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5)03-0084-04
一、《真相院舍利塔銘》刻石及發(fā)現(xiàn)
20世紀60年代,山東長清老城的真相院廟址內(nèi),殘存一座僅剩六層的佛塔,因曾施金助緣,塔基嵌有撰寫的塔銘,世稱東坡寶塔。佛塔始建于北宋元豐五年(1082),清末因戰(zhàn)亂廢圮。1963年,因建縣糧油加工廠被陸續(xù)被拆平。1965年,修建廠區(qū)道路時,在佛塔地宮發(fā)現(xiàn)了撰書的《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引》刻石(以下簡稱《真相院舍利塔銘》)(圖1)。碑文為楷書,行文22行,滿行25字,共479字,字徑1.5厘米??淌4嫱旰茫娜缦拢?/p>
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引
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上騎都尉、武功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蘇軾詞,并書。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釋迦如來舍利。嘗有作大施會出而浴之者,緇素傳捧,涕泣作禮。有比丘竊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將寘之他方為眾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豐三年,軾之弟轍謫官高安,子明以畀之。七年,軾自齊安恩徙臨汝過而見之。八年,移守文登,召為尚書禮部郎,過濟南長清真相院,僧法泰方為磚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軾默念日:“予弟所寶釋迦舍利意將止于此耶?”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贈中大夫諱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捐館之日,追述遺意,舍所愛作佛事,雖力有所止,而志則無盡。自頃憂患,廢而不舉將二十年矣!復廣前事,庶幾在此,泰聞踴躍,明年來請于京師。探篋中得金一兩、銀六兩,使歸求之眾人,以具棺槨,銘日:
如來法身無有邊,化為丈六示人天。
偉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飛為煙。
惟有堅固百億千,輪王阿育愿力堅。
役使空界鬼與仙,分置眾剎奠山川。
棺槨十襲悶精圜,神光晝夜發(fā)層巔。
誰其取此智且權(quán),佛身普現(xiàn)眾目前。
昏者坐受遠近遷,冥行黑月墮坎泉。分身來化會有緣,流轉(zhuǎn)至此誰使然?并包齊魯窮海壖,擴悍柔淑冥愚賢。愿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離垢纏。
元祐二年八月甲辰
《真相院舍利塔銘》刻石存世兩塊,均藏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博物館。原版刻石發(fā)現(xiàn)于地宮,世稱為“地宮本”,落款為“元祐二年八月甲辰”。另一塊為復刻,世稱“地上本”,原鑲嵌于塔基墻壁,清末,長清縣知事松年將其移至縣衙二堂西花廳。地上本文末“元祐二年八月甲辰”款下增刻“宣和三年十月口日,主持真教大師文海立石”。該石呈正方,縱廣各61厘米,厚12.5厘米,比原石晚34年,與原刻石相比,地上本子口較淺,刀法滯鈍。因存于地面幾百年,歷經(jīng)多年自然風化和人為捶拓,遍布劃痕,多字殘泐。
《真相院舍利塔銘》內(nèi)容分為序文和銘文兩個部分,前段序文主要講述了蘇轍所奉舍利的來歷,為順故去父母的崇佛遺愿,起意將弟蘇轍所藏舍利安葬于真相院佛塔,并施舍金銀,定制了裝藏舍利棺槨。后段的銘文是主要部分,稱頌了法力無邊佛祖化作舍利來普度眾生,以及用安葬舍利之善業(yè),為已過世的父母祈得佛果。銘文試譯如下:如來佛祖無形無相,為開示人界及天界,涅槃化為無數(shù)舍利子,阿育王善愿無窮,差遣六界分別在各寺廟建塔安放,以穩(wěn)固山岳江河。精心包裹的舍利安放在棺槨里,晝夜都會發(fā)出高于大山的靈光,誰有求,佛祖必應,普惠于眾生。不懂佛理,冥行妄作就要身陷痛苦,佛祖分身度化有緣的人,流轉(zhuǎn)到這里究竟是為了誰?就在這臨海的齊魯之地,教化愚賢吧!我用此因緣善業(yè),來度我的父母,功德圓滿,到達彼岸,生生世世不被煩惱纏縛。
《真相院舍利塔銘》地上本于明代被收錄于《蘇東坡全集·前集·釋教》,清代金石風靡,著錄的文獻較多,有孫星衍《寰宇防備錄》、阮元《山左金世志》、馮云《濟南金石志》、陸曾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楊殿珣《石刻題跋索引》等。地宮本發(fā)現(xiàn)后,關(guān)于《真相院舍利塔銘》相關(guān)研究也不是很多,1983年韓明祥發(fā)表《蘇軾撰書lt;齊州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引刻石》主要按碑文記載,對照了長清、濟南地方志,對兩塊刻石的年代分別做了一定的考證;1991年劉善沂等發(fā)表《山東長清縣宋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地宮》一文,主要以發(fā)掘簡報的形式介紹了地宮的清理過程,以及地宮結(jié)構(gòu)和出土遺物的基本情況;1991年杜化町、潘味琴發(fā)表《近年發(fā)現(xiàn)的蘇軾書lt;長清真相院舍利塔銘gt;地宮本》,文章主要論述了地上本的流傳經(jīng)歷和碑文的基本特點等。
二、《真相院舍利塔銘》書法面貌
整體上,《真相院舍利塔銘》字字珠璣,豐腴秀整,氣脈貫通,個性鮮明??芍^行筆墨之毫厘,營氣象之萬千。
(一)塔銘用筆
在筆法上,《真相院舍利塔銘》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重豎畫輕橫畫,用筆主次分明,特別是筆畫較少的字尤為明顯,例篇中的“士\"字,豎畫蘸墨厚濃,起收、提按夸張,筆勢豐腴張揚,豎畫線條寬過首橫近四倍。二是大量以側(cè)鋒行筆,篇中部分豎畫、豎鉤、撇畫,看似中鋒,實則為側(cè)鋒用筆,只是筆鋒側(cè)斜角度略小[2](P64),例篇中的“州”“川\"字,幾乎全部用側(cè)鋒行筆,行筆不見換鋒軌跡。側(cè)鋒筆勢變化豐富,比中鋒運筆更自由,此舉打破了唐楷“字取中鋒\"的慣性思維。但側(cè)鋒也有很多缺陷,因提筆難以到位,容易出現(xiàn)偃筆,篇中字的豎鉤,多是順勢偃過,例“事”“予”等字。
文獻記載,蘇軾作書握筆使用“著腕單苞法”[3]著腕即執(zhí)筆之手的腕部伏壓于桌面,讓手指活動更加穩(wěn)定。單苞法,指單指握筆,即使用拇指、食指、中指執(zhí)筆,食指用來向內(nèi)鉤,中指負責向外推動及固定筆管。自唐以來,書寫規(guī)范已形成,執(zhí)筆方式自然受到重視,執(zhí)筆之論如孫過庭、林蘊、陸希聲等都有專門的著述。蘇軾本就不是循規(guī)蹈矩之人,他認為:“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盵4](P64)其實,單苞法古而有之,魏晉以前書客多用此法握筆。很顯然,著腕主要依靠手指的活動來操控毛筆運行,不同于懸腕主要依靠手腕的旋轉(zhuǎn)和擺動書寫。著腕再單苞執(zhí)筆,運筆時筆桿必然會較大幅度地傾斜于紙面,這有可能是蘇軾作品自然顯現(xiàn)筆法筆多側(cè)鋒和字法多欹斜的原因之一。
(二)塔銘結(jié)體
在字形構(gòu)成上,《真相院舍利塔銘》有三個規(guī)律性的特征。一是字體的姿態(tài)普遍欹側(cè),結(jié)體不同程度地打破對稱,取右向傾斜之勢,然傾而不倒,仍然保持了字體重心的平衡,特別是全包圍方框的字多呈左低右高的平行四邊形,例\"固”。欹側(cè)和側(cè)峰用筆,易使字形寬博,左右開張,近乎隸書結(jié)體的意態(tài),打破了一般楷書端莊、嚴正的結(jié)構(gòu)格局。二是部首組合加大了高低錯落夸張,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將正??瑫笮∮掖蠼M合,有意將左小部首往下大幅度挪移,呈“左小下落”之勢。篇中特別明顯的有“作”“所”“於\"“銘”“緇”等字,在楷書的一般規(guī)律中,該排列方式僅限于右偏旁為上縱下橫的字,如\"社\"“值\"等,其余大多處理為左小上提。蘇軾在左右部主次的處理上,一般為虛左實右,左側(cè)部首讓高不讓寬,例如“峙”“竣”字,縮小了左部高度的同時,在寬度上適當加大,還有的是或讓寬不讓高。通篇中凡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其處理或?qū)捳?,或高低,或虛實,均在形成對比中實現(xiàn)均衡,沒有左右對稱的組合。上下結(jié)構(gòu)組合中,有少量地在大小、疏密上加強了對比,例“紫”“葬”“襲”“智\"字等,為上松下緊,上疏下密,在本來上繁下簡基礎(chǔ)上繼續(xù)夸張了上部,呈現(xiàn)一種頭重腳輕的拙笨感,猶如醉酒的老翁。三是點畫的組合,對筆畫復雜較多的字減小了筆畫間的間隙,并沒有縮小線條寬度和加大外輪廓體積,保持了字體敦厚豐腴的感覺,例如“素”“豊”“默\"字等。對筆畫較少的字,強調(diào)主筆,主次間形成虛實對比和互補,例篇中的“士\"字,實其豎,虛其橫,夸張主筆,次筆內(nèi)斂低調(diào),以烘云托月。另外,點畫的呼應顧盼,促成了整體字勢的虛實默契,陰陽平衡,從意態(tài)上增添了意趣。
(三)塔銘神韻
《真相院舍利塔銘》是蘇軾充滿情感表達的力作,其文一方面贊曰佛舍利的法力,一方面為其父母追求冥福。蘇軾帶著這樣一個使命來創(chuàng)作,固然筆隨情走,書為心跡,字體流露出一種自然、素雅、清靜、純真的美。現(xiàn)存于世的作品中,《祭黃幾道文》亦屬同類,是蘇軾與蘇轍共同祭奠黃幾道的祭文,但從篇幅整體神韻和字體神態(tài)上,《祭黃幾道文》明顯多了幾分急促和火燥。在結(jié)構(gòu)形態(tài)方面,《真相院舍利塔銘》字體敦厚且不失活力,呈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結(jié)構(gòu)之美。南唐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到,神采為上?!盵5]若以人來比喻其動態(tài)美的話,其中單體字的儀態(tài)上,有的似在飄飄欲仙,如“事”“戶”等,有的似在閑庭信步,如“成”“具”等;其中在左右合體字的儀態(tài)上,有的在比翼雙飛,如“緣”“轉(zhuǎn)”“釋”等字,有的在攜幼前行,如\"林”“使”“願\"字等,有的在相互依偎,如“騎\"字、“緇\"字等;其中上下結(jié)構(gòu)的儀態(tài)上,或站立式,似不堪重負,如“紫”“襲”等字,或蹲臥式,穩(wěn)如磐石,如“然”“堅”字等。另外,或許是有意強化具有形、意功能的部首,如“探\"字,加強表現(xiàn)了提手部,弱化了“深”部,以及“請”字突出了言字旁,“銀”字突出了金字旁等,意在突出字之神情。通篇中因字之“欹側(cè)\"結(jié)構(gòu),大多字體右升左降,且主次部首似\"目光投向一致”,使字整體聚力于右上方。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藝巨匠,詩文書畫均達到了至高的境界,蘇軾還是一代賢哲,他的人生智慧是將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融會貫通,并用于了生存、生活的實踐,他在順境中,銳意進取,拒絕平庸之惡,一身正氣,在屢次被貶的逆境時,不氣餒,不厭世。他亦官亦民,百折不撓,直面于現(xiàn)實又超脫于現(xiàn)實?!墩嫦嘣荷崂憽窔忭嵣鷦?,端莊灑脫,外柔內(nèi)剛,無不透漏出他的人生品格和智慧。
三、《真相院舍利塔銘》書法價值
宋代楷書書法不泥古,重意趣,繼魏普漢字演變成熟以后,再次進入了化陳為新、個性鮮明的書法創(chuàng)作時代。蘇軾首開宋代“尚意”書風之先河,其書法深刻影響了后世的書壇?!墩嫦嘣荷崂憽樊敒樘K軾楷書的存世代表作,同時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文學價值,彌足珍貴?!墩嫦嘣荷崂憽返臅ㄋ囆g(shù)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真相院舍利塔銘》是蘇軾書法創(chuàng)作成熟期的佳作
宋元豐八年(1085)三月,年幼的哲宗繼宋朝皇位,痛恨新法已久的高太后任司馬光為相,被貶的反新派官員陸續(xù)回朝,十月十五日,蘇軾抵登州出任軍州事,遂被召回汴京任禮部員外郎。[6](P689)自此,蘇軾在經(jīng)歷了多年孤寂苦悶之后,仕途好轉(zhuǎn),在逐漸受到朝廷重用的幾年,也是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為后世留下許多楷書傳世佳作,除《真相院舍利塔銘》外,還有元祐二年(1087)八月與其弟蘇轍聯(lián)名吊祭姻戚黃好謙的《祭黃幾道文》;元祐三年(1088)哲宗委派為司馬光撰寫的《司馬溫公神道碑》;元祐四年(1089)奉宋哲宗之命為趙抃撰寫的《趙清獻公碑》,還有《吏部陳公詩跋》《歸去來兮辭》《次辯才韻詩帖》《群玉堂蘇帖》等?!墩嫦嘣荷崂憽吩髯珜懹谒卧v二年(1087)八月二十五日[7](P787),蘇軾時年52歲,該作品充分流露出蘇軾自由、個性化的書法創(chuàng)作思想,打破了普唐以來以法度為目標的楷書審美標準,拓寬了楷書書法藝術(shù)的表現(xiàn)空間,開辟出楷書書法新的藝術(shù)形態(tài)及規(guī)律,是他書法創(chuàng)作升華階段的杰出代表作品。
(二)《真相院舍利塔銘》是蘇軾寄托敬佛、孝親的情感力作
元豐八年(1085)十一月,蘇軾改任職禮部員外郎,返汴京赴任時路過長清,訪真相院見“僧法泰方為磚塔,十有三成”,起意將弟蘇轍所藏釋迦如來舍利安葬于此。約在元祐元年(1086)年底,法泰赴京,請?zhí)K軾撰寫塔銘。約八月底,法泰托人前來取回塔銘,蘇軾施\"金一兩、銀六兩”,為訂制棺槨之資[8](P755)《真相院舍利塔銘》文字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為“序”,主要講述了蘇軾有緣遇見舍利,且順父母崇佛遺愿,來施金安葬舍利的一段佛緣,后部分為“銘”,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主要贊頌了佛祖功德和安葬舍利來度父母實現(xiàn)佛愿。文獻記載,蘇軾父母均信奉佛教,生前都樂善好施,為寺院卷材捐物,而且,蘇軾母親程夫人賢良淑德,施教有方,成就了三蘇父子,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二人同時中舉之時,程氏夫人病故,享年48歲?!墩嫦嘣荷崂憽返膭?chuàng)作動機存在兩個方面的特殊性。其一是敬仰佛祖,信仰佛教的人認為,緣遇舍利,即是遇見佛祖,供養(yǎng)、瘺葬佛舍利,能獲無量福報,與其說為建塔而銘,不如說是蘇軾與佛祖的一段虔誠、懇切對話。其二是感念父母,《真相院舍利塔銘》傾注了蘇軾對父母的懷念,用安葬舍利之善業(yè)來為父母追述遺愿,以報答慈父悲母的長養(yǎng)之恩,這種情境是無比痛切和傷感的。因此,《真相院舍利塔銘》的美學內(nèi)涵是基于這兩種情感之中構(gòu)筑的,其書寫也應該是傾盡全力的。
(三)《真相院舍利塔銘》是罕見的蘇軾小楷碑版原件
蘇軾為人率真,隨性豁達,和而不同,仕途跌宕起伏。蘇軾去世第二年,即崇寧二年(1102),蔡京唆使徽宗,對以蘇軾為首的“元祐黨人”言論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掃除,朝廷在各地刻立“元祐黨籍碑”,摧毀蘇學,詔令“天下碑碣榜額,系東坡書撰者,并一例除毀”[9],蘇軾撰寫以及錄有他詩文的墨跡、碑版毀滅盡絕。崇寧三年(1103)再度昭告天下,嚴厲懲處傳抄蘇軾詩文者。《真相院舍利塔銘》原刻因藏于地宮,才得以幸免。宣和年間,金人人內(nèi),農(nóng)民起義頻發(fā),北宋政權(quán)危在旦夕,在朝廷已無暇顧及內(nèi)部黨爭和相關(guān)禁令,真相院主持文海才敢復刻宣和三年(1121)款之“地上本”,嵌于塔基墻壁,供世人觀瞻。南宋及以后,被私藏下來的蘇軾詩詞歌賦等又被廣泛傳抄、摹刻。據(jù)《蘇軾(1036—1101)書法年表》統(tǒng)計,蘇軾款識作品約計170種之多,主要為紙本墨跡、舊拓、碑刻、摩崖,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后世仿寫或翻刻的復制品。盡管如此,其中的楷書作品甚少,有些稱蘇軾楷書“名碑”,書風實則差之甚遠,有的甚至與蘇軾并沒太大關(guān)系。然也有書風相近者,碑刻如《司馬溫公神道碑》,是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夏縣縣令王庭直復制,字之神韻遠不能及;刻帖如張伯駒先生征集到的宋拓本《群玉堂蘇帖》,字形和體貌與《真相院舍利塔銘》極為相近,但點畫細微處不盡如人意;舊拓如《趙清獻公碑》,由于年久,經(jīng)歷多次揭表,字多已變形,保存較差。以目前發(fā)現(xiàn),除《真相院舍利塔銘》外,能真正反映蘇軾楷書風貌,且流傳有序的藏品實為鳳毛麟角。
結(jié)語
蘇軾楷書筆勢豐腴張揚,結(jié)體欹側(cè)靈動,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開啟了宋代“尚意”書法之先河?!墩嫦嘣荷崂憽范饲f秀整,氣韻生動,有著特殊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動機,當為蘇軾楷書的存世代表作,足可為評鷺、品鑒蘇軾楷書作品的標尺,有著較高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同時,《真相院舍利塔銘》還記錄了蘇軾從安葬舍利、施金助舍利棺槨為先人追福的善舉,以及元佑之際蘇軾逐漸淡化追求仕途的心路歷程,因此,《真相院舍利塔銘》還具有較高的文獻和文學價值。
另外,因蘇軾楷書真跡存世極少,其楷書的取法,書家各有所識。通過反復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蘇軾《真相院舍利塔銘》部分點畫近乎魏書,如“戶”“廣”“層”“君\"字之長撇,以及“塔”“金”“浴”等捺畫出波夸張的筆意,多見于《魏靈藏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等魏書,而唐楷則極為少見。關(guān)于蘇軾楷書的取法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細致研究。
參考文獻:
[1]劉善沂,張傳英,于茸.山東長清縣宋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地宮[J].考古,1991,(3).
[2]張發(fā)祥,曹士東.蘇軾書法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5.
[3]梁德水.蘇軾《論書》解讀[J].青少年書法,2007,(3).
[4][宋]蘇軾.論書[G]//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王麗.王僧虔《筆意贊》辯偽[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8,(3).
[6][7][8]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9][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11[Z].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0]佚名.蘇軾(1036—1101)書法年表[EB/OL].(2023-01-10).http://www.shufawu.com/portal2.php?mod Σ=Σ viewamp;aid =2392 (責任編輯:劉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