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l:10.19881/j.cnki.1006-3676.2025.06.04
技術調查意見是技術調查官針對技術問題出具的分析意見,在司法實務中作為法官分析知識產權案件中的技術事實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將技術調查意見視為法官認定案件技術事實的參考意見,同時基于其并非法定證據的定位而采取不公開的立法態(tài)度。然而,技術調查意見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參考意見的限定,不公開的運作方式使得技術調查意見飽受詬病。本文旨在分析技術調查意見定位與功能的基礎上,論證技術調查意見應當公開的必要性,并對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操作原則和規(guī)范設計提出建議。
一、技術調查意見定位與功能的實證觀察
(一)技術調查意見定位與功能之名
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技術調查意見名義上僅僅是認定技術事實的參考意見,即使可以幫助法官認定案件技術事實,也并不是法定證據,不被作為證據看待。
1.技術調查意見為認定技術事實的參考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知識產權案件訴訟活動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若干規(guī)定》)指出,技術調查意見可以作為合議庭認定技術事實的參考1。技術調查意見是否被采納由法官根據全案情況綜合判斷,裁判文書中對于技術事實的認定也可能與技術調查意見的結論不一致,技術調查意見對于認定技術事實并不能起到決定作用,僅作為輔助法官認識技術問題的參考。
將技術調查意見定位為“參考意見”,實際上與技術調查官的定位是一脈相承的。技術調查官對技術事實爭議焦點只是“提出建議”,而非《關于知識產權法院技術調查官參與訴訟活動若干問題的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暫行規(guī)定》)中表述的“明確”爭議焦點,這也說明技術調查官僅僅作為法官的審判輔助人員負責輔助法官認定技術事實。在對內關系上,技術調查官圍繞法官這一軸心開展工作[1;在對外關系上,即使技術調查官可以向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發(fā)問,也應當獲得法官的同意。技術調查官即使參與案件評議,也并不享有表決權,其對技術事實的認定也并不承擔責任。
2.技術調查意見并非法定證據
技術調查意見雖然可以用來認定案件的技術事實,但其并非法定證據。一方面,在法律層面上無論是《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還是《刑事訴訟法》,均沒有將技術調查意見納入法定證據類型;另一方面,證據的來源應是當事人提供或者法院依職權調取的。從技術調查意見的來源來看,其屬于法院工作人員分析得出的結論,似乎屬于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但是依職權調取的證據針對的對象是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并且當事人由于客觀原因無法獲得的證據,而技術調查意見則是技術調查官針對已經發(fā)生的事實進行分析的主觀意見,二者并不相同[2]。
技術調查意見和鑒定意見雖然都用于分析技術事實,但后者屬于法定證據類型,二者并不一樣。鑒定意見側重解決的是“是不是”和“有沒有”的技術問題,而技術調查意見則會比對技術事實,對當事人之間的技術爭議焦點進行分析總結;鑒定意見主要是針對預先設定的爭議問題給出意見,而技術調查意見可以伴隨著技術調查官參與不同的訴訟程序實時給出。司法審判實務中,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航天信息河南有限公司訴河南云安溯源科技有限公司案件判決中也明確指出,技術調查官是審判輔助人員,其提出的技術調查意見不能作為證據。
(二)技術調查意見定位與功能之實
從技術調查意見在實踐中發(fā)揮的作用來看,其并非僅僅是認定案件事實的參考意見,而實際上是作為主要依據幫助法官理解技術性問題。雖然技術調查意見不是證據,但是其客觀上發(fā)揮著證據的功能,對案件事實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認定均發(fā)揮著作用。
1.技術調查意見為認定技術事實的主要依據
從制度設計上看,技術調查官制度的建立初衷便是彌補知識產權法官審理技術類案件時面臨的專業(yè)局限性,但是在技術調查官出具技術調查意見后反而又寄希望于法官能夠根據全案情況綜合判斷是否采納技術調查意見。即使要求技術調查意見盡可能考慮法官的專業(yè)接受程度,但是囿于法官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術類案件專業(yè)性較強之間的矛盾,技術調查意見基本上左右了法官對案件技術問題的判斷[3]。
從實踐效果上看,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原副院長吳振曾表示,自該院成立以來,技術調查官提出的專業(yè)意見被采納率達到 100%[4] ,技術調查意見實際上極高程度地轉化為法官對技術事實的理解。盡管《若干規(guī)定》和《暫行規(guī)定》均理性地將技術調查意見視為參考性意見,但是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很難排除技術調查意見對法官認定技術事實的實質性影響。
2.技術調查意見實際發(fā)揮證據功能
技術調查意見雖然在立法上沒有被納入法定證據類型,司法上也被排除在證據范圍之外,但在客觀上技術調查意見卻發(fā)揮了證據功能。這首先體現在技術調查意見幫助法官認定技術事實上,本質上發(fā)揮著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功能。其次,技術調查意見認定技術事實以專業(yè)性意見為基礎,與專家輔助人、司法鑒定人等主體一樣,針對案件的專業(yè)性問題發(fā)表意見。專家輔助人在法院準許的情況下,可以針對技術問題對質,司法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意見同樣需要在法庭上接受當事人的對質,否則不能作為定案依據。而同樣是專業(yè)性意見的技術調查意見僅僅因為其被界定為內部參考意見便否定其具有證據屬性,并不恰當。最后,技術調查意見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產生影響,甚至可能直接影響案件的裁判結果。在知識產權案件尤其是專業(yè)技術性較強的案件中,技術問題往往是案件的核心關鍵所在,技術事實的認定在知識產權案件審判中起到了“邏輯基石”[5]的作用。甚至有時只要案件的技術問題得到確定,法律爭議也就隨之得到確定[]。技術調查意見對當事人的實體爭議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發(fā)揮著證據的功能。
二、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必要性分析
技術調查意見實際的定位與功能決定了技術調查意見必須公開。對于法官而言,這是遵循公開公正審判原則的必然要求;對于當事人而言,這是保護其訴訟權益的必然要求;對于技術調查官而言,是其承擔責任和構建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
(一)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是法官遵守公開公正審判原則的必然要求
1.符合公開審判原則
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是法官遵守公開審判原則的必然要求。公開審判不僅包括案件的審理過程和審理結果公開,還要求法官的心證過程公開。技術調查官在法官要求下參與庭審活動全流程的同時,其意見也伴隨著案件的審理過程逐步形成并完善,因此技術調查意見公開屬于審理過程公開的范疇。此外,技術調查意見服務于法官對技術事實的認定,參與到法官形成技術問題結論的心證過程當中,應當按照審判公開的原則公開。然而,現行規(guī)定對技術調查意見的要求是歸檔于副卷中備查,不對外公開[7,這與公開審判的原則相抵觸,而只歸檔于副卷中也容易淪為“權力不當干預的遮羞布”[8]
域外國家或地區(qū)對于專業(yè)性意見普遍采取公開的態(tài)度。美國在涉及專業(yè)性問題的審判中采取“專家證人”“特別專家”“技術顧問”等制度。專家證人被要求在法庭上或者法庭外接受當事人的詢問,特別專家雖然不接受當事人的詢問,但是需要按照規(guī)定將其工作報告在提交給法院的同時及時向當事人提交副本,同樣的,技術顧問在履職過程中也需要向當事人披露自己的工作成果[9]。英國針對知識產權訴訟中技術事實的認定采用技術陪審員制度,技術陪審員出具的報告除了向法官提供之外,同時也會將副本送達給當事人雙方[10]。知識產權案件專業(yè)性、技術性特點突出,面臨的新類型糾紛與日俱增,并且往往與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同頻共振[11]。知識產權審判更能體現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民眾對于法律規(guī)則的渴求,往往走在司法透明度的前端,“知識產權司法文書也是最早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的司法文書”[12]。因此,技術調查意見不公開與社會對于知識產權審判透明的需求相悖,與審判公開的理念相悖。
2.符合公正審判原則
法官作出判決的重要前提就是認定案件事實,在準確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才能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作出準確的認定與公正的裁判[13]。在知識產權審判過程中,技術事實的認定是案件審理的關鍵,技術事實查明的正確與否關乎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審判。
一方面,盡管技術調查官是法官的技術專家,但這并不能說明其比技術發(fā)明人更能準確理解技術特征,也并不意味著其出具的技術調查意見準確無誤。當事人無法查閱對案件有重要影響的技術調查意見,不能針對意見內容或結論提出辯駁,實際上影響的是技術調查官對技術事實的準確認定。此外,公開技術調查意見使得當事人能夠直面案件事實的認定過程,消除內心疑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技術調查意見進行監(jiān)督和檢驗,有利于增強案件的公信力、說服力[14]。
另一方面,技術調查官來源的不同也會影響技術調查意見的質量,進而影響法官對案件技術事實的認定。來自專利行政管理部門的技術調查官在思維方式上受到專利法律思維與科學技術思維的雙重影響,而來自科研院所的技術調查官則更多傾向于采用單一的科學思維,這導致不同技術調查官對于同一技術問題的判斷有所不同。
如果不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法官在裁判過程中未必能夠正確理解技術調查官的意見,也有可能認為技術調查官的意見不重要而放棄采納,從而影響案件的公正裁判。因此,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既有助于促進法官對案件技術事實的正確理解,也能夠幫助當事人了解技術調查意見內容,消解當事人的疑慮,增強案件審判結果的信服力,推進公正審判。
(二)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是保護當事人訴訟權益的必然要求
公開技術調查意見對于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夠防止“突襲裁判”的發(fā)生,維護其程序性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提高當事人的訴訟效率,節(jié)約訴訟成本。
1.防止“突襲裁判”的發(fā)生
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是防止“突襲裁判”發(fā)生的必然要求。如果技術調查意見不公開、不接受當事人的質疑,實際上就是剝奪了當事人對于案件關鍵事實提出質疑的權利[15]。法官在最終進行裁判時如果采納了技術調查意見,當事人卻無法知道技術調查意見如何形成,在法庭上也沒有針對技術調查意見說明己方觀點,這就侵犯了當事人的知情權、辯論權,構成對當事人的“突襲裁判”。只有公開技術調查意見,給予當事人知曉技術調查意見內容并且提出質疑的權利,才能夠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益。在美國,無論是專家證人、特別專家還是技術顧問的意見,均要求向當事人公開,這也是基于“正當程序”理論,維護當事人程序性權利,防止“黑箱操作”的必然要求[16]。
2.提高當事人的訴訟效率
從提高當事人訴訟效率的角度出發(fā),技術調查意見公開也是應有之義。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有助于當事人有針對性地做好訴訟風險預測或評估,減少不必要的爭執(zhí)或上訴。此外,技術調查官會在案件審理的不同階段提交相應的調查意見,及時公開其內容有助于引導當事人回應技術調查官或者法官更為關注的技術焦點。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助于當事人充分準備,節(jié)約不必要的訴訟成本[17]。而且,技術調查意見不公開,當事人,尤其是敗訴方容易對技術調查意見的正確性產生質疑進而引發(fā)上訴,從而降低訴訟效率[18]。
(三)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是技術調查官責任承擔和形象建構的必然要求
目前技術調查官的權限與責任并不一致,技術調查官本身良好職業(yè)形象的樹立也有所欠缺。而通過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有助于技術調查官實現權責一致,構建良好的職業(yè)形象。
1.確保技術調查官權責一致
《若干規(guī)定》第十一條規(guī)定,合議庭對技術事實認定依法承擔責任。這是因為技術調查官作出的技術調查意見僅僅為法官認定技術事實的參考,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法官手中。然而,客觀上來看,由不具備專業(yè)技術知識的法官監(jiān)督具有專業(yè)技術知識的技術調查官工作并不現實,讓法官分析技術調查意見并最終承擔責任對于法官而言也并不公平。反觀技術調查官,可以全程參與案件的各項環(huán)節(jié),出具的技術調查意見實質上成為法官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依據,對于當事人焦點問題和權利義務關系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在制度設計上,技術調查官卻游離于責任承擔之外,其實質享有的權限與承擔的責任并不匹配。此外,在技術調查官群體當中,除在編和聘用制技術調查官外,交流型和兼職型的技術調查官也會根據需要靈活適用于具體案件當中。然而,對于這類技術調查官,由于法院無法及時完整掌握其社會關系[19],當事人對于其出具的技術調查意見的客觀性、中立性存有較大質疑。
公開技術調查意見,可讓技術調查官直面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檢視,讓技術調查意見接受當事人的審閱和質詢,這有助于倒逼技術調查官審慎履職,推動提升技術調查意見的規(guī)范性與正確性,促進技術調查官權責一致。
2.構建技術調查官良好形象
技術調查意見采取不公開的立法態(tài)度也不利于技術調查官職業(yè)群體形象的建構。技術調查意見不能向當事人和社會公開展示,引發(fā)的是當事人對于技術調查官中立性、公正性的質疑。即使技術調查意見專業(yè)正確,對于認定技術事實、技術爭議焦點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也僅僅是轉換為法官的意見而體現在裁判文書當中,技術調查官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成果無法對外展示。這容易導致技術調查官缺失職業(yè)獲得感和自豪感,也不利于吸納優(yōu)秀人才加入技術調查官職業(yè)群體當中。盡管目前國內技術調查官人數不多,任職時間也不長,但客觀上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職業(yè)體系,技術調查官也開始關心和思考自身未來的發(fā)展與出路[20]。如果制度仍然采取技術調查意見不公開的立法態(tài)度,讓技術調查官隱匿于法官之后,將不利于展現技術調查官專業(yè)、中立的職業(yè)形象,進而影響技術調查官隊伍的穩(wěn)定和制度的長遠發(fā)展。
三、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操作原則
從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必要性出發(fā),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把握以下三方面內容。首先,從法官公開公正審判的角度出發(fā),技術調查意見內容應當普遍公開;其次,從維護當事人訴訟利益的角度出發(fā),采取當庭公開技術調查意見與庭審后送達技術調查意見相結合的方式,允許當事人發(fā)表意見;最后,從技術調查官承擔責任和形象樹立的角度出發(fā),技術調查官應當顯名,不僅可以在技術調查意見上公開署名,也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對外發(fā)布技術調查意見。
(一)技術調查意見內容普遍公開,確保審判公開公正
1.以技術調查意見的所有內容公開為原則
技術調查意見對技術問題解讀充分,既有客觀技術問題的對比描述,也有技術調查官個人的主觀意見,均對法官技術事實認定和自由心證產生作用。技術調查意見內容應當普遍公開,同時要以所有內容公開為原則。
一方面,技術調查意見大部分內容的形成都基于客觀的技術事實或者公開的觀點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技術調查意見是可以公開的[21],技術調查意見全部公開是客觀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技術調查意見包含技術調查官對焦點問題的主觀意見,如果僅公開客觀事實而不公開結論意見,實質上是對“司法公開的異化”[22]
此外,技術調查意見是技術調查官對技術問題的完整分析報告,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具備各自的價值并且相互聯系;不能通過評判哪一部分重要、哪一部分不重要而選擇性公開。具體而言,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內容原則上應當是與案件技術事實相關的內容,包括原告涉及的技術方案、被訴侵權技術方案陳述、案件所涉技術問題的歸納、技術爭議焦點、技術方案比對意見、技術調查結論等。
2.以涉及商業(yè)秘密或損害公共利益情形不公開為 例外
技術調查意見雖然以全部公開為原則,但涉及商業(yè)秘密或損害公共利益的除外。知識產權訴訟多涉及商業(yè)秘密,專利、植物新品種等商業(yè)秘密關涉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在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過程中不慎泄露,可能對當事人的經濟利益造成重大損害。若涉及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等重大公共利益,應優(yōu)先保障社會利益的平衡與穩(wěn)定。具體而言,如果技術調查意見內容包括商業(yè)秘密或者公共利益信息,應當以適當的方式予以保護,例如就該部分不予公開或者限制公開范圍等。
(二)當庭公開與庭后送達技術調查意見相結合,保證當事人訴訟利益
1.庭審前及庭審時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當庭公開
一樁案件不一定只有一份技術調查意見,技術調查官會在法官的要求下在案件審理的不同階段提出技術調查意見。在庭前準備階段,技術調查官會根據現有文書材料、當事人雙方提交的有關證據初步提出技術調查意見,如果在開庭審理前已經形成了初步的技術調查意見,可以直接先行送達雙方當事人,引導當事人圍繞技術問題發(fā)表意見;如果開庭審理前尚未形成,應當在庭審中向雙方當事人公開初步的技術調查
意見,以提升訴訟效率。
開庭審理階段是不同的訴訟參與人,包括各類型技術事實查明主體認定技術事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技術調查官通過向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發(fā)問,可以更為直接地了解技術問題,同時也可以矯正完善庭前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實質上也是傳達庭審中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的過程。在庭審過程中發(fā)問也應當圍繞技術焦點提問,避免當事人遭受“突襲裁判”[23]。
2.庭審后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書及時送達
根據《若干規(guī)定》第十條、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技術調查官在庭審結束后、案件評議前應當提出技術調查意見,同時可以列席案件評議,發(fā)表個人意見。技術調查官參與案件評議,雖列席其中,但并不具有表決權,由于其對裁判結果有重要影響,如果不進行公開仍然有可能對當事人造成“突襲裁判”,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有再次受到侵犯的可能。因此,庭審后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也應當向當事人公開,并且以書面或者電子的方式向當事人及時送達。
具體而言,技術調查意見應當在最后一次庭審結束、案件合議之后、裁判作出之前,進行公開。因為在最后一次庭審結束之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均已盡可能地提供完畢,案件事實也已經盡可能得到闡明。然而技術調查意見在庭審后提出有可能涉及新的技術問題,當事人無法回應而使其面臨程序保障的缺失;也有可能因為技術調查意見本身的專業(yè)性、準確性偏差而實質影響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在公開案件合議之后、裁判作出之前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應當允許當事人查看并發(fā)表更具針對性、深入性的意見,這有助于維護當事人的程序性利益,也有助于案件技術問題的準確查明。
(三)以技術調查官顯名為原則,展現技術調查官責任形象
技術調查官顯名,一方面是指技術調查官在技術調查意見上署名,讓雙方當事人明確技術調查意見的提出者;另一方面是指在向社會公開技術調查意見時,說明技術調查官姓名,展現技術調查官的工作成果。
1.技術調查官公開署名,承擔技術調查意見責任
《若干規(guī)定》中有關技術調查官署名的規(guī)則體現在第九條、第十條和第十二條。技術調查官在其提出的技術調查意見上,以及在案件評議時提出的意見上簽名,但是并不公開。即使在裁判文書上署名了,但是技術調查官的職責功能是如何發(fā)揮的體現得極其有限,要么僅僅在裁判文書的尾部或者首部體現技術調查官的姓名,要么簡單說明技術調查官參與輔助工作,只有少數判決書會說明技術調查官具體負責了什么工作[24]。技術調查官名義上的署名僅單純表明技術調查官的存在,當事人無法知曉意見的具體內容,沒有發(fā)揮實際意義。
技術調查官署名是在技術調查意見普遍公開的前提下署名。雙方當事人不僅應當知道技術調查官是誰,還應當知道技術調查官出具的技術調查意見內容是什么。讓技術調查官在普遍公開的技術調查意見上署名,也正是為了糾正技術調查官權責不一的問題,促使技術調查官為技術調查意見的客觀性、準確性負責。
2.典型案例公開發(fā)布,樹立技術調查官良好形象
技術調查官在技術調查意見上顯名不應僅讓案件當事人知曉,還應向社會公開,彰顯技術調查官的職業(yè)形象。對于知識產權審判中涌現出的典型案例,尤其是技術調查官在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的案例應當及時總結發(fā)布,這樣既有助于回應當事人對技術調查官專業(yè)性、中立性等問題的質疑,也有助于宣傳技術調查官的工作成果,增強技術調查官職業(yè)群體的榮譽感、獲得感。
實踐中,已經有法院總結近年來的優(yōu)秀案例,精選技術調查意見向社會發(fā)布。例如,蘇州知識產權法庭發(fā)布了“2017—2021年度蘇州法院由技術調查官參與審理的十大典型案例”和“2017—2021年度蘇州法院十大優(yōu)秀技術咨詢意見”,展現了技術調查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的獨到思路和獨特貢獻[25];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也從數千件技術調查案件中評選出十大典型案例,公開技術調查官輔助司法審判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引導示范作用[26]
四、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規(guī)范設計
(一)對技術調查意見普遍性公開的規(guī)范設計
目前由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技術調查意見的規(guī)定包括《若干規(guī)定》和《暫行規(guī)定》,其中《暫行規(guī)定》在效力層級上屬于業(yè)務指導文件,規(guī)定主要為原則性的內容,《若干規(guī)定》則是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出臺,豐富和完善了關于技術調查官及技術調查意見的規(guī)定。
國家知識產權局對于技術調查意見問題的認識也存在不斷深化的過程。雖然其主要規(guī)范的是技術調查官參與知識產權行政案件,但對于知識產權法院審判過程中的技術調查意見處理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2021年出臺的《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案的若干規(guī)定(暫行)》第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技術調查意見不對外公開2。然而,2023年印發(fā)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技術調查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此問題的態(tài)度有所松動。其中第三十二條第一句前半句指出“技術調查意見僅作為辦案人員認定技術事實的參考,不對外公開”,但是緊接著第二句規(guī)定“法律另有規(guī)定除外”,為技術調查意見公開的可能性留下了空間?!度舾梢?guī)定》第九條指出技術調查意見不公開,是低估了技術調查意見在司法審判當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然而由于目前我國關于知識產權案件統(tǒng)一的審理辦法尚未出臺,在未來可以采取對效力位階屬于司法解釋的《若干規(guī)定》進行修正的形式,調整技術調查意見不公開的規(guī)范設計,同時也不排除在未來的《知識產權訴訟特別程序法》[27]中對技術調查官及技術調查意見作出上位法規(guī)制。具體而言,就是將《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第二款“技術調查意見由技術調查官獨立出具并簽名,不對外公開”調整為“技術調查意見由技術調查官獨立出具并簽名,并對外公開。涉及商業(yè)秘密或損害公共利益的除外”。
(二)對技術調查官接受發(fā)問或提交意見的規(guī)范設計
對于庭前及庭審時形成的技術調查意見,為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充分查明案件技術事實,應當在開庭審理時公開并且允許技術調查官接受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發(fā)問。據此,《若干規(guī)定》第八條第一款“技術調查官參與詢問、聽證、庭前會議、開庭審理活動時,經法官同意,可以就案件所涉技術問題向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發(fā)問”應調整為“技術調查官參與詢問、聽證、庭前會議時,經法官同意,可以就案件所涉技術問題向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發(fā)問。開庭審理時,技術調查官可以就案件所涉技術問題和技術調查意見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相互發(fā)問”。
對于案件評議后、裁判作出前的技術調查意見,應當及時送達雙方當事人,并允許在規(guī)定期間內發(fā)表意見。本文建議在《若干規(guī)定》第九條第一款“技術調查官應當在案件評議前就案件所涉技術問題提出技術調查意見”后增加一款,內容為:雙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技術調查意見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作出判決。
(三)對技術調查官顯名的規(guī)范設計
與技術調查官顯名相伴隨的是由技術調查官對技術調查意見承擔責任,而非僅由法官對技術調查意見的內容負責。因此,本文建議將《若干規(guī)定》第十一條第二款“合議庭對技術事實認定依法承擔責任”修改為“合議庭、技術調查官對技術事實認定依法承擔責任”,強化技術調查官的責任承擔,倒逼其審慎履職。在實踐過程中,技術調查官參與案件審理活動的,應當在裁判文書進行公開的時候附錄技術調查意見全文并署名,這一方面有助于增強裁判文書中關于技術問題的說理力度,同時也可以讓當事人了解技術調查官及技術調查意見在案件審理中發(fā)揮的作用。如果技術調查意見與最終認定的技術事實不一致,法官可以在裁判文書中進行說明。
注釋:
1.內容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知識產權案件訴訟活動的若干規(guī)定》。2.內容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發(fā)布的《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侵權糾紛行政裁決辦案的若干規(guī)定(暫行)》。3.內容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發(fā)布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技術調查官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1]林廣海.廣州故事:知識產權法院多棱鏡[J].法律適用,2015(10):18-23.
[2]強剛華.試論中國知識產權法院技術調查官制度的建構[J].電子知識產權,2014(10):84-90.
[3]黃姍姍.技術調查官制度研究[J].學海,2021(1):167-173.
[4]賀林平.為法官斷案當“翻譯”(深閱讀):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啟用技術調查官,提高審理質量和效率[EB/OL].(2017-05-23) [2024-07-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23/c1001-29292867.html.
[5]王志雄.技術調查官的社會分工意蘊與制度完善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7(8):59-63.
[6]鞠榮榮,侯冰.技術調查官的角色定位與職責邊界探究[C]//廣州知識產權法院.2023年第三屆技術調查官制度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23:404-418.
[7]孫航.全面施行技術調查官制度提升技術類案件審理質效: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知識產權審判庭)負責人就技術調查官司法解釋答記者問[N].人民法院報,2019-04-26(4).
[8]韓振文,姚夢琦.我國民事訴訟技術調查官制度的檢視與完善[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4,39(1):77-88.
[9]沈世娟,張愛娥.知識產權訴訟技術事實查明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158.
[10]宋漢林.知識產權訴訟中的技術事實認定:兼論我國知識產權訴訟技術調查官制度[J].西部法學評論,2015(5) : 11-19.
[11]孝金波,李楠楠,高清揚.專訪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以高質量知識產權司法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EB/OL]. (2024-03-11) [2024-10-07].https://ipc.court.gov.cn/zh-cn/news/view-2862. html.
[12]宋魚水.知識產權審判的人才體系及文化養(yǎng)成[J].知識產權,2018(9):9-17.
[13]喻海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制度的正義性[N].人民法院報,2020-04-23(5).
[14]黎淑蘭,陳惠珍,凌宗亮.技術調查官在知識產權審判中的職能定位與體系協(xié)調:兼論“四位一體”技術事實調查認定體系的構建[C]//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2015年年會論文集,2015: 8.
[15]張學軍.技術調查意見法律效力研究[C]//2020年第二屆全國技術調查官制度研討會論文集,2020:10.
[16]張愛國.評技術調查意見的不公開:以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理為視角[J].知識產權,2019(6):16-24.
[17]劉哲瑋.審判流程信息網上公開的功能與結構[J].法律適用,2018(17):52-60.
[18]李昌超.我國技術調查官制度的邏輯生成及制度前景[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4):74-80.
[19]姚志堅,劉方輝.聘用制專職技術調查官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基于南京知識產權法庭的實踐[J].法律適用,2019(13):96-104.
[20]鄒享球.技術調查官制度的理論設計及現實困惑[J].知識產權,2021(4):45-57.
[21]黃玉燁,李青文.知識產權審判中技術調查官的困境與出路:兼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知識產權案件訴訟活動的若干規(guī)定》[J].電子知識產權,2019(8):67-76.
[22]王夢飛,陳忠禹.論技術審查意見公開機制[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4):80-85.
[23]陳存敬,儀軍.知識產權審判中的技術事實查明機制研究[J].知識產權,2018(1):41-49.
[24]楊秀清.我國知識產權訴訟中技術調查官制度的完善[J].法商研究,2020,37(6):166-180.
[25]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共推合作共護創(chuàng)新:蘇州法院舉辦“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題活動暨技術調查官年度輪換儀式[EB/0L].(2023-05-31)[2024-10-07].http://www.zjrmfy.suzhou.gov.cn/fypage/toContentPage/xwzx/82a07a48886316c001886fad93de0043.
[26]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技術調查十大典型案例(2020~2022)[EB/0L].(2023-12-20)[2025-05-24].https://www.zhichanli.com/newsflashes/1201069170.
[27]張春波.羅東川代表建議制定知識產權訴訟特別審理法[J].中國審判,2020(10):22-23.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Disclosure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ials
Du Ying LiXiaowen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w School, Beijing,100081)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The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 is a professional opinion issued by technical investigators in response to technical issues. In China’ s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ials, from legislative perspective,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are merely supporting opinions for determining the technical facts of cases and are not treated as evidence. However,in practice,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have become the primary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technical facts of cases,effectively functioning as evidence.[Research method] Disclosing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judges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open and fair trials,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tecting the litigation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and at the same time,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echnical investigators to ful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establish the professional image. [Research conclusion] In terms of specific provisions, firstly,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be universally disclosed. Secondly, the disclosure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should adopt a combined approach of in-court disclosure and post-trial delivery,with technical investigators being identified by name during the disclosure process.Finally,it is recommended to establish a normative framework for disclosing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through amendments to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Keywords:technical investigators;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pin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trials;disclo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