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典籍外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目的論是從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忠實性原則三方面對譯者進行翻譯指導(dǎo),旨在幫助譯者明確翻譯目標、調(diào)整翻譯策略、增強翻譯效果。本文基于目的論三原則視角,分析譯者利用何種策略翻譯《水滸傳·武松打虎》(節(jié)選)。研究發(fā)現(xiàn),譯者在英譯過程中將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靈活運用增譯、分譯、注釋、直譯及意譯等策略翻譯源文本內(nèi)特有表達、處理譯文過渡與銜接、修飾原文內(nèi)心理與動作描寫。得出的結(jié)論是:目的論指導(dǎo)下,譯者對多種翻譯策略的選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處理中英文化差異,既體現(xiàn)中國文化內(nèi)涵,又使得譯文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達到中國典籍外譯的真正目的。
【關(guān)鍵詞】目的論;《水滸傳·武松打虎》(英譯);翻譯策略;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20-0104-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20.032
一、引言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diào):“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钡浼庾g作為傳播中華文化、展現(xiàn)中國文化魅力的橋梁之一,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國外大規(guī)模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肇始于1807年[6],較為有代表性的譯者有翟里思、韋利、霍克斯等人,其譯作涵蓋中國古典詩歌、長篇小說和傳記等題材。中國早期林語堂、楊憲益和戴乃迭等人也翻譯過眾多經(jīng)典中國古代作品。近代以來以許淵沖、汪榕培為代表的翻譯家將眾多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為英文版本[9]。中國典籍英譯涵蓋范圍廣泛、譯本眾多。前期中國典籍英譯主要關(guān)注于兩種語言之間是否可以恰當轉(zhuǎn)換以及如何轉(zhuǎn)換。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度不斷加大,典籍英譯理論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研究人員和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新時代典籍英譯研究的重點不再是“怎么譯”“能否譯”等問題,而是“何為譯”“為何譯”“譯何為”“怎么評”“為何這樣評”以及“怎么有效傳播”等課題[8]。更多的學者在進行典籍英譯語言層面轉(zhuǎn)換的同時,更加關(guān)注于中國典籍英譯策略與方法的深入分析與研究。
本文將基于目的論三原則的視角,探討中國典籍譯策略,以期深化譯者對目的論在典籍翻譯中應(yīng)用的理解,并為跨文化翻譯研究提供參考,助力我國優(yōu)秀文化典籍“走出去”。
二、目的論及其應(yīng)用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強調(diào)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突出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該理論自提出以來,國外眾多翻譯學家在其指導(dǎo)下研究翻譯變體并根據(jù)翻譯的目的以及具體的語境對譯文進行適當?shù)貏h減、保留和改寫等。國內(nèi)隨著目的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界對此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該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接受,主要應(yīng)用于翻譯策略的研究,對中國的翻譯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3]。
三、目的論指導(dǎo)下的翻譯策略探析
(一)目的性原則
目的性原則是指翻譯應(yīng)在目標語的情境和文化環(huán)境之中,按目標與讀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發(fā)生作用。目的可以分為三類:譯者的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通過特定翻譯手段要達到的目的。通常翻譯目的指的主要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1],即翻譯過程的發(fā)起者,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發(fā)起者出于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狀況下,他會給出需要譯文的原因,譯文接受者、使用譯文的環(huán)境、譯文應(yīng)具有的功能以及與原因有關(guān)的細節(jié)等[7]。
目的性原則是目的論的首要原則。一般情況下,每一個翻譯行為都有一個既定目的,并且要盡一切可能實現(xiàn)這一目的[5]。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就要選用特定的翻譯方法[12]。勞倫斯·韋努蒂(Venuti Lawrence)在其1995年的一書中將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所描述的兩種翻譯方法稱為“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和“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前者是譯者采取原語讀者易于接受的形式和表達,后者是譯者向目的與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與讀者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
《水滸傳·武松打虎》節(jié)選中有眾多中國特有的意象和表達,因此譯者為不失恰當而且能夠達到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應(yīng)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
例1.
原文:
水滸傳·武松打虎 [明] 施耐庵 羅貫中
譯文:
Water Margin①·Wu Song②Fight the Fierce Tiger Ming Dynasty (1368-1644) Shi Naian amp; Luo Guanzhong③
文后注釋:
①Water Margin: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ancient China,it primarily depicts the social unrest during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where 108 righteous outlaws are forced to take refuge on Mount Liang.They form a bandit coalition to uphold justice,eventually accepting an official pardon and serving the country.
②Wu Song:The characters in Water Margin li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were famous for fighting tigers in Jingyanggang.
③Shi Naian:(circa 1296-1370),a literary figure,best known for his masterpiece Water Margin.
Luo Guanzhong:(circa 1330-1400),a literary figure from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renowned for his masterpiec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譯者在翻譯文章名稱以及作者和其所處的年份時采用文內(nèi)和文后注釋的兩種形式。在翻譯時中國的人名可以直接按照漢語拼音的形式進行表達,因此作者在此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直譯出人名、朝代以及地名。但是國外不了解武松打虎這一歷史典故的目的語讀者會對故事的主人公以及寫故事的人所處的歷史時代存疑,因此導(dǎo)致譯文無法徹底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所以在朝代翻譯處,譯者進行文內(nèi)加注,標識出明朝具體的時間范圍。
同時,譯者認為翻譯此段的目的即使得目的語讀者能夠了解中國四大名著以及其中的人物和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透徹地傳播中國文化,因此需要對其中的人物進行注釋。但譯者認為文內(nèi)注釋的形式無法相對全面地概括人物的事跡,且文內(nèi)加注在此會顯得較為冗余,因此譯者在譯文最后采用注釋策略對《水滸傳》、武松、施耐庵和羅貫中進行簡要地介紹。譯者采用注釋來達到清晰傳達文章內(nèi)容的目的,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加容易且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
例2.
原文:
武松見那大蟲復(fù)翻身回來,雙手掄起哨棒,盡平生氣力,只一棒,從半空劈將下來。
譯文:
When Wu Song saw the tiger turning back and pouncing towards him, he raised the Shaobang (a long stick for self-defense outdoors,typically made of wood or bamboo) with both hands and exerted all his strength to sturdily strike down。
譯者在此使用歸化和異化相結(jié)合的策略,將“大蟲”直接譯為“tiger”。譯者認為“大蟲”只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人們對老虎的稱呼,而在翻譯時直接譯為老虎即可,沒有必要音譯為“Dachong”而后在對其進行注釋。譯者的目的是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原著內(nèi)容,而不是加大其理解難度。
“哨棒”中文的意思是“行路防身的長木棍”,英文中的木棍有諸多表達,如stick,club,cudgel,rod,但譯者在此使用異化策略直接使用拼音表示,并且在后括號增譯解釋的內(nèi)容。目前我國沒有給出哨棒具體形狀的描述,但是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是“哨棒”為一頭空心,可以吹響用以求救或者發(fā)出警告信號的棍子。因此譯者認為這一說法屬于中國文化負載詞,并不是英文中所表達的普通木棍,所以選擇使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凸顯中國文化意象。
但是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認為:如果不考慮中國文化內(nèi)涵,直譯會導(dǎo)致讀者無法理解中國文化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內(nèi)涵,從而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礙[11]。因此譯者在后面括號增譯注釋,以此更加恰當?shù)乇A糁形奈幕撦d詞,又能夠促進目的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二)連貫性原則
連貫性原則具有兩重含義:一是譯文本身必須連貫、具有可讀性;二是譯文要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使目的語讀者能夠接受。譯者在連貫性原則指導(dǎo)下,翻譯源文本之時則需要考慮采用增譯過渡詞和連詞等方式來促進譯文連貫。
此外,譯者為滿足連貫性原則的第二條標準,同時需考慮到中英語言間的差異,還可以采用增譯主語、拆分、合并的方法進行翻譯。
例3.
原文:
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一半在手里。那大蟲咆哮,性發(fā)起來,翻身又只一撲,撲將來。
譯文:
Wu Song realized that his strike had missed the tiger and that he had broken the Shaobang into two parts accidentally during the process due to his haste.Because of this,the tiger became even more agitated,growling and lunging forward with its bloody mouth wide open.
例4.
原文:
那大蟲卻好把兩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譯文:
While,the tiger’s front paws unexpectedly landed right where Wu Song had been standing.
例5.
原文:
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到?jīng)]氣力。
譯文:
Although the tiger wanted to eat Wu Song,it had no strength at that time.
譯者在例3、例4、例5的譯文中都增譯轉(zhuǎn)折連詞或介詞短語,如上所示。例3中原文中“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并沒有指明主語。此處譯者注意到中英語言之間的差異:英語陳述句或疑問句中必須有主語,其最基本的結(jié)構(gòu)是:S+V,但是中文多無主語句。因此譯者在本句開頭增譯主語,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促進文內(nèi)連貫。
另外,例3中原文中并沒有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而是直接的兩個短句。譯者考慮到英語重形和,而漢語重意合,即漢語句子短小、精悍,句子間的邏輯關(guān)系常以句序來暗示、用意義來串聯(lián),少用連詞,英語句子通常由句子主干加上各種從句及并列成分堆疊而成[10]。譯者翻譯時添加介詞短語“Because of this”,用于表明前文武松打虎失利反倒激怒老虎的這一過程,促進文內(nèi)連貫。
例4中譯者增譯轉(zhuǎn)折連詞“While”,表示老虎的利爪正巧落在武松跟前的意外情景,促進譯文內(nèi)容邏輯上的連貫性。此外譯者同樣按照英語重形和的特點,將“武松面前”這一表達處理為地點狀語,使得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
例5中“那大蟲吃武松奈何到?jīng)]氣力”,“奈何”一詞屬于比較中國化的一個表達,其意思相當于“雖然……但是”,對應(yīng)到英文譯者可以選擇“although,though,even if”等。因此譯者在此采用歸化策略,將原句拆分成兩個句子,增譯轉(zhuǎn)折連詞“Although”以此表明句內(nèi)邏輯,同時也更容易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
例6.
原文:
那大蟲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鮮血來……武松放了手。
譯文:
punches,blood gushed out of the tiger’s eyes,mouth,
nose,and ears...only then did Wu Song release his grip.
例6中譯者同樣增加“only then”引導(dǎo)倒裝句。源文本中有兩個主語和兩個謂語,而英文不會出現(xiàn)一個句子中無連接詞或連接標志而兩個句子并列的情況。因此譯者為實現(xiàn)文內(nèi)連貫,在此增加引導(dǎo)詞,引導(dǎo)倒裝句。譯者借此避免英文中的句式錯誤,同時也使得譯文更加連貫通暢。
例7.
原文:
來松樹邊尋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蟲不死,把那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蟲氣都沒了。
譯文:
Fearing that the tiger would not die, he went to the pine tree again to find the broken rod and continued to beat the tiger with it for a while until the tiger had no breath left.
此句中譯者考慮到中文多短句,而英語結(jié)構(gòu)緊密,多通過時態(tài)、標點、句式以及連詞等形式進行連接。因此譯者為實現(xiàn)文內(nèi)連貫,同時促進目的語讀者對源文本的理解,對語序進行調(diào)整,將“只怕大蟲不死”前置,處理成原因狀語從句,將第一個句號前的小短句處理成多個復(fù)合結(jié)構(gòu)的長句,另外譯者將最后一句話進行合并處理,使得目的語文本更加連貫簡潔。
(三)忠實性原則
忠實性原則要求譯文與原文連貫、保持一致,但并不要求翻譯過程中一字不差,最終還是要根據(jù)翻譯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進行取舍。忠實性原則實際上是指譯文與源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即譯文不應(yīng)該脫離源文本而存在,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遵循忠實性原則,可以采用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對源文本進行創(chuàng)譯,但始終要以源文本為根據(jù)。
例8.
原文:
原來打急了,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只拿一半在手里。
譯文:
Wu Song realized that his strike had missed the tiger and that he had broken the Shaobang into two parts accidentally during the process due to his haste.
例9.
原文:
那大蟲卻好把兩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譯文:
While,the tiger’s front paws unexpectedly landed right where Wu Song had been standing.
例8和例9中,譯者采用增譯副詞的方法使得譯文更加形象生動傳達出源文本的情景。例8中,譯者增譯“accidentally”,有出乎意料之意,表現(xiàn)出這一過程屬于武松發(fā)揮失誤,更加傳神地傳達原文意思。例9中,譯者增譯“unexpectedly”借此表達那老虎的爪子是無意間巧合落在武松跟前,而非本就該出現(xiàn)這一場面,這一幕也為武松接下來對老虎的做出的行為做好鋪墊,譯者認為在此若不增譯此類副詞,則無法表達源文本中的戲劇性以及無法形成沖突,違背源文本的實際情感,因此增譯此副詞才更加忠實于源文本的情感與沖突。
例10.
原文:
被武松盡氣力納定,哪里肯放半點兒松寬。
譯文:
Wu Song exerted all his might to hold the tiger,not dare to relax his vigilance.
源文本中的“哪里肯放半點兒寬松”實際上是指武松一點也不敢放松。因此譯者在此使用歸化策略,直接譯為比較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意思。另外譯者選詞上選用not dare而非dare not,是因為二者有區(qū)別,not dare表示某人因為害怕或擔心而不敢做某事,dare not則表示害怕或缺乏勇氣而不敢做某事。譯者充分考慮到源文本的意思,武松是害怕老虎逃跑而不敢放松,而非不敢做某事才如此,因此譯者在此處充分考慮源文本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表達進行翻譯,遵循忠實性原則。
例11.
原文:
……提起鐵錘般大小拳頭,盡平生之力,只顧打。
譯文:
…raised the fist like an iron hammer,and with all his might,kept pounding the tiger.
原文中“盡平生之力”實則為夸張手法,實際上應(yīng)是“用盡最大的力氣”,不可直譯為“use the strength of a lifetime”。因此譯者使用歸化策略,采用意譯的方式表達出原文內(nèi)容,即易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同時又忠實地傳達出源文本內(nèi)容。
四、結(jié)語
本文基于目的論三原則視角探索中國典籍英譯策略,以《水滸傳·武松打虎》(節(jié)選)為例,分別從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以及忠實性原則三個角度展開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目的性原則下,譯者對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其他專有表達采用異化策略,但同時增譯文內(nèi)及文后注釋對其進行解釋,既保留典籍內(nèi)中國文化特色,又使得譯文簡潔清晰;連貫性原則下,譯者多次增譯英文功能詞、合并調(diào)整原文語序等以使得譯文既更加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又明確原文各短句之間的關(guān)系;忠實性原則下,譯者歸化異化相結(jié)合,增譯副詞修飾爭斗場面,凸顯出原文中情況之緊急、斗爭之激烈,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將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采取多種翻譯技巧與翻譯方法來達到典籍英譯的目的。因此譯者在實際典籍翻譯過程中應(yīng)明確翻譯目的,兼顧目的論三原則,采取恰當?shù)姆g策略,以確保譯文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度的同時,更加高效準確地輸出中國優(yōu)秀古典文化。
參考文獻: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1.
[2]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mp;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卞建華,崔永祿.功能主義目的論在中國的引進、應(yīng)用與研究(1987—2005)[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 (05):82-88.
[4]陳莉.典籍英譯研究視角的嬗變[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09):119-122.
[5]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06):25-28.
[6]孫乃榮.國內(nèi)典籍英譯研究綜述(2012—2016)[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04):96-102.
[7]湯玉潔.淺析翻譯目的論[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01):159-161.
[8]王宏,劉性峰.當代語境下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015,(02):69-79.
[9]王欣.漢語典籍英譯發(fā)展綜述[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30(03):93-96.
[10]王雪.對比中英語言文化差異翻譯英語長句[J].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11,(06):63-64.
[11]楊金金,周小青.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以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為例[J].現(xiàn)代語言學, 2023,(06):2237-2342.
[12]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 2004,(01):35-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