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題文化內涵的維度
基于數學文化視角的中考數學試題框架,按維度可劃分為:知識源流、學科聯系、社會角色、審美娛樂及多元文化五類.深入挖掘數學試題里的文化內涵,有助于了解中考數學文化試題的命題特點及整體性規(guī)律.
其中,知識源流維度強調數學知識的歷史發(fā)展與傳承.通過理解數學知識的源頭及其演變過程,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數學概念的來龍去脈,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維度使學生能夠將當前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歷史背景相聯系,感受數學的持續(xù)性和漸進性.學科聯系維度著重于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關聯.數學不僅是獨立的學科,還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經濟等領域.這種聯系使學生能夠在跨學科的背景下應用數學知識,拓展思維,并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社會角色維度關注數學在社會中的實際應用和影響,數學在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工程建設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此維度,學生可以認識到數學在社會各個層面的重要性,增強對數學的實用性認同,并激發(fā)學習的動機.審美娛樂維度強調數學中的美學價值和趣味性.數學不僅是嚴謹的邏輯推理,還蘊含著獨特的美學,體現在對稱、比例、和諧的結構中.通過審美娛樂維度,學生可以在數學中發(fā)現美感,體驗數學的趣味性,從而培養(yǎng)對數學的熱愛.多元文化維度關注數學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表達和應用.數學作為一門全球性的學科,不同文化對數學問題有各自的理解和解決方式.多元文化維度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數學在不同文化中的多樣性,促進全球化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個維度相互關聯,共同構建了一個全面的數學文化視角.知識源流為學科聯系提供了背景,學科聯系則讓數學在不同領域中得到應用,社會角色凸顯了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而審美娛樂和多元文化則使數學更具吸引力和包容性.這些維度共同作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數學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全面的數學素養(yǎng).
2中考真題文化內涵分析
下面對2024年江蘇省鹽城中考數學試卷進行分析,試卷內容可掃碼下載.
2.1知識源流:深植歷史,數學文化的積淀
2024年江蘇鹽城中考卷第1題相反數、第3題指數運算、第10題完全平方式、第14題古算術“繩索量竿”、第17題復合運算與三角函數、第19題分式化簡等,均凸顯數學概念和方法的歷史淵源.相反數與負數概念源于中國《九章算術》及阿拉伯代數,指數法則形成于文藝復興的連乘記號,配方法和分式運算分別承載希臘與阿拉伯數學智慧,《增刪算法統宗》的繩索測竿體現古人對方程思想的初探,絕對值與三角函數的結合反映近代數學體系的交叉演進.此維度幫助學生將符號與時代背景關聯,感悟數學知識的傳承與積累,同時,本卷通過將古今中外的數學革新融入題設,引導學生關注數學史中關鍵人物與事件.題目歷史線索的梳理還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思維,提升科研素養(yǎng).
2.2學科聯系:數學與其他學科的交織
本卷第2題翻折運動、第6題角度關系、第15題無人機測高、第22題反比例函數建模、第24題讀書時間統計等,均強調數學與物理、工程、統計的融合.翻折運動關聯幾何變換與材料折疊結構,角度關系對應測繪與建筑設計,無人機測量運用三角函數與現代技術,反比例函數模擬自然規(guī)律如光照強度,統計圖結合教育調查分析社會現象.該維度貫穿幾何、代數與真實場景的交叉應用,培養(yǎng)學生在復雜情境中綜合運用多種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本維度強調數學建模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價值,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的熱情.
2.3社會角色:數學作為社會發(fā)展動力的體現
本卷第5題正方體展開與包裝設計、第8題企業(yè)利潤增速對比、第18題不等式解的風險評估、第20題要求學生計算研學基地概率模型、第26題生產優(yōu)化模型等,凸顯數學在社會經濟、管理決策中的應用,正方體展開助力包裝與物流布局,利潤折線圖服務財務分析,不等式解對應金融閾值判定,概率樹狀圖模擬行為選擇,線性規(guī)劃指導車間生產與利潤最大化.此維度強化數學的實用價值,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在各行業(yè)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工具在公共管理、市場分析等領域的實際影響.
2.4審美娛樂:數學之美的探索與感知
第4題科學記數法整潔性、第7題無理數的估計、第11題相似周長比例、第12題圓心角與內角、第23題圓與相似三角形、第27題最短路徑等,體現數學之美.科學記數法以簡馭繁,無理數區(qū)間估算展現符號之美,相似比例暗含和諧之感,圓與角的組合呈現幾何韻律,切線與相似帶來結構純粹,最短路徑揭示極簡優(yōu)化趣味.此維度旨在讓學生在嚴謹邏輯中體驗對稱與和諧,理解數學不僅是符號運算,也是一種審美享受.審美娛樂維度亦體現題目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將數學邏輯與視覺感受相結合.
2.5多元文化:數學中的文化多樣性
第9題分式有意義條件、第13題圓錐側面積、第16題旋轉對稱、第21題幾何證明條件選擇、第25題中頂點四邊形等,涵蓋中外數學傳統與表達差異.分式有意義條件在不同國家教材中表述習慣各異,圓錐展開法既見于中國古算術《九章算術》,也體現在歐氏幾何,旋轉對稱在伊斯蘭馬賽克與文藝復興建筑中各有特色,證明條件的選擇反映了不同邏輯風格,中頂點四邊形構造在中式窗格與西方繪畫里都能發(fā)現.該維度借助題目設計引導學生尊重數學的多元來源,提升跨文化理解與包容,培養(yǎng)開放的全球化視野和多樣化思維.多元文化視野中,學生可從不同文明的數學實踐中汲取靈感,拓展解題思路[1].
3基于試題分析的教學啟示
3.1注重數學文化的多元化滲透,促進學生的文化認同與自信
通過對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中考數學試卷的分析,我們發(fā)現其中融人了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的元素,如“繩索量竿\"問題.此類題目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種文化內涵的融入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數學的認同感,還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促進他們對自己文化背景的自信.因此,數學教學應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國古代數學的精髓,如《九章算術》中的問題、古代天文學與測量學的聯系等.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將歷史文化、社會背景與數學知識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激發(fā)學生對文化的興趣和自豪感.比如,在講解幾何問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測量技術,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技術在今天的實際應用.
3.2加強數學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從試題中關于鹽城小麥產量、學校研學活動選擇等內容的設定可以看出,數學不僅是抽象的理論,它在實際社會問題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據的分析,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應用場景,這不僅提升了數學能力,也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數學教學應注重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結合,設計更多符合學生生活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思考和運算.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經濟發(fā)展、社會問題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設計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將數學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可以設置與城市規(guī)劃、資源分配、環(huán)境保護等相關的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統計分析能力以及決策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還能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認識到數學在改善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3.3重視數學的審美性和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
2024年鹽城市中考數學試卷中,通過幾何形狀的展開、圖形的旋轉等問題,不僅考查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也體現了數學的審美性與創(chuàng)造性.數學不僅僅是解題工具,它本身也包含著獨特的美學價值.例如,幾何圖形的對稱性、代數公式的簡潔性等,都是數學中令人贊嘆的美學元素.通過這些美學元素的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數學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審美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動態(tài)展示、模型制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數學之美,同時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在解題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培養(yǎng)學生的多角度思維,幫助學生從多個維度理解數學問題,并激發(fā)他們探索數學的興趣與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的基本技能,還能夠提升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形成更高層次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陳映彤.高考數學試題中的文化內涵及其教育意蘊[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