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交媒體平臺蓬勃興起,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成為其核心特征之一。本文聚焦于民族文化融合視角,運用場域理論深入剖析了社交媒體中UGC場域的內涵、構成與功能。研究發(fā)現,UGC場域通過重構多元用戶情境、關聯(lián)多元內容特征、協(xié)同多元生成行為,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新的社會空間,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融。本文詳細分析了場域的構成要素,如知識、技術、資本、慣習與位置等,并總結了UGC場域在推動文化融合、引導高質量行為和優(yōu)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為理解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民族文化融合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優(yōu)化網絡文化互動環(huán)境提供了重要啟示。","Introduction":"","Columns":"前沿","Volume":"","Content":"
在數字化時代,社交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用戶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單純的內容消費者成為積極的內容生產者,UGC因此成為社交媒體的顯著標志。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開辟了全新的天地。深人探究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民族文化融合的行為模式,對于促進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具有深遠的意義。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以其對場域、慣習和資本三者內在聯(lián)系的精妙闡釋,為理解個體或機構在社會實踐中的行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工具。近年來,該理論在社交媒體使用及UGC行為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旨在結合民族文化融合與UGC場域理論,深人挖掘社交媒體中民族文化融合視角下的UGC場域,旨在為優(yōu)化網絡文化互動環(huán)境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一、相關研究
(一)網絡環(huán)境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民族在長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文化形態(tài)和獨特的文化特征的過程?;ヂ?lián)網打破了面對面族際交往的地理障礙、心理焦慮、語言溝通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民族之間的界限,消除了抑制,使得網絡中的族際交往變得更加容易與頻繁,為不同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搭建了便捷的橋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不同民族的文化觀念、藝術形式、生活方式等得以廣泛傳播,有效促進了各族人民對于我國多民族國家國情的深人理解,進一步增強了各民族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加深了各民族對彼此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在網絡環(huán)境下,民族文化融合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社交媒體中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生態(tài),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注人了新的活力。
(二)布迪厄場域理論
布迪厄場域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嘗試對客觀主義的結構規(guī)則進行能動性解釋,3通過場域、慣習(也稱為習性)和資本三個關鍵概念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個體或機構在再生產實踐過程中如何通過差異化行為策略實現與其他對象的區(qū)分。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網絡或構型;資本使它的所有者能夠在所考察的場域中對他人施加權力、運用影響,被視為實實在在的力量;慣習是由一系列歷史關系構成的行為傾向系統(tǒng),其形式是知覺、評判和行為的各種身心圖式。45]場域賦予資本特定的價值,資本則反過來決定了場域中的關系結構。場域在約束與塑造慣習的同時,慣習也在建構與改革場域。資本推動行動者形成慣習策略,而慣習策略影響資本的獲取方式與數量。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場域的發(fā)展與變遷。
(三)用戶生成內容場域
場域理論在UGC研究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學者們相繼提出了在線場域、數字資本、信息慣習等一系列相關概念,將UGC場域定義為由代理人制作、評估及消費內容產生的共享利益以及代理人之間的由權利關系構成的社會空間,同時強調場域中最有價值的資源是獲得生產者或消費者各自所在群體的認可的能力。在UGC場域中,用戶通過生成內容積極參與文化實踐。這些內容不僅是與特定領域文化及知識相關的文化產品的體現,也是跨媒介互動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維度。UGC場域中的用戶通過資本的積累與轉換,建立復雜的權力關系,進而界定自身在場域中的位置并形成相應的慣習,從而推動場域的持續(xù)發(fā)展。
二、民族文化融合視角下社交媒體用戶生成內容場域的內涵
(一)重構多元用戶情境,促進民族文化交融
情境對于理解用戶信息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用戶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的關鍵驅動力,還是行為產生的根源與理解語言運用的關鍵,更是影響用戶決策和互動模式的核心因素。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中,用戶通過生成內容“創(chuàng)造”特定情境,賦予內容更深層次的意義和背景,從而與內容消費者之間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進而通過獲得信息反饋來滿足用戶的認知與情感需求,以實現信息傳遞與文化創(chuàng)作過程的共同建構。 [7]UGC 在不同用戶情境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成為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相互連接的關鍵節(jié)點。在民族文化融合的UGC場域中,來自不同民族用戶的現實情境和網絡情境要素通過生成內容相互呈現、關聯(lián)與整合,打破了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固有的情境隔閡。這種融合不僅加速了信息的傳播,還促進了文化認同的形成和共享價值的創(chuàng)造,從而推動了多元民族文化在用戶情境層面的深度交融,為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二)關聯(lián)多元內容特征,拓展文化融合深度
場域是為了爭奪有價值的資源而斗爭的領域,用戶則為界定什么是場域中最有價值的資源而進行斗爭。8在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中,多元文化知識是場域中最有價值的資源,涉及文化傳統(tǒng)、歷史記憶、藝術表達、語言符號等多個層面。用戶通過原創(chuàng)內容與附加內容聚合并關聯(lián)不同領域的多民族知識,在對內塑造共同參與生成內容的多民族用戶群體知識結構的同時,對外確立有別于其他內容的獨特知識表征。越多用戶參與同一內容的創(chuàng)作,其內容越會受到更多認同與支持,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越會逐漸得到增強,進而在用戶群體中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力,并獲得更強的認同感與更高的權威性。
(三)協(xié)同多元生成行為,構建文化融合自主空間
場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身內在發(fā)展機制加以建構的,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自主性。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既重構了多元化的用戶情境,又關聯(lián)了多元化的內容特征,通過持續(xù)不斷的群體多元化內容協(xié)作行為,建立、控制和調節(jié)不同層次用戶情境間的遞進關系,以及界定、規(guī)范并優(yōu)化場域內用戶對文化知識資源的爭奪策略。多元化的內容協(xié)作行為推動了個體民族情境向多民族共同情境的積極融人,并通過調整和優(yōu)化場域內的資源配置,激勵、引導并創(chuàng)新滿足多民族用戶共同文化需求的高質量內容。在不斷反復的過程中,不同民族間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與網絡泛在文化、社區(qū)文化相互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斷塑造融合多元民族文化的場域共同價值取向與行為規(guī)范。
三、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的構成
(一)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中的資本
資本是場域活動競爭的目標,同時也是用于競爭的手段。[9]在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中,存在的資本類型可以細分為知識資本、技術資本、關系資本以及數據資本。其中,知識資本是行動者擁有并持續(xù)積累的價值內涵,影響用戶生成內容的范圍廣度和底蘊深度。知識的積累有利于行動者觀念的創(chuàng)新,能夠使各種知識之間產生新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新的思想和觀念;技術資本是行動者掌握并不斷學習的信息能力,決定了用戶生成內容的表現效果。技術的創(chuàng)新使信息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開發(fā),以優(yōu)質的信息傳播實現社交媒體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關系資本是行動者形成并持續(xù)維護的社交網絡,通過社交互動積累,幫助行動者拓寬UGC信息的傳播范圍;數據資本是行動者及其內容在社交媒體中相對狀態(tài)的表述,如內容的點贊、評論、轉發(fā)以及用戶擁有的粉絲、關注等社會性特征值數據,體現行動者及其內容的影響力。不同類型的可見資本之間存在數量差異,行動者將資本不斷靈活轉換并彼此協(xié)調,以獲得民族文化融合的權威性資源,通過資本間的動態(tài)交互推動場域的蓬勃發(fā)展與繁榮。
(二)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中的慣習
慣習是多民族用戶在社交媒體中當前狀態(tài)的動態(tài)描述,是由可用資本、行動目標、歷史經驗等多元要素組合而成的行為傾向系統(tǒng)。慣習是行動者自身的特性,在場域中,多民族用戶由于生活經歷、文化背景的差異,往往呈現多樣化的行為模式,進而形成個性化的慣習。慣習作為一種形塑機制,表現為生成策略的原則。它通過將過去的各種經驗結合在一起的方式,指導用戶生成內容的行為策略。[13]慣習與場域相互構成并保持動態(tài)聯(lián)系,14場域決定慣習的形成,慣習塑造場域的文化融合特征。多民族用戶在平臺上通過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自身的慣習,共同推動場域的文化融合與創(chuàng)新。
(三)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中的位置
位置是行動者在場域中當前狀態(tài)的靜態(tài)描述,包含各類資本、歷史經驗、認知水平、態(tài)度意愿、行為傾向以及行動策略等一系列要素,以描述行動者在場域中的空間嵌入。民族文化融合的UGC場域是一個將用戶現實環(huán)境與網絡環(huán)境高度融合的社會空間,不同民族用戶對多個民族的文化、歷史、生活等方面的認識與理解各不相同,因此,每個行動者的位置都涵蓋其在線與離線狀態(tài)下的相關要素。從場域中的競爭關系來看,位置擁有兩個相互獨立的維度,分別為資源和關系。從競爭的資源視角來看,位置反映行動者在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能夠接近或掌控的權威性文化資源的程度,但也受到其他可見資源能力的約束;從競爭的關系視角來看,位置既是行動者能夠爭取到更多關注和認可的資源載體,更是推動其貢獻和行為策略的重要激勵因素,影響著行動者在場域中的行為策略和發(fā)展方向。
四、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的功能
(一) 推動文化融合進程
UGC場域通過調整并創(chuàng)新價值導向,影響權威性內容的標準,從而推動文化融合進程。在民族文化融合UGC場域中,內容是衡量質量的主要因素,是用戶在民族文化融合場域中感知的信息價值,是表征文化融合權威性的關鍵要素。行動者在UGC的幫助下獲得主語權,5]進而使自身角色發(fā)生轉變,從內容消費者轉變?yōu)閮热菹M者和貢獻者并存的雙重身份,主動參與文化內容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積極塑造和引導文化交流的方向,在UGC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加關鍵的作用。民族文化融合場域從用戶視角出發(fā),反映多民族用戶對文化融合的認知和態(tài)度取向,調整并創(chuàng)新UGC價值導向,優(yōu)化內容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方式,促進文化融合的深人發(fā)展,推動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互動、融合與創(chuàng)新,進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態(tài)。
(二)引導高質量文化融合行為
UGC語境在本質上存在與信息的自組織機制之間的內生聯(lián)系,1無序的UGC行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有序化,[18反映出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傳播和用戶行為存在向一定的規(guī)則與模式轉變的趨向性。慣習作為多民族用戶的行為傾向系統(tǒng),在社交媒體主流內容的影響下引導UGC的生成與傳播。行動者為了在文化融合的爭奪中取得優(yōu)勢,一般會傾向于生成與當前主流UGC相關或是與其他領域中同類型相一致的內容,將某種已被證實具有明顯成效的UGC作為切入點,利用最低的構思成本和行為風險、最流行的行為范式參與高熱度的內容分享,在場域中占據有利地位并得到更多資源的分配。除此之外,慣習還聯(lián)結了主觀的個人經驗。經驗是行動者在過往實踐的行為中積累形成的,不僅是對往昔成敗得失的總結和提煉,也培養(yǎng)了行動者對未來的判斷預測能力,能夠輔助用戶未來信息行為的有效實現。[19]
五、結束語
本文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視角出發(fā),深人探討了社交媒體用戶生成內容場域的內涵、構成與功能。通過對場域理論的引入和分析,揭示了UGC場域在促進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為研究社交媒體中的文化融合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分析框架,為推動民族文化融合與社交媒體的協(xié)同發(fā)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尕藏草.互聯(lián)網場域的族際交往[J].青年研究,2014(03):27-35+95.
[2]麻國慶.民族研究的新時代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6):21-27.
[3]崔思凝.慣習、資本與場域:布迪厄實踐理論及其對中國公共政策過程研究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7(09):22-27.
[4][法]皮埃爾·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5][法]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引導[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6]劉永,許燁婧.面向情境的情報服務理論問題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11):1-4+19.
[7]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06):1-14+123.
[8][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利: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9]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146-150.
[10]鄧小詠,李曉紅.網絡環(huán)境下的用戶信息行為探析[J].情報科學,2008,26(12):1810-1813.
[11]楊海娟.微信環(huán)境下用戶適應性信息分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規(guī)范性壓力和社交價值的“推一拉\"視角[J].情報科學,2017,35(08):134-140.
[12]劉佩,林如鵬.網絡問答社區(qū)“知乎\"的知識分享與傳播行為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5(06):109-119.
[13]洪進.論布迪厄社會學中的幾個核心概念[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04):8-12+27.
[14]崔思凝.慣習、資本與場域:布迪厄實踐理論及其對中國公共政策過程研究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7(09):22-27.
[15]孫淑蘭,黃翼彪.用戶產生內容(UGC)模式探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3):33-35+15.
[16]張博,趙一銘.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UGC參與動機研究綜述[J].新聞界,2017(04):94-101.
[17]熊茵,韓志嚴.UGC語境下知識傳播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9):71-74.
[18]李鵬.Web2.0環(huán)境中用戶生成內容的自組織[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6):119-126.
[19]王艷,鄧小昭.網絡用戶信息行為基本問題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