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游歷山河,是少年成長過程中最動人的經(jīng)歷之一。然而,當我們想將旅途中的美景與感悟記錄下來時,常常會感到困惑:如何讓游記擺脫“到此一游”的刻板印象,真正讓文字中的風景變得生動?其實,巧妙運用“加減法”,就能讓平凡的文字煥發(fā)獨特的光彩。
加法”:雕琢細節(jié),賦予文字以生命的溫度
(一)加“五感”魔法,讓景物活起來
面對美不勝收的風景,如果只是簡單地說“真美呀”“太好看了”等,難免顯得空洞乏味。這時,我們可以嘗試使用“五感法”,即用眼睛捕捉色彩和光影,用耳朵聆聽風聲和鳥鳴,用鼻子細嗅花草的清香,用指尖感受巖石的紋理,使景物從平面變得立體。
如《觀潮》一文中,作者如同一位出色的導演,先以聽覺為序,從遠處的“隆隆悶雷”到“山崩地裂”的轟鳴,為潮水的到來奏響震撼的序曲;再以視覺為筆,將潮水比作“一條白線”,隨后其“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最終化作“兩丈多高的水墻”,將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多感官的細膩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海風拂面、浪花飛濺的真實體驗。
(二)加游蹤線索,使游記有章可循
一次酣暢淋漓的旅行中,所見所聞如同散落的珍珠,若無序排列,便顯得雜亂無章。此時,需要一條清晰的“游蹤線索”將它們串聯(lián)起來,使游記有條不紊。
一是按照季節(jié)或時辰等時間順序來組織內(nèi)容。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按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順序展開。春天描繪樹木抽新芽、小溪解凍的生機;夏天展示綠葉成蔭、野花綻放的熱烈;秋天記錄落葉飛舞、果實累累的豐收;冬天捕捉白雪、動物冬眠的寧靜。季節(jié)的變化不僅賦予景物獨特的魅力,還使文章如同一幅徐徐展開、層次分明的四季畫卷。
二是通過空間線索,引導讀者跟隨作者的步伐。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按照地點變換的順序,從路上的新綠寫到洞口的寬敞,再到外洞的開闊、孔隙的狹窄、內(nèi)洞的奇幻,最后出洞。讓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逐步揭開景點的神秘面紗,體驗游覽的樂趣與驚喜。
(三)真摯情感,使文字更有靈魂
游記不僅是對風景的客觀記錄,更是情感的真實表達。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意思是寫作時只有被情感所驅動,才能寫出打動讀者的作品。
一是先景后情,即先描寫所見之景,在寫景后抒發(fā)情感,使前面的客觀之景成為染情之景,令人回味。如《草原》一文中,先寫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钡倪|闊,再抒發(fā)“總想高歌一曲”的喜悅,景越美,情越濃,讓讀者跟著作者的眼睛,從看風景變成“品心情”
二是先情后景,即先表達歡快之情,為全文奠定情感基調(diào),然后描寫看到的美好景物,正所謂景隨情遷,含蓄悠長。如果一開始就說“今天真開心”,接著寫“天空藍得像洗過的玻璃,小鳥在枝頭唱著歌”,歡快的心情就會給景物染上一層亮色;若心情低落,寫“樹葉沙沙地響,像是在嘆氣”,景物也跟著難過起來。
三是景情并行,即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兩者相互交融,寫景是為了抒情,一字一句總關情。如《海上日出》一文中,寫太陽“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同時感嘆“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嗎”,景的動態(tài)與情的贊嘆交織,讓讀者既看到日出的壯美,又感受到作者的激動之情。
(四)加文化佐料,使內(nèi)容更厚重
單純的景物描寫如同清水煮菜,如果加入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或民俗風情等“文化佐料”,會為風景增添深意和韻味。
如《趙州橋》一文中,除描述橋的雄偉堅固和造型美觀外,還加入了“傳說趙州橋是魯班修建的,河水沖不斷,地震震不垮”的民間傳說,使這座古老的石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突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
再如《頤和園》一文中,不僅寫“紅漆的柱子,綠漆的欄桿”,還提到“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些精美的彩繪不僅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也讓長廊成為一部流動的歷史文化畫卷。
二 “減法”:去蕪存菁,{顯文章精華
在旅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看到無數(shù)美景。然而,并非所有經(jīng)歷都適合寫入游記。這時,巧妙運用“減法”非常重要,就像園丁修剪樹木一樣,去除多余的枝葉,才能使文章重點突出。
如在《觀潮》這篇文章中,作者略去前往海邊的路線和旅途中的飲食休息等無關內(nèi)容,將全部筆墨集中在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專注于描繪潮來前江面的平靜,營造出山雨欲來的氛圍;潮來時潮水如千軍萬馬奔騰而至,讓人如臨其境,感受到排山倒海的氣勢;潮去后,余味悠長。這樣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獨特魅力。
掌握游記寫作的“加減法”,如同擁有神奇畫筆。讓我們用它描繪壯麗山川,展現(xiàn)人文風情,創(chuàng)作出引人入勝的游記,讓讀者人通過文字領略世界之美,使自己的文字成為他人眼中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