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推動各領域變革的重要技術手段,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當下,高校博物館也深受人工智能的影響。人工智能具備強大的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智能交互等功能,高校博物館通過應用該技術手段,能夠有效解決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發(fā)揮其文化傳承和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博物館要加強對該技術的重視,深入研究和探索該技術的具體應用,從而不斷提升教育功能,為高校師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一、人工智能對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積極影響
(一)提升展示效果
傳統(tǒng)高校博物館的陳列方式較為單一,多依靠靜態(tài)的實物陳列和簡單的文字說明方式,生動性、互動性不夠,無法有效調動參觀者的興趣和熱情,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育效果。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進,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博物館可以借助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技術,進一步豐富展示的方式和內容。比如,借助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結合展示內容,創(chuàng)建虛擬的環(huán)境,參觀人員可以置身于虛擬的環(huán)境中,有更深刻體會和感受。另外,增強現(xiàn)實技術主要是將能夠給參觀者帶來全新視覺沖擊的虛擬信息與現(xiàn)實場景相結合,讓參觀人員進行主動的探索,能夠進一步提升參觀的趣味性,使參觀人員能夠對展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1]。
(二)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博物館的教育方式很難兼顧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部分學生可能因為內容與自己的興趣不相符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博物館的教育價值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xiàn)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高校博物館可以借助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對參觀者的信息進行全方位的收集,然后根據(jù)這些詳盡的數(shù)據(jù),為每一位參觀者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更好地滿足不同人員的學習需求。比如,對歷史事件感興趣的學生,博物館會精準推送更多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進一步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對于愛好美術的學生來說,博物館會著重從文物的色彩搭配、線條運用、雕刻技法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文物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的資訊,幫助學生在欣賞美術之美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其藝術鑒賞能力??傊┪镳^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的教育。
(三)促進文化的傳承
大量珍貴文物、歷史資料等被高校博物館收藏,是文化傳承的關鍵陣地,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將博物館的館藏資料進行更廣泛的傳播。高校博物館的館藏文化大都以紙質或者靜態(tài)的方式存儲,不僅會影響參觀人員深入的學習和理解,還可能出現(xiàn)丟失或者破損的情況。通過引進數(shù)字化技術手段,高校博物館可以將其轉化為數(shù)字化的形式,從而進行更好地保存,可以有效避免紙質資料丟失或者破損情況的出現(xiàn)[2]。同時,高校博物館還可以借助智能翻譯和語音講解技術,將中文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使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人員都可以跨越語言障礙,輕松的了解和學習博物館文化,從而進一步擴大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二、人工智能視域下提升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策略
(一)搭建AI驅動的數(shù)字化教育平臺
高校博物館在人工智能視域下,可以發(fā)揮先進技術手段的作用。搭建數(shù)字化教育平臺,為實現(xiàn)博物館教育功能創(chuàng)造更加便利的條件。一方面,高校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教育資源,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統(tǒng)地對這些資源進行分類和管理,構建數(shù)字化的教育平臺。該平臺可以利用文物圖像識別技術,按既定的分類標準自動提取特征信息并進行分類,保證學生可以對所需材料進行快速的檢索[3]。對于影音資源,該平臺可以利用語音識別、內容分析等技術,對關鍵信息進行提取,并在智能檢索、個性化推薦等方面進行推廣,有效克服傳統(tǒng)博物館教育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限制,保證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移動設備等終端訪問平臺,不需要親臨博物館就能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這個平臺要有能提升學習者學習體驗的多種功能。比如說,高??梢院筒┪镳^的專家學者合作,通過在線課程的形式給學習者提供不同領域的高質量教學視頻,像歷史、文化遺產鑒賞、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學習者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全面的課程,能更直觀地理解主題。另外,平臺還可以引入能調動學習者學習興趣的互動游戲。比如,設計師可以用虛擬現(xiàn)實(VR)和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模擬出逼真的場景,再設計出人工智能驅動的文物修復游戲。學習者能融入到游戲里,扮演文物修復者,用相關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例如清理文物、拼湊殘片、重新組裝損壞的文物等。在游戲過程中,AI系統(tǒng)會實時評估并反饋,引導學習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這種游戲活動既能讓學習者更積極地參與,又能讓其學到的文物修復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
(二)加強AI技術與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
實現(xiàn)人工智能技術與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博物館教育邁向智能化轉型的重要一環(huán),二者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巧妙地將博物館內豐富的教育資源串聯(lián)起來,構建更完整和生動的教育資源庫。第一,高校博物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智能講解系統(tǒng),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帶給學生前所未有的學習感受。當學生針對某件文物或歷史事件提出問題時,系統(tǒng)可以從海量的博物館教育資源庫中,快速分析問題的語義、意圖,精確提取相關信息,并自動生成內容翔實、形象生動的講解[4。例如,當學生問到一件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時,系統(tǒng)不僅可以詳細講解傳統(tǒng)范鑄法的步驟,還能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技術水平,講述那個年代這種工藝能得到發(fā)展和運用的原因,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第二,利用圖像識別技術,能幫助參觀者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參觀者會對一些文物特別好奇,但是展品旁邊的文字說明有限,參觀者很難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內容。博物館引入圖像識別技術后,參觀者可以用手機拍文物照片,系統(tǒng)就能快速識別文物,還能從數(shù)據(jù)庫里調出文物的詳細信息和相關知識,滿足學習者深入學習的需求,也能提升學習者參觀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開展基于AI的互動體驗活動
人工智能視域下,高校博物館借助AI技術可以開展各種互動體驗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教育功能。其一,人工智能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互動活動的開展。學生要參加設計大賽,需要充分利用所學的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同時還要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并設計出相關的作品,更好地服務于博物館的教育。比如,學生通過對博物館展品的分布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可以利用掌握的技術,設計出一款導覽機器人,為參觀者提供具體的參觀線路指引,從而進一步提高參觀者的參觀效率和體驗感。同時,學生通過參加這樣的設計比賽,也能進一步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5。其二,開發(fā)文化主題APP。學生要全面了解博物館的展品和相關文化內容,然后根據(jù)這些內容來設計APP,讓APP能全面展現(xiàn)博物館的全貌,也能給參觀者提供更方便的學習條件。比如,學生設計一款以古代藝術為主題的APP,這個APP能自動識別用戶拍攝的現(xiàn)實中的藝術作品或相關場景。同時,APP還能根據(jù)識別到的信息,把博物館里與之相關的信息展示給參觀者,更好地滿足參觀者的學習需求,幫助提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傊?,高校博物館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組織開展的各種互動體驗活動,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和學習的熱情,最終實現(xiàn)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目的。
(四)培養(yǎng)與引進專業(yè)人才
在人工智能視域下,提升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必須進一步加大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進力度。一方面,高校現(xiàn)有博物館工作人員因長期扎根于博物館教育領域,對博物館的運營模式等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深刻的認識。因此,現(xiàn)有工作人員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學習,掌握更多關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從而有效彌補自身在該方面的不足,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高??梢詾楝F(xiàn)有工作人員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通過組織其參加各種培訓活動等方式,進一步豐富其知識積累,提高其對人工智能技術掌握的程度。例如,通過組織工作人員學習如何將包括文物圖片、視頻、音頻以及三維模型在內的博物館各種資源進行上傳和管理方面的知識,能夠進一步提升其對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復合型人才。這些人員要既懂博物館教育,又懂人工智能技術,確保其可以把最新的技術帶到高校博物館,從而推動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提升。高??梢越Y合人員需求,制定相應的招聘標準,通過多種途徑選拔需要的人才,為現(xiàn)有人員隊伍注入新的活力。
三、結語
人工智能為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提升帶來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高校博物館要充分發(fā)揮該技術的優(yōu)勢,構建數(shù)字化教育平臺、加強AI技術與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從而進一步豐富博物館文化展示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高校博物館還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組織開展各種互動體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育效果。另外,高校還要做好人工智能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和引進,從而更好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博物館教育的智能化程度,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黃思溶.淺析高校博物館教育的闡釋路徑一一以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為例[].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17):82-85.
[2]徐麗硯.山東省高校博物館功能優(yōu)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3.
[3]張安勝.高校博物館育人的內涵、定位與路徑論析[I].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0(05):97-106.
[4]劉艷梅.高校教育博物館育人功能探索與實踐一一以菏澤學院教師教育博物館為例[J].菏澤學院學報,2022,44(03):63-68+80.
[5]神瀟.試論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J].科技資訊,2019,17(26):240-241.
作者簡介:陳志挺(1979.08-),男,漢族,廣西陸川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藥文化科普,傳統(tǒng)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