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南方做官時,曾在河岸邊看到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還寫了一篇文章《河豚魚說》:一條可愛的河豚游到橋下時悶頭悶腦地撞在橋柱上,但它沒有繞過橋柱游走,它認為是橋柱撞到了自己,怒不可遏。只見它張開大嘴,豎起明亮的鰭,鼓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長時間一動不動。這時,飛過的老鷹看到它,喜出望外,一頭扎下來,將它叼走了。
蘇東坡大發(fā)議論道:世上有些人在不應該發(fā)怒的時候發(fā)怒,結果遭到不幸,就如這條河豚,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怨恨外在事物,終于成了老鷹的食物。
這個故事要表達的,正是后來王陽明家訓中提到的“毋責人,但自治”
所謂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那管理自己什么呢?王陽明認為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責人之心(毋責人),遇事不要一味抱怨環(huán)境、抱怨別人,而要多反思和總結自己,并主動為獲得更好的結果而做出選擇。
在《莊子·山木》篇里,莊子曾講過一個小故事:兩條船在江面上相向而行,眼看就要撞上了,若一條船為空船,那另一條船上的人就算脾氣再暴也不會發(fā)火;但若那條船不是空船,而是有人,那另一條船上的人勢必會大聲呵斥,讓其后退。如果第一次呼喊沒有反應,就會有第二次呼喊,如果第二次呼喊還是沒有反應,那第三次呼喊一定會罵聲不絕。
看,發(fā)怒還是不發(fā)怒,全取決于對面的船是不是空船。這個故事引發(fā)了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叫“空船心態(tài)”。簡單來說,當發(fā)生沖突或者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要能夠用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tài)來主動解決問題。故事中的那個人,如果一開始他就當對面是條空船,那他既不會生氣,也不會去責備別人,還能主動避開那條船的碰撞。
有古人曾經(jīng)說過:對于別人,要能夠原諒別人的過失,就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對于自己,要在看似沒有過失的地方找出自己的過失,這樣品德就會增進。
還有古人說過:能以責人的心責己,以原諒自己的心原諒別人,就是圣人。
這些話說起來輕松,做起來卻很艱難。因為人性使然,當某件事出了錯時,大家都不愿責備自己。
對于這樣的行為,王陽明持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
他說,“責人而不責己”是本末倒置,絕不符合“天理”。因為責人是件輕松事,上下嘴唇一碰,就完事了,責人之后也不必再有后續(xù)工作。責己就特別麻煩,凡是責己,那就是自己必有不妥之處,甚至有錯誤,認識到了錯誤后還要改正,這個過程非常耗費氣力。人往往好逸惡勞,所以,大都選擇責人而不責己。但人最應遵循的“天理”就是“責己”,而不是“責人”。有個成語叫“反求諸己”,正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有個學生特別喜歡責人,王陽明就正告他,要常反省自己的不對之處,加以改正。當你把所有精力和時間都用在自我管理(自治)上,你哪里還有時間去責別人?
當然,王陽明并不是讓我們一味地反省、反思,或者是委曲求全,因為他也說過,“責善”也很重要。他的話語背后更深刻的意思,其實是關于我們的人生心態(tài)的,也就是我們該選擇以哪種態(tài)度去學習、工作、生活,以及提升自我修養(yǎng)。
選擇責人的態(tài)度,你或許能夠得到短暫的輕松,但你慢慢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處于一種憤懣的狀態(tài)中。選擇責己的態(tài)度,你或許會經(jīng)歷糾結、痛苦、羞愧,但這些也是短暫的,很快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渾身上下充滿了力量。
(摘自《知行合一王陽明(青少版)》中信出版集團,東籬歌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