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19-0077-04
Abstract:Theevalu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graduatecourses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isof greatsignificance,whichcanpromotethe\"characteristic\"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griculturaland forestrycollges,promo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ticaleducationingraduatecourses,andtus enhancethe\"depth\"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uses.However,therearestillproblemswiththeevaluation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nstructioningaduatecoursesof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ges,suchasthelackofclear andexplicitevaluationobjectives,theabsenceofamulti-partyevaluationsubject,thelackofascientificandsystemtic evaluationindexsystem,overlysingleevaluationmethodsandcontent,andthelackofadiversifiedandcompositeevaluation fedbackmchanism.erefore,itisnecesarytoombinethediferentcharacteristicsofagiculturalandforestryuiversitiesnd thediferentfeaturesofgraduatecourses,andundertheguidanceoftheevaluationprincipleof\"threecombinations”of homogeneityandpertinence,scienticityanddevelopment,bjectityandsubjectivitycarryoutmulti-dimensional,multifeld, andmulti-levelevaluationofthebackground,investment,implementation,ande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 constructioningraduatecoursesin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ies,andexpandtheevaluationmethodsandmeansto promotethecomprehensiv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ingraduatecourses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Keywords:agriculturalandforestryuniversities;postgraduateedu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three-round education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為新時代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生教育處于國民教育體系最高階段的高等教育的頂端位置,是“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是知識生產和創(chuàng)造的“重要源頭”,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中的德智體美勞,“德\"指方向,“智\"增才干,“體\"強體魄,“美”塑心靈,“勞\"合知行。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研究生課程為載體,通過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發(fā)揮德育功能,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過程。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是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建立反饋、改進、激勵機制,成為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新時代農林高校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經過數十年的建設與發(fā)展,逐步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三農”文化和精神內涵。因此,將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與“三農”情懷教育緊密結合,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是推進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特色化與縱深性,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路徑。
一 農林院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重要意義
(一)推動農林院校課程思政\"特色化\"建設
農林高校肩負著為“三農\"育才的重要使命。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貫徹落實“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重要舉措。農林高校課程思政的本質,就是要緊緊圍繞農林高?!傲⒌掠薥"這個根本任務,堅持特色化建設路徑,挖掘專業(yè)課程中具有農林文化特色的育人元素,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科學研究與教書育人的內在統(tǒng)一,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要堅持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特色化”,首先,要注重挖掘農林高校特有的農耕文化,將課程思政與耕讀教育緊密結合。“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yè)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家愛鄉(xiāng)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3。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精神。促使學生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續(xù)根固本的思想境界,為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保障。最后,要將課程思政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農林高校從誕生之日起,始終以愛黨愛國愛校為主線,承擔起為國家培養(yǎng)急需的農業(yè)專業(yè)技術人才的重任,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構筑起愛國主義的文化內核4。在新時代,農林高校肩負著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培養(yǎng)“一懂兩愛”創(chuàng)新型農林人才,傳承創(chuàng)新我國千年農業(yè)文明和農業(yè)文化的歷史重任。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yè)情懷、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為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環(huán)境基礎和方向指引。但我們也要看到,雖然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初具成效,但是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如何,存在哪些亟需改進的問題,這些都亟須通過科學的思政建設評價來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二)促進研究生課程思政\"高質量\"發(fā)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這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就是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的歷史高度,深刻詮釋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時代使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以主動服務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需求為導向,培育德才兼?zhèn)涞木哂幸I性、突破性、原創(chuàng)性貢獻的人才[5。而研究生課程思政根植于研究生學科培養(yǎng)與課程體系中,貫穿于研究生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深入挖掘并主動融入思政元素,促使學科特色、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有機統(tǒng)一,成為貫徹落實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目標的重要抓手。
由于研究生教育方向、內容與方法相較于本科生教育,更具有高階性、理論性、應用性和技能性。因此,二者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也有著顯著差別,具體表現在教育對象、研究視野、教學方式、理論和實踐方向上的不同。這就要求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站位更高、視野更闊、程度更深。通過開展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研究,以評促改,以評促強,助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fā)展,對于不斷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站穩(wěn)守好意識形態(tài)陣地,突破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研究雙重瓶頸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三)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縱深性\"程度
評價是主體對客體作出有目的、有指向性的相關價值判斷的過程。課程思政評價屬于教學評價,是對思政教學質量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課程思政的有效評價具有導向、調節(jié)控制和檢驗思政建設效果的作用。
我國課程思政建設經過理論探討、教學實踐、多元發(fā)展等階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卻尚未形成“規(guī)劃一實施一評價一改進\"邏輯閉環(huán)。尤其是評價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或錯位,不能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提升,甚至錯誤的評價方式極易違背課程思政建設與評價的初衷。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科學化,成為促進課程思政建設走向科學化和縱深性,保障課程思政建設提質增效的重要推動力。
二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尚未形成多方參與的評價主體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大多采取以學校教師、管理者的評價為主的自上而下的評價模式,存在參與評價機制不健全,評價主體覆蓋面不夠廣泛等問題。況且,農林高校不同于其他類型高校,還要堅持將“知農愛農為農”情懷融入到涉農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同時,研究生教育又不同于本科生教育,課程思政建設要注重滿足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能力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和要求。因此,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更需建立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協(xié)同融合機制,除授課教師、研究生導師、教育教學管理者之外,還要重點關注師生間、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納入學生家長、涉農企業(yè)、行業(yè)專家和社會第三方機構等多方評價主體。
(二)尚未構建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指標體系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復雜,邏輯化、數量化的指標選取不能一蹴而就,思政建設評價存在形式化、簡單化等問題,甚至導致課程思政被排除在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之外,無法對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做出科學而全面的評價,也不利于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即使構建了評價指標的農林高校,也存在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過于簡單,缺乏指導性、發(fā)展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
(三) 評價方法和內容過于單一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主要還是以筆試為主的結果性評價。近些年,雖然學生平時表現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考核在考核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但整體的評價方法和內容還過于單一。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以文字性材料如心得體會、實踐報告等作為評價依據;內容主要是專業(yè)知識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和運用程度等,而對于研究生專業(yè)課程中思政融入中的價值引領、思想理念、道德修養(yǎng)等內容以及融入方式方法等,缺乏相應考核動態(tài)的過程性的評價方法,嚴重影響了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和水平[8]。
(四) 缺乏多元復合的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的功能在于導向、調整、激勵和選擇,從而有利于預期目標的實現。科學有效的評價對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著導向、管理、診斷和激勵等作用,是提升思政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獲得感,增強教師教學積極性和成就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關系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因此,需要建立評價反饋機制來保證評價功能的有效發(fā)揮。但整體來看,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對教學過程的把控和反饋不足,存在反饋周期長、反饋缺乏實效性、反饋信息流向單一和無法形成互動反饋等問題,尚未形成多元復合的評價反饋機制。
三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對策與建議
農林院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除了需要明確“誰來評”“評什么”“如何評\"等課程思政評價的一般性問題之外,還需要結合農林高校不同特色與研究生課程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評價原則,明確評價方法與內容,拓展評價方式和手段。
(一)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原則
1同向性與針對性相結合
課程思政歸根結底是通過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育人作用,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農林院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首先要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的有關規(guī)定,與發(fā)揮價值引領的育人目標同向,與人的全面發(fā)展規(guī)律和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人才需求同向。而針對性則是指一方面要凸顯高等農林院校在實現農業(yè)強國建設過程中,培養(yǎng)“懂農、知農、愛農\"的拔尖創(chuàng)新型人才,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另一方面則是要關注研究生教育階段的特殊性,分析不同學科知識體系,了解不同主體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因此,在開展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時既要有整體建設目標的體現,又要根據農林院校與研究生群體特征而設置特殊指標,以便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
2科學性與發(fā)展性相結合
課程思政建設還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以評價促教學、以評價促發(fā)展,最終推動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完善。因此,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一方面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課程思政的主要特點,以及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的內在要求,充分體現科學性的原則。另一方面,農林院校研究生課程建設評價要考慮到多元主體的訴求,涉及到教學實施全過程,厘清邏輯關系,從不同方面反映課程思政教學的特點,確保評價指標設置科學合理,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客觀。
3客觀性與主觀性相結合
客觀性原則是指評價內容的選取要考察社會大背景下高等農林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和現狀、校園課程思政建設中精神文化和思政氛圍的感染力,還要考量課程思政建設中,諸如師資隊伍、配套設施、科研經費等的資源分配情況,反映課程思政相關組織和制度的設立等的客觀因素;主觀性原則是指評價時還要重點考慮教學實施情況、學生滿意度、學生素質提升、教學理念更新等主觀因素,由此實現研究生課程思政顯性知識傳授與隱性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二)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的方法與內容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的方法與內容是評價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由于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貫穿于整個研究生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于各門學科領域中,體現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具有全員性、全面性、全過程性的特征。因此,要構建全員參與的評價體系,發(fā)揮多主體聯動互補功能,開展多維度、多領域、多層次的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制定科學完善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推動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
1課程思政建設背景評價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背景評價既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開展全面評價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主要評價內容可以包括課程思政建設是否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學校教育改革的需求、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的需求、是否存在良好的思政基礎環(huán)境建設。由此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完成程度、界定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條件、診斷當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掌握情況、評判農林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基礎等,推動實現教師和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
2課程思政建設投入評價
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投入評價是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考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先決條件,也是開展全面評價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農林高校作為研究生課程思政的資源配置支配者和方案實施調控者,教育投入的評價能夠為農林高校調整資源配置提供直接依據,為其建設方案的完善提供建議。評價的主要內容可以包括組織機構設置情況、規(guī)章制度制定情況、導師隊伍建設情況、科研經費投入情況、儀器設施配備情況等。
3課程思政實施情況評價
課程思政實施情況評價是對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的全過程追蹤和動態(tài)評估,是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和全面評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主要涉及科研內容的專業(yè)性和靈活性、教學方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思政教師與專業(yè)教師的協(xié)調教學、考核方式的形成性和多元性、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用和教師課程思政方案設計等。
4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
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是對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達成度和成效的評價,是整個思政建設流程的總結性評價,一般通過學生能力提升程度來進行評價。由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具有延時性,最終需要研究生步入社會進行檢驗。因此,農林高校、各級學院和研究生導師需要從學生專業(yè)精神的變化和社會實踐能力兩方面評價。對于專業(yè)精神,主要判斷學生是否具備對應職業(yè)要求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可以通過交流討論、日常行為、學習心得等方式獲?。粚τ谏鐣嵺`能力,不僅通過實習、實踐或實驗進行觀察,還要通過用人單位的評價獲得,以便教師能夠及時關注學生的即時影響,積極干預,指明方向;重視學生的延時影響,判斷成效,自我反思。
(三)農林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的手段
農林高校研究生教育要堅持“全過程”育人理念,深層次拓展評價對象、范圍和層次。一方面,要建立全方位的實時動態(tài)聯合評價。從學生、任課教師、研究生導師、家長和企業(yè)調研等多方評價主體出發(fā),多維度收集評價意見,達到動態(tài)改進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策略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實施多角度的教學全流程智慧評價。從數字賦能評價的理念出發(fā),貫通課前、課中與課后,運用線上教學平臺與線下面對面訪談,綜合結果性、過程和增值性評價,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研究生課程思政學習成效。
四 結束語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xié)同力、國際影響力。其中,思政引領力排在首位。因此,增強農林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思政引領力,培養(yǎng)造就“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高水平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成效離不開評價的反饋與激勵,唯有此才能在實施過程中找到缺陷并及時彌補、調整方向。因此,農林高校要充分結合辦學歷史和特色,發(fā)揮農業(yè)學科育人優(yōu)勢,從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的原則出發(fā),從評價方法和內容上予以發(fā)力,打造研究生課程思政育人的“農\"字品牌,提升農林高校研究生育人質量,推動新時代農林高校研究生思政建設向縱深發(fā)展,全面培養(yǎng)“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農業(yè)強國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78.
[3]張心晨,馮杰.農林類高校耕讀教育實踐路徑探究—以河南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院為例[J].農村.農業(yè).農民,2023(24):43-45.
[4]廉文文.農林類高校文化的特征及建設著力點[J].北京教育(高教),2023(11):52-54.
[5]曾紅權.新版學科專業(yè)目錄下農林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路徑選擇[J.高等農業(yè)教育,2023(6):110-116.
[6]高珊,黃河,高國舉,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
[7]邱少清,王立穎,徐毅“三全育人\"視域下涉農中職學校課程思政評價的現實問題及體系構建研究一以廣西玉林農業(yè)學校為例[J].智慧農業(yè)導刊,2024(23):145-148.
[8]胡夢蝶.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23.
[9]陳晉,許瑤.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3):124-132.
[10]方勤華.近年來我國課程評價研究的現狀及其發(fā)展趨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6):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