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鍋菜作為中國傳統(tǒng)烹飪方式,在不同地區(qū)孕育出各具特色的風味,承載著家常滋味與文化傳承。其普遍以柴火慢燉為主,食材多樣且講究火候。當木柴燃起,鍋內(nèi)熱氣氤氳,五花肉與蔥姜蒜椒煸炒的濃香與食材受熱浸湯后的鮮味交融彌漫,瞬間勾起轆轆饑腸,令人饞涎欲滴。
東北風味大鍋菜,常以白菜、豆腐、粉條為主角,佐以五花肉或豬肋排及腿棒骨,突出醬香與肉香的融合。幾樣主料在熬燉中各司其職,缺一不可。大白菜可刀切,亦可手撕。當?shù)厝松钚?,手撕白菜雖不規(guī)整,煨煮出鍋后卻更鮮嫩適口。豆腐同樣宜手掰成略大的不規(guī)則塊狀,既耐翻炒不易碎,又吃著過癮。粉條優(yōu)選地瓜或土豆制成,筋道入味,耐得久燉。東北大鍋菜中的粉條通常分段頗長,成品捧碗,筷子夾起往嘴邊一送,便可“吸溜、吸溜”地滑入口中咀嚼,這熱鬧爽快的吃法,恰透出東北人爽朗不拘的脾性。
膠東人烹飪大鍋菜,尤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盛。那時節(jié),膠東大鍋菜除常用白菜外,青、紅蘿卜常居次席。蘿卜雖為中醫(yī)所推崇,諸如“冬吃蘿卜夏吃姜”的諺語流傳甚廣,然而,我始終覺得當年家中長輩用蘿卜熬燉的大鍋菜,即便放了五花肉、八角、茴香、醬油,還額外多淋了香油,出鍋后依然充盈著蘿卜的本味,常惹人頻發(fā)“打嗝臭”,若在眾人面前,不免尷尬。除蘿卜外,土豆亦是膠東人慣用的食材。麥收時節(jié),新土豆豐產(chǎn),膠東人除切片裹面糊煎炸,或切絲爆炒酸辣土豆絲,又或切條煮面疙瘩湯,最多的仍是熬燉大鍋菜。熱鍋熱油,煸香五花肉、蔥姜蒜椒,淋入醬油,投入土豆塊翻炒,撒鹽,繼而加水旺火燒沸,土豆大鍋菜即成。工序簡潔,不施“繁復手段”,其滋味身價,卻不遜于白菜豬肉豆腐粉條合力燉成的大鍋菜。
倭瓜,即南瓜,在膠東鄉(xiāng)間廣泛種植。除切大塊蒸食或做菜包餡料,拿它來做大鍋菜,湯水交融,極其下飯。出鍋時若點綴些香菜或韭菜提鮮,風味更是各具千秋。
如今,膠東人做大鍋菜已非舊日光景。他們多依托地方特產(chǎn),在飽含煙火氣與濃烈鄉(xiāng)愁的傳統(tǒng)大鍋菜上“精耕細作”。
先下入白菜、豆腐、粉條、五花肉等,當五花肉煸炒出香,“嗞啦”一聲倒入洗凈切好的烏賊,待熟透出鍋,那風味口感便似浸潤了海洋的氣息。以蘿卜為主食材的大鍋菜,熬燉時膠東人巧添一兩把蝦皮或少許蝦米,再或者投入幾只活蹦亂跳的大蝦、小白蝦,出鍋時熱氣蒸騰,鮮香四溢,連吃兩碗,哪還管得上“打嗝臭”了。
還有一種食材:爬墻扁豆,格外受膠東人青睞。摘滿筐簍,擇去筋絡,橫刀切斷入鍋熬燉。舊時雖靠五花肉炒香保底,但爬墻扁豆的野性難馴,成菜總帶些苦味。如今膠東人烹制此菜,會加入香螺、小梭子蟹、石甲紅蟹,講究些的人家或添蛤蜊,或放扇貝、鮑魚,借海鮮之“鮮”,馴服爬墻扁豆的苦味。此招一出,終令或綠或紅的扁豆俯首,苦澀頓消。
傳統(tǒng)菜品應該傳承,在傳承基礎上創(chuàng)新是對的。傳承講究師古不泥,創(chuàng)新強調(diào)因地制宜、符合實際。膠東人把一鍋供人果腹充饑的大鍋菜做出了亮點和特色,這是智慧使然。讓優(yōu)勢不明顯的傳統(tǒng)食材與升高其段位的海鮮為伍,使其成為可口之肴,這是膠東人用智慧解饞、飽口福、享生活的具體實踐,經(jīng)驗當然是可學可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