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我國北宋的文壇巨擘,其文學(xué)成就斐然,光照千秋。而在美食方面,他同樣匠心獨具,留下了諸多佳話以及別有風(fēng)味的味蕾盛宴。
東坡肉:困窘中的味蕾奇思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受“烏臺詩案”牽連,蘇軾被貶至黃州。昔日繁華落盡,門可羅雀,蘇軾的生活也陷入困窘之境,經(jīng)常為三餐而煩憂。
有一天,蘇軾踆步集市,看到屠夫案臺上有一大塊肥瘦相間的豬肉,色澤誘人,便上前詢問價格。屠夫熱情地招呼道:“客官,這豬肉便宜,三文錢一斤,您要來點?”蘇軾心想,這價格甚是便宜,當下便買了一塊。
回到家中,蘇軾卻又犯了難,家中炊具簡拙、調(diào)料稀缺,以往那些繁復(fù)烹飪之法根本無從施展。他暗暗思忖:“既如此,便隨性而為,說不定能創(chuàng)出個新的吃法?!毕肓T,蘇軾就將豬肉洗凈、切塊,置于鍋中,添了些清水,又加入姜、蔥、酒等簡單的佐料,小火慢燉起來。眼看鍋中湯汗?jié)u濃,肉香四溢,蘇軾的心情也愈發(fā)舒暢,仿佛瞬間驅(qū)散了周身的陰霾。再過片刻,肉已燉至軟爛,色澤也愈發(fā)紅亮。
蘇軾夾起一塊淺嘗,那肉軟糯香甜、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與往日所吃豬肉大不相同。他不禁拍案叫絕:“妙?。 迸d奮之余,揮毫寫下《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自此之后,這道菜風(fēng)靡黃州,并得名“東坡肉”,成為鄂地名饈經(jīng)典,承載著蘇軾于困境中對生活的熱忱期許。
東坡魚羹:江畔鮮味的詩意升華
黃州臨江,水產(chǎn)豐饒。有一日,蘇軾與友人泛舟江上,賞景吟詩之余,見漁夫打撈出數(shù)尾鮮魚,它們活蹦亂跳,煞是喜人。蘇軾當即購入,欲回家一展廚藝?;氐郊抑?,他望著魚又犯起了嘀咕:“這魚清蒸雖能保其鮮味,然失之平淡;煎炒又易失其鮮嫩,恐辜負食材。該如何是好?”沉思良久,遂決定借鑒東坡肉的燉煮之法加以制作。
蘇軾將魚悉心處理后切塊,置入鍋釜,佐以適量清水、黃酒、醬油、姜片、蔥段,又添些曬干的橘皮,用小火慢燉。這橘皮乃點睛之筆,其芬芳氣味絲絲沁入魚肉,既去腥又增香,別具一番清新、韻致。不多時,一鍋東坡魚羹新鮮出爐,魚肉嫩滑入味,湯汁馥郁醇厚。蘇軾邀友人一同品嘗,眾人皆陶醉其中,連稱:“蘇公真乃美食奇才,此魚恐怕是仙凡皆慕!”
蘇軾也將東坡魚羹的做法筆之于書:鮮魚切塊,冷水下鍋,加鹽、菘菜心與蔥白,慢火燉煮,佐以橘皮提香。這道東坡魚羹凝萃黃州江畔風(fēng)情,成了蘇軾在黃州時期的又一美食代表作。
東坡蘿卜:田園清味悟人生真意
蘇軾自被貶黃州,躬耕隴畝。黃州城外有一荒蕪之地,蘇軾便向官府申請耕種。官府批準后,蘇軾就在那里種上了蔬菜、果樹,積累了甚為豐富的農(nóng)作經(jīng)驗。
暮年,蘇軾再貶嶺南惠州,生活更加窮困、苦寒,不要說肉,就連蔬食亦難周全,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官員贈予其半畝地。經(jīng)歷黃州歲月,蘇軾重操農(nóng)事已是駕輕就熟,技能也相當熟練。有一回,地里蘿卜豐收,蘇軾又琢磨起蘿卜的吃法。他靈機一動,將蘿卜切絲,佐以糖、醋、蒜末涼拌,清爽可口,別具風(fēng)味。于是,蘇軾又賦詩一首:“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p>
蘇軾的這首《擷菜》映照其心,于簡樸食材中品 咂人生至味,超脫了物欲紛擾。歷經(jīng)千載,今天我們 讀來仍覺十分治愈。
東坡羊肉:寒歲暖食蘊堅韌豪情
蘇軾被貶惠州期間困窘不堪,因買不起羊肉,便獨辟蹊徑,將羊脊骨烤食,并自詡“如食蟹螯”,還修書向弟弟蘇轍推薦,無意間開創(chuàng)了“羊蝎子”的吃法,盡顯苦中作樂之智。
偶爾得到一塊羊肉后,蘇軾便將蘿卜切塊與羊肉同燉,蘿卜去腥、增香,羊肉暖身、滋補,二者相得益彰。于寒歲食此佳肴,暖胃更暖心,盡顯蘇軾的堅韌、豪邁,以美食慰藉靈魂,書寫不屈人生。
蘇軾的這些美食逸事,看似日常、瑣碎,實則蘊含著他笑對人生跌宕、扎根煙火人間的精神追求。蘇軾對生活的熱愛與超脫,不僅成就了一段段美食佳話,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導(dǎo)我們于塵世紛擾中常懷曠達之心,細品百味人生,樂烹生活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