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19-0111-05
Abstract:Inthe\"Intemet+”era,hybridteachingof\"onlineself-explorationcoupledwithoflineinteractivediscusion\"is graduallybecomingthemainstreamteachingmodel,whichstllfacespracticalchalengessuchasalackofseamlessitegation betweenonlineandoffinecomponents,adearthofengagingonlinelearning formats,andmonotonousoffineteaching methodologies,allofwhichcontributetoinadeqatelearerpatcipation.Inlightofthisscenariothisstudyproposesahybrd teachingapproachthatintegratesadual-trackteacingteam,anAIpracticalplatform,andgroupcolaborativelearing.Taking thetrainingsessionsofsimulationteachingasacase,thisstudyapplesprofessionalsimulationplatformsandteaching efectivenessisassessedbyquestionnairesurveyandinterview.Thefindingsrevealthatthisstudyhasyieldedfavorableleaming outcomesintermsof enhancing learnerengagementandprovidesvaluableinsightsforhybridteachinginsimulationteaching. Furthermore,it has condensed common experience and hold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hybrid teaching;leamningengagement;simulation teaching instruction;learningefectiveness;enhancementof participation
混合式教學的發(fā)展迄今為止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其發(fā)展脈絡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E-learning的興起。在此基礎上,中國學者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首次提出“混合式學習”的概念,標志著我國混合式教學研究的開始。2019年新冠感染疫情暴發(fā)后,面授教學被迫大規(guī)模轉向線上教學,奠定了單一教學模式向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的基礎,也成為了在線教育發(fā)展進程中的里程碑。在“互聯(lián)網 + ”時代,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一代學習者的多元化需求,“線上自主探索 + 線下互動研討”的混合式教學正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然而,混合式教學不是“線上 + 線下”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協(xié)同,即“線上”不是線下課堂的輔助而是必備的教學活動,“線下”也不是傳統(tǒng)教學的照搬,而是基于“線上\"的學習成果所開展的一系列更深入的思考、研討、應用、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等活動。在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和“學”的發(fā)生不局限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學習者對于學習有更高的自由度和掌控度,更能激活他們的高階的思維能力。
但是,在混合式教學的實際應用之中,“三分鐘熱度”的學習者仍屢見不鮮,存在學習者難以長期堅持、專注程度不夠、學習成就感不強和學習效果參差不齊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線上線下銜接不暢、線上學習模式趣味性欠佳、線下教學模式單一,從而導致學習者參與度不夠。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依托專業(yè)仿真軟件平臺培訓開展了“雙團隊、三模塊、四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評估教學成效。此次實踐面向64名培訓對象開展了10天的教學培訓,結果表明基于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較好提升實踐教學中的學習者參與度,對未來系統(tǒng)仿真學科的教學活動開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 理論基礎
學習參與度包含行為參與度、情感參與度和認知參與度三個主要方面。其中行為參與度是指學員在行為上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情緒參與度指對于教學內容學員的情感反應程度;而認知參與度指的是教學過程中學員在思想與認知層面的參與度程度。相關研究已經發(fā)現(xiàn)基于MOOC等模式的線上教學常常存在學習者難以長期堅持、專注程度不夠、學習成就感不強的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均展開了與學習參與度與成就感相關的針對性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荷蘭萊頓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伊拉斯姆斯大學合辦的教育與學習中心(LDE-CEL)在該方面展開了充分的研究,探索了在線教育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學的特點、學習的特點,以及學習環(huán)境設計等重要問題,并正在開展應用AI技術、增強與虛擬現(xiàn)實技術強化學習者興趣熱情、參與程度和學習體驗的研究。游戲化的方法也在在線教育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非常有代表性的游戲化在線教育平臺就是Duolingo。有研究者對比了四個有代表性的游戲化學習平臺 iversity、openHPI、Codecademy與MicrosoftVirtualAcademy,其中前兩個平臺為高教類教育平臺而后兩者為技能類教育平臺,最終得出結論游戲化在在線教育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另外,研究者也提出了在線教育中提升學習參與度的基本框架,采用期望管理、促進參與、學習助推的方式全流程促進學習參與度的提升。而針對線下教學,參與度提升方法目前也大多停留在行為參與度層面,對于更深層次的學習參與度促進方法仍待進一步研究。
以此理論為基礎,針對當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系統(tǒng)仿真學科教學中學習者參與度不足的問題,選取仿真平臺的短期培訓作為實驗課程,構建了“雙團隊、三模塊、四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二 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本研究依托自研的專業(yè)仿真軟件平臺培訓開展教學實踐,并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圖1)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
(一) 雙線教學團隊建設
成立了專門的教學團隊和培訓保障團隊。教學團隊每晚面對面答疑,持續(xù)性地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進展,破除學習者在線上和線下學習中無法解決的障礙;而保障團隊負責日常答疑、需求收集、技術支撐等工作,免除學習者的“后顧之憂”。
(二)AI實踐平臺的線下資源建設
配套建設了平臺工具軟件的用戶手冊、安裝手冊、使用指南、教學案例及視頻,全面提升了易學易用性,使得學習者在主動學習時有了“腳手架”支撐,通過多輪迭代完成了內容提升。
(三)小組協(xié)作學習形式
通過將同一軍兵種或戰(zhàn)區(qū)方向、相同相近應用背景的原則劃分協(xié)作小組,以展望設計未來平臺支撐下的一體化聯(lián)合訓練建設與運用模式為共同任務,通過混合式教學激發(fā)學習小組圍繞同一目標用多種觀點進行溝通協(xié)作、信息共享和頭腦風暴,充分發(fā)揮群體動力和小組協(xié)同效應,從而推動學習者參與。
(四) 以試用方案為最終輸出形式
最終的考核形式為各小組形成的具有可行性的試用方案。涵蓋了從理論知識汲取一發(fā)現(xiàn)問題一選擇課題—設計方案一研究探索的一系列高階學習活動,通過全員參與、全員體驗進一步促進學習者參與。
本文主要達成四個方面的研究目的:其一,調研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習者的參與度情況;其二,分析評估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成效;其三,針對學習者提出的反饋建議,反向優(yōu)化迭代線上線下銜接模式和線上教學環(huán)境設計,正向強化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其四,參加培訓的學習者均來自仿真平臺定向試用單位,其理論和實踐背景、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人才培養(yǎng)的模型均與系統(tǒng)仿真方向培養(yǎng)的研究生存在一定的互通相似性,故通過對具有相同特征的對象的研究,凝聚系統(tǒng)仿真方向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共性經驗。
三 實驗設置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來自21個科研院所和企業(yè)集團,總計64人(表1)。大部分( 82.8% 的學習者年齡在40歲以下,并且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 76.6% ),說明學習者具有年輕化的特點,并且在專業(yè)領域中普遍具有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夠提供更為準確和有價值的反饋。
(二) 教學安排
本次培訓周期共10個教學日,內容包含平臺工具軟件宣講實操、工程標準規(guī)范宣貫、定向試用方案研究三個方面。平臺軟件宣講實操主要介紹工程總體情況、基于平臺的典型應用模式以及核心軟件工具的設計原理、功能性能和應用方法。同時,由工程團隊提供相關工具軟件、用戶開發(fā)/安裝/使用手冊、案例代碼、教學視頻以及授權工具,引導參訓人員完成上機操作。工程標準規(guī)范宣貫主要對重點工程標準進行宣貫培訓,促進工程標準的貫徹實施。平臺試用方案研究為各試用單位獨立完成試用方案研究和撰寫,工程培訓團隊負責指導和答疑。培訓中期和結業(yè)時遴選典型用戶單位匯報交流。
(三) 實驗實施
沿著培訓進程,在前(培訓第一天)中(第四個教學日,理論宣講結束)后(結業(yè)時)三個時期均采用了同一套試題考察學習者的學習進展情況。同時,在中期調查問卷中增加了對于學習者參與度與學習負荷的調查,反向分析出阻礙學習者參與度的因素;在后期問卷中增加了對此次培訓整體評價,得出學習者對此次培訓安排實施的建議。
四 結果分析
經過統(tǒng)計匯總,前中后測總計發(fā)放問卷192份,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 100% ,可以作為研究結論的數(shù)據(jù)來源。經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表2)。
(一) 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習參與度有積極影響
從整體來看,學習者在回答關于參與度的9個問題中,均值在李克特七級量表的波動范圍位于5.27到6.75之間,總體處于中等偏上,這說明學習者的參與度處于較高水平。
從年齡層次來看,20\~29歲的學習者在學習意愿(Q3、Q6、Q9)、學習沉浸(Q2、Q4、Q5)、學習情感(Q1、Q7、Q8)上都落后于其他年齡層;而30歲以上的學習者普遍表現(xiàn)出不錯的學習應對能力(Q1)高沉浸和參與度(Q2、Q4、Q5和Q6)和愉快的學習體驗(Q3、Q7、Q8和Q9);在學歷層次上,博士學歷的學習者參與學習研討的積極性高(Q5、Q6),碩士學歷的學習者在學習表現(xiàn)(Q1、Q8)和沉浸感(Q4)更強,而本科學歷的學習者對于學習過程的體驗感更好(Q2、Q3、Q7和Q9)。
注:Q1為培訓過程中,我感到精力充沛;Q2為培訓過程中,在學習和研討時我會忘了周圍一切 ;Q3為早晨一起床,我就樂意去參加培訓;Q4為培訓過程中,學習能激發(fā)我的靈感;Q5為培訓過程中,我會沉浸在學習和研討中;Q6為培訓過程中,我會積極地參加學習與研討;Q7為培訓過程中,我因為學習感到自豪;Q8為全身心投入到培訓中時,我感到很快樂;Q9為培訓過程中,我對學習知識充滿熱情。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習認知負荷過量
認知負荷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信息加工產生的心理資源總量,認知負荷指數(shù)越高,表明在相應維度下承受的壓力越大。過量的認知負荷會直接影響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率。從整體上看,此次培訓對學習者產生的學習認知負荷過量。
從圖2可以看出,學習者普遍認為在學習時需要進行較多的思考或大量信息的處理,這說明投人學習需要調動復雜的認知活動或較高的注意力集中,在腦力、體力、時間上都有較高程度的消耗。同時,學習者也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時間約束或緊迫感,完成學習需要付出較多的努力。對于學習者來說,此次培訓在腦力、體力、時間、努力四個維度均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提升學習成效
在培訓的初始階段,學習者的基礎處于“有所耳聞\"到“比較了解\"的區(qū)間。在結束階段,學習者對各個知識模塊的掌握程度均呈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并且都提升到了“比較了解\"的以上(圖3)。這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習成效。
對比各模塊增量來看,學習者在實踐環(huán)節(jié)豐富的“模型開發(fā)與運行”“異構系統(tǒng)集成”“測試認證、規(guī)劃管控、運營保障\"模塊增量幅度大,而理論占比較多的“環(huán)境仿真\"\"態(tài)勢顯示\"和\"應用開發(fā)”的增量幅度小,學習進展一般。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綜合評價
在培訓結業(yè)時,學習小組根據(jù)自身建設需要,設計形成了28份框架合理、條理清晰的定向試用方案。經過小組匯報、專家審評,各小組撰寫形成的試用方案獲得了專家組中肯的評價,如“緊貼自身業(yè)務特點、實踐可操作性較強”“理解掌握均較為深人\"“思考認識非常深人”等。這說明,學習者能融人自己的經驗,對新舊知識進行了吸收融合并提出想法,創(chuàng)造了具有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學習者在精神層面的積極參與度。
經過對學習者反饋的統(tǒng)計匯總, 86.4% 的學員對此次培訓評價“優(yōu)秀”, 13.1% 的學員對此次培訓評價“良好”; 0.5% 的學員對此次培訓評價“及格”。根據(jù)對問卷留言和訪談進行文本分析,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關鍵字為“組織管理細致到位\"“全程保障”\"課程講解通俗易懂”“解答疑問耐心詳細”“專業(yè)水平高\"等。反饋的問題則主要集中在課程安排方面,如“課程內容量大、工具多\"“理論授課安排過于緊湊”和管理保障方面,如“培訓過程中無紙質教材可提前學習”;建議“理論授課和實操交叉進行\(zhòng)"“按需求分別組織培訓”“增加應用案例講解”“提供長期技術支持和溝通渠道”。
五 結論和啟示
從整體上看,通過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舉措,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習者主動學習,從而內化吸收新知識、提升學習參與度,實現(xiàn)持續(xù)的深層學習。但應用于系統(tǒng)仿真學科教學中也不可避免地在時間、體力、腦力等方面對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學習者認知負荷過載,從而表現(xiàn)不佳??梢酝ㄟ^以下舉措,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習成效。
營造集體感有助于促進學生參與度。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學習小組應盡可能覆蓋各年齡段及不同學歷,使組內成員在學習意愿、學習沉浸,學習情感上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從而帶動整體參與度的躍升。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有利條件使學習者相互牽引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激發(fā)動機與主動學習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
資源互聯(lián)互通是學習者參與度的關鍵。本文中,通過把撰寫針對性的試用方案作為小組任務實現(xiàn)線上線下資源“串起來”,使學習者目標明確,持續(xù)參與。但在線上線下資源互聯(lián)互通的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段開展、應用案例不足、技術支撐延遲等問題,從而阻礙了學習者投入。由此可見,線上線下資源建設應銜接自洽,自成一體,并且以明確的指向性目標,牽引資源的同步、及時、拓展建設。
教師輔導能有效提升學習者參與度。在此次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輔導團隊受到了學習者的一致好評。從學習者的反饋來看,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教師與學習者間及時、高頻次的溝通和輔導,能使學習者感到“備受關注”,從而在他們承受較高的認知負荷時,降低挫敗感,保持對勝任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教師輔導也能破除部分影響學習者參與度的阻礙,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李青.解鎖線上教學:認識·設計·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 學出版社,2022.
[2]邱思航,艾川,陳彬.基于CDIO模式的人工智能賦能混合式 教學方法[J].高教學刊,2023(7):14-17.
[3][美]ELIZABETHFB.雙螺旋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習動機和主 動性[M].古煜奎,顧關,唱飛鏡,等,譯.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 版社,2014.
[4]FREDRICKS J A,BLUMENFELDP C, PARIS A H. 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the concept,state ofthe evidence[J].ReviewofEducational Research,2OO4,74(1): 59-109.
[5]QIU S H,BOZZON A,GADIRAJU U.Conversational interfaces for search as learning[Cy/Galway,Ireland.CIKM Workshop,2020:1-4.
[6] HANSCH A, NEWMAN C, SCHILDHAUER T. Fostering engagement with gamification: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on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5.
[7] BROWN A,LAWRENCE J,BASSON M,et a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enhance student online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Development,2020,41(2):284-299.
[8]HASSAN K, SIMON B S,GUANLIANG C, et al. 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2(3):1-22.
[9]IKENNA O,CHEN G L,ALEX W W,et al.Towards automated content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feedback:A multi-language study[J].Computers and Educ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2(3):1-10.
[10]DEWAN M A A,MURSHED M,LIN F. Engagement detection in online learning:a review [J].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