織模擬決策活動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決策流程和方法采擇技巧。此外,還可以通過團隊合作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強調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引入社會責任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行為對社會的影響。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可以進一步深入決策方法,引入復雜情境下的決策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同時,加強社會責任教育,通過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實際行動履行社會責任。例如,可以組織社會實踐調研,讓學生自主選擇課題進行實地調研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通過這一過程,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針對高三年級學生,關注他們在復雜情境下的決策能力和策略優(yōu)化能力,進行綜合性的方法采擇和決策能力訓練。同時,引入領導力培養(yǎng)的內容,通過模擬領導情境,讓學生學習如何領導團隊、協調資源、作出決策。
2.性別差異化策略
針對男生傾向于冒險嘗試的特點,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和項目,鼓勵他們在方法采擇中勇于嘗試新思路、新方法。同時,注重方法的實用性與可行性,培養(yǎng)他們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感。比如,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他們學會在冒險中承擔責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針對女生可能更傾向于穩(wěn)健安全的特點,設計活動鼓勵她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突破思維定勢,增強自信心。在保持穩(wěn)健的同時,勇于嘗試更多元化的解決問題方式,讓她們在選擇時有更多的依據和信心。[17]
(三)情緒管理策略:培養(yǎng)情緒智力,促進均衡發(fā)展
雖然情緒維度在性別和年級上未表現出顯著差異,但情緒管理作為價值決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細化情緒管理策略、形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有助于學生保持冷靜、理性的思考狀態(tài),從而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教師可通過開設情緒管理課程,教授學生識別、表達和調節(jié)情緒的技巧。利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如何控制情緒,避免情緒沖動影響決策。鼓勵學生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及觸發(fā)因素,通過反思提升自我認知,學會在情緒波動時保持冷靜,為價值決策提供穩(wěn)定的情感基礎。提升學生的情緒智力,包括情緒感知、情緒理解和情緒管理等。高情緒智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緒,增強同理心,從而在決策時考慮更全面的因素。[18]
(四)綜合策略:整合三維視角,構建德育生態(tài)系統(tǒng)
綜合策略的優(yōu)化是對前文提出的情緒管理、意義標準和方法采擇策略的進一步整合和提升。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價值決策能力,教師應將德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充分考慮性別與年級的特殊性,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旨在構建一個更加系統(tǒng)、全面、有效的德育體系。
1.性別與年級的融合策略
教師可基于對學生性別特點和年級發(fā)展階段的深刻理解,設計差異化的德育活動。例如,針對初三年級學生,組織以情緒管理和團隊合作為主題的德育課程;針對高年級學生,則更側重于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以及復雜情境下的價值判斷與選擇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鼓勵男生和女生在德育活動中相互學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共同促進價值決策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2.家校合作與社區(qū)參與
前文從情緒管理、意義探索和方法采擇三個維度提出了策略,而家校合作和社區(qū)參與則為這些策略的實施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資源。家校合作能夠確保德育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家庭和學校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情緒管理、價值觀形成和決策能力培養(yǎng)。社區(qū)參與則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公民意識,從而進一步促進價值決策能力的發(fā)展。
具體來看,可建立家校溝通的長效機制,定期舉辦家長會、家庭教育講座等活動,增強家長對德育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與學校共同制定并執(zhí)行個性化的德育計劃。同時,利用社區(qū)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將德育延伸至校外,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tài)。
3.持續(xù)評估與反饋機制
前文提出的策略需要有效的評估機制來監(jiān)測實施效果,確保策略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持續(xù)評估與反饋是策略調整和優(yōu)化的重要依據。應建立包含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情緒管理、價值決策能力等多個維度的評估體系,采用問卷調查、情境測試、同伴評價、教師觀察等多種方法,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德育發(fā)展水平。
基于評估結果的個性化指導,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緒管理、意義探索和方法采擇,幫助他們識別自身在價值決策能力上的優(yōu)勢與不足,制定改進計劃。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通過日記、小組討論等形式,分享成長經歷,促進相互學習與進步。
德育在中學生價值決策能力的提升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價值決策能力,學校應將德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同時充分考慮性別與年級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構建德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整合“意義標準”“方法采擇”“情緒管理”三維視角,綜合施策、精準發(fā)力,為中學生營造一個更加健康、積極、有益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幸福。
參考文獻:
[1]
[4]宋少衛(wèi).學習治療手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28,29.
[2]Eccles,J.S.,Wigfield,A.Motivationalbeliefs,values,and goals [J].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2002,53(1):109-132.
[3]Zimmerman,B.J.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 andanalysis.In B.J.Zimmerman amp; D.H.Schunk (Ed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s(2nd ed.)[M].New York:Routledge,2001:1-38.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2):14-19.
[6]王歡.推動“雙減”落地讓教育回歸本真[J].小學教學研究,2022(25):1.
[7]孫蔚雯.高中生日常性學業(yè)復原力、學業(yè)投入對學習成績的影響[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16-20.
[8]董妍,俞國良.青少年學業(yè)情緒問卷的編制及應用[J].心理學報,2007(5):852-860.
[9]邊玉芳.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與應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39-44.
[10]
[12]Schunk,D.H.and Zimmerman,B.J.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In Handbook of Psychology,Second Edition (edsI.Weiner,W.M.ReynoldsandG.E.Miller)[M].NewYork:Wiley,2012:45,56.
[1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11-216.
[13]吳萍萍.初中生心理發(fā)展對德育實效性影響探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0,35(6):112-5.
[14]郭會房,劉曉華.多元聚合培育高一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3(4):13-14.
[15]趙婷.職業(yè)價值觀大冒險一高三學生職業(yè)價值觀探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1):39-42.
[16]陳澤璇,胡可欣,焦建利.從“以評輔教”到“以評為學”:同伴互評研究回顧與展望[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5):64-73.
[17]曹文秀,李忠軍.價值觀形成的認知加工與培育路徑探究[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7(6):49-56.
[18]田書琴.不同階段學生情緒智力發(fā)展的特征及培養(yǎng)策略[J].社會科學前沿,2023,12(10):6094-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