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2-0042-05
一、個案概況
(一)背景資料
小W,男生,16歲,高一學生,獨生子。小W與父母一起生活,家庭經(jīng)濟條件優(yōu)越,父母文化程度較高、感情穩(wěn)定,對小W的教養(yǎng)方式較為寬容寵愛,尤其是母親,對小W提出的要求基本都會滿足。家族兩系三代無精神疾病史,小W既往也無精神疾病史。
(二)來訪者自述
小W自述性格比較外向,從小興趣愛好就與同齡人不太一樣,比較喜歡自然現(xiàn)象、動植物、氣象內(nèi)容等,較少玩目前流行的電子游戲,因此要好的同齡玩伴較少。從小父母基本都會滿足自己的要求,在興趣愛好方面也盡量讓自己規(guī)劃;在學業(yè)方面,理科成績優(yōu)異,唯獨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稍顯薄弱,不太擅長與人友好地交流。
在高一剛開學時與某同學發(fā)生過矛盾,后來雖然緩解了矛盾,但是一直覺得這件事會繼續(xù)影響自己與其他同學的交往,導致自己不被大家喜歡和理解。
(三)心理教師觀察
小W身材消瘦,表達流暢,語言邏輯性較強。當談到與同學們的關(guān)系時,小W表現(xiàn)出較強的羨慕、嫉妒和焦慮情緒。小W明確表示,當同學們選舉班委或者其他榮譽稱號時,沒有人推選自己,這讓他感到非常挫敗。此外,同學們共同為其他同學慶祝生日的場景也讓小W非常羨慕,甚至衍生出嫉妒、憤怒的情緒。他很擔心自己的不良情緒會影響之后與同學的相處,表達了對之前與同學吵架的后悔,小W不確定自己接下來該如何與同學們建立友好關(guān)系,求助動機較強。
二、輔導目標與理論依據(jù)
(一)輔導目標
根據(jù)來訪者的情況,在與來訪者有效溝通后,確定了以下輔導目標:
近期目標:使來訪學生學會接納與自己期待不符的事情,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緩解焦慮情緒,改善不合理信念,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長遠目標:引導來訪學生正確應(yīng)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逐漸掌握交流溝通與人際交往的方法,重塑積極認知,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理論依據(jù)
“三C技術(shù)”是指在認知療法中,咨詢師通過分析情境(circumstance)、認知(cognition)、結(jié)果(concequence)三者的關(guān)系,引導來訪者理解、改變自己無益或不準確想法的一種認知過程。在許多情況下,心理教師可以使用三C技術(shù),幫助學生改變他們的不良思維模式。在引導高中生使用三C技術(shù)時,教師需要請學生識別產(chǎn)生情緒之前的想法(識別),思考該想法的準確性和有用性(檢驗),再根據(jù)實際需要,將想法逐漸轉(zhuǎn)變?yōu)楦侠淼幕蚋鼫蚀_的想法(改變)。
在輔導過程中,心理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三C技術(shù)的方法是:將自己視為“偵探”,尤其在與高中生這類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交流時更應(yīng)如此,與學生一起尋找支持或反對不同想法的證據(jù),并讓學生判斷哪些想法最準確,以及哪些想法對他們最有幫助。教師應(yīng)相信學生的反饋,并與他們共同討論、探索改變想法的路徑,幫助學生提高認知管理能力,增強自我支持。
三、輔導過程
輔導一共進行了七次,每次50分鐘。七次輔導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信任關(guān)系,重新評估想法
小W首次進入輔導室后比較興奮,說話語速較快,詢問心理教師還記不記得他,自述在心理課堂上喜歡積極回答問題。在心理教師表示還記得后,小W表情放松,開始描述自己的情況及人際關(guān)系方面的問題和困惑。
小W說自己進入高一后非常想融入新的班級,看到其他同學在班級內(nèi)很受歡迎,自己就會有點羨慕與不滿。他認為自己進入高一后,努力與同學友好相處,在同學遇到問題的時候,他也會積極提供相應(yīng)的幫助。但是,他感覺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并不理想,平時與很多同學的興趣愛好不一致,因此,在大家課后討論的時候自己插不上話。小W對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感到挫敗,認為高中生活沒有達到自己的預(yù)期。
該階段的輔導目標是與小W建立良好、信任的輔導關(guān)系,由于心理教師平時在心理課中就與小W偶有交流,互相較為熟悉,因此當心理教師表達了鼓勵與關(guān)心后,小W便進入放松狀態(tài),主動開啟了話題。
在與小W的交流過程中,心理教師像一名“偵探”一樣,扮演一位充滿好奇心、謙遜的提問者,讓他根據(jù)目前已有的“線索”和“證據(jù)”率先得出自己的答案。隨后心理教師通過循環(huán)提問的方式,引導小W辯證地思考,并鼓勵他通過思維鏈條得出新結(jié)論,讓其學會尋找答案的過程,而非直接按照教師提供的答案直接付諸行動。
師:小W,聽起來你最近是因為在班級中沒有很多的好友而感到沮喪?
小W:是的,我不喜歡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師:我很想再多了解一些,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過,不過我之前從來沒有聽你提起過你在班級中沒有朋友。
小W:(停頓一下后)其實我不是真的沒有朋友,但確實沒有很多人會主動來找我一起玩,我覺得我不被大家喜歡和接受。
師:那你一般與幾個小伙伴比較聊得來呢?(細節(jié)化)
小W:兩三個吧,但這說明其他大部分人可能都不喜歡我,平時也不會主動接我的話。
師:好的,我明白了,我能理解這種挫敗對你來說是巨大的打擊,也知道這種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會
讓很多人感到傷心。
小W:是的,這種情況對我來說一直都在發(fā)生。(沉重的表情)
師:一直嗎?(引導式發(fā)現(xiàn))
小W:(猶豫)不,也不算是一直。初二時發(fā)生過類似的情況,但初三就好很多了,現(xiàn)在進入高中后又發(fā)生了。
師:所以,聽起來這是你之前有過的經(jīng)歷,并且曾經(jīng)你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現(xiàn)在又遇到了相似的問題,這讓你感覺很糟糕,對嗎?(循環(huán)提問)
小W:是的,這種沒有變好的感覺讓我很挫敗。
師:那對你而言,什么算是“變好”了呢?(引導式發(fā)現(xiàn))
小W:我希望大部分同學都可以和我聊得來,其實我也知道這個要求很高,但達不到的時候我還是覺得很難過。
在第一階段的輔導中,心理教師給予小W理解與支持,并鼓勵他梳理自己消極情緒的來源,最終將談話的重點聚焦于他對自己較高的標準。在談話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指出小W目前問題的根源,而是通過“引導式發(fā)現(xiàn)”的循環(huán)提問,運用策略性問題引導他探索并意識到自己不準確的、無益的信念或想法,為接下來使用三C技術(shù)重塑認知作鋪墊。
第二階段:“識別”想法,明確當下的消極想法
幫助學生改變思維模式的第一步是“識別”,本階段的輔導自標是引導小W學會辨識自己在體驗到負面情緒之前的想法。在輔導過程中,最初來訪學生通常要等到情境出現(xiàn)時,才會和教師一起回顧自己感覺糟糕時都發(fā)生了什么,并確定在情緒產(chǎn)生之前出現(xiàn)的想法。隨著學生逐漸掌握識別想法的技巧,他們就能在想法出現(xiàn)時覺察到它,明白是這種想法引發(fā)了不愉快的情緒。
師:還記得之前我給你介紹的認知模型嗎?
小W:記得,它讓我明白了不是現(xiàn)實情境引發(fā)了我的感受,而是我對這種情境的想法引發(fā)了我的感受。
師:沒錯,那么當你面對同學沒有推選你做班委時,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什么想法?
小W:(思考)我很生氣,我覺得同學們不喜歡我。
師:我理解你的生氣,它可能是有道理的。你是因為尷尬或失敗而生氣,還是因為自己的高標準而生氣?
小W:老師,您指的是什么?
師:班級一共有50多位同學,班委一共選舉12位,那么你覺得其余的40位同學都會生氣嗎?你會覺得他們都不被同學們喜歡嗎?
小W:不,我只是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
師:非常好,你剛剛識別了自己的想法:在你對自己的高標準下,你覺得大家都不喜歡你。你有多相信這個想法?
小W: 90% 。
在這一階段的輔導中,當學生的想法被識別后,還需要評估自己對這個想法的相信程度0%~100% )。評定相信程度有兩個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思考相信與不相信一個想法之間的中間地帶;二是提供一個基線,用來衡量在接下來檢驗想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個想法的相信程度是否有變化,進而鼓勵學生繼續(xù)關(guān)注正向改變,避免自我批判。
第三階段:“檢驗”想法,衡量想法的可信程度
本階段的輔導目標是幫助小W判斷識別出的“想法”對他來說是否準確和有益。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并非掩蓋事實或者只讓學生有快樂的想法,而是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就像偵探一樣,教師與學生共同收集支持和反對某些想法的證據(jù)。有時,證據(jù)會表明這個想法可能正確,有時則會表明這個想法不正確。如果這個想法可能正確但對學生沒有太大幫助,或者它確實不正確,教師將與學生共同尋找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解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免于自我審判,或因固著的消極想法而沮喪。
師:好,讓我們一起來檢驗一下你的想法。檢驗想法通常需要從看這個想法是否正確開始,有什么證據(jù)能表明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呢?
小W:很多同學下課只是看了我一眼就把目光移開了,沒有主動和我交談。平時大家在群里聊天,也很少有人主動接我的話,明明我一般都會接別人的話。
師:那當時你有什么感受?
小W:我覺得自己像一個失敗者。
師:聽起來發(fā)生這樣的事很令人不快。我想知道,是否有同學也曾看了別人一眼,然后把目光移開?或者有沒有其他同學在群里發(fā)言后沒有人接話呢?
小W:我不知道大家看其他人的時候是怎么想的,但我知道他們看我的時候在想什么,肯定在想我之前和另一個同學吵過架,很不好相處。
師:如果你不知道大家看別人的時候在想什么,你怎么確定他們看你的時候在想什么呢?你去確認過嗎?
小W:(停頓)沒有,其實我并不確定他們的真實想法。
師:如果你不確定的話,有沒有可能你在做最壞的假設(shè)?
小W:也許吧。
師:你認為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掉入思維陷阱,預(yù)先做出最壞的打算。
小W:嗯,有可能是這樣,可能性大概 40% =我覺得我確實做了最壞的假設(shè)。
師:你剛剛完成了一部分檢驗想法的步驟!非常棒,現(xiàn)在你有多相信你的第一個想法,也就是你覺得大家都不喜歡你?
小W: 50% 。
師:非常好,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如果我們會在腦海中“做最壞的假設(shè)”,是否也應(yīng)該用一些事件來思考“更合理的假設(shè)\"?
小W:有道理。
師:好,更合理的假設(shè)可能是什么?
小W:他們看我的時候可能根本沒有想到我,可能在想別的事情。
師:真棒,我想可能還有一些證據(jù)表明有同學喜歡你,你能想到一些嗎?
小W:(思考)上周體育課有同學主動來和我一起打羽毛球;昨天我的鑰匙掉在音樂教室,也有同學幫我?guī)Щ貋怼?/p>
師:很好,那你現(xiàn)在的感受怎么樣?
小W:我感覺沒那么糟糕了,其實我也在和同學們正常交往,并沒有被所有人討厭,只是我有時候會忽略他們的友好。
師:沒錯,所以如果以后你也像現(xiàn)在這樣思考,關(guān)注同學們對你友善的行為,就會對你一開始的想法產(chǎn)生影響?,F(xiàn)在你還有多大程度相信那個想法呢?
小W:(笑)可能 20% 吧,我現(xiàn)在覺得至少不是所有人都討厭我,沒那么糟糕了。
在與小W的交流中,心理教師詢問其在真實情境中,有哪些證據(jù)支持他的想法?有哪些證據(jù)不支持他的想法?然后,請小W列出所有支持和反對自己想法的證據(jù),這一步非常重要。否則,小W就很難改變自己的消極想法,因為他的頭腦中可能持有一些“雖然…但是”的矛盾想法。在檢查完證據(jù)后,心理教師再次邀請小W評定自己對原來想法的相信程度。這些評分可以幫助他認識到被忽略的自我資源及人際支持,從而使其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逐步實現(xiàn)認知重塑。
第四階段:“改變”想法,重塑積極認知
在檢驗想法的會談后,教師通常會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進行三C技術(shù)的第三步一一改變想法。改變想法的策略有很多,對高中生最常用的是找出替代想法及適應(yīng)性反應(yīng)的認知策略。
替代想法可以將學生不準確的或無益的想法替換為更準確的想法,它應(yīng)該是有證據(jù)支持或具有適應(yīng)性的想法。學生可以將替代想法融入消極自動的想法中,從而對真實情境及他人行為給出更積極、合理的解釋。心理教師通??梢詥枌W生類似的問題:
“你對發(fā)生的事情還有其他的解釋嗎?”
“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朋友身上,你會對他/她說什么?\"
“你已經(jīng)做得很棒了,此外,你還可以做些什么?”
“每種解釋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可以畫一個餅狀圖,列出所有假設(shè)的可能性嗎?\"
通過和小W開展后續(xù)對話,心理教師繼續(xù)使用引導式發(fā)現(xiàn)和考慮代替解釋,鼓勵小W寫下他的代替/更可能的解釋,然后把它們做成餅狀圖。
師:現(xiàn)狀你已經(jīng)把所有解釋都畫出來了,我發(fā)現(xiàn)你最初的解釋只占圖表的 20% ,你現(xiàn)在的想法有什么變化?
小W:是的,我現(xiàn)在覺得大家平時沒有和我說話,也許只有一小部分的原因是他們不喜歡我。
師:哇,你對這個想法的相信程度降低了很多!你最初說這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感覺非常糟糕?,F(xiàn)在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小W:現(xiàn)在我感覺沒有那么生氣了。我是說,如果當時他們都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故意不理我的話,我又何必煩惱呢?所以我現(xiàn)在覺得還好。
師:非常棒,希望你平時也可以這樣思考,一定要記得提醒自己,可以嗎?
小W:好的,我會試一試。
隨后,心理教師鼓勵小W對自己另外的假設(shè)情況進行分享,繼續(xù)嘗試改變他的思維過程,幫助他更積極地看待生活中的問題。最后一次會談中,心理教師用騎自行車的比喻幫助小W理解:
師:你會騎自行車嗎?
小W:會的。
師:你是怎么學會的呢?
小W:小學的時候,在家附近學的,慢慢騎著騎著就會了,當然也摔過跤(笑)。
師:沒錯。在你學會了騎自行車之后,你騎得越多就越輕松。代替想法與此類似,你使用代替想法的次數(shù)越多,就會越熟練。在使用代替想法一段時間后,這個思維過程就會自動形成,就像你現(xiàn)在坐上自行車就可以自然地騎行一樣,經(jīng)過足夠多的練習,代替想法就會逐漸地變成自動想法。
小W:我明白了,謝謝老師,我會試試看的。
四、效果與反思
(一)輔導效果
經(jīng)過多次輔導,小W的焦慮情緒和不合理信念得到了緩解,調(diào)整了自身對人際交往的一些過高期待,逐步嘗試用更準確、積極的假設(shè)解釋生活中的變化。在最后的幾次輔導中,小W已經(jīng)可以熟練地運用三C技術(shù),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更加寬容、積極,不再執(zhí)著于成為人群中的焦點。進入高二后,小W重新分班,他適應(yīng)了新的人際環(huán)境,偶爾會到輔導室與心理教師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和進步。在與同學的交往過程中,小W已不再像之前一樣強勢,而是能更加溫和地理解、尊重他人了。
(二)輔導反思
小W最初的思維模式是現(xiàn)階段許多成績優(yōu)秀但缺乏正確人際交往方法學生的典型代表。尤其在高一階段,由于學生在校時間驟然增加,長期的校園生活使他們對同伴關(guān)系的需求自然增加。許多與小W類似的學生因長期處于家庭的溫暖寵溺氛圍中,對于同伴交往時發(fā)生的一些與自己期待不符的事情無法接納,更希望自己成為人群的中心,逐漸形成不合理信念,從而導致了人際焦慮與問題。
在引導學生改變不良信念的過程中,心理教師通過運用三C技術(shù),幫助學生直接挑戰(zhàn)不良想法,或是對不良想法進行改良,重新建立一個更合理、有益的想法和假設(shè)。這個過程需要心理教師耐心、溫和、間接地引導,從而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推理,得出自己信服的答案。輔導中需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代替想法,而非僅由教師直接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或“快樂的想法”。
在形成代替想法后,心理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在輔導外的實際生活中盡量多地練習、使用它。要幫助學生逐漸意識到:雖然剛開始使用代替想法可能會不習慣、遇到困難,但是隨著練習次數(shù)的增多,運用會越來越自然,在用新想法替換消極想法時會做得越來越好,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健康、積極。
參考文獻
[1]郭召良.認知行為療法入門[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
[2]托里·克里德,賈羅德·萊斯韋伯,亞倫·貝克.青春期心理問題認知療法[M].王建平,余萌,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
[3]陳美珠.事情沒我想得那么糟—合理情緒療法在高中生考試焦慮個案輔導中的應(yīng)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0): 54-57.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