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更是創(chuàng)作者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有效手段。初中階段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與審美水平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質量,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文化修養(yǎng)。色彩感知能力是指讓學生感受顏色的變化,體會色彩表達的魅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對顏色有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對此,教師應該加強對教材內容的開發(fā)與探索,帶領學生深度探究色彩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價值
1.奠定美術學習基礎
色彩感知能力是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體驗的基礎。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鑒賞、繪畫、設計等多項活動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作品主題,提升視覺鑒賞與情感表達效果。初中階段是學生審美觀念和藝術技能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能幫助其奠定美術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2.落實美育教學要求
初中美術課程是實施美育教學的基本路徑,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水平是美術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色彩是視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通過對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能夠更加敏銳地捕捉到藝術作品中的色彩美,能根據(jù)色彩的變化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水平。
3.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有助于其形成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思維方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繪畫創(chuàng)作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對學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能激發(fā)其靈感與想象力,使其嘗試用色彩表達情感、凸顯主題。當學生具備較強的色彩感知能力時,其更容易在觀察自然、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色彩組合與表現(xiàn)方式,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4.踐行跨學科學習理念
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限于美術課程,良好的色彩感知能力還能為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幫助。具體而言,在物理、化學等學科中,變色是常見的實驗現(xiàn)象,學生能通過物質的顏色變化判斷實驗情況;在語文、音樂等學科中,色彩常被用作情感表達的象征和隱喻,學生能通過色彩理解作品的深層次內涵。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為學生搭建跨學科學習的橋梁,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色彩感知能力的策略
1.鑒賞學習,學習色彩搭配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鑒賞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鑒賞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學生能直觀感受到色彩搭配的精妙之處。教師要深人研究教材,利用教材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從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色彩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在鑒賞學習時,為了強化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色彩運用,帶領學生了解色彩是如何營造氛圍、表達情感的,以及如何與作品的主題和內容相協(xié)調的。在選擇鑒賞內容時,教師要精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讓學生進行鑒賞,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作品中的色彩搭配,鼓勵其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受,結合理論知識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例如,贛美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以下統(tǒng)稱“教材”)九年級上冊“方寸之地”這節(jié)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旨在讓學生了解郵票的基礎知識,學習郵票的設計要點。本節(jié)課中的郵票作為“微型博物館”,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郵票中的色彩搭配可以被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對此,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以鑒賞為主,帶領學生賞析郵票的要素、顏色、特點,引導學生分析郵票的色彩搭配,以培養(yǎng)其色彩感知能力。教師先結合教材,借助課件向學生展示經典的郵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詳細講解郵票的設計要點,特別是色彩搭配的原則和方法。教師可以利用“飛天夢想”紀念郵票進行示范講解,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色彩搭配,并向學生提出“這張郵票用了哪些顏色?這些顏色是如何搭配的?這樣的搭配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等問題,引導學生深人思考,鼓勵其表達對郵票色彩搭配的感受。隨后,教師向學生展示其他經典郵票,如“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四十周年”紀念郵票,讓學生思考“怎樣用顏色體現(xiàn)民族特色”這一問題;可以展示“一帶一路”紀念郵票,引導學生分析色彩搭配的特點、不同顏色的含義及其給人的感受,讓學生在鑒賞中感知色彩搭配的和諧、巧妙,嘗試解讀色彩搭配的原則。在此過程中,在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問題啟發(fā)下,學生會認真思考色彩搭配的特點,這樣不僅能掌握郵票的基礎知識和設計要點,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提升審美素養(yǎng)。
2.對比作品,體會視覺效果
對比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色彩感知能力的有效路徑。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比不同的作品,或讓學生分析同一作品在不同色彩搭配下的視覺效果,以直觀的對比賞析讓學生深刻理解色彩對作品整體氛圍的影響,學會用色彩表達情感。在對比學習中,教師可以選擇同一主題下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也可以選擇同一藝術家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感狀態(tài)下的作品,引導學生分析色彩變化對作品情感表達和視覺效果的影響,并鼓勵學生模仿或改編作品,讓其在體驗色彩搭配的過程中提高色彩感知能力。
例如,贛美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走近地域民間美術”這節(jié)課旨在通過介紹不同地域的民間美術形式,讓學生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感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本節(jié)課中的“年畫”這一元素是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還體現(xiàn)了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和審美觀念。教師可以從年畫入手,通過對比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首先,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年畫的視頻,展示不同地域年畫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初步了解年畫的多樣性和魅力。同時,教師向學生簡要介紹年畫的歷史、種類、制作工藝,并向學生展示一些經典的年畫作品。其次,教師選取兩幅色彩搭配截然不同的年畫作品,選用一幅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的年畫與一幅色彩柔和、色調統(tǒng)一的年畫設計活動,并向學生提出“兩幅年畫在色彩搭配上有什么不同?這些不同給你帶來了怎樣的視覺感受?”等問題,引導學生從色彩的飽和度、對比度、冷暖色調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色彩搭配對年畫整體效果的影響,了解色彩搭配對年畫視覺效果的重要性。最后,教師為學生布置拓展任務,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主題及所學內容,選擇一幅年畫作為參考,并嘗試根據(jù)所學的色彩搭配原則,創(chuàng)作一幅具有獨特風格的年畫作品。這樣,學生將所學的色彩搭配原則應用到實際創(chuàng)作中,以培養(yǎng)色彩感知能力。學生不僅了解了年畫的基礎知識和色彩搭配原則,還通過對比分析深入理解了色彩搭配對作品視覺效果的影響。同時,通過實踐創(chuàng)作,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與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美術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
3.聯(lián)系生活,觀察色彩差異
色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生活中的色彩差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觀察與學習資源。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環(huán)境、手工藝品等的色彩,敏銳感知色彩的多樣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挖掘與美術學習相關的生活元素,并為學生布置觀察任務,要求學生記錄生活中的色彩現(xiàn)象,通過季節(jié)變化、城市景觀、民族服飾等引導學生思考色彩與人的情感、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提高其色彩敏感度。
例如,贛美版教材七年級上冊“四季的山水”這節(jié)課旨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四季山水景色的變化,發(fā)現(xiàn)并理解色彩在不同季節(jié)中的差異,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遷移運用生活經驗設計課程,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中的景色入手,識別并描述四季的色彩變化,掌握運用色彩表現(xiàn)四季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色彩感知能力。在課程開始前,教師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公園或家鄉(xiāng)某一處風景在四季中的變化,并讓學生記錄色彩的變化。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觀察到的色彩差異,讓其表達個人感受。教師可以提出“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為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四季景色的喜好和感受。教師也可以借機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不同季節(jié)景色的色彩差異和變化原因,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讓其觀察四季的景色變化,并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運用冷暖色調對比、色彩漸變等手法提升畫面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觀察四季景色色彩變化的方法,還能通過分析顏色、鑒賞作品培養(yǎng)色彩感知能力,其創(chuàng)造力、作品表現(xiàn)力也能得到強化,進一步落實了教學目標。
4.信息賦能,鍛煉感知能力
隨著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落實,信息技術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多媒體設備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以強化其學習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數(shù)字繪畫軟件、顏色識別工具等為學生提供更直觀、更具互動性的色彩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識別色彩、理解色彩搭配原則。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色彩工具與手法,通過比賽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與熱情,以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例如,贛美版教材九年級下冊“光影的魅力”這節(jié)課旨在讓學生了解光影的基礎知識,掌握運用光影的方法,體會光影效果的魅力。光影與色彩有著直接聯(lián)系,教師可以運用光影的變化表現(xiàn)色彩的變化,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多元課程,結合經典作品,基于本節(jié)課的主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感受光影變化的特點。通過調整光影,讓學生了解色彩明度、亮度的不同而帶來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以信息賦能落實教學目標。首先,在課程活動初期,教師借助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一幅光影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的光影變化、色彩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學生觀察時提出“你從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表達個人對光影和色彩的感受。教師也可以向學生介紹光影的基本概念、光源、影子的形成、光影的變化規(guī)律等知識,讓學生了解光影對色彩表現(xiàn)的影響。在學生了解了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色彩感知游戲,如“色彩猜猜著”“色彩搭配大賽”等,通過電子白板展示不同光影條件下的色彩變化,指導學生運用電子白板上的色彩工具進行色彩搭配和調色練習,在游戲中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敏感度。此外,教師還可以對經典作品作出創(chuàng)新,通過電子畫板、Photoshop等軟件,調整經典作品的光線,讓學生了解光源對作品明暗度的影響,進而提高學生對色彩明度、亮度的感知能力,以信息賦能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是一項復雜、連續(xù)的教育任務,其不僅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還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為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與跨學科學習提供幫助。教師應該加強對教材內容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結合生活實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色彩敏感度和藝術創(chuàng)作水平,促進其藝術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光耀.初中美術教學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研究[J].色彩,2024(6):123-125.
[2]陳曉州.淺談初中美術教學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J].色彩,2024(6):126-128.
[3]劉占翠.初中美術教學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家長,2024(12):140-142.
[4]呂云波.初中美術教學中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探索[J].吉林教育,2024(12):61-63.
[5]涂欣.基于色彩感知能力培養(yǎng)的初中美術教學研究[J].色彩,2023(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