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顛覆了傳統(tǒng)的俠義觀念,剖析了現(xiàn)實的人性弱點,重構(gòu)了多面的英雄形象,與以往的武俠小說相比,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其英譯本TheDeerandTheCauldron:AMartialArtsNouel由英國著名漢學家約翰·閔福德(JohnMinford)歷時近十年翻譯完成,共三卷,并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分別于1997年、1999年和2002年出版。
自出版以來,《鹿鼎記》英譯本得到了西方媒體和學者的廣泛關注?!短┪钍繄笪膶W增刊》將其收錄為“1998年全球最暢銷書之一”;美國《新聞周刊》評價其為“中國武俠文化與英國巨蟒喜劇藝術的結(jié)合”。此外,網(wǎng)上書城讀者也對此譯作展開了熱烈討論,推動了小說的海外傳播。筆者通過廣泛收集和整理《鹿鼎記》閔譯本書評并展開分析,考察作品在西方國家的接受情況,揭示譯者的翻譯策略及作品傳播的關鍵因素,為更多優(yōu)秀的中國武俠文學的外譯提供借鑒。
一、閔譯《鹿鼎記》的讀者評價概況
書評是評論界對作家作品的各種反應[,書評作者被視為“超級讀者”,從他們的評論中可知一個“抽象”的或虛擬的讀者群對作家作品的反應。2英文書評是考察中國作家作品在英語國家接受情況的重要渠道。筆者利用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WorldCat數(shù)據(jù)庫以及網(wǎng)上書城進行搜索,共收集到有效媒體書評9篇和網(wǎng)絡讀者書評80篇,并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
媒體書評涵蓋專業(yè)網(wǎng)站評論和紙媒評論,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等特點,是推動譯本傳播的有效途徑。據(jù)筆者考察,發(fā)表《鹿鼎記》英文書評的媒體主要有:“書評大全\"網(wǎng)站、《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經(jīng)濟學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和《亞洲書評》等。相較于媒體書評,網(wǎng)絡讀者書評篇幅短、數(shù)量多且更大眾化,能更好反映普通讀者的接受情況。因此,筆者考察了全球最大的圖書銷售網(wǎng)\"亞馬遜\"和具有英語世界“豆瓣”之稱的在線讀書社區(qū)“Goodreads”,共收集讀者書評80篇。
截至2023年7月初,美國版亞馬遜網(wǎng)站上《鹿鼎記》英譯本卷一總體評級為4.5星(51人評),卷二為
4.1星(8人評),卷三為3.7星(7人評)。三卷英譯本的5星評價占比分別為 74.51% 、 50% 和 42.85% (見表
1),表明譯本總體上受到亞馬遜讀者歡迎,但是后兩 卷的讀者滿意度不如卷一。
Goodreads網(wǎng)站上卷一總體評價為4.3星(330人評),卷二為4.37星(185人評),卷三為4.18星(171人評)。三卷英譯本的5星評價占比分別為 50.30% 、52.43% 和 45.03% (見表2),表明Goodreads讀者對三卷英譯本的評價較一致,且總體滿意程度高于亞馬遜讀者。
可見,《鹿鼎記》英譯本在英語國家的傳播和譯介總體上較為成功,但后兩卷的評價人數(shù)和接受度都不如卷一,說明該譯作的西行仍面臨一些問題。
二、閔譯《鹿鼎記》的評價與接受考證
筆者通過考察《鹿鼎記》英譯本的書評,發(fā)現(xiàn)讀者評價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原作的敘事風格和主題內(nèi)容;二是譯本的翻譯策略和傳播途徑。
(一)作品的敘事風格和主題內(nèi)容
《鹿鼎記》獨特的敘事風格和主題內(nèi)容引發(fā)了讀者的熱議,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總體上正面評價遠多于負面評價,下文對讀者書評展開分析。
1.正面評價
首先,《鹿鼎記》史詩般行云流水的敘事風格吸引了英語讀者的目光。小說遵循舊時的敘事傳統(tǒng),采用章回體形式,如一千多年前的說書人講述英雄話本那般自然流暢。閔福德在譯者序中指出,金庸是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的大師,《鹿鼎記》作為其最具幽默色彩且風格獨特的武俠作品,為讀者提供了自然流暢的閱讀體驗。奧地利文學評論家邁克爾·奧索弗(MichaelOrthofer)評價《鹿鼎記》節(jié)奏緊湊,幾乎沒有任何停滯之處,成功吸引了讀者。
其次,《鹿鼎記》過山車式驚險曲折的情節(jié)得到了英語讀者的好評。小說驚險有趣,懸念迭出,情節(jié)曲折且節(jié)奏緊湊,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閔福德指出:“這是一部過山車式的小說,包含驚險、樂趣、憤怒、幽默和謾罵?!盵4網(wǎng)絡讀者評論:“情節(jié)發(fā)展迅速,不斷發(fā)生的新事件、相繼出現(xiàn)的新人物,讓人目不暇接、沉浸其中?!?/p>
再次,《鹿鼎記》中顛覆式離經(jīng)叛道的人物深受英語讀者喜愛。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俠客和英雄人物,小說主人公韋小寶是一個愛慕虛榮、溜須拍馬、左右逢源的小混混,但他重情重義、有勇有謀、能屈能伸,是真實人性的寫照。正如金庸所言,從韋小寶的身上可以看到許多普通人的優(yōu)缺點。網(wǎng)絡讀者評價“這部小說或許勝過大仲馬的任何作品,畢竟他從未塑造出一個像韋小寶那樣自我中心卻又極具魅力的角色”“金庸對韋小寶的形象刻畫非常成功,他的存在令小說極富趣味性,這是所有武俠愛好者必讀的書”。
最后,《鹿鼎記》中濃墨重彩的中國元素帶給英語讀者新奇的體驗。小說基于中國明清歷史,以武俠江湖為背景,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和深刻哲學思想,引發(fā)英語讀者對東方文化的遐想和深思。譯者閔福德指出,這是一場中國文化的盛宴,金庸的智慧與幽默蘊含非凡的巧思與構(gòu)想。5美國作家斯科特·克勞福德(ScottCrawford)認為,金庸的小說是中國文化的試金石。網(wǎng)絡讀者評論:“若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這本書將格外有趣,它不僅講述武俠故事,還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魅力與古建筑之美。”
此外,《鹿鼎記》融合了民族性與世界性。它以清初為背景,講述民族統(tǒng)一大業(yè)和韋小寶的傳奇經(jīng)歷,蘊含著超越國界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缎侣勚芸穼⑵浔茸饔掾矂。曰恼Q、諷刺解構(gòu)現(xiàn)實。
2.負面評價
由于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武俠小說在西方國家的譯介并非一帆風順。盡管有許多讀者表達了對小說的喜愛與肯定,但仍存在一些負面評價。
有讀者表示,小說中的人物性格趨同,形象單一,且主人公一夫多妻的情節(jié)令人難以接受。例如,有讀者評價“我發(fā)現(xiàn)韋小寶身邊的女孩性格相似,完全可以預測”“似乎所有的角色都取自同一模式:過激、刻薄、易怒。當然,這些都是為了引出不斷發(fā)生的斗爭和冒險,但有時太過夸張,從動作喜劇變成了廉價鬧劇”。
(二)譯作的翻譯策略和傳播途徑
當然,《鹿鼎記》的順利西行必然離不開翻譯“內(nèi)力\"和傳播“外力”的共同作用。武俠小說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中國特性(Chineseness)”,賦予了小說特有的文化元素,如中國哲學思想、傳統(tǒng)典故、歷史奇聞、宗教信仰等。它是武俠語言本身和武俠文化固有的特性,也是武俠小說英譯難以逾越的障礙。閔福德深知《鹿鼎記》翻譯之難,故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充分關照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接受能力,對原作進行了適當改編和創(chuàng)造性詮釋。書評顯示,譯作在獲得英語讀者認可與贊賞的同時,也面臨一些負面甚至苛刻的評價。
1.正面評價
首先,譯文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閔福德翻譯《鹿鼎記》的初衷是與西方讀者分享離經(jīng)叛道卻又令人捧腹的反英雄人物“韋小寶”。他以“動態(tài)忠實\"為原則,巧妙融合歸化與異化策略,既為英語讀者提供了流暢的閱讀體驗,又保留了原作中的中國文化精髓。讀者表示,正是閔福德精湛的譯筆為《鹿鼎記》贏得了大批海外粉絲?!睹鲌笤驴窌u人沈雙指出,閔氏的譯文(卷一)既典雅又通俗,同原文一樣流暢易讀,這是在譯者嚴謹?shù)慕忉?、周密的考慮以及將近六年的翻譯和校對的基礎上達到的,任何有翻譯經(jīng)驗的讀者都能從文中看到譯者獨具匠心的痕跡。香港翻譯家劉紹銘認為,閔福德英語造詣深厚,遣詞造句嫻熟,《鹿鼎記》的英譯深得人心。網(wǎng)絡讀者評價“閔福德創(chuàng)作了這部經(jīng)典小說最好的譯本”。
其次,譯本的成功還得益于譯者精心構(gòu)建的副文本。為盡可能消除異質(zhì)文化的隔閡,閔譯《鹿鼎記》利用序言、譯者導言、歷史大事記、人名地名列表、術語總表、拼讀規(guī)則、插圖等副文本,將英語讀者置于豐富的文化語境中,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他者文化。亞馬遜讀者評價“這本書的設計令人驚喜,它包含了術語表和插圖。閔福德提供的豐富語境使譯文讀起來不枯燥,他翻譯得很好\"“在雙關語方面,這部優(yōu)秀的翻譯以腳注的形式準確地闡明了詞義”。
2.負面評價
由于武俠小說英譯難度大,不免有讀者對譯作提出異議,集中體現(xiàn)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省譯策略和譯作傳播途徑方面。
首先,為讓目的語讀者獲得和源語讀者相似的閱讀體驗,閔福德在翻譯重要人物的名字時,多采用歸化策略,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然而此舉引發(fā)了部分讀者的困惑:“某些名字的翻譯很奇怪,比如‘Trinket'(韋小寶)和‘Whiskers'(茅十八)。這并沒有意義,而且很難辨認出角色?!辈糠炙渍Z的翻譯也引發(fā)了讀者質(zhì)疑:“‘Sodyou!’‘Mum'等詞的使用讓人仿佛置身中世紀英國?!贝送?,美國評論家巴巴拉·科赫(BarbaraKoh)指出,武功招式如“南海禮佛\"(Buddhaof the SouthSeas)等翻譯,對文化背景迥異的英語讀者來說難以理解。9
其次,為避免譯文冗長,減輕讀者負擔,譯者對原作進行了大量壓縮,將5卷本原作精簡為3卷英譯本。盡管譯者表示盡量保留了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但仍有讀者對刪改感到遺憾,期待看到完整譯本。亞馬遜讀者評論“雖然故事是連貫的,但我更希望看到小說的全譯本”。
再次,在傳播方面,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鹿鼎記》三卷英譯本僅有價格較高的精裝本,傳播范圍有限,且譯作出版后時隔16年才再版發(fā)行,不利于擴大和鞏固西方讀者群。正如網(wǎng)絡平臺讀者感嘆“很遺憾這本書還沒有平裝本,而且它和另外兩卷已經(jīng)絕版一段時間了,所以很難購得”。
三、中國武俠文學“走出去”的啟示
東西方語言和文化差異巨大,這使武俠小說在西方的譯介面臨重重困難?!堵苟τ洝返奈餍惺侵袊鋫b文學“走出去”的成功實踐,為今后的武俠作品的外譯提供了參考。
首先,翻譯面臨的首要難題是“譯什么”。武俠小說是中國獨有的文學類型,是中國文化的綺麗瑰寶,要想進入西方讀者的視野就必須突出譯本的趣味性和呈現(xiàn)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內(nèi)容。閔福德堅持翻譯《鹿鼎記》,正是因為韋小寶的生活方式和傳奇經(jīng)歷蘊含著普世性的人生哲學,即使是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也可以從中獲得生活智慧。
其次,“誰來譯”是武俠小說“走出去”的關鍵?!堵苟τ洝酚⒆g本共3卷,后2卷的網(wǎng)絡參評人數(shù)之和仍少于第1卷,表明漫長的出版周期已經(jīng)嚴重消磨了英語讀者的閱讀熱情,不利于譯作的傳播和接受。閔福德坦言獨立翻譯長篇小說極為吃力,甚至表示不再翻譯金庸作品。因此,針對篇幅較長的武俠小說,建議組建由精通中西語言文化的漢學家和中國譯者組成的專業(yè)團隊,協(xié)作翻譯以減輕負擔并加快進程。
再次,“怎么譯”是武俠小說西行繞不開的難題。武俠小說通常篇幅較長且蘊含豐富的文化負載詞,要讓西方出版社及讀者接受和認可實非易事。作為漢學家,閔福德既熟知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又深諧中國文化。他在充分滿足英語讀者的閱讀期待、提供流暢閱讀體驗的同時,通過構(gòu)建大量副文本補充西方文化中缺失的意象,從而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從上述書評可見,閔福德的匠心獨運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可,其經(jīng)驗值得借鑒。此外,筆者建議武俠小說可以先出版節(jié)譯本,再推出全譯本,以滿足不同讀者需求;在處理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可根據(jù)翻譯目的和讀者的接受能力,采取簡潔易懂的翻譯方法(如人名采用音譯加注的譯法)或者添加副文本(如主要人物簡介、俗語注釋和背景補充),減輕讀者的閱讀負擔,讓他們能更好地欣賞他者文化。
最后,我們不僅要關注武俠小說“走出去”,也要重視“走進去”。閔譯《鹿鼎記》傳播渠道單一,僅有定價較高的精裝本,故受眾有限。因此,筆者建議拓展譯作的出版形式和傳播途徑,如推出價格親民的平裝本,并開發(fā)影視、有聲書等多元傳播形式。同時,開設讀者互動渠道,鼓勵讀者參與譯本的再創(chuàng)作,以提升譯作的海外影響力。
四、結(jié)語
閔譯《鹿鼎記》成功“走出去”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原作自身的魅力,包括流暢的敘事、趣味的故事、多面的內(nèi)容與哲理性的主題;二是譯者采用了合適的翻譯策略,他充分發(fā)揮主體性,靈活運用歸化與異化策略,輔以豐富的副文本,構(gòu)建了生動的文化語境,使譯文流暢易懂,契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堵苟τ洝返奈餍斜砻髦袊膶W“走出去”的關鍵在于凸顯人文價值、提高譯介效率、平衡動態(tài)忠實并拓展出版形式。
參考文獻
[1]Jeremy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M].Thir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ol2:232.
[2]汪寶榮.閣連科小說《受活》在英語世界的評價與接受—基于英文書評的考察[J].南方文壇,2016(5):60-66.
[3]
[4]
[5]LouisCha.TheDeerandTheCauldron:AMartialArtsNovel[M].John Minford,Translated.Hong Kong:OxfordUniversity Press(China),1997:Prefacel1-14,Prefacel3,Prefacel2.
[6]Olivia Mok.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Martial ArtsFiction[J].Babel,2001(1):1-9.
[7]
[8]
[9]劉紹銘.《鹿鼎記》英譯漫談[M]//王秋桂.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9:300,2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