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繪本英譯;翻譯美學;《洛神賦》;審美再現(xiàn)【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4-0100-04【D0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4.031
基金項目:2024年度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基于小學英語繪本教學的孝親教育研究”(20212034007);2021年度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冰心翻譯倫理取向及其哲學溯源研究”(21YBA239);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翻譯倫理視域下冰心翻譯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研究”(20A100)。
一、引言
“繪本,即圖畫書,是將一系列連貫的圖畫和相對較少的文字(或無字)結(jié)合在一起來傳達信息和敘事的兒童書?!?[1]20 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引進國外兒童繪本,同時國內(nèi)本土原創(chuàng)繪本也日漸繁榮,2018年出版的《洛神賦》英譯繪本(TheOdetotheGoddessoftheLuoRiver)便是經(jīng)典再創(chuàng)的佳作,它構(gòu)建了一個極具中國傳統(tǒng)韻味的綺麗世界,讓讀者品味圖畫美學的同時領(lǐng)略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堵迳褓x》兼具音美與詞美,蘊含眾多中國古典意象,英譯過程中如何再現(xiàn)原文的美,其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勢必成為翻譯的難點。
關(guān)于繪本英譯的探討,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探討不同的翻譯策略及方法,如戴婧雅[2]、吳、牟宜武[3]等;2.從多模態(tài)視角探究“兒童本位”的等效翻譯,如周俐[4]、王洪林[5等;3.從譯介角度談如何助推兒童繪本的內(nèi)外傳播,如張一穎[、袁宏、王海鵬等。翻譯美學作為我國譯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構(gòu)成,其形成與發(fā)展根植于本土翻譯學與美學跨學科融合的歷史傳統(tǒng),其中譯本審美再現(xiàn)研究構(gòu)成該領(lǐng)域的核心議題。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對“繪本翻譯美學”主題進行系統(tǒng)檢索,發(fā)現(xiàn)2015—2021年間相關(guān)文獻僅5篇,研究熱度顯著偏低。針對“洛神賦英譯”的專項檢索更顯示該領(lǐng)域尚存學術(shù)空白。鑒于此,本文試從翻譯美學角度出發(fā),綜合考慮圖畫與文字兩大因素,對葉露盈、余治瑩的《洛神賦》英譯繪本(TheOdetotheGoddessoftheLuoRiver)進行審美再現(xiàn)分析。
二、翻譯美學理論概要
方夢之在《譯學辭典》中將翻譯美學定義為“揭示譯學的美學淵源,探討美學對譯學的特殊意義,用美學的觀點來認識翻譯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并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譯不同文體的審美標準,分析、闡釋和解決語際轉(zhuǎn)換中的美學問題。”[8]
縱觀中西譯史,翻譯學理論與美學密切相關(guān)。從支謙借老子之言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學命題,到近代嚴復“信達雅”、傅雷“神似說”、錢鐘書“化境論”、許淵沖“三美論”等理論提出,中國經(jīng)典譯論中蘊含了豐富的美學思想。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主張翻譯保留原文自然美;美學大師賀拉斯提出用“審美標準”來衡量翻譯實踐活動;《荷馬史詩》翻譯家查普曼指出原文“神”與“韻”的傳達是成功譯作的必備因素,西方譯學同樣具有美學傾向。到了當代,翻譯美學迎來新一輪發(fā)展。國外ShirleyChew與AlistairStead合著Translating Life:Studies in Translational Aesthetics[9],該書較早以“翻譯美學”命名,并從理論上對該學科進行了系統(tǒng)描述。國內(nèi)研究則井噴式增長,其中傅仲選的《實用翻譯美學》[10]、奚永吉的《文學翻譯比較美學》[11]、劉宓慶的《翻譯美學導論》[12]、毛榮貴的《翻譯美學》[13]等研究著作極大地推動了翻譯美學理論的構(gòu)建與發(fā)展。其中《翻譯美學》以美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將翻譯的機制和功能進行詳盡地闡釋,并論述了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和翻譯表征的一般原則,構(gòu)建現(xiàn)代翻譯美學的基本框架,也被作為本文寫作的主要指導理論。
總體而言,西方翻譯美學的發(fā)展強調(diào)翻譯的藝術(shù)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通過語言的轉(zhuǎn)換再現(xiàn)原作的美學價值;中國翻譯學與傳統(tǒng)美學一脈相承,強調(diào)翻譯過程中的審美主體性和審美客體性,為文學翻譯和應用文體翻譯提供了美學原則和方法,推動了翻譯實踐的創(chuàng)新。因此,翻譯美學不僅豐富了翻譯理論的內(nèi)涵,還為翻譯實踐提供了美學視角的指導,在翻譯學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功能。
三、《洛神賦》原文賞析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創(chuàng)作的浪漫主義名篇,原名《感甄賦》。全文情節(jié)完整,情感曲折,造詞用語精致秀麗,尤其是從人物的形容舉止及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成功塑造了一個動人的洛神形象,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14]。
《洛神賦》全文辭采瑰麗且音韻和諧,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以動態(tài)意象凸顯洛神飄逸之姿,平仄相協(xié)的“ong”韻賦予文字音樂性;句式靈活,多用排比對仗,如“余情悅其淑美兮托微波而通辭”以復沓節(jié)奏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波瀾,“披羅衣之璀粲兮”的服飾描寫,運用鋪陳排比強化了視覺張力。此外,全文意象選取精妙,意境營造到位,如“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將洛神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具象化,“飛鳧”“流風回雪”等喻體形成虛實相生的詩意空間。
綜上來看,《洛神賦》的語言藝術(shù)成就與情感深度對譯者構(gòu)成雙重挑戰(zhàn),因此如何成功再現(xiàn)原文的語言美,更有效地傳達原文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與情感意義,是譯者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四、《洛神賦》英譯繪本的審美再現(xiàn)
繪本翻譯的審美再現(xiàn)離不開圖文關(guān)系的分析構(gòu)建,以該繪本為例,其審美再現(xiàn)可具體從兩個層面展開分析:圖文視覺的形式層面和文本語言的內(nèi)涵層面。
(一)圖文視覺的形式美
在繪本中,一段文字對應一幅甚至是幾幅畫,順應著圖像的敘述節(jié)奏,圖畫分割了文字文本,而其本身也需要由文字連在一起;同時,文字本身也構(gòu)成了其相對獨特的敘述[15]。繪本翻譯不同于純文本的文學翻譯,除了語言的準確性外,更需考慮圖像與文字間的互動。下文將從視覺呈現(xiàn)和圖文共建兩方面分析圖像對表達的作用。
1.視覺呈現(xiàn)美
繪本文學的一項特殊審美特征為視覺性,其呈現(xiàn)方式多樣。字體的設計、標點符號的排版、圖畫的色彩、人物的造型搭配等都為視覺美學的呈現(xiàn)元素,其綜合的運用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欣賞經(jīng)典改編繪本?!堵迳褓x》英譯繪本圖畫精美,整體設計彰顯傳統(tǒng)美學取向,美的視覺表達對于文字理解功不可沒。
繪本如樂章,多數(shù)繪本都有敘述節(jié)奏,除了韻腳會給繪本帶來朗讀的節(jié)奏感,繪本的節(jié)奏感還主要體現(xiàn)在情節(jié)和畫面的重復、遞進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4]11。繪本中多次運用連續(xù)繪圖的敘述方式,將時間性敘述話語轉(zhuǎn)換成圖像的空間轉(zhuǎn)場,此時一維且封閉的空間就可以變?yōu)榱Ⅲw、多元、開放的空間。
例如繪本中有描繪眾神同時趕往一方的情景,其文字交代了系列生物的先后出場順序,如dragons/whales/salamanders/birds,同時搭配系列動詞捕捉眾生靈的活動姿態(tài)。連續(xù)繪制的圖畫方式前后相扣構(gòu)成更為宏大的畫面,如此便營造出無形的節(jié)奏感,讓讀者更加身臨其境地體味眾神同時出擊的浩大聲勢。
2.圖文和諧美
在繪本中,文字表達常常缺乏直觀性,對于場景及人物外貌的描繪來說,圖像更具表達的高效性;但同時文字又是必不可少的,故事發(fā)生的主脈絡需要文字的大致敘述,人物情感的抽象概念也需要文字的簡要說明,故圖文互補的和諧表達極為重要。
繪本的末尾部分羅列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神或獸的畫像及介紹,為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神話中“神”的形象提供了途徑。例如女,對其介紹為人首蛇身的古神,英譯為“the ancientgoddessandempress,hasahuman’sfaceandasnakes’sbody”,顏色上大體采用黃色,上身黃色綢袍,下身黃色蛇尾,整體給人以威嚴感,符合goddessandempress的形象。例如雷鳥,對其介紹為《山海經(jīng)》中的神鳥,英譯進一步補充為“a magpie,but with red feathers,three heads,and fourfeet”,而繪畫的形象則采用紅色,其中附有女神像,突出神秘感,符合mythicalbird的形象。由于文化信息差,讀者難以想象這些神的形象及其象征意義,而圖文互補能讓原文信息清晰傳達。
對于洛神“采湍瀨之玄芝”的描寫,繪本中單獨畫出洛神采摘靈芝的姿態(tài),靈芝不僅是一種珍貴藥材,而且文化寓意也非同一般,代表了高潔、純真,符合文中洛神的形象。為了讓國外讀者了解該意象,譯者添加了注釋性文字,即ReshimushroomswereusedformedicinalpurposesinancientChina,更多采用釋譯法解釋目標語文化中缺失的信息,既有利于為讀者減少閱讀障礙,又形成和諧的圖文關(guān)系增強表達的嚴謹性。
(二)文本語言的內(nèi)涵美
《洛神賦》作為辭賦名篇,語言藝術(shù)極具研究價值。作為經(jīng)典作品的再創(chuàng),由余治瑩翻譯的TheOdetotheGoddessoftheLuoRiver英譯繪本,雖是根據(jù)《洛神賦》中文改編版繪本英譯,但仍盡可能地在語言層面再現(xiàn)了曹植筆下原文的美。以劉宓慶的翻譯美學理論為指導,選取《洛神賦》古文與繪本英譯本進行分析,其英譯文本可體現(xiàn)以下三種形式的美。
1.語音美
賦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中國有韻文體,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兼具兩者的性質(zhì),故賦的翻譯與詩歌、散文翻譯在語音層面上會有互通之處。“由于漢英文字一語音系統(tǒng)迥異,要在譯詩中保留原詩(SL)的音步節(jié)奏是不可能的,譯者力求做到的是顯現(xiàn)譯詩(TL)的節(jié)奏。\"[12]92同時劉宓慶也提到“節(jié)奏在散文中也是一種具有傳感效果的音美,這時,節(jié)奏往往采取‘疊動浪式'(thewavemovement)\"。這種節(jié)奏特點在英譯中就有所體現(xiàn),還原古文語音美。
例1.
原文:于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
譯文:Then,at once,the god of wind cleared away thefog.Thegodof riverscalmeddownedthewaves.The godoftheYellow Riverplayed hisholydrum,and the mother goddess Nuiwa began to sing her entrancing song.
原文描繪眾神來臨時的舉措,結(jié)構(gòu)工整,極具動態(tài)。顯然,譯者已在審美體驗中感受到了原文中那種疊浪式的動勢感,譯文則連用三次“thegodof”,描述了三個神:風神、河神、黃河神,且句式結(jié)構(gòu)與原文保持一致,均為主動態(tài)的簡單句,形成節(jié)奏,造就一浪推一浪的動勢,將眾神紛至的壓迫感與緊張感很好地還原了出來。
例2.
原文: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譯文:Some played in the water,others soared throughthesky.Somepicked pearlsfromtheriver, others collected flowers along the banks.
原文以“或”為節(jié)奏標記,舉例神靈玩鬧的多幅場景。為避免重復用詞造成的繁冗單調(diào),譯者則選詞some與others形成兩組對等結(jié)構(gòu),從而代替原文的四個“或”,如此句式形成合理節(jié)奏,最終與原文相統(tǒng)一,同樣具有音美特征。
2.簡潔美
《洛神賦》結(jié)構(gòu)工整、句式多樣、省略得當,其美學內(nèi)涵的傳達需要譯者對原文的模糊內(nèi)容進行理解補充,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在此過程中保留源語的簡潔而不失其原意,選詞的精準生動是首要目標。
例3.
原文:容與乎陽林,流眄平洛川。
譯文:Leaving the horses enjoy their meal,I wanderedthroughthetreesandspiedthemajorofthe Luo Riverbeforeme.
原文以第一人稱視角描寫主人公遠眺洛川美景,為后文見到洛神做鋪墊,其中“容與”表示“安閑自得”,“流眄”表示“流轉(zhuǎn)目光觀看”。而在英譯選詞中,不同于副詞修飾動詞表狀態(tài)的譯法,譯者直接選用兩個詞精準囊括,“wander”本身是“漫步”的意思,包含著原文中“容”所對應的從容心態(tài);“spy”是“突然發(fā)現(xiàn)”的意思,這里與“流眄”相對應,準確描述男主人公快速縱覽的場面。
例4.
原文: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wèi)。
譯文:Whalesand salamanderschased behind,while birdssoared inalldirections.
原文展現(xiàn)洛神隨眾神離開時自然生靈的動態(tài)場景,原文結(jié)構(gòu)規(guī)整,分別運用“踴”與“翔”兩個動詞描寫不同生物的動作姿態(tài),使得文字極具動態(tài)感與畫面美。而英譯采用“chase”與“soar”兩個動詞,同時搭配“chasedbehind”和“soaredinalldirections”,還原車架后魚躍鯨騰,鳥兒從四面八方歡快翱翔的壯觀場面,如此一來省譯“夾轂”和“為衛(wèi)”部分,處理可謂簡潔而又形象。
3.意境美
意境是“情”與“景”的交織融合,如同承載著作家情感的所有意象所組成的一個空間,只有懂的人才能進入?!跋蟆迸c“意”之間的距離也難以捉摸,常給人以無限遐想。
例5.
原文:轉(zhuǎn)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譯文:There were starstwinklingin hereyes,and herfacewasassmoothasjade.Herveryvoicecarried the fragrance of roses.
原文精準捕捉到洛神眼神的靈動與容顏的細膩,將洛神欲語還休的嬌羞神態(tài)和淡雅清幽的氣質(zhì)神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營造出一種朦朧、含蓄且充滿詩意的氛圍。譯者則連用三個意象stars/jade/roses完美在英語語境下復刻了洛神的美。并且注意到了意象的替換,用rose替代“幽蘭”的意象來幫助文化溝通,玫瑰在西方文化中象征著美麗、優(yōu)雅與浪漫,如此處理便還原了原文如夢如幻、優(yōu)雅迷人的意境。
例6.
原文: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譯文:She skipped on the river’s ripples,and fog emanated fromherfeet.
原文描繪洛神在水面上輕盈行走的姿態(tài),短短八個字便讓讀者看到了一位身姿輕盈,在水面上翩翩起舞的絕美佳人形象,充滿了詩意與浪漫色彩。為還原這種縹緲虛幻的意境,譯者選用了fog(霧氣)來對應“生塵”這一意象,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霧氣常常帶有一種神秘、縹緲的意味,與原文想要營造的空靈、虛幻的意境相契合,使得西方讀者也可以深切感受到洛神的超凡與神秘。
五、結(jié)語
葉露盈、余治瑩合作的《洛神賦》英譯繪本(TheOdetotheGoddessoftheLuoRiver)綜合考慮圖畫與文字的互動因素,成功再現(xiàn)了原文的美學內(nèi)涵。在視覺形式層面,通過敘事連續(xù)性建構(gòu)與圖文互補機制,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卷軸美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譯;在文本語言層面,通過節(jié)奏還原、選詞精準、意境轉(zhuǎn)換傳遞古文的詩畫意境。這不僅深化了人們對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也進一步推動了經(jīng)典國風的對外傳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繪本受眾的特殊性和漢英語言的差異性,譯者很難將原文中所有審美信息還原,故此繪本的英譯在聲韻轉(zhuǎn)化、語法重構(gòu)、意象選取等方面,仍有值得探索的空間,這提示未來國風繪本譯創(chuàng)可探索多模態(tài)協(xié)同策略,在保持文化本真性與提升目標語接受度之間尋求更優(yōu)解。
參考文獻:
[1]Nodelman,P.Words About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M].University ofGeorgia Press,1988.
[2]戴婧雅.從接受美學角度探析任溶溶兒童繪本翻譯策略[J].名作欣賞,2018,9(30):139-141.
[3]吳c,牟宜武.中國故事的多模態(tài)國家翻譯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2022,43(1):76-82.
[4]周俐.兒童繪本中的圖、文、音一基于系統(tǒng)功能多模態(tài)語篇研究及社會符號學理論的分析[J].外國語文,2014,30(3):106-112.
[5]王洪林.符號學與多模態(tài)視角下的兒童文學翻譯——兼評《翻譯繪本》[J].中國翻譯,2019,40(3):124-129+190
[6]張一穎.外國兒童繪本譯介出版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現(xiàn)代出版,2017,(6):45-47.
[7]袁宏,王海鵬.國外兒童繪本在中國的譯介分析與啟示[J].出版廣角,2018,(17):58-60.
[8]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Chew,S.amp;Stead,A.TranslatingLife:Studiesin Translational Aesthetics[M].LiverpoolUniversityPress,1999.
[10]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1]奚永吉.文學翻譯比較美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13]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14]凌云.共生效應:曹植《洛神賦》經(jīng)典化進程試探[J].中國文學研究,2020,(4):46-53.
[15]傅莉莉.符際翻譯視角下的兒童繪本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3): 61-73+128
作者簡介:
李航宇,外國語學院英語翻譯專業(yè)本科生。
劉祥清,通訊作者,第一師范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音譯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
羅心梓,外國語學院英語翻譯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