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的各類作品隨著高麗與宋代的文化交流很快傳到朝鮮半島。歐陽修的詩文一經(jīng)傳入,朝鮮文壇旋即出現(xiàn)了爭相模仿的熱潮。18世紀朝鮮著名文人金煜(1723—1790年)評價歐陽修擁有崇高的名聲和高雅的節(jié)操,是一代名節(jié)之士,稱贊其人“金剛而玉潔”,其志“疏曠而澹泊”,其文“古而雅,典而麗,蔚然為文苑之宗師”。彼時士人聽聞其風范、仰望其風采,無不贊嘆:“榮乎!歐陽子之榮也”[2可見,朝鮮文人對歐陽修的品格、才華、文學創(chuàng)作都十分肯定,這也為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接受、效仿歐陽修奠定了前期基礎。
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來到山水秀美、安靜清幽的滁州任太守,在此發(fā)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勤政為民、與民同樂,并留下了千古名亭醉翁亭和不朽美文《醉翁亭記》。545年后的1590年,朝鮮黃海道的海州郡也來了一位文人太守,他叫尹斗壽(1533—1601年),字子仰,號梧陰。在尹斗壽所處的時代,朝鮮文壇盛行學習、效仿歐陽修與“三蘇\"等人的文學風格,大文豪尹斗壽曾以“何方得就歸田錄,穎(潁)上歐陽是我?guī)煛?的詩句明志,將歐陽修奉為畢生追隨的文學宗師。在這樣的文學語境下,《醉翁亭記》作為歐陽修的代表名作,成為諸多朝鮮文人競相效仿的文學典范[4,“醉翁\"所承載的歐陽修的山水觀念及生活態(tài)度更是成為古代朝鮮文人心神向往的精神樂園與理想世界。5古代朝鮮文人效仿《醉翁亭記》的創(chuàng)作思路,創(chuàng)作出賦類作品《醉翁亭賦》(沈義)、記類作品《勝滁亭記》(權以鎮(zhèn))《醉石亭記》(奇正鎮(zhèn))、詩類作品《題醉翁亭記后》具鑒)《題醉翁亭》(申晟)等多樣體裁的文學作品。除了師法歐陽修,古代朝鮮文人還獨運匠心,反其意而用之,創(chuàng)作出諸多別具一格的翻案之作。其中尤以尹斗壽與李樹仁各撰的《醒翁亭記》最為典型,作品以“醒\"易“醉”,既暗含對原作的致敬,又彰顯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見。以下將尹斗壽的《醒翁亭記》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進行比較,探討歐陽修對尹斗壽等朝鮮作家的影響以及東亞文人對于自然山水的共同態(tài)度。
一、吾有醉翁,彼有醒翁
“醉翁”已經(jīng)成為中國山水文化的一個亮點,也成為東亞山水文化的典范,朝鮮的“醒翁”也受此影響而來。到達海州后,尹斗壽在城外的山水佳美處修筑一亭,取名“醒翁亭”,并作《醒翁亭記》。于是,醒翁亭與醉翁亭相映成趣,醒翁沉醉于山水與詩酒中,醉翁卻于山水與詩酒中無比清醒。醒翁與醉翁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表現(xiàn)出東亞文人的共同喜好和情懷:寄情山水與憂國憂民。
歐陽修是一位愛國的政治家、學者、文人,他被貶到滁州的根本原因是支持北宋的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派夏竦等人。滁州雖然偏處一隅,遠離政治紛爭,但當時國家積弊日深,立志改革圖新者頻受打擊,歐陽修雖遠離朝廷,但也為此心情抑郁,于是在詩酒與山水間自得其樂,排遣苦悶之情?!白砦掏ぁ迸c《醉翁亭記》都是他當時生活狀況與心境的真實寫照。同樣,尹斗壽作為朝廷政要也是被朝鮮宣祖貶到海州的。被貶之前,他是西人黨的領袖,西人黨在與東人黨此起彼伏的斗爭中暫時落敗。本文暫且不論黨爭,只探討尹斗壽,他既是一位愛國憂民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學家。他帶著落敗的失意和對國家的擔憂來到海州,與初到滁州的歐陽修處境極其相似。起初,他很不適應海州的生活,懶于公事,終日以飲酒來排解憂愁。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朋友發(fā)現(xiàn)了城外的一處佳境,于是有了“醒翁亭”與《醒翁亭記》,這也讓后人了解了他在海州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因此他寫作的動機與心境和歐陽修是相似的,醒翁是醉翁的呼應。
二、醉于山水,醒于山水
尹斗壽《醒翁亭記》延續(xù)了歐陽修《醉翁亭記》的書寫傳統(tǒng),兩者在山水景觀描寫方面呈現(xiàn)出顯著的共性特征。不論是歐陽修描寫的滁州,還是尹斗壽筆下的海州,皆為風景秀美、別有洞天之地,置身如此優(yōu)雅的自然景致中,兩位文人的生活皆呈現(xiàn)出怡然自得之態(tài)。歐陽修將瑯琊山視為精神圣地,在這里他從容散淡,縱情任性,心境自由自在,完全擺脫世俗之繁文縟禮,迎來送往,乘興而來,興盡而歸。尹斗壽在海州城外筑亭后,生活狀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這樣的美好景致中,尹斗壽與山水為伴,身心都受到了洗禮,得以凈化。自古以來,文人的心境是最容易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他們流連于山水之間,寄情于山水之中,也因此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佳篇杰作。這兩篇記就是這樣的作品。
從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而言,《醒翁亭記》明顯借鑒了《醉翁亭記》,兼用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將山、水、亭、翁融為一體,繼承了東亞文人寄情山水、借物詠懷的傳統(tǒng)。
既然尹斗壽與歐陽修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相似,個人愛好和愛國情懷一致,且二人在山水之間的感受也相差無幾,為何一個稱“醉翁”,而一個稱“醒翁\"呢?其中原因在兩篇記中都有所交代。歐陽修指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既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樂,故名“醉翁”,名副其實。與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曠達相比,尹斗壽對“醒\"的解釋更帶有批判現(xiàn)實和尋求解脫的意味。尹斗壽身處海州安靜的山水中反思自己的仕宦之路,在賞心悅目的泉石之間,在與友人舉杯暢談的過程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他認為自己此前執(zhí)著于功名利祿,追求富貴生活,完全忽視了前途的阻礙,正如醉漢于黑暗中行路。現(xiàn)在,身邊的泉石養(yǎng)目悅耳,使人忘卻了仕途的煩憂和風險,他也于此拋棄了汲汲于功名的凡心,徹底醒悟了,友人也受到啟發(fā),頗有同感,表示“吾心亦醒矣”7。所以,此刻他已經(jīng)由醉翁而成為“醒翁”了。
尹斗壽所闡釋的“醒”既包含對荒誕生存狀態(tài)的認知,也指向新生活可能的開啟。友人的打斷“吾心亦醒矣”,更是暗示這種覺醒具有普遍性,是士人群體對生存困境的共同覺悟。因此,“醒翁”之名也恰到好處。況且,“醒翁”之名完全是受到“醉翁”之名的影響,如果也稱“醉翁”便沒有了創(chuàng)意,于是尹斗壽巧妙地反用其意,使“醒翁”與“醉翁”相得益彰,“醒翁亭\"與\"醉翁亭\"隔空呼應。歐陽修醉于山水,尹斗壽醒于山水,而實際上,二人都醉于山水,也都醒于山水。《醉翁亭記》《醒翁亭記》的重點都不是記“亭”,而是寫“翁”。于是《醒翁亭記》與《醉翁亭記》成為兩國文人心靈契合以及兩國文學友好交流的共同見證。
三、與民同醉,個體之醒
當然,尹斗壽《醒翁亭記》與歐陽修《醉翁亭記》在主要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蹲砦掏び洝贰熬渚涫怯浬剿?,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8],說明歐陽修在北宋政壇擁有相對重要的政治地位,肩負士大夫的使命與責任以及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抱負。讀者能夠從文中領略歐陽修的愛國情感和憂患意識,也能感知他在滁州與民同醉、與民同樂的愜意??梢哉f,《醉翁亭記》展現(xiàn)了“醉\"與“樂\"的更高境界,是儒家士大夫憂國愛民精神的自然升華。相比之下,尹斗壽雖然也在朝鮮內(nèi)憂外患之際時刻心系國家和人民,迫切希望國家自立強大、人民自由富足,但在《醒翁亭記》的記載中,他作為朝廷官員不管是在醉時還是醒后,都沒能和當?shù)匕傩帐趾椭C地相處,沒有切實為百姓做些實事,甚至對百姓之間的爭訟也感到無能為力。這使《醒翁亭記》只寫出了個人“醉”與“悟”的樂趣和境界,表現(xiàn)了他由“醉\"到“醒”的契機和過程,而沒有表現(xiàn)出《醉翁亭記》中的官民和諧和歐陽修關心民生的儒者情懷。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一點令人遺憾。
在表現(xiàn)手法上,歐陽修主要通過說眼前事、繪身邊景、寫周圍人來抒情寫意,這也是他與民同醉、與民同樂、心系于民的反映。而《醒翁亭記》的作者尹斗壽則更多以中國古人的經(jīng)典故事或文章來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如\"而蚩蚩者氓\"10],借鑒了《詩經(jīng)》的\"氓之蚩蚩”,“有愛酒友自遠方來”明顯有\(zhòng)"有朋自遠方來”的味道,“蘇子所謂羽化登仙,殆非虛語矣”12則出自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外,“滄浪”“跬步\"等詞語也都有出處,屬于語典。這些典故的運用說明了尹斗壽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熟悉,驗證了“用典也是朝鮮文人極常用的作詩撰文之法\"[13]。當然這樣密集運用典故也有炫耀才氣的成分,對文章的美感稍有影響。
因此,尹斗壽的《醒翁亭記》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表現(xiàn)手法上,都主要表現(xiàn)了個人的生活與情趣,缺少了與民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尹斗壽還以“蚩蚩者氓”來寫百姓,沒有地方官原本應該具有的憂民愛民之心,這也是《醒翁亭記》遜色于《醉翁亭記》的主要原因。
四、結語
文人徜徉于山水田園之間,不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與形骸的舒展,也是在尋求心靈的棲息與精神的超越。陶淵明躬耕隴畝之際,體悟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玄妙境界;歐陽修宦游滁州期間,于縱覽林泉之勝后,終得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人生至理。4從整體上看,《醉翁亭記》和《醒翁亭記》都是優(yōu)秀的散文,后者明顯借鑒了前者,有所創(chuàng)新卻沒能超越。當然,文人常有而歐陽修不常有,歐陽修獨特的精神世界與不凡的文學修養(yǎng)成就了《醉翁亭記》,并使其成為永久的經(jīng)典,不可復制,更無法超越。而朝鮮醒翁是對中國醉翁的認可與呼應,是中國醉翁精神的域外認可與延續(xù);《醒翁亭記》的出現(xiàn),是《醉翁亭記》及歐陽修在朝鮮半島廣為傳播并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證據(jù),也從微觀角度證明了中朝兩國古代文化文學交流的深度與熱度?!白釉唬骸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15此說強調(diào)山水具有的啟迪智慧、調(diào)適情緒、養(yǎng)心養(yǎng)生的作用。古代東亞很多文人都喜歡徜徉于山水之間,以陶冶情操,祈望成為君子。《醉翁亭記》和《醒翁亭記》正體現(xiàn)了歐陽修、尹斗壽等東亞文人共有的樂山悅水的美好情懷和書寫、寄情山水的悠久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
[5]孫德彪.歐陽修在朝鮮文壇的影響考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7-121.
[2]金煜.竹下集:第16卷[M].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99:509.
[3]
[7]
[10]
[11]
[12]尹斗壽.梧陰遺稿[M].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88:530,549,549,549,549.
[4]
[13]
[14]曹春茹.朝鮮柳夢寅散文與中國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27,225,168.
[6]楊朝蕾.歐陽修滁州詩文中的“民胞物與”情懷及其當代價值[J].滁州學院學報,2022(6):10-13,26.
[8]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廬陵文鈔[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2317.
[9]李曉騰.歐陽修的園藝詩探究[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2023(2):33-36.
[15]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9.